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3-2024学年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九年级(上)期末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5小题,1-10题每小题3分,11-15题每小题3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3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A.坚持绿色出行,践行低碳生活
B.秸秆粉碎还田,增加农田肥料
C.垃圾分类回收,减少资源浪费
D.废弃电池深埋,防止土壤污染
2.(3分)塑料吸管降解的时间长达数百年,故“大米吸管”等可食用替代品快速发展。“大米吸管”主要成分在消化道中被分解的部位是(  )
A.口腔和胃 B.口腔和小肠
C.胃和小肠 D.小肠和大肠
3.(3分)如图所示的实例中,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给水加热 B.压缩空气
C.搓手取暖 D.钻木取火
4.(3分)豆浆是许多人早餐的标配,豆浆的制作流程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冷水泡豆 B.磨豆制浆 C.过滤豆渣 D.燃柴煮浆
5.(3分)下列影响小麦生存的因素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
A.阳光 B.温度 C.害虫 D.土壤
6.(3分)跳水运动中蕴含着许多物理知识,如图所示,有关跳板跳水过程中能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员用力下压跳板的过程中,跳板的弹性势能减小
B.运动员被跳板向上弹起的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小
C.运动员离开跳板向上运动的过程中,动能减小
D.运动员从最高点下落的过程中,机械能增大
7.(3分)在“溶液酸碱性检验”活动中,测得校园土壤样品呈酸性,所记录的pH与下列数值最吻合的是(  )
A.6 B.7 C.8 D.9
8.(3分)生活在上海市的小王同学去拉萨旅行,刚到高原的初期,他的血液中何种成分会明显增加(  )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无机盐
9.(3分)太阳是人类能源的宝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是有方向性、不可逆的
B.太阳能是太阳内部氢原子核发生裂变释放的能量
C.太阳能是未来的理想能源之一,是不可再生能源
D.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它位于银河系的中心
10.(3分)下列根据某些性质区分一些常见物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
A.硫酸铵和氯化铵:加熟石灰研磨
B.羊毛和涤纶:灼烧闻气味
C.铜片和黄铜片:相互刻画
D.氧气和二氧化碳:伸入燃着的木条
11.(2分)随着抗生素被滥用,有些病菌已经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关于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叙述,下列说法符合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观点的是(  )
A.细菌产生的变异都是有利的
B.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抗生素的使用使细菌产生了耐药性变异
D.耐药性细菌适应性很强,有多种生殖方式
12.(2分)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提升重为800N的物体A,动滑轮重为200N。在卷扬机对绳子的拉力F作用下,物体A在10s内竖直匀速上升了2m。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A上升的速度为0.4m/s
B.滑轮组的有用功为2000J
C.拉力F的功率为100W
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
13.(2分)特色美食胡辣汤,是用骨头汤作底料熬制而成。胡辣汤进入人体后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才能为人体提供营养物质和大量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胆汁中的消化酶参与胡辣汤中脂肪的乳化
B.胡辣汤中的蛋白质可被消化系统直接吸收
C.胡辣汤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主要在小肠
D.喝胡辣汤出汗与剧烈运动出汗的原因相同
14.(2分)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类别相同(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图中“→”表示一种物质一步转化成另一种物质(  )
A.甲可以是硫酸
B.甲可以是氢氧化钙
C.①②③都可以是分解反应
D.①②③都可以是置换反应
15.(2分)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为4.5V且恒定。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电压表的量程为0~3V,1.25W”(灯丝阻值不变),滑动变阻器规格为“20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流表示数变化范围0.3A~0.5A
B.电压表示数变化范围2V~3V
C.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化范围4Ω~20Ω
D.小灯泡实际功率变化范围0.45W~1.25W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8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
16.(4分)盐酸在实验室有较多的使用,也呈现出不同的性质。
(1)打开浓盐酸的瓶盖时,瓶口出现白雾,说明浓盐酸具有    性。
(2)某同学用金属锌与稀盐酸来制取氢气,如图甲、乙所示的是溶液中离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表示离子的符号是    。
17.(6分)《黄帝内经》谈到“心主身之血脉,脉者,血之府也,环周不休。”如图是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表示与心脏直接相连的血管
(1)图中②④为动脉,其中②内流动的是    血。
(2)若③中尿素比④中明显减少,则图中毛细血管网乙位于    处。
(3)若图中毛细血管网乙位于小肠处,则④中营养物质    ③中。
18.(4分)物体A重5N,如图1,A在水平拉力F1作用下,在水平面从M匀速直线运动到N用时3s;如图2,A在水平拉力F2作用下,在另一水平面从P匀速直线运动到Q用时2s。
(1)A从M运动到N,A所受重力做的功为    J。
(2)MN段拉力F1做功为W1,PQ段拉力F2做功为W2,则W1   W2(选填“>”“<”或“=”)。
19.(6分)科学改变世界,科技改变生活。请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自主研发的复兴号动车组列车,领跑世界,其制造材料有铝合金等   。
(2)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它使用了世界最大尺寸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其中橡胶属于    。(填字母)
A.金属材料
B.有机高分子材料
C.复合材料
(3)我国在氢能汽车研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采用了第四代以氢为燃料的电池技术。氢气作为理想能源前景广阔,氢能源的优点是    。(答出一点即可)
20.(4分)如图是探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透明容器A和B中密封着等质量的空气,U形管中液面相平。
(1)将两容器中的电阻丝R1和R2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两端,通电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两个装置中U形管液面高度差的大小关系,来研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    的关系;
