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文明与家园 课件(共70张PPT)-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讲 文明与家园 课件(共70张PPT)-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70张PPT)
第3讲 文明与家园
要点梳理
一、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产生、特点、组成。
(1)产生: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
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3)组成:①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②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③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④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1)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3.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1)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
贯穿着中华民族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2)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
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3)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
人民的自信和自豪。
4.国家采取哪些举措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建立健全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法律法规。
(2)加大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资金投入。
(3)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4)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
化成果。
(5)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意识,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5.文化自信的内涵及重要性。
(1)内涵: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
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
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2)重要性:①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②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
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6.怎样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
(2)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
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二、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
1.中华传统美德的地位和内涵。
(1)地位: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2)内涵:①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②有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③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④有诚信
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⑤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
⑥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
2.为什么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地位)
(2)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
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
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作用)
(3)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
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影响)
(4)让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
加幸福。
3.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特点。
(1)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特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在不同的历史
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4.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和地位。
(1)本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
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2)地位: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
大精神动力。
5.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及地位。
(1)内涵: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
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2)地位: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6.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一个
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
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
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
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7.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表现。
(1)对国家: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
舍生忘死、前仆后继。
(2)对他人: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
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
(3)对自身: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8.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社会:营造弘扬民族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积极宣传报道先
进人物事迹,等等。
(2)学校:举办形式多样的民族精神宣传活动,积极开展弘扬民
族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等等。
(3)青少年自身: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从小事做起,弘扬民
族精神;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等等。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1)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3)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
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价值引领。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3.青少年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2)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
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4.如何守望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1)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①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发展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②传承、弘扬和践行中华
传统美德。
(2)凝聚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①高扬民族精神。②构筑中国价
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我国的人口问题
1.我国的人口国情及特点。
(1)人口国情: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
族发展的大事情。
(2)特点:总人口增速趋缓、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出
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老龄化加剧、大量的人口流动等。
2.为什么要重视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1)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变量。
(2)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
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3)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
事情。
(4)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5)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将对经济运行全领
域、社会建设各环节、社会文化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3.党和国家为解决人口问题采取了哪些积极措施?
(1)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科学把握人口发展
规律,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推动实
现适度生育水平。
(2)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口问题,根据我国人口
发展变化形势,先后作出实施单独两孩、全面两孩政策等重大决策部署,
取得积极成效。
(3)2021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
配套支持措施。
五、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
1.我国当前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
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
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2.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现状、形成原因、危害及警示。
现状 形成原因 危害 警示
自 然 资 源 自然资源丰 富,总量大, 种类多,但人 均资源占有量 少,开发难度 大,总体上资 源紧缺 开发利用不尽 合理、不够科 学,消耗大, 浪费、损失、 污染和破坏都 很严重 导致资源的枯竭 和对生态环境的 破坏,严重影响 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经济发展的 空间和后劲也会 越来越小 ①不能走西方工业
化的道路,必须探
索符合国情的利
用、保护和开发资
源的新路。②坚持
节约资源、保护环
境的基本国策
现状 形成原因 危害 警示
生 态 环 境 生态环境 虽总体有 所改善, 但生态环 境形势仍 不容乐观 一些地方、一些领 域没有处理好经济 发展与生态环境保 护的关系,加上工 业化进程加快、资 源短缺、人口基数 大等问题所产生的 多重叠加效应 加剧自然灾 害的发生, 严重破坏生 态平衡,威 胁着人民的 生命安全和 身体健康 ①生态环境没有替
代品,用之不觉,
失之难存。②人类
关爱和保护环境就
是走向重生,漠视
和破坏环境就是走
向自我毁灭
续表
3.如何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的文明发展道路。
4.青少年怎样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1)树立环保意识,自觉践行环保行动和低碳理念。
(2)努力学习法律知识,依法保护环境。
(3)积极参加植树活动,分类处理垃圾,使用节能灯,随手关灯、
关水,等等。
(4)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言献策,同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
行为作斗争。
六、绿色发展
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2)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有责任
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3)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
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2.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1)人类可以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
须遵循自然规律。
(2)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
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3)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
长流、空气常新。
(4)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
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为什么走绿色发展道路?
(1)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
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2)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
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3)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
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4.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1)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绿水青山,也
要金山银山。
(2)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
效益。
(3)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
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4)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
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5)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
(6)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
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为生态文
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5.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可以践行哪些低碳微行动?
