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民族民俗 课件(共24张PPT)-《导游基础知识》同步教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 中国民族民俗 课件(共24张PPT)-《导游基础知识》同步教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知识目标
●了解民族、民俗的基本概念,掌握民俗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了解汉族的基本概况,掌握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的相关内容;
●熟悉各民族的历史、语言等简要情况,掌握其人口分布情况;
●重点掌握满族、回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朝鲜族、苗族、黎族、白族和傣族的主要风俗、宗教信仰、禁忌和重要节庆活动。
技能目标
●能够运用相关知识编写相关导游词,向游客介绍中国的民族状况和民族政策。
第三章 中国民族民俗
学习目标
第二节 汉族
第一节 中国民族民俗概述
第三节 少数民族
第一节 中国民族民俗概述
一、民族
(一)民族的概念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其形成、发展和消亡等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二)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1、华夏族的形成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 3、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
5、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后完成时期
第一节 中国民族民俗概述
一、民族
(三)中华民族的组成
我国56个民族名称的确定,是遵循“名从主人”的民族自愿原则,经科学调研、充分协商,最后由国务院确认。它们是:汉族、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拉祜族、东乡族、佤族、水族、纳西族、羌族、土族、锡伯族、仫佬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撒拉族、布朗族、毛南族、塔吉克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鄂温克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保安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
(四)中国民族的分布状况
中国人口的分布呈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虽小,但分布的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64%左右,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广东、湖南、福建、台湾等省区。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汉族居民,有的地区汉族居民甚至还占多数。各少数民族除有或大或小的聚居区外,还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交错杂居,从而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格局。
第一节 中国民族民俗概述
一、民族
(五)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字
1.语言 我国各民族共使用60多种语言(一说80多种)。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满族、回族通用汉语外,其余53个少数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
2.文字 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文字的民族有21个,共使用27种文字,其中壮、布依、苗、纳西、傈僳、哈尼、佤、侗、景颇(载佤文系)、土等十多个民族使用的13种文字是由政府帮助创制或改进的。这些民族文字主要在双语教学、成人扫盲、新闻出版等领域中使用。
(六)我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自治的制度。其基本内容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按其行政区划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等。
第一节 中国民族民俗概述
二、民俗
(一)概念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现象,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并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 中国民族民俗概述
二、民俗
(二)类型
民俗现象按照内容可分为四大类:
物质民俗
社会民俗
精神民俗
游艺民俗
第一节 中国民族民俗概述
二、民俗
(三)特点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除了具备一般文化现象的共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现象,大体具有社会性和集体性、类型性和模式性、相对稳定性和变异性、传承性和传播性四大特性。
社会性和集体性
类型性和模式性
相对稳定性和变异性
传承性和传播性
第二节 汉族
一、概况
(一) 族源
(四) 语言
(三) 分布
(五) 文字
(二) 人口
(六) 信仰
第二节 汉族
二、民俗
(一)服 饰
汉民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汉服。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今天人们看到的旗袍、长衫、马褂都不是汉族的民族服饰,而是满族的民族服饰或其改良的服饰。
(二)饮 食
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汉族讲究并善于烹饪,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包括川、粤、闽、徽、鲁、湘、浙、苏等菜系。