(2)实验中如果单独观察R1或R2所在装置,会发现随着通电时间的增加,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增大,通电时间越长,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越    。
21.(6分)如图所示是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的反应中,体现了氢气的    性。
(2)该实验装置存在的一处不足之处是    。
(3)改进后,实验过程中氧化铜先变成亮红色,后又变成了黑色   。
22.(4分)“碳中和”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国家战略,本质上是通过多种途径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山东省利用海洋资源发展“藻一贝”共生养殖模式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大气二氧化碳向海洋的扩散,在“碳中和”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如图是“藻一贝”共生养殖模式示意图。
(1)该养殖模式可以显著降低表层海水二氧化碳浓度的原因:浮游植物和    作为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
(2)贝类除了增加碳的储存外,还能利用碳酸盐构建基本不会被海洋中分解者分解的贝壳,从而    (选填“促进”或“抑制”)了碳的循环。
23.(6分)如图所示是某实验小组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杠杆刻度均匀。
(1)挂钩码前,杠杆如图甲所示,此时杠杆处于    (选填“平衡”或“不平衡”)状态。
(2)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在A、B两处挂上如图乙所示的钩码,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则应将B处所挂钩码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2个格。
(3)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替代钩码,在B点竖直向下拉,然后将弹簧测力计绕B点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至如图丙所示位置,要使杠杆始终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逐渐    。(选填“变大”或“变小”)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有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4.(8分)食物成分进入小肠后,在含胰蛋白酶的胰液等多种消化液的作用下,蛋白质最终被分解为氨基酸。某科学小组发现(琼脂是一种凝固剂,加热后为液态,冷却后为“果冻”状固态)中,琼脂会变浑浊;当清蛋白被胰蛋白酶分解后,该科学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将加热溶化的琼脂与清蛋白均匀混合,倒入培养皿中。待冷却凝固后,在浑浊的清蛋白琼脂培养基上钻出A、B、C三个大小相同的凹孔。
步骤二:在每个凹孔中加入等量的胰蛋白酶和不同类型的酸碱缓冲剂(缓冲剂用于设置相应的酸碱性环境),如图所示。设置5个相同的培养皿,编号为1~5号。
组别 加入的缓冲剂类型 凹孔周围透明区的直径(mm)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平均值
A 酸性缓冲剂 2 1 3 2 2 2
B 中性缓冲剂 8 11 6 9 7 8.2
C 碱性缓冲剂 22 20 23 24 21 22
步骤三:把培养皿放在适宜温度的恒温箱中24小时后,测量每个凹孔周围透明区的直径,结果如表。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步骤三中,培养皿应放在    ℃(选填“20”“37”或“50”)的恒温箱中。
(2)实验中要收集5个培养皿的测量结果,并计算平均值的目的是:   。
(3)根据上表实验结果,你能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4)为了进一步探究碱性缓冲剂是否也具有分解蛋白质的作用,可以再增加一个凹孔做对照,该凹孔中应加入:   。
25.(8分)学习小组在实验室探究铜、锌、银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
【设计与实验】同学们设计并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实验中所用金属均已用砂纸打磨)。
【解释与结论】实验Ⅱ中实验现象是    。由上述实验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锌、铜、银。
【反思与交流】某同学又取了金属M放入试管中,滴加稀硫酸,发现有气泡产生   (选填“能”或“不能”)与硫酸铜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拓展与延伸】同学们用不同形状的锌和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在室温下进行实验,探究锌与稀硫酸反应快慢的影响因素,实验记录表:
实验编号 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均取20mL) 锌的形状(均取1g) 氢气的体积(mL)(均收集3min)
① 20% 锌粒 31.7
② 20% 锌片 50.9
③ 30% 锌粒 61.7
④ 30% 锌片 79.9
(1)实验①②对比说明    。
(2)若要比较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对反应快慢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编号是    。学习小组由此得出影响锌和稀硫酸反应快慢的部分因素。
26.(8分)利用斜面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如图所示。实验中,质量为m的小球从图示的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撞击水平面上的物体M
(1)该实验是为了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    之间的关系。
(2)小科再用一个质量为2m的小球,从斜面上高为h处由静止开始滚下,最后测得M移动的距离为s3。多次重复实验,发现都是s3>s1,由此可得出结论:   。
(3)小科又进行了“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他选用长度和粗细分别相同,但材料不同的两根弹簧A和B,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序号 弹簧 被压缩后弹簧长度l/cm 木块移动距离s/cm
① 弹簧A 5 S1
② 弹簧A 10 S2
③ 弹簧B 5 S3
④ 弹簧B 10 S4
小科设计该实验方案基于的猜想是    。
(4)在实验操作中,小科发现木块总是被撞出木板而无法完成实验。请你给小科提一条除改变木板之外的改进建议:   。
27.(8分)在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后,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围绕“酸与碱的反应”,在老师引导下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将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混合,观察不到明显现象,为证明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了反应
(1)测定溶液pH变化的方法:甲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测得pH变化如图1所示,则该同学是将    (选填字母序号)。
a.氢氧化钾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b.稀硫酸滴入氢氧化钾溶液中
