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科学易错题整理温馨提示:本卷共4页24小题,请认真答题。1、小利在纸上写下字母“qd”后,用放大镜观察,会看到的字母形状是( )。A.dq B. pb C.bq D.qd正确答案:D;解析: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物体不变。2、与图中序号结果相对应的名称及功能不正确的是( )。A.3表示叶绿素,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B.4表示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C.5表示液泡,内有液体D.6表示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细胞内外物质进出作用正确答案:A;解析:叶绿素并非一种结构。3、3月中旬某兴趣小组开展“花的结构”科学实践活动,他们在学校实践基地并采摘了一些花,有桃花、杜鹃花、山茶花等。小灵注意到桃花的花朵很多,但是叶子却很少。于是。小灵认为与生长所需的温度有关,花芽生长所需温度较低,叶芽生长所需温度较高,因此先开花后长叶。为探究材料中小灵提出的观点(画线所示),你认为无需控制相同的条件是( )。A.光照时间 B.环境温度 C.日浇水量 D.土壤类型正确答案:B。4、如果你是一位桥梁设计师,要在可能发生泥石流的不是很宽的河流上建一座公路桥,万一发生泥石流时,要求尽可能顺利通过桥梁,又要保证桥尽量不被冲毁,则下列建桥思路正确的是( )。A.建在河流拐弯处,单孔大跨度 B. 建在河流直道处,单孔大跨度C.建在河湾拐弯处,多桥墩小跨度 D. 建在河道直道处,多桥墩小跨度正确答案 解 析5、下列关于泥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泥石流的发生与强降水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容易被水冲刷成泥石流③植树造林可以减缓泥石流或滑坡产生的频率或强度④泥石流发生时,要顺沟向上或下逃生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正确答案 解 析6、下列关于分子热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液体很难被挤压,说明分子间有引力B.用手捏海绵,海绵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空隙C.雾霾天气时大量极细微的灰尘颗粒飘在空中,说明分子在无规则运动D.在做墨水滴入水中的扩散实验中,我们看不到墨水的分子在运动正确答案 解 析7、测量是我们定量观察的必备技能,如图所示,温度计示数为16℃。(此题无解析)8、小明从市场里买来了几个番茄,并认真分析研究:①番茄里的汁液来源于________;②决定番茄口味的是________;③切开番茄,发现果肉中的细胞一个个上下相连,且中间的细胞壁上有许多小洞,这可能是_____组织。正确答案:液泡;细胞质(解析:细胞质中含有大量遗传物质);输导组织(传输营养物质)。9、红杏出墙开花结果,这反应了生物能够______。正确答案:生长发育。10、树干长苔藓较多的一面朝向______。正确答案:北。11、取用5毫升液体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有________。正确答案:滴管(在接近目标刻度时使用);量筒等。12、在制作完细胞装片后观察时,发现细胞有流动现象,接下来需要____________。正确答案:吸取多余水分。13、人类对地球的先后认识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 解析14、云南省位于____________。正确答案 解析15、在使用天平测量物体前,准备工作第2步: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___________。正确答案 解析16、简述如何测量一滴水的质量。正确答案 解析17、医学上,头发密度是指头发覆盖区域内头发的数量。某科研人员为研究测量头发密度时,先将头发剪短,再用皮肤镜轻压被测部位,最后再拍照查看。本实验中,皮肤镜的作用是________。正确答案:放大被测部位。18、如果两种高度的等高线(AB两种等高线,A等高线高于B)分别表示不同的高度(A表示300米,B表示200米),那么A以上的山顶与B地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__。正确答案 解析19、当我们拿到一只无刻度温度计时:(1)先__________,标记为A点;(2)再在标准大气压下,把温度计__________,标记为B点。正确答案:前端浸入沸水中,待液柱上升稳定后;前端浸入冰水混合物中,待液柱上升且稳定后。20、步骤1:刻度尺测出了该瓶子底部的直径为D步骤2:如图在放入适量的水,盖好瓶盖用刻度尺测出水步骤3:略(利用测的和已知量,求瓶子容积。(写出推导过程)正确答案如下:(无解析)21、在“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分别用甲、乙两种不固态物质做实验,且甲、乙的形状都是长方体。实验时,他们用刻度尺和大中分别测出它们的体积和质量,记录数据如表1和表2所示。(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结论是: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 )比 解析:(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0或“3、6”)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3)综合分析比较表1或表2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4)为了进一步研究,他们又通过加热方式使甲、乙物质都变为液态,再用量筒和天平分别测出它们的体积和质量,记录数据如表3、表4所示。综合分析比较表1和表3(或表2和表4)的数据及实验现象,可初步得出:22、霜是由______直接变成小冰晶形成的,对应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23、(1)霜形成的条件是_______和_________;(2)为了验证以上猜想,做了以下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10℃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的在杯底出现一些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既霜)。该实验_____(填“能”或“不能”)验证以上猜想。(1)正确答案 解析(2)正确答案 解析24、以下物态变化名称及放吸热情况如下表:(1)霜的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冰变成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霜的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铁块变成铁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雾的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碘变成碘蒸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年级科学 第 页 (共4页)2023学年新课学习2.1-2.3七年级下册错题整理科 学 2024.1【说明】此整理截至范围2.1-2.3,全卷共1页,请认真答题。半规管和前庭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通过咬着木棒而听见声音的属于______________耳聋。指压板是常见的游戏道具。脚踩在指压板上,是用_________感受器来感知板的软硬程度。人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中,能灵敏地感知环境变化。请想象你是下面情景中的主角,并回答问题:星期天,我在家中做饭时,接了一个电话,还闻到了一股焦味,连忙跑进厨房关了煤气。打开锅盖时,手被烫了一下。看锅里的饭已经变成了黄色,尝了一小口,好苦啊!在这个生活环境中,我有哪些感觉?这些感觉分别来自哪个部位?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气体逐渐抽出,铃声越来越小;再把空气通入玻璃罩内,铃声从无到有,乃至越来越大,此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下科学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上科学易错题.docx 七下新课2.1-2.3科学错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