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发热 课件(共25张PPT)-高一《临床疾病概要》同步教学(人民卫生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发热 课件(共25张PPT)-高一《临床疾病概要》同步教学(人民卫生版)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发 热
思考:
何谓发热?
发热应首先考虑哪类疾病?
如何给发热分度?
概念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1. 感染性发热
最常见。
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2. 非感染性发热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术后、烧伤、出血等
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亢、
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如中暑、脑出血等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范畴。
发病机制
1. 致热源性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
外源性致热源
内源性致热源
体温调节中枢
微生物病原体
炎症渗出物
无菌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肿瘤
坏死因子、干扰素
通过血脑 屏障
发 热
通过激活 白细胞
(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产热 > 散热
发病机制
2. 非致热源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炎症
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等
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临床表现
发热的分度
以口测温度为标准,按发热高低分为:
低热 37.3 ℃--38 ℃
中等发热 38.1 ℃--39 ℃
高热 39.1 ℃--41 ℃
超高热 41 ℃以上
低 热 中度热 高 热 超高热
37.3℃ 38.1℃ 39.1℃ 41℃
发热的临床过程
(1)体温上升期:常伴有畏寒、肌肉酸疼、疲乏无力等。
骤升型:体温几小时内达39~40 ℃或以上,如疟疾。
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如结核。
(2)高热期:常伴有头痛、皮肤潮红灼热、心跳呼吸加快、出汗等。
体温达高峰后保持一定时间
(3)体温下降期:常伴有大汗淋漓等。
骤降:体温几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 如疟疾。
缓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如伤寒。
热型
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
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 稽留热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度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
2. 驰张热
体温常在39 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 间歇热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 波状热
体温渐升至39 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鲁菌病。
5. 不规则热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
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疟疾等急性感 染性疾病;药物热、输液或输血反应等。
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单、风疹、淋巴结结核、白血病、淋巴瘤、丝虫病等。
肝脾肿大:常见于传单、病毒性肝炎、疟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黑热病、布氏杆菌病等。
昏迷:先发热后昏迷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斑疹伤寒、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
头 痛
头痛(headache)是指额、顶、颞及枕部的疼痛。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颅脑病变
感染:如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脑脓肿等
血管病变:SAH,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畸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静脉窦病变
占位性病变:如脑肿瘤,颅内转移瘤,颅内白血病浸润,颅内囊虫病或包虫病等
颅脑外伤:如脑震荡,脑挫伤,硬膜下血肿,颅内血肿,脑外伤后遗症。
其他:如偏头痛,丛集性头痛,头痛型癫痫。
二、颅脑外病变
颅骨疾病:如颅底凹入症,颅骨肿瘤
颈椎病及其他颈部疾病
神经痛:如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及枕神经痛
眼,耳,鼻和齿疾病所致的头痛:如青光眼,中耳炎,鼻窦炎,颞颌关节病
三、全身性疾病
急性感染:如流感,伤寒,肺炎等发热性疾病
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病,心力衰竭。
中毒:如铅,酒精,一氧化碳,有机磷,药物中毒等
其他:如尿毒症,低血糖,贫血,肺原性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月经期及绝经期头痛,中暑等。
四、神经官能症
如神经衰弱及癔症性头痛
头痛多数是有致痛因子物理或化学性的作用于头颅疼痛敏感组织内的伤害感受器,经痛觉传导通路至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分析,整合产生痛觉。
心因性(精神性)因素所致头痛则纯属于患者的主观体验。
临床表现
不同病因所致头痛,其临床表现各不相同
1. 发病情况
2. 头痛部位
3. 头痛的程度与性质
4. 头痛出现的时间与持续时间
5. 加重、减轻或激发头痛的因素
问诊项目 内容 头痛的可能类型或原因
起病年龄 青春期或青年 偏头痛,紧张性头痛
老年 高血压性头痛,颞动脉炎
头痛出现时间 早晨 脑肿瘤,副鼻窦炎
午后 紧张性头痛
晚上,入睡后 丛集性头痛,睡后痛醒多为颅内器质性疾病
头痛发作频度 发作性 偏头痛
持续性 紧张性头痛,脑肿瘤,SAH(蛛网膜下腔出血)
连日发作 丛集性头痛
头痛持续时间 数秒至数分 颅,颈神经痛
2-3小时或1-2天 偏头痛,紧张性头痛
数天 低颅压头痛,耳,鼻性头痛
持续进行性 脑肿瘤
卒中样发作,持续剧痛 SAH,硬膜下血肿
头痛部位 全头痛 脑肿瘤,腰穿后头痛,紧张性头痛
一侧头痛 偏头痛,颞动脉炎,颅内动脉瘤,耳,鼻性头痛
前部头痛 丛集性头痛,眼性头痛,三叉神经第一支痛
后部头痛 SAH,紧张性头痛,枕大神经痛,后颅凹肿瘤,颈性头痛
部位不定 精神性(心因性)头痛
问诊项目 内容 头痛的可能类型或原因
头痛性质 搏动样 偏头痛,各种原因致血管扩张性头痛
头部发紧似钳夹 紧张性头痛
电击样 颅,颈神经痛
刀割,钻痛样 SAH,硬膜下血肿
头痛诱发及 加重因素 用力,咳嗽,喷嚏 颅内压增高性头痛
与体位关系 血管扩张性头痛,卧位常加重
低颅压头痛,卧位减轻或消失
第三脑室肿瘤,因体位改变加重或减轻
用眼 眼性头痛
精神紧张 紧张性头痛
头痛合并症状 呕吐 偏头痛,颅内压增高头痛
焦虑,失眠 紧张性头痛,神经功能性头痛
眩晕 小脑肿瘤,椎基动脉供血不足
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 脑肿瘤,硬膜下血肿,颅内动脉瘤等颅内器质性疾病
伴随症状
1. 伴发热:感染性疾病
2. 伴剧烈呕吐:颅内压增高
3. 伴视力障碍:青光眼或脑肿瘤
4. 伴脑膜刺激征:脑膜炎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5. 伴眩晕:小脑肿瘤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6. 伴意识障碍:脑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