(2)测混合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乙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测得反应混合溶液的温度变化如图2所示,说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钾溶液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图2中B点表示的含义是    。
(3)借助于酸碱指示剂;丙同学通过图3所示实验,也证明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后续实验】针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除K2SO4外是否还含有其他物质,学习小组设计了用Fe2O3粉末进行如下探究的方案: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Fe2O3粉末,观察到固体粉末消失,溶液变成黄色2SO4。
【评价与反思】
(4)同学们经过反思与讨论,最后认为方案中的Fe2O3粉末可以用下列某些物质代替,也能得到同样的实验结论,请你选出可用药品的字母序号    。
A.Mg
B.CuO
C.KCl
D.Na2CO3
(5)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要考虑    。
28.(8分)小稠学习了电功率的知识后,在家中找来了一个标有额定电压为“6V”的小灯泡,为了测定该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已知电源电压恒为8V。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帮她连接好实物图。要求闭合开关后,滑片向右移
(2)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同时眼睛需要观察    (选填“电流表”“电压表”或“灯泡”),直到灯泡正常发光。
(3)经过多次测量,小稠绘制了小灯泡的I﹣U图像,如图丙所示   W。
(4)小稠后来发现电压表标有15V的接线柱出现故障无法使用,于是她向老师请教,老师告诉她用该电压表仍能测量该灯泡的额定功率   。(选填字母)
A.只将电源电压减小
B.只更换一个其他规格的滑动变阻器
C.将该电压表并联到滑动变阻器的两端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有6小题,29、30、30、32题各6分,33、34题各8分,共40分)
29.(6分)在某农田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回答:
(1)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缺少的生物成分是    。
(2)写出该生态系统中一条最长的食物链:   。
(3)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和数量少,其自动调节能力较    。
30.(6分)化学兴趣小组整理药品时,发现一瓶标签受损的稀盐酸。为测定该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同学们进行了下图的实验(所选石灰石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气体全部逸出)。
请完成下列问题: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g。
(2)计算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1.(6分)新冠疫情期间,ECMO(体外肺膜氧合)技术的使用挽救了许多危重患者的生命。ECMO技术的原理是将人体上、下腔静脉中的血液引出体外(如图甲)或主动脉(如图乙),起到替代部分心肺功能。
(1)下列设备中能替代人体肺功能的是    。
A.动力泵
B.氧合器
C.氧气泵
D.热交换器
(2)已知热交换器管道内血流量为5L/min,为了维持病人正常体温,需对流入人体的血液进行加热。若要将血液的温度从33℃提高到37℃
(C血=0.85×103J/.(kg ℃),ρ血=1.0×103kg/m3)
32.(6分)一桶沙总重200N,工人在高处用绳在30s内将其匀速提升了6m。求:
(1)工人做功的功率为多大?
(2)若徒手提着这桶沙,沿着楼梯爬高6m,比较工人两次做功的机械效率大小
33.(8分)为测定某实验废液中硫酸铜和硫酸的质量分数,分别在三只烧杯中倒入50g废液,并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实验结束后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反应前加入铁粉质量/g 5.6 8.4 11.2
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g 3.2 3.2 6.0
反应后质量(H2)损失/g 0.1 0.2 0.2
请回答:
(1)对比第一、二组数据,第一组实验结束后,废液中的    (填化学式)已全部参加反应。
(2)通过分析第二、三组数据,50g废液与铁粉反应生成氢气质量最多为    。
(3)请分析计算废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
34.(8分)如图甲是用某款3D打印笔进行立体绘画时的场景。打印笔通电后,笔内电阻丝发热使笔内绘画材料熔化。加热电路简化后如图乙所示,电源电压恒为6V,R1和R2为发热电阻丝。只闭合S1时低温挡工作,S1、S2都闭合时高温挡工作,高温挡和低温挡的功率比为4:3,R1=4Ω,忽略电阻丝阻值随温度变化。求:
(1)通过R1的电流;
(2)低温挡的功率;
(3)R2的电阻值。
2023-2024学年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九年级(上)期末科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5小题,1-10题每小题3分,11-15题每小题3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3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A.坚持绿色出行,践行低碳生活
B.秸秆粉碎还田,增加农田肥料
C.垃圾分类回收,减少资源浪费
D.废弃电池深埋,防止土壤污染
【答案】D
【解答】解:A.绿色出行,践行“低碳生活”理念既能节约化石能源,故正确;
B.秸秆粉碎翻压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产生二氧化碳和无机盐,故正确;
C.垃圾分类回收,能减少资源浪费,故正确;
D.废弃电池进行深埋处理,电池中含有的重金属易污染土壤和水源,减少和防止土壤,利于保护生态;
故选:D。
2.(3分)塑料吸管降解的时间长达数百年,故“大米吸管”等可食用替代品快速发展。“大米吸管”主要成分在消化道中被分解的部位是(  )
A.口腔和胃 B.口腔和小肠
C.胃和小肠 D.小肠和大肠
【答案】B
【解答】解:“大米吸管”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脂肪和蛋白质的酶,所以“大米吸管”主要成分在消化道中被分解的部位是口腔和小肠。
故选:B。
3.(3分)如图所示的实例中,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给水加热 B.压缩空气
C.搓手取暖 D.钻木取火
【答案】A
【解答】解:
A、给水加热,是热传递改变内能;
B、压缩空气的过程中,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搓手取暖的过程中,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温度升高;
D、钻木取火,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A与BCD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不同,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4.(3分)豆浆是许多人早餐的标配,豆浆的制作流程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冷水泡豆 B.磨豆制浆 C.过滤豆渣 D.燃柴煮浆
【答案】D
【解答】解: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A、冷水泡豆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符合题意;
