第四章 中国四大宗教 课件(共26张PPT)-《导游基础知识》同步教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章 中国四大宗教 课件(共26张PPT)-《导游基础知识》同步教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知识目标
 ●了解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了解道教的产生与发展;
 ●熟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掌握佛教寺庙建筑的特点,了解佛教著名佛寺、石窟,道教著名宫观,中国著名的清真寺及著名的基督教教堂;
  ●了解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经典著作;
●理解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技能目标
 ●能运用宗教文化知识在宗教旅游场所有针对性地讲解佛教、道教文化知识,能够辨别佛像所在的位置、名称;
 ●能运用宗教文化知识在宗教旅游场所有针对性地讲解伊斯兰教及基督教文化知识。
第四章 中国四大宗教
学习目标
第一节 佛教
第二节 道教
第三节 伊斯兰教
第四节 基督教
第一节 佛教
一、佛教的创立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因为他出身于古印度的释迦族,所以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当时也属于“沙门思朝”中的一支。
佛教创立后,在印度的发展经过了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和密乘佛教时期四个发展阶段。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围绕解决现实人生痛苦的主题而展开。“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四谛”也称“四圣谛”,意思是“四条真理”,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三法印”是指衡量是否是真正佛教教义的三条标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如果符合这三条标准,就是真正的佛教思想。
第一节 佛教
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中国佛教包容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三大体系,全面继承了印度三个时期的佛教。佛教诞生在印度,发展在中国。
(一) 汉传佛教
(二) 云南上座部佛教
(三) 藏传佛教
四、佛教的经典和标志
大乘和小乘佛教的经典,包括经藏(释迦牟尼说法的言论汇集)、律藏(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集)、论藏(释迦牟尼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对其理论、思想的阐述汇集),故称《三藏经》,或称《大藏经》。
佛教的旗帜上或佛像的胸间往往有“卍”的标志,表示吉祥万德。
第一节 佛教
五、佛教供奉的对象
佛教的供奉对象主要有佛、菩萨、罗汉和护法天神。
(一) 佛 佛指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寺院经常供奉的佛有三身佛、三方佛、三世佛和华严三圣等。
(二) 菩萨 所谓菩萨,即指自觉、觉他者。寺院中常见的菩萨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大势至菩萨。
(三) 罗汉 罗汉,全称为阿罗汉,即自觉者,称已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人供养者。
(四) 护法天神 护法天神有四大天王、韦驮、哼哈二将和伽蓝神关羽等。
六、佛教徒的称谓
佛教徒的称谓大致可分为身份性称谓和礼节性称谓两种。
(一) 身份性称谓
1、戒律性身份称谓 佛教徒有四众和七众之分。四众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七众则是在四众之外加上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
2、职务性身份称谓 早期佛寺的管理一般由上座、寺主、维那三纲负责。
(二) 礼节性称谓
第一节 佛教
七、佛事仪式和佛教节日
1、佛事仪式
佛事仪式,是佛教为举行各种法事活动所拟定的种种行法、规范和仪制。中国汉传佛教主要佛事仪式有忏法、水陆法会、盂兰盆会、放焰口、众姓道场、增福延寿道场。
2、佛教节日
佛教节日主要有佛诞节、成道节和盂兰盆节。
八、佛教寺院建筑
佛教寺院是供奉佛像、保存佛经、举行佛事活动和供僧众们生活、居住的场所。寺庙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 汉传佛教寺院
(二) 藏传佛教寺院
(三) 南传佛教寺院
(四) 汉藏混合型寺院
第一节 佛教
九、中国著名佛寺
(一) 白马寺
(二) 灵隐寺
(三) 少林寺
(四) 法门寺
(五) 雍和宫
十、中国著名佛教石窟
石窟,是一种就着山势开凿的寺庙建筑,里面有佛像或佛教故事的壁画。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被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一) 敦煌莫高窟
(二) 麦积山石窟
(三) 云冈石窟
(四) 龙门石窟
第二节 道教
一、道教的产生和发展
(一)道教的渊源
道教的产生可以追溯到道教的前身——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
(二)道教的产生和确立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的产生时期。
(三) 道教的鼎盛时期——隋唐和北宋
隋唐和北宋,统治者对道教的崇奉使道教得以兴盛。唐初,道教被列为儒、释、道三教之首,道士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四) 道教的变革时期——南宋金元
