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南开实验学校高三一轮复习第三讲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东莞市南开实验学校高三一轮复习第三讲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资源简介

第一轮复习学案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三讲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考点扫描】
考纲内容 课标要求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点概要】
考点1:明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废除丞相制度
①背景:明初,沿袭元制,设中书省,有左、右丞相, 。
②废除:1380年,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后,下令裁撤 ,废除丞相,由 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③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 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皇帝政务负担繁重。
(2)创立内阁制度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后,设置 ,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
② 正式在文渊阁设立 ,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后来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的衙署和属官,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 ”,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 ”;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实际上掌握了宰相的权力。
(3)文化专制:八股取士。
考点2:清朝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1.设立军机处
①设立:清初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______________来处理。 时,设立军机处。
②起因: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
③演变: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是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核心。
④职能: (皇帝政令的传达部门)
⑤影响:简化了行政手续,提高了 ;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 。
(2)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文字狱。
考点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认识
1.基本矛盾: 和 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 和___________ 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影响:
(1)积极影响:
A.经济上,有利于有效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生产,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B.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C.思想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影响:
A.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B.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和暴政现象;C.思想,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的进步。
【过关检测】
1.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B.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2.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这里的“我朝”是指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3.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明朝废宰相造成了政治的极度黑暗 B.在明朝以前政府并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
C.明朝以前的中国采取集体决策方式 D.明清两代都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
4.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 ②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 ③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政权和财政权 ④明太祖时废除了中书省
A.①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
5.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①参知政事的设置 ②丞相制度的废除 ③军机处的设立 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6.下列史料记载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清朝设军机处根本目的的是
A.“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D.“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7.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分散地方管理权力,防止割据 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8.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给中国社会带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影响是:①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 ④是导致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原因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C.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D.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萌芽期、创立期、鼎盛期、调整期、衰落期。
材料一 春秋至秦为创立期。春秋时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世卿、世大夫执政,当时所称的相,逐渐成为一个固定官名。到了战国,世卿制度被打破,相职在诸侯国内普遍设置。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
材料二 汉初至武帝时为鼎盛期。西汉时期宰相的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几乎参与国家所有重大事务的决策。但宰相制度的鼎盛时期很短暂,不足百年。百余年间,宰相被杀的也达30多人。在宰相制度走向鼎盛的汉朝,宰相已从一相发展到三公。西汉丞相府属员多达300多人。由于两汉选官途径广泛,宰相出身也杂,从布衣到宗室,各种出身都有。
材料三 魏晋至宋为调整期。两汉时期,由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迅速暴露,宰相制度很快便进入调整期。
材料四元至清末为衰落期。因为宰相制度无论怎样调整,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都无法得到彻底解决,所以从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落期。
(1)据材料一,春秋至秦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其中与政治体制密切相关的变化有哪些?(6分)
(2)据材料二,谈谈汉朝宰相制度的历史特点。“宰相被杀的也达30多人”、“鼎盛时期很短暂,不足百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3)依据所学知识思考:宰相制度调整的核心是什么?以北宋为例说明。(4分)
(4)试概述元至清末宰相制度衰落的表现。(4分)
第一轮复习学案之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第四讲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考点扫描】
考纲内容 课标要求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知道《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考点概要】
考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德国的统一
1.背景:(1)根本原因: 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了德意志的资本主义发展。
(2)普鲁士掌握了统一的旗帜:经济发展迅速、强大军事实力、民族成分单一、决心坚决、统治阶级实力雄厚等。
(3)俾斯麦的作用:铁血政策和灵活的外交。
2.过程:1864—1870年,在普鲁士领导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通过三次 (1864年普丹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完成民族统一。