B、磨豆制浆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符合题意;
C、过滤豆渣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符合题意;
D、燃柴煮浆的过程中伴随着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5.(3分)下列影响小麦生存的因素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
A.阳光 B.温度 C.害虫 D.土壤
【答案】C
【解答】解: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土壤等,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温度,害虫属于环境中的生物因素。
故选:C。
6.(3分)跳水运动中蕴含着许多物理知识,如图所示,有关跳板跳水过程中能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员用力下压跳板的过程中,跳板的弹性势能减小
B.运动员被跳板向上弹起的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小
C.运动员离开跳板向上运动的过程中,动能减小
D.运动员从最高点下落的过程中,机械能增大
【答案】C
【解答】解:
A、运动员用力下压跳板的过程中,弹性势能增大;
B、运动员被跳板向上弹起的过程中,高度变大,故B错误;
C、运动员离开跳板向上运动的过程中,速度变小,故C正确;
D、运动员从最高点下落的过程中,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D错误。
故选:C。
7.(3分)在“溶液酸碱性检验”活动中,测得校园土壤样品呈酸性,所记录的pH与下列数值最吻合的是(  )
A.6 B.7 C.8 D.9
【答案】A
【解答】解:在“溶液酸碱性检验”活动中,测得校园土壤样品呈酸性,A符合题意。
故选:A。
8.(3分)生活在上海市的小王同学去拉萨旅行,刚到高原的初期,他的血液中何种成分会明显增加(  )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无机盐
【答案】A
【解答】解:血液的组成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它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高原地区同平原地区相比。生活在上海市的小王同学去拉萨旅行,他的血液中红细胞成分会明显增加,来满足人体对氧气的需要。
故选:A。
9.(3分)太阳是人类能源的宝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是有方向性、不可逆的
B.太阳能是太阳内部氢原子核发生裂变释放的能量
C.太阳能是未来的理想能源之一,是不可再生能源
D.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它位于银河系的中心
【答案】A
【解答】解:A、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是有方向性,故A正确;
B、太阳能是太阳内部氢原子核发生聚变释放的能量;
C、太阳能是未来的理想能源之一,是可再生能源,
D、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
故选:A。
10.(3分)下列根据某些性质区分一些常见物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
A.硫酸铵和氯化铵:加熟石灰研磨
B.羊毛和涤纶:灼烧闻气味
C.铜片和黄铜片:相互刻画
D.氧气和二氧化碳:伸入燃着的木条
【答案】A
【解答】解:A、硫酸铵和氯化铵均属于铵态氮肥,不能鉴别。
B、灼烧闻气味,产生特殊气味的是涤纶,故选项错误。
C、可用相互刻画的方法鉴别铜片和黄铜片,可以鉴别。
D、伸入燃着的木条,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1.(2分)随着抗生素被滥用,有些病菌已经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关于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叙述,下列说法符合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观点的是(  )
A.细菌产生的变异都是有利的
B.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抗生素的使用使细菌产生了耐药性变异
D.耐药性细菌适应性很强,有多种生殖方式
【答案】B
【解答】解:A、生物的变异都是不定向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B、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首先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弱,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有的抗药性弱,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样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有的细菌已不再受抗生素的影响了。因此耐药菌产生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细菌本身就存在耐药性,C错误。
D、细菌适应性很强,而不是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生殖方式。
故选:B。
12.(2分)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提升重为800N的物体A,动滑轮重为200N。在卷扬机对绳子的拉力F作用下,物体A在10s内竖直匀速上升了2m。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A上升的速度为0.4m/s
B.滑轮组的有用功为2000J
C.拉力F的功率为100W
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
【答案】D
【解答】解:
A、物体A上升的速度为:v==,故A错误;
B、拉力做的有用功:W有用=Gh=800N×2m=1600J,故B错误;
C、由图知,不计绳重和轮与轴间的摩擦(G物+G动)=(800N+200N)=500N;
拉力端移动距离:s=2h=2×7m=4m,
拉力做总功:W总=Fs=500N×4m=2000J;
拉力做功功率:P===200W;
D、动滑轮提升物体A的机械效率:η=×100%=80%。
故选:D。
13.(2分)特色美食胡辣汤,是用骨头汤作底料熬制而成。胡辣汤进入人体后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才能为人体提供营养物质和大量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胆汁中的消化酶参与胡辣汤中脂肪的乳化
B.胡辣汤中的蛋白质可被消化系统直接吸收
C.胡辣汤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主要在小肠
D.喝胡辣汤出汗与剧烈运动出汗的原因相同
【答案】C
【解答】解:A、胆汁中的没有消化酶,A错误。
B、胡辣汤中的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B错误。
C、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C正确。
D、喝胡辣汤时出汗原因是位于舌头的热觉感受器将刺激传给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汗腺分泌增加,交感神经的作用加强,产热量增加,所以两者原理不同。
故选:C。
14.(2分)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类别相同(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图中“→”表示一种物质一步转化成另一种物质(  )
A.甲可以是硫酸
B.甲可以是氢氧化钙
C.①②③都可以是分解反应
D.①②③都可以是置换反应
【答案】C
【解答】解:A、如果甲可以是硫酸、硝酸钡反应生成盐酸;盐酸可以跟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丙是硝酸;不符合题意;