出现了太一道、真大道、全真道等许多新兴道派。
(五) 道教的停滞僵化时期——明清
明朝统治者对道教仍相当推崇,但至清代时趋于衰落。总的来看,道教在明清时期走向衰落,呈现出停滞的局面。
第二节 道教
二、道教的基本教义
1、宣称“道”是“万物之母”
2、追求修道成仙、长生不老
3、无为
第二节 道教
三、道教的经典和标志
道教的经典主要有《南华真经》、《文始真经》、《冲虚真经》、《通玄真经》、《龙门心法》、《道德真经》、《道藏》等。
道教的标志是太极八卦图
第二节 道教
四、道教的修炼
(一)内丹道派的性命双修论
(二)全真道的识心见性说
(三)道教的服食
第二节 道教
五、道教的主要节日和道教徒的称谓
(一) 道教的主要节日
1.三清节 三清为道教最高层次的神团,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节是指他们的圣诞日,分别是冬至日、夏至日、农历二月十五。
2.三元节 天、地、水三官是道教初创时信奉的三个神灵,道教将三官的诞辰定为三元节。上元节为正月十五,中元节为七月十五,下元节为十月十五。
3.诸神圣诞 玉皇大帝圣诞为农历正月初九,祖天师张道陵圣诞为农历正月十五,西王母娘娘圣诞为农历三月初三,妈祖圣诞为农历三月二十三日。
(二) 道教徒的称谓
信奉道教教义并修习道术的人通称为道士。道士又称道人,或称羽衣、羽客、羽人、羽士、黄冠等。女道士则称为女冠或道姑、女道。道士中学识渊博、修养高深者被尊称为先生、真人。
第二节 道教
六、著名的道教宫观
白云观
黄大仙祠
永乐宫
土楼观
除了以上宫观,比较著名的还有成都青羊宫、苏州玄妙观、沈阳太清宫、广州三元宫、四川七曲山文昌宫、福建莆田湄洲岛妈祖庙等。
第二节 道教
七、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以下仅选择政治、道德伦理、科技、文学艺术、民俗等方面作简要介绍。
道教在历史上曾对封建王朝的政权更迭、政治制度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在科技领域,道教有诸多独特的成就,道教经典文献中保存了古代的许多数学与物理学成果,对中国古代数学与物理学有独特贡献。道教的星占、太乙、遁甲等术涉及数学推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我国著名的古代四大发明中,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的发明均与道教相关;水法炼铜技术是道士对世界冶炼技术的一大贡献。
道教文学的主要体式有道教散文、道教小说、道教诗词和道教戏曲。有关道教内容的小说作品丰富多彩,其中如“三言”、“二拍”、《封神演义》、《吕仙飞剑记》、《四游记》、《韩湘子全传》等流传很广,影响深远。
第三节 伊斯兰教
一、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伊斯兰教实际上在唐永徽二年(651年)之前就已传入中国。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主要路线分为陆路和海路。陆路由波斯(今伊朗)、经中亚传到新疆天山南北,再经青海、甘肃到陕西西安一带,然后传入云南、河南、山东、河北、辽宁等地。海路由波斯湾、阿拉伯海出发,经孟加拉湾,过马六甲海峡,到中国东南沿海的广州和泉州等港口,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传播。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分为两个阶段:唐至宋的五六百年间,为早期传播阶段;南宋至元代为伊斯兰教传播的兴盛阶段。
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不同时期对它的称呼也有不同,如唐朝称其为“大食教”,明朝称“天方教”、“回回教”,明末清初称“清真教”,民国时期最普遍的叫法是“回教”。伊斯兰教主要宗派分为两大派,即逊尼派和什叶派。逊尼派是伊斯兰教中人数最多的一派,中国穆斯林大多属于逊尼派。
第三节 伊斯兰教
二、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
伊斯兰教的教义基本上由宗教信仰、宗教义务和善行三部分组成。它是穆斯林以“心间诚信,舌上诵念,身体遵行”的方式进行宗教活动,最后践之于日常行为的准则。
(一) 宗教信仰
1、信安拉 2、信天使 3、信使者 4、信经典 5、信后世 6、信前定
(二) 宗教义务
宗教义务,又称宗教功课,简称“五功”(念功、礼功、斋功、课功、朝功)。
1、念功 2、礼功 3、斋功 4、课功 5、朝功
(三) 善行
信徒必须按照伊斯兰教教义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善行在伊斯兰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兰经》曾告诫说,善行是人类的天然义务,人们应像真主施恩于人类一样,将恩惠施于众生。
第三节 伊斯兰教
三、伊斯兰教的经典和标志
伊斯兰教经典主要是《古兰经》和《圣训》。
(一) 《古兰经》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宗教思想指南,是伊斯兰教中用以教诲教徒的思想和行为的唯一准则。过去称为《宝命真经》、《可兰经》等。
(二) 《圣训》
《圣训》是穆罕默德的言行录,系《古兰经》的补充和注释。
伊斯兰教的标志为新月
第三节 伊斯兰教
四、伊斯兰教的节日与习俗
(一)
开斋节
穆斯林从伊斯兰教历九月一日起进入斋月,在斋月中早晨日出前吃饭,下午日落后开饭,白天禁止烟火膳食,坚持礼拜念经,这种活动称闭斋或封斋,至三十日望见了新月,斋戒期满,晚上做礼拜至第二天清晨,十月一日为开斋节。
(二)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在开斋节后的第70天,时间为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第三节 伊斯兰教
四、伊斯兰教的节日与习俗
(三)
圣纪节
圣纪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纪念日,日期为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四)
婚礼