(三)住 房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四)传统节日
1、春节
2、元宵节
3、清明节
4、端午节
5、中秋节
第三节 少数民族
一、北方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民俗
(一)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和北京等地,以辽宁最多,少数聚居在一些大中城市。清代以来,由于满汉长期杂居,满族与汉族民俗差异逐渐缩小。
满族的传统舞蹈有“莽势空齐”,民间音乐有“弦索十三套”,曲艺有“清音子弟书”,传统体育项目有骑马、射箭、举重等。
满族婚礼有“打下墅(处)”、“插车”、“箭射新娘”、“跨马鞍”、“坐帐”等习俗。
满族不打狗,不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穿带有狗皮袖头的衣服,不当着主人的面赶狗,更不说狗的坏话;忌讳打喜鹊和乌鸦;以西炕为上,忌讳坐西炕,特别忌讳妇女在西炕上生孩子;院中的索伦杆为祭祀神杆,不许拴牲畜。
第三节 少数民族
一、北方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民俗
(二)蒙古族
蒙古族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多分布于新疆、辽宁、黑龙江、甘肃、青海等省区,少数散居或小聚居于宁夏、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
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三类,即粮食、奶食和肉食。蒙古族的传统住房为蒙古包。
蒙古族禁骑马、坐车到蒙古包门前下马、下车,并忌讳将马鞭、刀枪带进蒙古包内;忌讳坐蒙古包的西北角,睡或坐时脚忌伸向西北方;忌在火盆上烤脚,禁止用刀或斧子接触火或在火旁砍劈东西;赠送礼品忌单数;禁止外人打骂守门狗和牧羊犬。
第三节 少数民族
一、北方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民俗
(三)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人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是古代维吾尔族人民创作的长达340多首的大型民族音乐史诗,长期在民间流传,是维吾尔族传统艺术的精华,被誉为“东方音乐的瑰宝”。2005年,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维吾尔族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有叼羊、达瓦孜、秋千、摔跤等。
第三节 少数民族
一、北方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民俗
(四)回族
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分布最广的民族,全国绝大多数市县都有分布。宁夏回族自治区为其主要聚居区,其次是甘肃、青海、新疆、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区。回族信仰伊斯兰教。
回族对肉食的选择比较严格,严禁食猪肉,忌养猪,忌别人提着猪肉进入回族的商店和住处;不吃马、驴、骡、狗肉,也不食用自死的禽畜和畜血;一切凶猛禽兽的肉和没有鳞的鱼也都在禁食之列;回族拥有丰富的民族风味小吃,如清汤羊肉、羊羔肉、牛羊肉夹馍、羊杂碎汤、酿皮、白水鸡、切糕等;爱吃油煎食品,有油香和馓子;爱喝盖碗茶。
第三节 少数民族
一、北方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民俗
(五)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居住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其中,吉林省的朝鲜族人数占60%以上。朝鲜族以米饭为主食,以汤、酱、咸菜和泡菜为副食;调味品爱用辣椒和豆酱;喜辣、酸、甜,泡菜是佐餐的主要菜肴;在肉食中,喜吃牛肉和狗肉。朝鲜族招待客人的特制饮食主要是冷面、打糕、松饼等。
朝鲜族的歌舞蜚声全国,有农乐舞、长鼓舞、顶水舞、扇舞等舞蹈以及《桔梗谣》、《阿里郎》等歌曲;最有名的乐器是伽倻琴;朝鲜族酷爱的体育运动有跳跳板、荡秋千、摔跤、踢足球等。
第三节 少数民族
二、中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民俗
(一)壮族
壮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成的,是我国历史较悠久的一个民族,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广东、贵州、湖南、四川等省也有分布。
壮族以从事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薯类等;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久负盛名的特产。
壮族主食是稻米和玉米;喜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以烤整猪、白斩鸡待客,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节日时喜食五色糯米饭、驼背粽子;年节时,用大米制成各种粉糕。壮族人忌食牛肉和蛙肉。
第三节 少数民族
二、中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民俗
(二)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和湖北省西部、四川省东部和重庆市。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土家族多食玉米、稻米,爱好喝酒,爱食辣椒、花椒、山胡椒,擅长做腊肉、甜酒、团馓和糍粑等。
土家族的摆手舞是一种比较流行的古老的舞蹈,每年春节期间都要举行摆手舞会。
土家族禁食狗肉;忌随意移动火炕的三脚架,忌用脚踩灶或坐在灶上以及将衣服、鞋袜和其他脏物放在灶上;客人不能与少妇坐在一起;忌在家里吹口哨或随意敲锣打鼓。
第三节 少数民族
二、中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民俗
(三)黎族
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黎族以农业为主,种植稻、薯、玉米等作物,以稻米、玉米、番薯为主食,多以狩猎采集所得为副食,只种少量蔬菜,习惯腌制生鱼、生肉。吃竹筒饭是黎族日常生活中独特的饮食形式。黎族妇女爱嚼槟榔。
