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集体备课课时教学(预案)学 校 年 级 八年级 科 目 物理主备人 备课时间 使用时间课题 3.4升华与凝华 课型 新授课主备人预备(一备) 集体讨论调整(二备)核心素养 1、物理观念 1、知道升华凝华的概念。 2、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科学思维 能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碘的升华与凝固实验,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转化的。 4、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水循环过程中水的三态变化,培养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教 学 重难点 重点: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难点:升华和凝华的应用教学 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学法 指导 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实验探究为主,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联系实际生活,在生活中要会发现问题—— 猜想和假设——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运用了实验法、探究法、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教具 铁架台、烧瓶、酒精灯、细线、碘、新旧灯泡。 多媒体ppt,包含视频:《碘的升华和凝华》、《霜、雪、雾凇、冰花等自然现象》、《人工降雨》、《干冰》等。教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 【提问】①北方的冬天温度在0℃以下,结冰的衣服也会变干。衣服上的冰到哪里去了呢? ②雾凇是严冬时节经常出现在东北地区的自然现象,它既不是冰也不是雪,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小结】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因为水和水蒸气之间直接发生了转化----升华和凝华,今天学习《3.4升华和凝华》。 学习新课 一、升华和凝华 1. 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 【学生实验】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 【设计实验】在试管(碘锤)中放入少量碘并盖紧塞子,往烧杯中加入热水,将试管放入烧杯中加热。当试管中充满气体后,将试管取出放在空气中冷却。 提醒学生观察: ①加热前碘是什么状态的? ②加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③停止加热在冷却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④有没有出现液态 冷却过程中有没有出现液态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实验现象:①盛少量固态碘的试管放入烧杯中加热时,有紫色的碘蒸气产生,无液态的碘出现。 ②停止加热,紫色的碘蒸气逐渐消失,在试管的内壁上附着一层固态的碘粒,无液态碘出现。 【分析归纳】试管内固态碘受热时,有紫色的碘蒸气产生,说明变成了气态的碘。当停止加热时,紫色的碘蒸气逐渐消失,在试管的内壁上看到附着一层固态的碘粒,是气态碘又变成了固态的碘。实验过程中没有液态物质出现。 结论:固态碘可以直接变成气态碘,气态碘也可以直接变成固态碘。 2.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视频演示】——《碘的升华和凝华》 3.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提问】碘升华时要加热,说明升华是一个什么过程 【实验】在烧杯中放一小块干冰,仔细观察,发现什么现象?用手接触烧杯底部,有什么感觉?说明什么问题? 【分析】发现干冰逐渐变小,并且没有液体产生,说明干冰直接从固态变成了气态,也就是说干冰发生了升华。此时,用手接触烧杯底部,感觉烧杯底部变冷,说明升华的过程需要吸热。 【归纳】因为熔化、汽化、升华都是物质从低能量状态到高能量状态,所以都要吸热。 (1)结论:升华吸热。 【提问】凝华时都要冷却,说明凝华是一个什么过程 【归纳】因为凝固、液化、凝华都是物质从高能量状态到低能量状态,所以都要放热。 【实验】在封闭玻璃管里放入碘,先加热使其升华,然后在水中自然放置,会有部分碘蒸汽凝华。测量这个过程前后水温变化,经测量水的温度升高,这说明凝华放热。 (2)结论:凝华放热。 【例题1】下列发生物态变化的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 ) A.刚出冷库的冻肉比原来重 B.洒在地板砖上的水不见了 C.加在饮料中的冰块越来越小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 【解析】A.刚出冷库的冻肉温度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华成固态的小冰晶附着在冻肉上,所以整体重量增加。该选项符合题意。B.洒在地板砖上的水不见了属于蒸发现象,该项不符题意。 C.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变小属于熔化现象,该项不符题意。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属于升华现象,该项不符题意。 【例题2】小明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探究“碘的升华”的实验方案。 学习新课 一、升华和凝华 1. 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 【学生实验】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 【设计实验】在试管(碘锤)中放入少量碘并盖紧塞子,往烧杯中加入热水,将试管放入烧杯中加热。当试管中充满气体后,将试管取出放在空气中冷却。 提醒学生观察: ①加热前碘是什么状态的? ②加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③停止加热在冷却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④有没有出现液态 冷却过程中有没有出现液态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实验现象:①盛少量固态碘的试管放入烧杯中加热时,有紫色的碘蒸气产生,无液态的碘出现。 ②停止加热,紫色的碘蒸气逐渐消失,在试管的内壁上附着一层固态的碘粒,无液态碘出现。 【分析归纳】试管内固态碘受热时,有紫色的碘蒸气产生,说明变成了气态的碘。当停止加热时,紫色的碘蒸气逐渐消失,在试管的内壁上看到附着一层固态的碘粒,是气态碘又变成了固态的碘。实验过程中没有液态物质出现。 结论:固态碘可以直接变成气态碘,气态碘也可以直接变成固态碘。 2.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视频演示】——《碘的升华和凝华》 3.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提问】碘升华时要加热,说明升华是一个什么过程 【实验】在烧杯中放一小块干冰,仔细观察,发现什么现象?用手接触烧杯底部,有什么感觉?说明什么问题? 【分析】发现干冰逐渐变小,并且没有液体产生,说明干冰直接从固态变成了气态,也就是说干冰发生了升华。此时,用手接触烧杯底部,感觉烧杯底部变冷,说明升华的过程需要吸热。 【归纳】因为熔化、汽化、升华都是物质从低能量状态到高能量状态,所以都要吸热。 (1)结论:升华吸热。 【提问】凝华时都要冷却,说明凝华是一个什么过程 【归纳】因为凝固、液化、凝华都是物质从高能量状态到低能量状态,所以都要放热。 【实验】在封闭玻璃管里放入碘,先加热使其升华,然后在水中自然放置,会有部分碘蒸汽凝华。测量这个过程前后水温变化,经测量水的温度升高,这说明凝华放热。 (2)结论:凝华放热。 【例题1】下列发生物态变化的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 ) A.刚出冷库的冻肉比原来重 B.洒在地板砖上的水不见了 C.加在饮料中的冰块越来越小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 【解析】A.刚出冷库的冻肉温度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华成固态的小冰晶附着在冻肉上,所以整体重量增加。该选项符合题意。 B.洒在地板砖上的水不见了属于蒸发现象,该项不符题意。 C.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变小属于熔化现象,该项不符题意。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属于升华现象,该项不符题意。 【例题2】小明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探究“碘的升华”的实验方案。 (1)已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510 ℃ ,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为113.5 ℃ 。上述设计中,更合理的方案是______(选填“甲”或“乙”); (2)为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他用干冰进行了下列实验: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观察到水中很快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气,如图丙所示。实验中,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干冰______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水蒸气______形成的。 学习新课 二、升华和凝华现象及应用 1. 升华现象 【图片展示,提问】 ①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丸(卫生球),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最后不见了。有没有变为液态?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 ②寒冷的冬季,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冰是否发生了熔化?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 【归纳】上述事例,都是冰直接变为水蒸气,发生了升华。 2. 凝华现象 【图片展示,提问】 ①冬天,寒冷的早上,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是怎么形成的? ②寒冷的冬天,树枝上出现的“雾凇”(俗称冰花、树挂),是怎么形成的? 【归纳】上述事例,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粒状结构沉积物、冰片、冰花等形状)。 【播放视频】——《霜、雾凇、冰花的形成》 【提问】这是一个旧灯泡或旧灯管,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与新的灯泡什么不一样?黑色是在内侧还是外侧,是固态还是液态、气态?是不是玻璃变黑的 里面除了玻璃里面还有什么 钨丝为什么到了灯的壁上呢 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 【归纳】白炽灯泡的钨丝在高温下会升华变成钨蒸气,使灯丝变细;钨蒸气遇到灯泡玻璃后又放热凝华变成固态钨附着在玻璃泡上,使内壁变黑,包含了两个过程:升华、凝华。 3. 升华、凝华的应用——干冰 (1)干冰 【出示干冰图片】简介干冰及干冰升华吸热的几种应用:实验室获取低温,水果运输中保鲜,人工降雨,制造白雾等。 干冰是在一个大气压下以-78.5 oC存在的固体二氧化碳(CO2),在常温下可以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2)干冰的特点:容易升华,有致冷作用。 (3)干冰的应用 ①冷藏食物: “干冰”熔化时,不会像冰那样变成液体,它直接升华为温度很低的、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因此它的冷藏效果特别好。 ②舞台烟雾 【提问】烟雾是怎样形成的 烟雾是不是水蒸气 是不是干冰 是什么 是什么物态变化 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说说其中的道理。请同组或前后组讨论一下。 【归纳】舞台上喷出的干冰瞬间升华,从周围吸热,导致温度下降,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悬浮在空气中,即我们所见到的烟雾。 ③人工降雨 【提问】人工降雨就是用高射炮或飞机在天空中撒下干冰或碘化银等催化剂,帮助降雨。