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同意,双方父母同意,必须有证婚人到场,男方给女方一定数量的聘金。一般必须与同教人结婚,结婚仪式由阿訇主持,阿訇先询问双方是否同意,接着念“尼卡哈”(主婚经文),最后新郎和新娘退席,再由双方男性家长“拿手”,互相道贺。
第三节 伊斯兰教
四、伊斯兰教的节日与习俗
(五)
孩子起名
婚后,生下孩子的第三天,请阿訇举行“吹班克”(注册、起名)仪式,向孩子作以祈祷祝福为内容的证词,并给孩子起一个名字。
(六)
葬礼
在人的弥留之际,近亲属要在枕旁默念“克里麦,团依拜”的经语。按伊斯兰教经典规定“三日必葬,葬必从俭”,葬埋程序大体有备殓、浴礼、殡礼、埋葬、坟墓五个环节。
第三节 伊斯兰教
五、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
(一)杭州凤凰寺 凤凰寺(又名真教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中山中路,同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扬州仙鹤寺齐称为中国伊斯兰教东南沿海的四大名寺,在阿拉伯国家中也享有盛誉。
(二)扬州仙鹤寺 仙鹤寺又名礼拜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南门街。始建于南宋,由至圣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孙西域先贤普哈丁创建。
(三)泉州清真寺 泉州艾苏哈卜清真寺,简称清真寺,又名清净寺,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伊斯兰教历400年,位于泉州市涂门街。
(四)广州怀圣寺 怀圣寺又名狮子寺,俗称光塔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建筑,被列为广东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北京牛街礼拜寺 牛街礼拜寺位于北京广安门内牛街,是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座清真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节 基督教
一、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以《圣经》为经典。基督教于1世纪前后出现在巴勒斯坦地区,继承了犹太教信奉的耶和华上帝和救世主基督。“基督”一词意为救世主。
基督教这一称谓在中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基督教包括罗马公教、正教、新教;狭义的基督教则仅指其中的新教。长期以来,中国人都习惯把新教称为基督教或者耶稣教,而将罗马公教称为天主教,正教称为东正教。
在历史上,基督教先后四次大规模传入中国。第一次是在唐贞观九年(635年),史称景教。第二次是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中叶的元代,称“也里可温教”,也称“十字教”。第三次是在明清之际,罗马公教随着西方殖民主义浪潮传入中国。第四次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
第四节 基督教
二、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一)上帝创世说
在《圣经·创世纪》中基督教认为,在宇宙造出之前没有任何物质存在,上帝创造了一切。因此上帝是全能的,是真善美的最高体现者,是人类的赏赐者。人们必须无条件地敬奉和顺从上帝,否则就要受到上帝的惩罚。
(三)天堂地狱说
天堂是个极乐世界,信仰上帝而灵魂得救者都能升入天堂。不信仰上帝、不思悔改的罪人,死后灵魂将受惩罚下地狱。天主教和东正教还为既不能升入天堂又不能下地狱者设置了炼狱,这些人可暂时受苦,炼净灵魂,等罪恶赎完可再升入天堂。
(二)原罪救赎说
人生来就有这种“原罪”。此外,还有人类违背上帝意愿而犯下的种种“本罪”,对于这些“原罪”和“本罪”人类无法自救,唯有信仰、依靠上帝才能救赎。
第四节 基督教
三、基督教的经典和标志
基督教各派都以《圣经》为其经典,《圣经》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这两大部分组成。《旧约全书》所包括的经卷是基督教从犹太教经典继承而来的。《旧约全书》大体可分为“律法书”、“先知书”和“圣录”三部分;《新约全书》是基督教本身的经典,产生于公元1世纪,2世纪中期基本定型。
基督教的标志十字架
第四节 基督教
四、基督教的宗教仪式和主要节日
(一)基督教的宗教仪式
基督教的常用仪式有弥撒、礼拜、圣事等。根据《圣经》,基督教三大教派的宗教仪式不尽相同,天主教和东正教尤其注重宗教仪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七件圣事:
1、洗礼 2、坚振 3、告解 4、圣体
5、婚配 6、神品 7、终傅
(二) 基督教的主要节日
基督教的主要节日有复活节(每年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3月21日至4月25日之间)和圣诞节(12月25日),复活节是纪念耶稣死后第三日“复活”,圣诞节是为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
第四节 基督教
五、中国著名的基督教教堂
(一)北京南堂 北京南堂位于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41号,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为神宗皇帝批给来华耶稣会士的住地。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利玛窦来京后也在此居住。
(二)佘山圣母大教堂 佘山圣母大教堂位于上海松江区佘山上,由此得名,亦称佘山天主堂,包括中山教堂和山顶大堂两座。
(三)上海国际礼拜堂 坐落在上海市衡山路53号,1923年由在沪美国侨民及其他外国侨民集资修建,是一座近代仿哥特式砖木结构的建筑。
(四)圣·索菲亚教堂 圣·索菲亚教堂位于哈尔滨市,是我国最大的东正教堂,是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