黎族多同姓聚居。黎族传统住房有船形屋和金字形屋两种。
黎族儿女成年后住在村寨外的“寮房”里,俗称“放寮”;婚后有不落夫家的婚俗。黎族的三月三,黎语称“浮内浮”,因在每年农历三月三举行而得名,是预祝“山兰”(一种山地旱谷)丰收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男女青年自由交往的日子。
黎族忌头朝门口睡觉,如过路客人无意犯忌,主人会认为有祸临头。
第三节 少数民族
三、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民俗
(一)苗族
苗族主要居住在贵州、云南、湖南、重庆、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市区。其中以贵州的黔西南、黔南、黔东南等自治州最为集中。苗族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苗族大多以大米、小米为主食,红薯、玉米、小麦为副食,也有以玉米、荞麦和土豆为主食的;喜食酸辣味,喜饮酒,苗族普遍喜吃糯食。每逢节日或重大活动,都要舂糯米糍粑、蒸糯米饭。
苗族银饰工艺品、蜡染、织锦、刺绣等享誉国内外。苗族人常用歌舞表达感情,有“飞歌”、芦笙舞、铜鼓舞、踩堂舞等。
苗年、龙舟节、芦笙节、四月八、赶歌节等为苗族的民俗节日。
苗族的禁忌有:不吃牛羊肉,忌狗肉上灶,忌在屋里煮蛇肉。
第三节 少数民族
三、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民俗
(二)彝族
彝族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省区。彝族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数量最多。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彝族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重要的副业。彝族主食主要有玉米、荞麦、大麦、小麦、马铃薯等,很少食稻米;喜吃坨坨肉,饮转转酒,忌吃蒜。
彝族主要节日有火把节。彝族有敬“神树”的习俗,神树严禁砍伐,忌旁人用手触摸;祭祀时忌外人观看;彝族人宰杀家禽、家畜时,忌外人在场;忌外族人骑马进彝族寨子,到寨门的竹篱笆前必须下马;在彝族人家里做客,要坐在火塘的上方或右方;忌用脚踏三脚架;忌客人把食品带走。
第三节 少数民族
三、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民俗
(三)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在云南昆明、元江、丽江、兰坪以及贵州毕节、四川凉山和湖南桑植等地区。
白族主食稻米和小麦,山区则以玉米、土豆等为主粮;食猪肉、牛肉、羊肉,善于腌制火腿、腊肉、香肠、猪肝鲊、螺蛳酱等特产,最负盛名的是砂锅鱼、乳扇,菜品种类多样,烹调技术较高;喜食酸辣味;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待客。
白族属多神信仰,但佛教盛行。大多数人都信仰佛教,也有少数人信仰道教。奉祀“本主”(保护神)是白族原始宗教信仰比较明显的特点。
白族的主要节日有三月街和火把节。白族人在农历七月十五接送祖先亡灵时不能出门;火把节的晚上,岳父不能接女婿来家中过节。
第三节 少数民族
三、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民俗
(四)纳西族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市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和西藏的芒康等县。纳西族人普遍信仰崇拜多神的东巴教,部分纳西人信仰藏传佛教,极少数人信仰道教、基督教。
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因被东巴教保存而得名,主要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
纳西族的主要节日有三朵节和火把节。
纳西族有的地方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到主人家里不能将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进屋后不能靠神位坐,最好坐在灶下方或周围。
第三节 少数民族
三、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民俗
(五)傣族
傣族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等地。傣族的饮食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的是竹筒饭。
著名的孔雀舞和由赞哈(歌手)演唱的民间叙事长诗和民歌为傣族人民所喜闻乐见。
傣族的主要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等。
傣族寨门附近的“寨神庙”平时忌进;寨心忌坐也忌脚踏或拴马;忌移动或触弄“神树”下的祭品;祭寨时忌外人进寨,寨里的人出来也必须等祭寨完毕;每寨都有佛寺,进寺要脱鞋袜,妇女进佛寺忌任意走动,忌随便敲打佛寺里的鼓,忌触摸神像及法器,忌摸小和尚的头顶。
第三节 少数民族
三、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民俗
(六)藏族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部分地区。藏族以牧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是生长期短、耐寒、抗旱的青稞,在河谷温暖地区还种有油菜、水稻、棉花等作物。
藏族的饮食具有浓厚的高原特色:农区和城市以糌粑和酥油茶为主食,牧民主要以乳类和肉类为主食。
藏族的古代建筑以布达拉宫为代表;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藏医学、藏戏、唐卡等都是藏族的特色文化;“锅庄”、“热巴”、“羌姆”等藏族民间舞蹈举世闻名。
藏族人进寺庙时忌讳摸宗教器物;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祭坛)、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藏族最大的禁忌是杀生,受戒的佛教徒在这方面要求更为严格;进入藏族群众的帐房后,男的坐左边,女的坐右边,不得混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