B、如果甲可以是氢氧化钙、碳酸钾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但氢氧化钠;所以乙是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故B与图示关系相符;
C、同类物质不能都通过分解反应转化;故C与图示关系不符;
D、如果甲是铁,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则乙是铜,它们之间的转化都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2分)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为4.5V且恒定。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电压表的量程为0~3V,1.25W”(灯丝阻值不变),滑动变阻器规格为“20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流表示数变化范围0.3A~0.5A
B.电压表示数变化范围2V~3V
C.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化范围4Ω~20Ω
D.小灯泡实际功率变化范围0.45W~1.25W
【答案】ABD
【解答】解:根据电路图可知,灯泡与滑动变阻器串联接入电路中,电压表测量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
由P=UI可得灯泡的额定电流:I额===0.5A,故电路中的最大电流为4.5A;
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压为2.8V,功率为1.25W,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滑=U﹣UL=4.3V﹣2.5V=2V;
此时电路中的最大电流Imax=0.5A,
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小,由I=滑min===5Ω;
灯泡的电阻:RL===5Ω;
滑动变阻器的电阻越大,分担的电压越大,电压表的最大示数为7V,故B正确;
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电路中的最小电流
Imin===0.7A,故A正确;
此时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Rmax===10Ω,故C错误;
灯泡的额定功率为最大功率;灯泡最小功率为:PL小=U L小Imin=1.5V×3.3A=0.45W,则小灯泡实际功率变化范围7.45W~1.25W。
故选:AB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8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
16.(4分)盐酸在实验室有较多的使用,也呈现出不同的性质。
(1)打开浓盐酸的瓶盖时,瓶口出现白雾,说明浓盐酸具有  挥发 性。
(2)某同学用金属锌与稀盐酸来制取氢气,如图甲、乙所示的是溶液中离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表示离子的符号是  Zn2+ 。
【答案】(1)挥发;
(2)Zn2+。
【解答】解:(1)打开浓盐酸的瓶盖时,瓶口出现白雾,说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2)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和氯离子,则“”表示离子的符号是锌离子,其离子符号为Zn2+。
故答案为:
(1)挥发;
(2)Zn2+。
17.(6分)《黄帝内经》谈到“心主身之血脉,脉者,血之府也,环周不休。”如图是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表示与心脏直接相连的血管
(1)图中②④为动脉,其中②内流动的是  静脉 血。
(2)若③中尿素比④中明显减少,则图中毛细血管网乙位于  肾脏 处。
(3)若图中毛细血管网乙位于小肠处,则④中营养物质  少于 ③中。
【答案】(1)静脉;
(2)肾脏;
(3)少于。
【解答】解:(1)血液循环途径如图:
②肺动脉里流有静脉血。
(2)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尿素随着尿液排出体外,则图中毛细血管网乙位于肾脏处。
(3)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若图中毛细血管网乙位于小肠处。
故答案为:(1)静脉;
(2)肾脏;
(3)少于。
18.(4分)物体A重5N,如图1,A在水平拉力F1作用下,在水平面从M匀速直线运动到N用时3s;如图2,A在水平拉力F2作用下,在另一水平面从P匀速直线运动到Q用时2s。
(1)A从M运动到N,A所受重力做的功为  0 J。
(2)MN段拉力F1做功为W1,PQ段拉力F2做功为W2,则W1 > W2(选填“>”“<”或“=”)。
【答案】(1)0;(2)>。
【解答】解:(1)A从M运动到N,运动方向是在水平方向上,A在竖直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即A所受重力做的功为0J。
(2)MN段拉力F1做功为W6=F1s1=5N×0.3m=5.3J,
PQ段拉力F2做功为W3=F2s2=7.6N×0.6m=0.24J,
比较可知,W1>W7。
故答案为:(1)0;(2)>。
19.(6分)科学改变世界,科技改变生活。请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自主研发的复兴号动车组列车,领跑世界,其制造材料有铝合金等 常温下,铝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形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 。
(2)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它使用了世界最大尺寸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其中橡胶属于  B 。(填字母)
A.金属材料
B.有机高分子材料
C.复合材料
(3)我国在氢能汽车研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采用了第四代以氢为燃料的电池技术。氢气作为理想能源前景广阔,氢能源的优点是  燃烧产物是水,对环境无污染(合理即可) 。(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1)常温下,铝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形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
(2)B;
(3)燃烧产物是水,对环境无污染(合理即可)。
【解答】解:(1)在常温的条件下,铝易与空气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故答案为:常温下;
(2)高阻尼橡胶是由合成橡胶制成的,合成橡胶是一种有机高分子材料;
(3)氢能源的优点是热值高,制备原料来源广,对环境无污染,对环境无污染(合理即可)。
20.(4分)如图是探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透明容器A和B中密封着等质量的空气,U形管中液面相平。
(1)将两容器中的电阻丝R1和R2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两端,通电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两个装置中U形管液面高度差的大小关系,来研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  电阻大小 的关系;
(2)实验中如果单独观察R1或R2所在装置,会发现随着通电时间的增加,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增大,通电时间越长,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越  多 。
【答案】(1)电阻大小;(2)多。
【解答】解:(1)装置中,两电阻串联,而通电时间相同,故实验可以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的关系;
(2)实验中如果单独观察R1或R2所在装置,会发现随着通电时间的增加,根据转换法,这表明:在电阻和电流不变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