(1)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养成物尽其用、减少废弃物的文
明习惯。
(2)拒绝购买过度包装产品,选购无包装、简易包装、大容量包
装产品。
(3)少用或不用一次性产品,选购和使用可再生材料制品。
(4)节约粮食,减少浪费,适量点餐,践行“光盘行动”。
(5)绿色出行,尽量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出行,多骑
自行车。
(6)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培养垃圾分类好习惯。
第3讲 文明与家园
易混易错(判断正误并改正)
1.中学生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一切传统文化。(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
中学生应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一切传统文化。
2.美德的力量在于大力宣传,是否能践行不重要。(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3.民族精神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4.针对我国人口发展新特点,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
育法》规定: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这一修订表明我国不再坚持
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
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一对
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这一修订表明我国依然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
策。生育政策的变化有利于使人口增长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5.我国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
恢复为主的方针。可见,经济发展要让位于生态保护。(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国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
第3讲 文明与家园
典题精析
A
第3讲 文明与家园
备考练习
达标练
1.2023年4月7日,中法两国元首在广州市松园举行非正式会晤。现场,
广彩瓷器、精美粤绣、岭南画派佳作……受到人们的关注。从中我们可
以感受到( )
D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全面继承传统文化 ②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彰显独特的魅力 ③一张张中华文化的名片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④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23年9月,第十九届亚运会在杭州开幕。杭州市政府提出抓住亚运
会契机,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加快宋韵文化品牌塑造。这一工程能
够( )
C
①激发杭州市民内心的文化自信 ②吸收外来文化并不断铸就文化新辉煌 ③直接提升杭州的体育竞技水平 ④加快文化创新性发展并扩大国际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2023·湖南岳阳)2023年3月5日是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当日,湖南
各地广泛开展慰问陪伴、心理疏导等温情帮扶活动,文明倡导、移风易
俗等文明实践活动,这是“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
的生动写照。上述材料说明雷锋精神( )
①是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②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③成为我国时代精神的核心 ④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①错误。我国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③错误。
C
4.(2023·广东)针对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老龄化、总人口增速趋缓等
新特点,2023年5月,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提出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
撑中国式现代化”。这是因为( )
D
A.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已经发生根本改变
B.老龄化程度加深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C.人口质量的高低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能否加速发展的唯一变量
D.高质量人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5.(2023·四川)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
宝库。2022年6月1日,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湿地保护的法律《中华人民共
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施行。该法的制定施行,旨在( )
C
①制裁破坏湿地资源的犯罪行为 ②更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③解决我国环境保护的所有问题 ④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提分练
6.(2023·湖北恩施)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40周年吉祥物“硒硒”和
“都都”的造型设计灵感,来源于地域元素和民族文化、民族服饰、风雨
桥等。此设计( )
B
A.说明中华文明在交流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
B.有利于弘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C.有利于世界人民增强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
D.滋润全国人民的心灵,提升全国人民的文化品位
7.(2023·山东烟台)某企业设立“行孝奖”,员工春节回家请父母吃饭、
给父母买礼物等可以报销,这一做法已坚持10年。该企业的做法( )
B
①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 ②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③是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表现 ④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增强企业的向心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
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并提供配套支持措施。下列关于人口
与计划生育的相关政策和影响,逻辑推导合理的是( )
C
A.支持生育“三孩”→提高了人口素质→能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B.支持生育“三孩”→改变了人口增速→加剧了我国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C.优化生育政策→缓解了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D.优化生育政策→彻底解决了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使我国人口众多的现状发生改变
9.(2023·湖北随州)下图《和谐共生》启示我们( )
D
和谐共生
①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 ②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③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可以对自然一味地索取 ④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①错误。人类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而不是一味地索取,③错误。
10.【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
情境一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
情境二 下图是我国航天事业中一些工程的名称。
取自中国古代传说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表达中国“奔月”决心
北斗自古就是
中华民族的指路明灯
源于屈原的长诗《天问》
探索真理征途漫漫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情境一、情境二蕴含的文化价值。
①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②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11.(2023·四川南充)【德润人心】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与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一层面的价值要求还有哪些?
