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其人及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字面意思及深层含义。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对比、用典、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深入探究“愤”的内涵和根源。审美鉴赏与创造:领略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作者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理解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作者及背景】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后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礼部郎中。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当时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一直受统治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这首诗是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于会稽石帆别业所作,当时诗人62岁。眼看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就要化为泡影,陆游在悲愤失望中写下了这首诗。【学习过程】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用一个字概括本诗的感情基调(感彩、观点态度的主要情感取向或层次,如悲伤、欢乐、激愤、忧愁等)。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①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②【注】①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其为刘宋立下赫赫战功,却因功高震主被害,临终前愤恨地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后来刘宋面对北魏军队节节败退,无力抵挡。②诸葛亮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为志,穷尽一生北伐五次,真正做到了出师表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最终功亏一篑,然而千百年间却无人可与之相提并论。【诗歌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2.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3.为了书“愤”,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呢?(借景抒情、白描、用典、对比、借古讽今)请你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课堂练习】辨别白描和列锦:1、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2、陶渊明《归园田居》: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参考答案1、愤字是本诗的情感基调。结合作者生平经历以及时代背景可以知道,一生不得志的陆游,即使到了晚年,仍然心忧天下,而现实是令他失望的,令他愤怒的,当内心不再能够容纳这这沉甸甸的爱国热血,便只能依托笔墨将之抒发出来,书愤,即书写愤怒。2、从全诗来看,诗人愤怒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愤报国无门,“世事艰”。朝廷奸臣当道,作者报国无门。报国之难似乎难于上青天。二愤壮志难酬,“空自许”。“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抵挡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除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三愤年华空老,“镜中衰鬓已先斑”。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四愤无人领军,“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 这话的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不思进取、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3、手法如下:①直接抒情。首联“世事艰”“气如山”直接抒发出作者关于仕途不顺、报国无门的愤慨之情。②借景抒情(列锦)。颔联采用列锦的手法,“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将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八个意象排列在一起,营构出一幅壮阔的景象,作者是借壮景,抒熊放豪迈之壮情。③对比。颔联与颈联形成对比,年轻时气壮山河,而如今已衰鬓先斑,宿志未得实现,自我的期许落空,年华早已消逝,祖国又支离破碎,怎能不令人愤懑!④用典。尾联写诸葛亮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为志并真正做到鞠躬尽瘁的事迹,来暗示朝野上下都是主张投降的碌碌小人。【课堂练习】辨别白描和列锦:1、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列锦2、陶渊明《归园田居》: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白描提示:列锦的对象为名词或偏正短语构成的意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