3.结果:1871年_____成立,威廉一世称帝。
4.意义:(1)结束了德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志的分裂割据状态,为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2)遏制了法国和奥地利,德国成为新兴强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5.局限:保留了专制主义、军国主义传统,成为欧洲最具有侵略性的国家。
(二)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背景:德国完成统一,1871年颁布《__________》,规定德国实行_____和_____,______真正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
2.宪法内容:
(1)规定德国为_____国家,_____控制各邦大权,各邦保有一些民政自治权。
(2)德意志皇帝:__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有权任免 ;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有权签署和公布 并监督法律实施; 由皇帝统率,军官均由皇帝任命。
(3)首相:内阁首脑,由_____任命,主持帝国政府,只对_____负责。
(4)议会:_____机构,分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联邦议会由加入帝国的各邦代表组成,议长由首相担任。帝国国会由选举产生,但它不能组成代议制政府,不能自行通过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3.特点:有浓厚的_____色彩(皇帝和首相真正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行政机构控制了立法机构,立法机构权力有限)。
4.影响
(1)积极:德国形式上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19世纪末,成为世界强国。
(2)局限:规定帝国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最终将德国和别国人民推入战争的深渊。
5.德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魏玛共和国(建于1919年):人民享有一些民主自由,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残余较重。
6.法西斯专政的建立:1933年希特勒组阁,对内独裁,对外扩张,成为二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
(三)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比较
1.国家元首的产生:德为世袭君主,法为议会选举。
2.行政与立法的关系:德国皇帝拥有绝对实权,行政控制立法;法国立法机构对行政进行监督。
3.政治特点:法国民主制比较完善,德国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四)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共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1.不同:①国王的权力不同,英王“统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治”,德意志皇帝掌握实权;②德意志内阁对皇帝负责,英国的内阁对议会负责;③议会的权力不同,德意志帝国议会权力很小。
2.成因:①德意志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容克地主领导国家统一,保留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②英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掌握领导权,通过立法限制国王的权力。
【综合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
1.特征:间接民主、实行选举制、任期制、分权与制衡原则,政党政治。
2.作用:(1)积极:①从法律上巩 ( http: / / www.21cnjy.com )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稳定社会秩序,推动经济发展。②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2)局限:是资产阶级民主,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易错扫描】
1.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带有明显的专制色彩,帝国首相不对议会负责,而是对皇帝负责;这一点与英国形成了明显的不同。
2.德国君主立宪制虽然有很多局限性,但是,已经具备了代议制的基本特征,促进了德国的发展,相对于以前的君主专制仍然是历史的进步。
【过关检测】
1.在德意志帝国里,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被称为“骑士皇帝”的德皇威廉二世发出的第一道圣旨就是“致我的军队”上述材料反映了德意志的政治特点是
A.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B.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
C.德意志帝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D.将军享有国家最高的政治权利
2.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后,此时的德意志帝国“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但人们却普遍认为德意志帝国由此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下列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德意志帝国仍然是封建专制的国家 B.资产阶级占据德意志政权中的主导地位
C.德意志帝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D.德皇不受帝国宪法的制约
3.历史学家科恩说:“普鲁士在19世纪60年代的胜利……为1918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了基础。”他意在强调
A.德国统一并没有给德国的发展带来好处 B.德国在统一过程中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C.德国统一违背了当时自由民主的大潮流 D.德国统一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4.斯塔夫理 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德国开始时发展速度很慢。但是,1871年以后,德国工业以巨人般步伐前进,使欧洲其他所有的经济,包括英国的经济,都落后了。”带来上述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大力发展军事工业 B.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赔款
C.德国矿产资源丰富 D.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5.从政治经济结构来看,德意志帝国(1871—1919)呈现的是“经济巨人、政治跛子的半资本主义或者说半专制主义的社会形态”。以下能支撑这一观点的史实不包括
A.德意志工业化进程加快 B.皇帝拥有主宰议会、创制法律等权力
C.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 D.宰相对皇帝负责,而不是对议会负责
6.《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包括①帝国中央权力非常广泛 ②比较彻底的代议制 ③肯定普鲁士在全帝国的支配地位 ④带有军国主义色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某历史课上,教师引用了一个观点:“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下列哪一项不能证明上述观点
A.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 B.内阁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C.宪法未赋予议会立法权 D.皇帝和宰相控制了议会
8. “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这些条文应引自
A.《权利法案》 B.《大抗议书》 C.1787年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9.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君主为国家最高元首 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D.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10.某部电影有这么一组镜头:德国的帝国国会准备通过一项不利于政府的法案。你猜想这一事件的结果可能是
A.帝国国会通过后即可生效 B.帝国国会通过后由联邦议会批准生效
C.经皇帝批准后立即生效 D.联邦议会和皇帝根本不会批准,该法案无法通过
11.1896年,俾斯麦接受了李鸿章的拜访。他在总结德国的成功经验时说:“反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层(指皇帝)完全站在您这一方,有许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这样,那您就无能为力。任何臣子都很难反抗统治者的意愿。”这可以从侧面印证当时的德国
A.实行君主专制政体 B.统治者强烈主张国家统一
C.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尖锐 D.皇帝掌握国家大权
12.某份晚清画报刊登一则人物图像,称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是再造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大豪杰”,此人是
A.俾斯麦 B.威廉一世 C.兴登堡 D.威廉二世
