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景东县区域校际集体备课课时教学(预案)学 校 年 级 八年级 科 目 物理主备人 备课时间 2024.2.26 使用时间 第 周第 课时课 题 8.1 牛顿第一定律 课 型 新授课主备人预备(一备) 集体讨论调整(二备)核心素养 1.物理观念: (1)知道惯性的概念,理解质量是惯性的量度; (2)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通过斜面小车实验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科学思维: (1)在实验过程中经历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过程; (2)会用惯性正确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3.科学探究: (1)会通过实验探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 (2)会通过实验探究惯性的存在 4.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体会控制变量的物理思想。教 学 重难点 重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知道惯性的概念,理解质量是惯性的量度难点:在实验过程中经历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过程教学 方法 本节采用探究、观察、推理、分析、归纳、应用的学习方法学法 指导 本节内容由“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部分构成,重点是把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它将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压力、浮力、物体的浮沉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等打下基础,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具 惯性演示实验器材、学习工具、惯性演示实验器材、学习工具、多媒体等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滑板运动,提出问题:力和运动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 二、讲授新课。 1.历史再现 教师:展示自古以来人们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有两种看法,各有各的“道理”,那如何判断谁对谁错呢? 学生:通过实验。2.实验探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准备实验器材:斜面、小车、木板、毛巾、棉布学生:小组讨论。假设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滑行的越远。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①相同的量为小车到达斜面底端的初速度(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静止滑下);②变量为阻力的大小(通过在木板上铺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实现);③观察比较小车滑行的距离;④小车滑行越远代表速度较小越慢。 结果记录:结论:平面越光滑,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向前滑行的距离越长,速度减小的越慢。 3.牛顿第一定律 教师:伽利略分析上述类似实验,科学猜想: 如果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就不会减小,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伽利略考虑到本身静止的物体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站在巨人肩上的牛顿在总结伽利略等人的成果后,经过科学推理,得到了牛顿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定律解读 教师:“一切”指什么: 学生:所有物体,牛顿第一定律适用于宇宙中所有物体。 教师: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真正不受力的物体? 学生:没有 教师:“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是一种理想状态。“或”指什么? 学生:二选一,不能同时存在,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依然静止,原来运动的不受力保持匀速直线运动。5.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师:物体不受力,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运动状态可能改变,所以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什么?历史上的争论孰对孰错? 学生: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伽利略的说法比较有道理。6.课堂活动 教师:设定活动要求,学生动手参与。学生:利用课桌上的文具,进行活动。 现象记录:活动一:书突然向前运动时,橡皮会向后倾倒;书突然停止运动时,橡皮会向前倾倒。 7.演示实验 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设定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得到答案。①原来鸡蛋和硬纸板处于什么状态? ②硬纸板被弹走后,鸡蛋状态怎样? 学生:观察实验,得到结论:原来静止的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外力作用时,依然静止。 8.惯性 教师:物体不受力时为什么总要保持原来的状态呢?人有外在和内在,同理事物也有内因和外因。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什么情况下会保持原来的状态? 学生:不受力时。 教师:所以物体不受力时总要保持原来的状态,不是因为“受力”这个外因,而是因为物体的固有属性——内因,我们把这个属性叫做“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9.用惯性解释现象,概念解读 教师:“四步法”解释惯性现象。学生:解释课堂导入部分的两个问题,首尾呼应。 教师:无论是人、车、狗,都具有惯性。 教师:不同方向拉动牛奶杯,牛奶会怎样?惯性有没有方向? 学生:牛奶会溢出。惯性没有方向。物体只是保持之前的运动状态。 教师:播放大小车同时被一根弹簧弹开的实验视频。 学生:小车弹开距离远,大车弹开距离近。惯性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教师: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与速度大小无关。惯性应该怎样正确描述呢? 学生:惯性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是力。10.惯性的利弊 教师: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地方用到惯性,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投篮,球投出去继续运动;跳远时助跑;拍打衣服灰尘......教师:那利用惯性,向灾区输送物资的时候,应该选择什么时间空投呢? 学生:距离到达目的地一段距离时空头,由于物资具有惯性,离开飞机后依然会向前运动。 教师:那惯性会不会给我们带来危害呢? 学生:走在冰面上身体由于惯性,想停停不下来。 教师:由人及车,所以骑行或者开车时要保持安全距离,尤其雨雪天气;同时也要系好安全带。 三、归纳小结课堂检测与评价内容、导学案 (可附检测卷、导学案) 1. 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不受力的物体,只能保持静止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如果物体不受到力的作用,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原有的速度一值做匀速直线运动 2. 2022年冬奥会在我国举行,关于冰壶比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壶在冰面上滑行时不受阻力的作用 B.冰壶绕过前方障碍物前进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C. 冰壶最终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作用 D. 用力推着冰壶使它前进,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 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记录数据如下,关于该实验和记录数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接触面毛巾棉布木板小车移动距离s/cm18.326.898.2每次要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 该实验运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 阻力越小,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快 该实验不能直接说明运动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情况作业 布置 P 19 动手动脑学物理板书 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1.概念: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概念解读:①适用范围:“一切”指宇宙中的所有物体; ②条件: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是一种理想状态; ③结论:静止→静止;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惯性 (1)概念: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四步法”解释惯性现象 (3)惯性解读:①惯性没有条件。任何物体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 ②惯性没有方向。物体只是保持之前的运动状态; ③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速度无关; ④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受到惯性、克服惯性等,正确描述“由于惯性、具有惯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