故答案为:(1)电阻大小;(2)多。
21.(6分)如图所示是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的反应中,体现了氢气的  还原 性。
(2)该实验装置存在的一处不足之处是  导管没有伸入试管的底部、氧化铜的上方 。
(3)改进后,实验过程中氧化铜先变成亮红色,后又变成了黑色 实验结束后,先停止通氢气,后停止加热 。
【答案】(1)还原;
(2)导管没有伸入试管的底部、氧化铜的上方;
(3)实验结束后,先停止通氢气,后停止加热。
【解答】解:(1)氢气与氧化铜加热反应生成铜和水,氢气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作还原剂;
(2)氢气还原氧化铜,导管应伸入试管的底部,图中导管没有伸入试管的底部;
(3)改进后,实验过程中氧化铜先变成亮红色,可能是因为实验结束后,后停止加热;
故答案为:
(1)还原;
(2)导管没有伸入试管的底部、氧化铜的上方;
(3)实验结束后,先停止通氢气。
22.(4分)“碳中和”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国家战略,本质上是通过多种途径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山东省利用海洋资源发展“藻一贝”共生养殖模式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大气二氧化碳向海洋的扩散,在“碳中和”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如图是“藻一贝”共生养殖模式示意图。
(1)该养殖模式可以显著降低表层海水二氧化碳浓度的原因:浮游植物和  藻类 作为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
(2)贝类除了增加碳的储存外,还能利用碳酸盐构建基本不会被海洋中分解者分解的贝壳,从而  抑制 (选填“促进”或“抑制”)了碳的循环。
【答案】(1)藻类。
(2)抑制。
【解答】解:(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通过光合作用,把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
(2)贝类食性广泛,通过滤食多种浮游生物和海带碎屑,也可增加碳的储存,所以基本不会被海洋中的分解者分解。
故答案为:(1)藻类。
(2)抑制。
23.(6分)如图所示是某实验小组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杠杆刻度均匀。
(1)挂钩码前,杠杆如图甲所示,此时杠杆处于  平衡 (选填“平衡”或“不平衡”)状态。
(2)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在A、B两处挂上如图乙所示的钩码,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则应将B处所挂钩码向  左 (选填“左”或“右”)移动2个格。
(3)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替代钩码,在B点竖直向下拉,然后将弹簧测力计绕B点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至如图丙所示位置,要使杠杆始终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逐渐  变大 。(选填“变大”或“变小”)
【答案】(1)平衡;(2)左;2;(3)变大。
【解答】解:(1)杠杆静止时,就是处于平衡状态;
(2)设一个钩码重为G,一格的长度为L
解得n=2,
故应该将B处所挂钩码须向左移动2格;
(3)弹簧测力计在B处竖直向下拉时,拉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与杠杆垂直;弹簧测力计在逐渐旋转过程中,动力臂不再等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得,阻力和阻力臂不变。
故答案为:(1)平衡;(2)左;2。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有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4.(8分)食物成分进入小肠后,在含胰蛋白酶的胰液等多种消化液的作用下,蛋白质最终被分解为氨基酸。某科学小组发现(琼脂是一种凝固剂,加热后为液态,冷却后为“果冻”状固态)中,琼脂会变浑浊;当清蛋白被胰蛋白酶分解后,该科学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将加热溶化的琼脂与清蛋白均匀混合,倒入培养皿中。待冷却凝固后,在浑浊的清蛋白琼脂培养基上钻出A、B、C三个大小相同的凹孔。
步骤二:在每个凹孔中加入等量的胰蛋白酶和不同类型的酸碱缓冲剂(缓冲剂用于设置相应的酸碱性环境),如图所示。设置5个相同的培养皿,编号为1~5号。
组别 加入的缓冲剂类型 凹孔周围透明区的直径(mm)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平均值
A 酸性缓冲剂 2 1 3 2 2 2
B 中性缓冲剂 8 11 6 9 7 8.2
C 碱性缓冲剂 22 20 23 24 21 22
步骤三:把培养皿放在适宜温度的恒温箱中24小时后,测量每个凹孔周围透明区的直径,结果如表。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步骤三中,培养皿应放在  37 ℃(选填“20”“37”或“50”)的恒温箱中。
(2)实验中要收集5个培养皿的测量结果,并计算平均值的目的是: 减小误差 。
(3)根据上表实验结果,你能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受酸碱性的影响 。
(4)为了进一步探究碱性缓冲剂是否也具有分解蛋白质的作用,可以再增加一个凹孔做对照,该凹孔中应加入: 等量的胰蛋白酶 。
【答案】(1)37;
(2)减小误差;
(3)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受酸碱性的影响;
(4)等量的胰蛋白酶。
【解答】解:(1)37°℃是胰蛋白酶的最佳催化温度,因此,培养皿应放在37℃的恒温箱中。
(2)实验中要收集5个培养皿的测量结果,并计算平均值的目的是减小误差。
(3)根据上表实验结果,酸性缓冲剂凹孔周围透明区的直径小,由此能得出的实验结论是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受酸碱性的影响。
(4)为了进一步探究碱性缓冲剂是否也具有分解蛋白质的作用,可以再增加一个凹孔做对照。
故答案为:(1)37;
(2)减小误差;
(3)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受酸碱性的影响;
(4)等量的胰蛋白酶。
25.(8分)学习小组在实验室探究铜、锌、银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
【设计与实验】同学们设计并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实验中所用金属均已用砂纸打磨)。
【解释与结论】实验Ⅱ中实验现象是  铜片表面有银白色固体生成,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由上述实验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锌、铜、银。
【反思与交流】某同学又取了金属M放入试管中,滴加稀硫酸,发现有气泡产生 能 (选填“能”或“不能”)与硫酸铜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拓展与延伸】同学们用不同形状的锌和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在室温下进行实验,探究锌与稀硫酸反应快慢的影响因素,实验记录表:
实验编号 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均取20mL) 锌的形状(均取1g) 氢气的体积(mL)(均收集3min)
① 20% 锌粒 31.7
② 20% 锌片 50.9
③ 30% 锌粒 61.7
④ 30% 锌片 79.9
(1)实验①②对比说明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锌与稀硫酸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
