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熟悉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掌握中国古代官制、帝王称谓与称号等历史常识;●了解中国古代主要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掌握中国古代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成就。技能目标●能运用中国历史发展的常识将各景点的文化内涵生动活泼地介绍给游客;●能运用中国历史文化知识解释旅游活动中涉及的文化现象;●能够运用相关知识编写导游词,向游客展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古代历史文化。学习目标第一章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第一节 中国历史发展纵览第一章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第二节 中国历史小常识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与科技成就第一节 中国历史发展纵览一、原始社会时期(约170万年前—约公元前2070年)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距今约170万年前,生活在我国云南地区的元谋人被认为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距今大约70万至20万年前的北京人已经会使用打制石器和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距今约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时代,中国先民逐步进入氏族公社时期。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是我国母系氏族的繁荣阶段,父系氏族公社阶段以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为代表。父系氏族公社晚期,正是传说中的五帝时期,据说黄帝是黄河流域的一位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与炎帝部落联合,打败了南方的蚩尤部落,统一了中原地区。炎帝与黄帝被后代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第一节 中国历史发展纵览二、奴隶社会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社会上出现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奴隶制度逐渐形成,奴隶社会产生。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开始,我国进入奴隶社会。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技术都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商朝甲骨文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通过实行分封制和井田制,周王朝成为疆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是平民反抗奴隶主的一次武装暴动,这一年是我国历史具有确切纪年的开始。从此西周衰落下去,直至公元前771年灭亡。随后,周平王继位,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第一节 中国历史发展纵览三、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结束于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第一节 中国历史发展纵览四、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221年—1840年)(一)秦汉(二)三国两晋南北朝(三)隋唐(四)五代十国和宋辽金元(五)明清第一节 中国历史发展纵览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949年)(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近80年间,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英国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后,列强先后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侵略战争。软弱的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自身命运并增强国力,清政府内部有识之士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了洋务运动。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帝于1912年2月12日正式退位,这标志着中国2 000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正式结束。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这次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为:提倡民主,反对独裁和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第一节 中国历史发展纵览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949年)(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转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年,毛泽东等12 位代表在上海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北伐战争(1926—1927年)、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和全国解放战争(1945—1949年)四个历史阶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共同抗击侵略者,赢得了抗战胜利。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发起内战,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第二节 中国历史小常识一、帝王称谓与称号帝王称谓传说中,在夏朝建立以前曾有三皇、五帝。但三皇、五帝尚处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此时的皇与帝不过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最高统治者皆称王(早期也称后),而“天子”之称则始于西周。 公元前221年,一统天下的秦王嬴政决定采用“皇帝”的称谓,所出之命称“制”,所下之令称“诏”,并将以往人人皆可用于自称的“朕”字作为天子的专称。从此,皇帝成为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同时,太上皇也称上皇,用于皇帝对自己父亲的尊封。皇族称谓1、皇太子、皇太弟、皇太孙2、诸王3、公主、驸马4、宗室第二节 中国历史小常识一、帝王称谓与称号帝王称号1、庙号庙号,为古代帝王死后立庙或在太庙中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2、尊号古代为颂扬皇帝、皇太后、皇后的功德所奉上的名号称“尊号”,也称“徽号”。3、谥号谥号为帝王死后,按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评定褒贬的称号。