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青春有格 课件(共25张PPT)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 青春有格 课件(共25张PPT)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第二课时
青春有格
你如何理解这些句子中的“格”?
格是正确、形式、规矩的意思。
青春需要规范和引导,用规则、规范守护青春,一些基本界限和底线不能逾越,“行己有耻”;用品格引导青春,向往“至善”,追求青春的格调,在飞扬的青春里见证最好的自己。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已亥杂诗》
“言之有物,而行之有格也”《礼记》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规格或方式
法规
规守、恪守
行己
有耻
青春期的实践与“格”的联系
青春的我们,乐于实践,敢于尝试,希望证明自己;但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
法律
道德
秩序
规则
行己
有耻
行己有耻的含义是什么?
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行己
有耻
行己有耻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第一,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廉耻、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什么意思?
行己
有耻
行己有耻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第二,“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法律
道德
秩序
通过什么来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行己有耻”的要求之二
“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正如孟子所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羞恶之心”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它在我们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行己
有耻
行己有耻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第三,“行己有耻”意味着我们能真诚面对自我,闻过即改,知耻而后勇。
来提高辨别“耻”的能力带来了什么影响?
第四,“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为什么不能触碰道德底线和违法乱纪?
课堂探究
在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规则,这些规则让我们的生活安全而富有意义。例如:不伤害别人;不说谎,不欺骗;遵纪守法;相互尊重;信守承诺……
你认为还有哪些规则需要遵守?
行己
有耻
行业道德底线
职业道德底线
私人道德底线
交往道德底线
例如:零食的制造商制作零食时卫生不干净。
例如:在商场做收银员时,偷走收银台的钱。
例如:捡到钱包时将别人的钱包据为己有。
例如:在饭店吃饭时因为小矛盾发生肢体冲突。
对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行己
有耻
行己有耻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第五,“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如何从自己做起避免违法乱纪的行为?
掌握增强自控力的方法和技巧:增强“我不要”的力量;增强“我想要”的力量;加强自我监控。
①增强“我不要”的力量。
②增强“我想要”的力量。
③加强自我监控。
A.见到老师主动问好!放学后及时回家
B.不随意给同学起绰号,不随手乱扔垃圾
C.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认真完成作业
止于
至善
“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含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
至善:就是善的极点,就是把自己人性里面善的、光明的那一面发挥到极点。
止:达到
至:最,极
止于至善:达到极完美的境界
止于
至善
止于
至善
对于道德成长的要求
人无德不立。一个人的道德成长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他人,在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于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释义: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止于
至善
止于至善要求我们怎么做
第一,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那么“止于至善”要求我们怎么做?
止于
至善
止于至善要求我们怎么做
第二,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
第三,“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止于至善”。
注:自省,即自我反省。
那么“止于至善”要求我们怎么做?
课堂探究
探究与分享:“止于至善”是先“独善其身”还是先“兼济天下”?
观点二:仅仅独善其身是不够的, 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一切社会的完善,都是从个人做起,但如果只独善其身而不能 “兼济天下”,那么,独善其身的结果未必靠得住,独善其身的价值也未必保得稳。
观点一: 独善其身,方能“止于至善”。一个人以宽广的胸襟、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立身处世,始终对自己拥有信心、自我激励,无论何种境遇都不弃善从恶,即使他普普通通,我们能说他一事无成吗?
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
“独善其身”指修身,是“止于至善”的前提和根本;但“止于至善”是无止境的追求过程,仅仅“独善其身”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兼济天下”的胸怀。两者并不矛盾,都是追求至善的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止于至善”还要求我们以修身为本,
有兼济天下的胸怀。
“止于至善”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要做到独善其身,以宽广的胸襟、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行事处世,始终拥有信心、不断激励自己,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在社会中还要关心、帮助周围的人。
止于
至善
止于至善要求我们怎么做
第四,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
那么“止于至善”要求我们怎么做?
少年志则国志,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青春,需要我们去经历,去体验。你怎样,你的国家就怎样!
青春有格
行己
有耻
止于
至善
含义(What):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要求
(How)
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①增强“我不要”的力量
②增强“我想要”的力量
③加强自我监控
含义
(What)
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
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要求
(How)
从点滴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
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
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
做人做事的底线
道德境界的追求
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 ( )
①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 ②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③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 ④是说每个人都能止于至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A
2.古人云“行己有耻”,人应该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有羞耻之心,而在诈骗分子的眼里,受骗人的死活不会触动他们,良心和耻感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列。“行己有耻”要求我们 ( )
①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②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③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能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④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