(2)若要比较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对反应快慢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编号是  ①③或②④ 。学习小组由此得出影响锌和稀硫酸反应快慢的部分因素。
【答案】【解释与结论】铜片表面有银白色固体生成,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反思与交流】能;
【拓展与延伸】(1)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锌与稀硫酸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2)①③或②④。
【解答】解:【解释与结论】实验Ⅱ中铜片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故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铜片表面有银白色固体生成;
【反思与交流】某同学又取了金属M放入试管中,滴加稀硫酸,说明金属M的活动性大于氢,则金属M的活动性大于铜;
【拓展与延伸】(1)根据实验记录表可知,实验①②对比说明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应速率越快;
(2)比较不同质量分数的硫酸对反应快慢的影响,其他因素应该相同,应选择的实验编号是①③或②④;
故答案为:
【解释与结论】铜片表面有银白色固体生成,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反思与交流】能;
【拓展与延伸】(1)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锌与稀硫酸接触面积越大;
(2)①③或②④。
26.(8分)利用斜面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如图所示。实验中,质量为m的小球从图示的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撞击水平面上的物体M
(1)该实验是为了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  速度 之间的关系。
(2)小科再用一个质量为2m的小球,从斜面上高为h处由静止开始滚下,最后测得M移动的距离为s3。多次重复实验,发现都是s3>s1,由此可得出结论: 在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
(3)小科又进行了“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他选用长度和粗细分别相同,但材料不同的两根弹簧A和B,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序号 弹簧 被压缩后弹簧长度l/cm 木块移动距离s/cm
① 弹簧A 5 S1
② 弹簧A 10 S2
③ 弹簧B 5 S3
④ 弹簧B 10 S4
小科设计该实验方案基于的猜想是  弹性势能可能与弹簧的材料和压缩的长度有关 。
(4)在实验操作中,小科发现木块总是被撞出木板而无法完成实验。请你给小科提一条除改变木板之外的改进建议: 增大木块的重力 。
【答案】(1)速度;(2)在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3)弹性势能可能与弹簧的材料和压缩的长度有关;(4)增大木块的重力。
【解答】解:(1)由图可知,让质量相同的小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所以探究的是物体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
(2)小乐再用一个质量为2m的小球,小球的质量变大,小球的速度不变3,多次重复实验,发现都有s4>s1,这说明第二次实验小球的动能大,由此可得出结论:在速度相同时,动能越大。
(3)他选用长度和粗细分别相同,但材料不同的两根弹簧A和B以及压缩不同长度进行实验;
(4)在实验操作中,小科发现木块总是被撞出木板而无法完成实验,推动木块运动距离过长,增大摩擦力进行实验。
故答案为:(1)速度;(2)在速度相同时,动能越大;(4)增大木块的重力。
27.(8分)在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后,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围绕“酸与碱的反应”,在老师引导下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将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混合,观察不到明显现象,为证明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了反应
(1)测定溶液pH变化的方法:甲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测得pH变化如图1所示,则该同学是将  a (选填字母序号)。
a.氢氧化钾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b.稀硫酸滴入氢氧化钾溶液中
(2)测混合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乙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测得反应混合溶液的温度变化如图2所示,说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钾溶液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图2中B点表示的含义是  KOH和H2SO4恰好完全反应 。
(3)借助于酸碱指示剂;丙同学通过图3所示实验,也证明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后续实验】针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除K2SO4外是否还含有其他物质,学习小组设计了用Fe2O3粉末进行如下探究的方案: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Fe2O3粉末,观察到固体粉末消失,溶液变成黄色2SO4。
【评价与反思】
(4)同学们经过反思与讨论,最后认为方案中的Fe2O3粉末可以用下列某些物质代替,也能得到同样的实验结论,请你选出可用药品的字母序号  ABD 。
A.Mg
B.CuO
C.KCl
D.Na2CO3
(5)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要考虑  反应物是否过量 。
【答案】(1)a;
(2)KOH和H2SO4恰好完全反应;
(4)ABD;
(5)反应物是否过量。
【解答】解:(1)由图1可知,溶液开始pH值小于7,溶液的pH值逐渐增大,说明该同学是将氢氧化钾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2)当温度最高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5SO4恰好完全反应;
(4)A、Mg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有气泡产生2O5粉末,故A符合题意;
B、CuO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2O3粉末,故B符合题意;
C、KCl与稀硫酸不反应,不能用KCl取代方案中的Fe8O3粉末,故C不符合题意;
D、Na2CO4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有气泡产生2CO3取代方案中的Fe8O3粉末,故D符合题意;
故选:ABD;
(5)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
故答案为:(1)a;
(2)KOH和H2SO6恰好完全反应;
(4)ABD;
(5)反应物是否过量。
28.(8分)小稠学习了电功率的知识后,在家中找来了一个标有额定电压为“6V”的小灯泡,为了测定该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已知电源电压恒为8V。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帮她连接好实物图。要求闭合开关后,滑片向右移
(2)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同时眼睛需要观察  电压表 (选填“电流表”“电压表”或“灯泡”),直到灯泡正常发光。
(3)经过多次测量,小稠绘制了小灯泡的I﹣U图像,如图丙所示 3 W。
