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13《卖炭翁》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 13《卖炭翁》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卖炭翁》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唐诗三首》之一,单元导读提出要求: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与此前学过的多数诗歌侧重描绘自然景物不同,它是一首叙事诗,具有较强的叙事性,且诗中对卖炭老人外貌、心理的刻画非常精彩。它也是一首讽喻诗,诗人虽没有直接发表议论,但对统治阶层罪恶的揭露和控诉,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都蕴含在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中。八年级的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已经不陌生,小学以及七年级,学生学习了背诵了不少诗歌,在语感、朗读、阅读方法等方面有了一些积累。加上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所以在诗歌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上是相对容易的,此时老师可以结合中唐问题繁多时代背景和作者“诗歌合为时而著”的创作主张将课堂引向深入,既增加课堂的容量,有拓展了文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正确把握字词义,理解诗歌内容,并了解新乐府诗。
2.精读人物肖像、动作、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诗句,品味人物形象。
3.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学习典型化的文学创造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精读人物肖像、动作、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诗句,品味人物形象,把握主旨。
难 点: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学习典型化的文学创造方法,培养学生历史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初唐,朝气蓬勃;盛唐,高度繁盛;中唐,乱丝密网;晚唐,千疮百孔。
中唐的矛盾之多,问题之多,很难找到一个朝代跟中唐相比。皇位更迭、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臣倾轧、边患频发,所有朝代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能在中唐找到。
我们从白居易的《卖炭翁》中也能窥见一二。
初读诗作
(一)读出韵律
1.齐声读,读出节奏和韵律,感知乐府诗特点。
2.关联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在韵律和叙事人称上的异同。
明确:①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二者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②乐府的特点是视点的第三人称化、场面的客体化,而歌行的特点是视点第一人称化,场面主体化。(二)读懂字词
1.自译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歌大意。
2.互助读,难点解疑晓诗意。
挑出三个你认为比较难的字词,考一考你的同桌。
(难点解疑:衣裳shang;系xì,挂;爪zhǎo牙,坏人的党羽;晓,早晨;“直”通“值”价钱。)
(三)读出大意
1.复述事件。其余同学认真听,师生伺机讨论易错字句。
2.概括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
三、品读诗歌1.从描写手法的角度,用固定句式品析人物
我从哪句的 描写中读出了( )的卖炭翁。因为……
我从哪句的 描写中读出了( )的宫使。因为……
老师示范:我从“市南门外泥中歇”的环境描写中读出了底层劳动人民身份的卖炭翁。
2.找到文中的对比和反常之处,并体会其作用。
①矛盾心理——生活困苦
②当时状态——劳动者和统治者境遇悬殊
③价值悬殊——表面买卖实则掠夺
3.请用一个字概括卖炭翁和宫使的形象。
卖炭翁——苦
宫 使——霸
4.从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我们看到了中唐时期的什么问题?
助读资料:
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皇宫物品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明确:宦官顶着“宫市”制度的名义,进行明目张胆的抢夺。
5.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对他们寄予的情感。
卖炭翁——怜
宫 吏——恨
资料: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曾任左拾遗,写了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
小结:这就是白居易为我们揭示的统治阶级掠夺人民的罪恶行径,我们所感受到的是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情,也看到了他实践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研读诗歌
1.资料链接:新乐府诗序曰:“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 。
2.对比:根据故事原型完成下列表格,对比出感染力的强弱。
一年夏天,有个青年农民,用驴子驼了木柴到城里卖,被太监拉住了。太监撕了几尺绢给他做柴价,要农民把驴子赶到宫里去。农夫痛苦不已,他不要绢,要自己的驴子,说他一家就靠这头驴过活的。太监不放过他,他便与太监扭打起来。此事传到宫里,皇帝觉得太监给他丢了脸,因此斥责了太监,给了农民一些补偿。 (《后唐书·张建封传》)。
故事原型 《卖炭翁》
劳力: 青年(强) 老翁(弱)
工序: 木柴(简) 木炭(繁)
时令: 夏天(暖) 隆冬(冷)
结局: 补偿(喜) 痛失(悲)
3.典型化:从现实生活材料中提炼中最能体现某种人物或某种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整合虚构,在艺术加工基础上创作出新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典型化、环境典型化、情节典型化、细节典型化。处在中心位置的是人物典型化。典型化的目的:更有针对性,更能够揭示本质,更有批判的力量,更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作业布置
续写故事:请典型化处理,让它更具有针对性,更具有批判性,更能够激发出读者的同情。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又想写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么过呢?
课堂小结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面对弊病多多的现实社会,白居易忧心如焚。于是一边谏诤于朝堂,一边诉诸于诗文。这是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历代文人的历史使命感相信在座各位也将具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