始于周初,秦废而不用,汉初恢复,以后遂成定制。4、全称全称是庙号、尊号和谥号的合称。5、陵号陵号指古代帝王死后所葬陵寝的名号。6、年号年号是皇帝在位时纪年的名号。第二节 中国历史小常识二、古代官制(一)中央官制秦汉时期是我国官制发展的重要时期,确立了以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务和监察司法)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为主体的中央官制。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制度,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主要部门。宋代设宰相掌行政、枢密使掌军务、三司使(盐铁、度支、户部)掌财政。明朝官制初袭元代。中央设中书省掌政务,大都督府掌军务。清代中央官制基本上承袭明朝。清代中枢机构中最重要的当属军机处。(二)勋、爵、品级、补子1、勋 勋,始于南北朝,为授予有功者的官号,但无实际职权,明代分为文勋和武勋。清代废除。2、爵 爵,是古代贵族封号的等级。周代分封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3、品级 品为古代官员的级别。官员品级定为九品十八级。4、补子 补子,是指古代官员所穿官服的前胸和后背上用金线和彩丝绣成的标志其品级的图饰,故官服也称“补服”、“补褂”。补子在明代出现。第二节 中国历史小常识三、古代行政区划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国的行政区划至今已有2 500多年的历史,而且2 500多年来不断发展,从未间断。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州、郡阶段,道、路阶段,行省阶段。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废除前代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到秦末增至40多个。每郡辖若干个县,全国有1 000多个县。西汉初年改行“郡国并行制”,将一些郡分封给诸侯王作为封地,称“王国”。隋唐实行州(郡)县两级制。唐宋两代于州上加道(路),但道(路)在大部分时期中只是监察机构而非行政机构。行省制始于元朝,其全称为“某某等处行中书省”,为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简称“行省”或“省”。元代中期以后,全国除中央中书省直辖地称“腹里”外,共设10个行省。明初加强中央集权,于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省”。中央中书省和丞相被废后,京师直辖区则改为直隶。清初沿袭明制。第二节 中国历史小常识四、天干地支、年月日辰、四时节气(一)天干地支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 2 3 4 5 6 7 8 9 10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月第二节 中国历史小常识四、天干地支、年月日辰、四时节气(二)年月日辰年古人将月亮从圆到缺再到圆定为一月,一年有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纪月也用干支,因为12个月与十二地支正好相等,所以每月的地支是固定的。年的原始意义为庄稼收获一次。以地球绕太阳公转运行一周为一年,南朝大科学家祖冲之将一年定为365.242 814 81天,其误差仅为46秒。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新莽,通行于东汉。日古人以一昼夜为一日。干支纪日之法在商代即已实行。辰古人将一日分为12个时辰,用地支纪辰,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第二节 中国历史小常识四、天干地支、年月日辰、四时节气(三)四时、节气古人将一年分为四季: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孟春、仲春、季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季,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季。夏、秋、冬季也有孟、仲、季之分。节气,也称气。一年分24个节气,反映四时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24个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歌诀为: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第二节 中国历史小常识五、阴阳、五行、八卦、生肖阴阳在《周易》中,阴阳用以形容两种相反相成的物质属性,后人将其引申为两种相互对应、此消彼长的现象或事物。五行古代认为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类基本要素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称为“五行”。战国时期,齐国人邹衍将阴阳与五行联系起来创立了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八卦八卦是《周易》中的八种符号,各有其名称和象征意义。八卦分别为乾、坤、震、巽、艮、兑、坎、离_x000F_,分别代表天、地、雷、风、山、泽、水、火八种自然现象。生肖生肖共十二个,也称十二属相,包括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是以十二地支配十二种动物构成的纪年方法。第二节 中国历史小常识六、科举制度、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科举制度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封建国家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其诞生于隋朝,唐宋以后不断发展完善,以明清两代最为成熟。下面以明朝科举考试为据作一介绍。(1)童试。(2)乡试。(3)会试。(4)殿试。三纲五常“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第二节 中国历史小常识七、避讳制度及姓氏名字号(一)避讳制度避讳,指古人在正式场合言谈或写文章时要避免使用君主、圣人或自己长辈的名字所使用过的文字。凡帝王及孔子的名字人所共讳,故称“国讳”或“公讳”,避讳自己尊亲的名字则称“家讳”或“私讳”。(二)姓氏、名、字、号1、姓氏 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氏,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2、名 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3、字 取字在古代一般只限于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平民百姓则有名无字。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4、号 号是人的别称,所以又叫别称、别字、别号。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与科技成就一、中国古代文学成就1、《诗经》2、楚辞3、先秦散文4、汉赋5、唐诗6、宋词7、元杂剧和明清小说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与科技成就二、中国古代艺术成就戏曲绘画书法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与科技成就三、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一)天文1、天象观测2、仪器制作3、历法(二)医学古代最早的医学分科见于《周礼》,这是古文献中有关医学理论的最早记载。(三)四大发明1、指南针2、造纸术3、火药4、印刷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