(4)小稠后来发现电压表标有15V的接线柱出现故障无法使用,于是她向老师请教,老师告诉她用该电压表仍能测量该灯泡的额定功率 C 。(选填字母)
A.只将电源电压减小
B.只更换一个其他规格的滑动变阻器
C.将该电压表并联到滑动变阻器的两端
【答案】(1)见解答图;(2)电压表;(3)3;(4)C。
【解答】解:(1)滑片向右移,灯泡变亮,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小,如下图所示:

(2)接好电路,闭合开关,电压表选用大量程,其示数为4V,接下来她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直到灯泡正常发光;
(3)由图丙可知,当灯泡两端电压为6V时,则小灯泡额定功率为:
PL=ULIL=3V×0.5A=8W;
(4)小稠后来发现电压表标有15V的接线柱出现故障无法使用,根据串联电路电压规律可知,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为U滑=U﹣UL=8V﹣6V=4V<3V,因此可以将电压表小量程并联在滑动变阻器两端。
故答案为:(1)见解答图;(2)电压表;(4)C。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有6小题,29、30、30、32题各6分,33、34题各8分,共40分)
29.(6分)在某农田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回答:
(1)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缺少的生物成分是  分解者 。
(2)写出该生态系统中一条最长的食物链: 禾谷类→昆虫→食虫鸟→鹰 。
(3)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和数量少,其自动调节能力较  弱 。
【答案】(1)分解者
(2)禾谷类→昆虫→食虫鸟→鹰
(3)弱
【解答】解:(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温度等、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细菌。因此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2)图中的食物链有:禾谷类→吃草籽鸟→鹰、禾谷类→兔→鹰,故该生态系统中一条最长的食物链是:禾谷类→昆虫→食虫鸟→鹰。
(3)一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就越稳定,因此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其自动调节能力较弱。
故答案为:(1)分解者
(2)禾谷类→昆虫→食虫鸟→鹰
(3)弱
30.(6分)化学兴趣小组整理药品时,发现一瓶标签受损的稀盐酸。为测定该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同学们进行了下图的实验(所选石灰石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气体全部逸出)。
请完成下列问题: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4.4 g。
(2)计算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4.4;
(2)7.3%。
【解答】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0g+10.4g﹣106g=4.8g;
(2)设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CaCO3+2HCl=CaCl5+H2O+CO2↑
73
100g×x
x=7.7%
答: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
故答案为:(1)7.4;
(2)7.4%。
31.(6分)新冠疫情期间,ECMO(体外肺膜氧合)技术的使用挽救了许多危重患者的生命。ECMO技术的原理是将人体上、下腔静脉中的血液引出体外(如图甲)或主动脉(如图乙),起到替代部分心肺功能。
(1)下列设备中能替代人体肺功能的是  B 。
A.动力泵
B.氧合器
C.氧气泵
D.热交换器
(2)已知热交换器管道内血流量为5L/min,为了维持病人正常体温,需对流入人体的血液进行加热。若要将血液的温度从33℃提高到37℃
(C血=0.85×103J/.(kg ℃),ρ血=1.0×103kg/m3)
【答案】(1)B;
(2)1.7×104J。
【解答】解:(1)氧合器能使患者的到氧气,代替了肺功能;
(2)每分钟流过的血液为V=5L=5×10﹣3m3;质量m=ρV=1.4×103kg/m3×6×10﹣3m3=6kg;血液每分钟吸收的热量为Q=cm(t﹣t0)=0.85×107J/.(kg ℃)×5kg×(37℃﹣33℃)=1.8×104J。
故答案为:
(1)B;
(2)1.6×104J。
32.(6分)一桶沙总重200N,工人在高处用绳在30s内将其匀速提升了6m。求:
(1)工人做功的功率为多大?
(2)若徒手提着这桶沙,沿着楼梯爬高6m,比较工人两次做功的机械效率大小
【答案】(1)工人做功的功率为40W;
(2)工人第一次做功的机械效率高;理由:工人做功的目的是将沙子提高到相同高度,因此直接对沙子所做功是有用功,则两次做功的有用功相同;第一次做的额外功是克服桶重和绳重做的功,第二次做的额外功是克服人自身重力和桶重做的功,很明显,第一次做的额外功小,则总功小,由η=可知,工人第一次做功的机械效率高。
【解答】解:(1)工人做的功:
W=Gh=200N×6m=1200J;
工人做功的功率:
P===40W;
(2)工人做功的目的是将沙子提高到相同高度,因此直接对沙子所做功是有用功;第一次做的额外功是克服桶重和绳重做的功,很明显,则总功小可知。
答:(1)工人做功的功率为40W;
(2)工人第一次做功的机械效率高;理由:工人做功的目的是将沙子提高到相同高度,则两次做功的有用功相同,第二次做的额外功是克服人自身重力和桶重做的功,第一次做的额外功小,由η=,工人第一次做功的机械效率高。
33.(8分)为测定某实验废液中硫酸铜和硫酸的质量分数,分别在三只烧杯中倒入50g废液,并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实验结束后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反应前加入铁粉质量/g 5.6 8.4 11.2
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g 3.2 3.2 6.0
反应后质量(H2)损失/g 0.1 0.2 0.2
请回答:
(1)对比第一、二组数据,第一组实验结束后,废液中的  CuSO4 (填化学式)已全部参加反应。
(2)通过分析第二、三组数据,50g废液与铁粉反应生成氢气质量最多为  0.2g 。
(3)请分析计算废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
【答案】(1)CuSO4;
(2)0.2g;
(3)16%。
【解答】解:(1)对比第一、二组数据,生成0.1g氢气;第二组中加入3.4g铁粉,剩余固体的质量为3.2g、第二组实验结束后,说明第一组实验结束后4已全部参加反应,生成铜的质量为3.6g。
(2)第二组中加入8.4g铁粉,生成4.2g氢气,生成0.5g氢气、三组数据。
(3)设参加反应的硫酸铜的质量为y,
Fe+CuSO4═FeSO4+Cu
160
y
y=8g
硫酸铜的质量分数为×100%=16%。
答:硫酸铜的质量分数为16%。
故答案为:(1)CuSO4;
(2)0.6g;
(3)16%。
34.(8分)如图甲是用某款3D打印笔进行立体绘画时的场景。打印笔通电后,笔内电阻丝发热使笔内绘画材料熔化。加热电路简化后如图乙所示,电源电压恒为6V,R1和R2为发热电阻丝。只闭合S1时低温挡工作,S1、S2都闭合时高温挡工作,高温挡和低温挡的功率比为4:3,R1=4Ω,忽略电阻丝阻值随温度变化。求:
(1)通过R1的电流;
(2)低温挡的功率;
(3)R2的电阻值。
【答案】(1)通过R1的电流为1.5A;
(2)低温挡的功率为9W;
(3)R2的电阻值为12Ω。
【解答】解:(1)电源电压恒为6V,R1=7Ω,则通过R1的电流为:
I1===6.5A;
(2)只闭合S1时低温挡工作,此时电路为只有R6的简单电路,则低温挡的功率为:
P低===7W;
(3)高温挡和低温挡的功率比为4:3,则高温挡功率为:
P高=P低=×9W=12W,
S1、S2都闭合时为高温挡,此时R1、R2并联,因R5前后电压不变,电阻不变,故R2的功率为:
P2=P高﹣P低=12W﹣4W=3W,则R2的电阻值为:
R3===12Ω。
答:(1)通过R4的电流为1.5A;
(2)低温挡的功率为7W;
(3)R2的电阻值为12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