这个过程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 【归纳】用高射炮或飞机在天空中撒下干冰或碘化银等等催化剂,它们会升华吸热,使云层中的温度急剧下降,从而使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或者直接凝华成小冰晶,大量冰晶,使冷云上部的冰晶密度增大,促成或增加降水落到地上便形成雨。 【视频演示】——《人工降雨》 【例题3】随着科技的发展,“呼风唤雨”的神话已成为现实。人工降雨是用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迅速升华,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有的液化成小水滴,有的凝华成小冰粒,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下落过程中又熔化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除了第二空,其余四空均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学习新课 三、水循环 【指导学生阅读】水循环 1. 水循环与三态变化 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阳光晒暖的海洋,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当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以后,与冷空气接触,水蒸气便液化成为小水滴,大量的小水滴悬浮在高空,就形成了云;小水滴相互聚集,就会凝结成大水滴下降成雨。如果在高空遇到更加更加寒冷的气流,小水滴就会凝固成小冰珠,最后有可能形成冰雹降落到地面;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从而凝华成微小的冰晶,这些冰晶聚集起来就变成雪花飘落大地。 2.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示意图 3. 地球上的水资源与危机 ①地球表面的70%以上是海洋,虽然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盖,但是其中海水约占97%,江河湖泊、土壤、岩层和冰川中的淡水仅约占3 % ,而能够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更是仅在淡水资源的0.3%。 ②水资源危机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类对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除了日常的生活用水以外,工业生产也必须用水,电力、纺织、印染、钢铁、石油、化工以及食品工业等各个领域都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农业生产更需要大量的水进行灌溉。随着人口的膨胀和经济的快速增强,水资源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4. 提高节水意识 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是世界平均值的25%,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全国有一半以上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请大家思考一下:水资源缺乏是当今世界的一大危机,我们应如何合理地节约用水? 我们不仅需要在技术上使用节水器具、优化用水系统的运行,更需要每个人提高节水意识、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共同保卫我们的蓝色家园。 【播放视频】—《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想想议议】水的三种状态分别是冰、水和水蒸气。给图填字,说明它们三者之间转化过程的名称以及吸热、放热的关系。 教师进行矫正。课堂检测与评价内容、导学案 (可附检测卷、导学案) 1. 在烧瓶里放少量碘,并对烧瓶稍微加热,片刻就能观察到瓶内出现________,停止加热烧瓶内壁又出现________。这两个过程中,前者属于________,需要________热;后者属于________,需要________热。 2.家用白炽灯泡灯丝正常工作时温度高达2000℃左右,而用钨丝制造灯丝,这是因为钨的________高。长期使用后,因在高温下钨丝________形成钨的蒸气,钨的蒸气又在冷的灯泡壁上________形成固体钨,所以灯泡变黑了。 3. 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属于升华吸收热量的是( ) A.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B.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C.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 4. 下列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 )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5.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对以下诗句中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露重蝉鸣急,风多鸟宿难。”露的形成过程要吸收热量 C.“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雨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与雪的形成过程都要放出热量作业 布置 完成课堂小练和动手动脑学物理板书 设计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一、升华 1.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2. 升华吸热。 3. 应用:人工降雨、舞台烟雾、食品保鲜等。 二、凝华 1.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2. 凝华放热。 三、水循环 1. 水循环的三部分:蒸发、降水、径流。 2. 雨、雾、露、雪、雹等自然现象的形成。 3. 提高节水意识,合理用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