爱国、敬业、友善。
(2)小刚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太宏大了,生活中无法践行。”你认同小刚的观点吗?请阐述理由。
不认同。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可以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②我们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冲刺练
12.(2023·江苏连云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四条
规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有
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
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该规定强调( )
A
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求 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2023·浙江宁波)2023年是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60周
年。60年来,雷锋精神被一代又一代人传承弘扬。这是因为雷锋精神诠
释了( )
C
①爱国、敬业的价值要求 ②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③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 ④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②错误。
14.(2023·山东聊城)新修订的《烈士公祭办法》自2023年5月1日起施
行。该办法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组织学生以适当方式参加烈士公祭活动,
发挥公祭活动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其作用在于( )
C
①要参与网上祭奠英烈活动 ②赓续红色血脉,根植红色基因 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牢记烈士功绩,传承民族精神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①是参加公祭活动的形式和途径,不是参加公祭活动的作用,不符合题意。
15.(2023·山东潍坊)践行右图公益广告的倡议,
有利于( )
B
①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 ②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③改变自然规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下列古语或诗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古语或诗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① 敬人者,人恒敬之 敬业
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友善
③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爱国
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富强
C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原创新题)绿色是杭州亚运会办赛理念之一,也是新时代中国的
鲜明底色。绿色亚运会把绿色、低碳、可持续融入亚运会的全过程。这
体现了中国( )
D
①坚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不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生态文明理念
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④坚持经济高速发展
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8.2023年6月15日,杭州亚运会奖牌正式发布。奖牌取名为“湖山”,其
设计以良渚玉琮为灵感,汇聚了杭州的三大世界遗产:西湖、大运河、
良渚古城遗址,展示了中国江南文化,用凸出的线条勾勒出“三面云山
一面城”的杭州画卷,呈现杭州山水景观。这一设计展现出中华文化
( )
D
①领先世界 ②独具特色 ③源远流长 ④一枝独秀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9.(2023·柳州模拟)【描绘美丽广西画卷】
道德与法治课上,同学们积极开展课前时事分享活动,下面是同学们分享的内容。
分享一【中国奇迹】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的变化可以描述为:生态文明地位之重前所未有,环境治理成效之好前所未有,公众参与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全球生态贡献之大前所未有。
(1)“中国奇迹”表明我国坚持怎样的文明发展道路?请你再列举一个其他方面的“中国奇迹”。
表明我国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举例:中国高铁技术领先世界,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服务全球。
分享二【绿城名片】
南宁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走出了一条具
有南宁特色的产业优、生态美的绿色发展之路。南宁市大力推进风电、
光伏、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多元化低碳项目建设,逐步建立起清洁低
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南宁市还建立了“环境区域负责制”和
“环境监管员制”,责任落实到人,形成定责、履责、问责的环境安全工
作保障机制。
(2)结合分享二,运用“共筑生命家园”的知识,说明南宁市打造“南宁蓝”“生态绿”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启示。
①材料中南宁市优化产业结构,走出了一条具有南宁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说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②材料中南宁市建立“环境区域负责制”和“环境监管员制”,说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分享三【绿色生活】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今天的“绿色化”已
悄无声息地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低碳、文明生活,从我做起。
(3)作为中学生,你能为“绿色化”做些什么?
示例:①树立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养成物尽其用、减少废弃物的文明习惯。 ②拒绝购买过度包装产品,少用或不用一次性产品。③节约粮食,减少浪费,适量点餐,践行“光盘行动”。④绿色出行,尽量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出行,多骑自行车。⑤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
20.(原创新题)【感受亚运会】
以“中国新时代·杭州新亚运”为定位,秉持“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会理念,2023年9月23日,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在杭州开幕。
【绿色观亚运】杭州亚运会实现亚运史上首次全部竞赛场馆常规电力使用“绿电”。杭州亚运会“绿电”来源广泛,既有来自青海柴达木盆地、甘肃嘉峪关等地的光伏发电,也有来自新疆哈密、巴楚等地的风电。
(1)杭州亚运会首次全部竞赛场馆常规电力使用“绿电”,符合哪种发展理念的要求?
绿色。
【智能看亚运】走进亚运会,数字智慧服务大放异彩:通过人工智
能、数字技术,实现以虚拟人方式沉浸、互动式地游城、观赛和竞技等;
市民、游客可以戴上智能眼镜“穿越”到古代杭州……
(2)阅读了“智能看亚运”的材料,你有何感悟?
科技创新改变生活,让生活更美好;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适应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等等。
【节俭办亚运】能改不建、能借不租、能租不买,在筹备杭州亚运
会的过程中,节俭始终被放在重要位置。简约并不代表简单,把钱花在
刀刃上,让杭州亚运会更加精彩。
(3)节俭办亚运意在给全社会传递哪些信息?
弘扬勤俭节约的美德,倡导低碳生活,等等。
【文明润亚运】呈现杭州山水景观的奖牌、融入世界文化遗产元素
的吉祥物、展现人文历史和山川风物的火炬、为确保亚运赛事车辆优先
通行的数字专用车道……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亚运会细节蕴含了杭州的
底蕴和温度。
(4)让城市蕴含底蕴和温度,请你献计献策。
示例:保护和宣传城市名胜古迹;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城市文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