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中国对外贸易(教案)《国际贸易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一章 中国对外贸易(教案)《国际贸易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第十一章 中国对外贸易
第一节 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2、了解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发展的重要成果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马克思关于国际交换可能使双方互利的原理
2、初步掌握中国对外贸易的一系列理论
态度目标:1、态度热情,积极主动
2、耐心细致,严谨认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我国对外贸易中必须坚持的方针原则,即: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外贸与外交的相互配合。
2、要讲清楚我国发展对外贸易,不可能仅仅只考虑贸易利益,而必须要首先考虑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利益。我们要在有利于国民经济,全局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条件,取得贸易利益。
教学难点:
在分析马克思关于国际交换可能使双方互利的原理时,要说明这并不是主张各国应当以此为指导原则来发展国民经济,而是揭示通过国际交换,使双方互利的客观可能性。
解决方法:
三、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1、讲授法 2、案例分析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通过导入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且导出新课。
(二)讲解知识点
1、让学生了解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分工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价值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理论。
2、讲解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发展的重要成果,包括:突破外贸垄断理论,逐步形成市场竞争的理论;突破国有外贸公司政企不分家理论,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公司理论;突破外贸的单一经营理论,逐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理论;突破单纯商品贸易理论,形成商品贸易为主、服务贸易为辅的外贸理论;突破“关税无用论”,形成较为科学的关税理论。
(三)案例分析
教师通过教参中的案例,结合教材进行讲解,也可扩充些案例,便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四)小结
1、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分工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价值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理论。
2、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发展的重要成果:突破外贸垄断理论,逐步形成市场竞争的理论;突破国有外贸公司政企不分家理论,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公司理论;突破外贸的单一经营理论,逐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理论;突破单纯商品贸易理论,形成商品贸易为主、服务贸易为辅的外贸理论;突破“关税无用论”,形成较为科学的关税理论。
第二节 中国对外贸易的战略与政策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大经贸战略的概念
2、了解进出口贸易战略的概念
3、了解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
4、了解中国利用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
5、了解中国技术贸易的政策与措施
6、了解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的政策与措施
能力目标:掌握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政策
态度目标:1、态度热情,积极主动
2、耐心细致,严谨认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保持进出口大体平衡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政策
教学难点:
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扩大出口的目的是为了进口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先进技术及设备、国内短缺物资和人民生活必需的消费品。中国采取的是扩大出口的积极措施,而不是采取减少进口的消极办法达到进出口平衡。
解决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三、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1、讲授法 2、案例分析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通过案例导入新课
(二)讲解知识点
1、让学生了解中国对外贸易的战略与政策。在讲解“大经贸”战略的含义、内容及实施措施时,最好能用较浅显的语言来解释,理论性不要太强。主要是讲清概念。
2、讲解第二部分“中国的进出口战略”时,尽量多举实例。比如:以质取胜,以进养出等都可以举实例来说明。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讲解第三部分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时,要让学生了解保持进出口大体平衡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政策。
讲解第四、五、六部分中国利用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中国技术贸易的政策与措施;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的政策和措施时,尽量多举例,增加感性认识。
(三)案例分析
教师通过教参中的案例,结合教材进行讲解,也可扩充些案例,便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四)小结
1、中国对外贸易的战略与政策的概念。
2、中国的进出口战略:“以质取胜,以进养出”。
3、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保持进出口大体平衡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政策。
4、中国利用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则及主要政策。
5、中国技术贸易的现状,主要政策与措施。
6、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的原则,主要政策和措施。
第三节 中国对外贸易体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对外贸易体制的概念
2、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对外贸易体制
3、了解对外贸易体制的初步改革
4、了解对外贸易体制的深化改革
5、了解中国“入世”后外贸体制的改革
能力目标:1、能区分中国不同发展阶段贸易体制的变化
2、深刻了解中国“入世”后外贸体制的改革
态度目标:1、态度热情,积极主动
2、耐心细致,严谨认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中国“入世”后外贸体制的改革。
教学难点:
实现法制化、市场化的改革;实现政府职能化的转变;建立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构建信息服务体系。
解决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三、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1、讲授法 2、案例分析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以案例导入新课
(二)讲解知识点
第一部分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对外贸易体制。首先要了解对外贸易体制的含义。对外贸易体制是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
第二部分要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对外贸易是在国家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为主要手段、国家统负盈亏的体制下进行的。
第三部分要让学生了解对外贸易体制的初步改革。从1978年12月到1986年底分两阶段进行。1979年到1984年9月是第一阶段。1984年10月到1986年底是第二阶段。
第四部分要让学生了解对外贸易体制的深化改革。从1994年开始,我国的对外贸易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改革: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发挥汇率对外贸的重要调控作用;加强外贸立法,采取了必要的行政手段和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促进出口增长,改革和完善了进口管理;加快转换外贸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了外贸协调服务机制,保持了外贸政策和制度的统一性和透明度。
第五部分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入世”后外贸体制的改革。这一部分最好多举一些案例。
(三)案例分析
教师通过案例,结合教材进行讲解,也可扩充些案例,便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四)小结
了解对外贸易体制的含义。对外贸易体制是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了解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对外贸易是在国家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为主要手段、国家统负盈亏的体制下进行的;了解对外贸易体制的初步改革;了解对外贸易体制的深化改革: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发挥汇率对外贸的重要调控作用;加强外贸立法,采取了必要的行政手段和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促进出口增长,改革和完善了进口管理;加快转换外贸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了外贸协调服务机制,保持了外贸政策和制度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了解中国“入世”后外贸体制的改革。
第四节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挑战
2、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有利条件
能力目标:1、分析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挑战
2、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有利条件
态度目标:1、态度热情,积极主动
2、耐心细致,严谨认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金融危机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具备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挑战带来的机遇
解决方法:
用2016年主要进出口数据进行分析
三、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1、讲授法 2、分析 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多找些案例来说明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二)讲解知识点
1、当前世界经济面临诸多挑战,低迷疲软仍是世界经济的主调。
2、我国自身改革进入深水区,外贸结构转型压力大。
3、全球化进程遇阻,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扩大形成制约。
(三)案例分析
教师通过案例,结合教材进行讲解,也可扩充些案例,便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四)小结
虽然当前世界经济面临诸多挑战,我国自身改革又进入深水区,而且全球化进程遇阻,但是我们还是有很多的机遇,比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的增长,大宗商品进口量保持增长,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经济及外贸韧性好、潜力及回旋余地大。对外贸易领域,我们主要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巩固落实“稳增长,调结构”系列政策措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