13.代议制是资本主义各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形式。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1787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美国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C.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标志德国走上代议制道路
D.1875年宪法的通过标志法国开始确立代议制政体
14.19世纪晚期,根据宪法规定,国家元首有权解散或部分解散议会(国会)的国家是
A.美国、法国 B.美国、英国
C.德国、美国 D.法国、德国
15.君主立宪制下的英国国王和美国总统都可以进行的政治活动是
A.否决议会(国会)制定的法律 B.处理国家重大事务和日常事务
C.代表国家参与外交活动 D.当与议会发生矛盾时有权解散议会
16.某中学一历史研究小组对德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进行研究,对“为什么说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这一问题,有四位同学产生了争议,你认为最正确的回答是
A.甲同学:皇帝和帝国宰相掌握行政大权
B.乙同学:联邦议会权力较大,帝国议会权力较小
C.丙同学:行政机构权力大,立法机构权力小
D.丁同学:行政机构控制了立法机构
17.在德意志帝国里,皇帝有权任命帝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被称为“骑士皇帝”的德皇威廉二世发出的第一道圣旨就是“致我的军队”。材料反映德意志帝国
A.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B.开始实行全面垄断
C.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局部调整 D.资本主义制度出现倒退
18.“如果想了解德国,就必须抓住这样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实:德国,特别是普鲁士,是一个倒立着的金字塔。牢牢埋在地里的塔尖是普鲁士士兵头盔上的尖铁,一切都是由它托着。”这说明在德意志帝国中占重要地位的是
A.军队 B.国会 C.民主势力 D.民族势力
19.“德意志民族曾经号称‘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也涌现出了一流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但是,这个伟大的民族又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后者产生的历史根源是
A.德意志民族性格的双重性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C.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的影响 D.没有形成一部宪法
20.从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878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宪法》,再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以及《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这种现象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道路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反封建性 B.民主性 C.普选制 D.法制化第一轮复习学案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三讲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考点扫描】
考纲内容 课标要求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点概要】
考点1:明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废除丞相制度
①背景:明初,沿袭元制,设中书省,有左、右丞相,位高权重。
②废除:1380年,明太祖(1368-1398)诛杀丞相胡惟庸后,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③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皇帝政务负担繁重。
(2)创立内阁制度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
② 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 ( http: / / www.21cnjy.com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后来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的衙署和属官,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实际上掌握了宰相的权力。
(3)文化专制:八股取士。
考点2:清朝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1.设立军机处
①设立:清初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雍正(1723-1735)时,设立军机处。
②起因: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
③演变: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是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核心。
④职能:跪奏笔录(皇帝政令的传达部门)
⑤影响:简化了行政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2)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文字狱。
考点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认识
1.基本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影响:
(1)积极影响:
A.经济上,有利于有效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生产,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B.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C.思想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影响:
A.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B.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和暴政现象;C.思想,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的进步。
【过关检测】
1.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B.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2.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这里的“我朝”是指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3.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明朝废宰相造成了政治的极度黑暗 B.在明朝以前政府并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
C.明朝以前的中国采取集体决策方式 D.明清两代都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
4.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 ②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 ③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政权和财政权 ④明太祖时废除了中书省
A.①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
5.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①参知政事的设置 ②丞相制度的废除 ③军机处的设立 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6.下列史料记载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清朝设军机处根本目的的是
A.“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D.“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7.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分散地方管理权力,防止割据 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8.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给中国社会带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的影响是:①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 ④是导致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原因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C.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D.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萌芽期、创立期、鼎盛期、调整期、衰落期。
材料一 春秋至秦为创立期。春秋时期,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卿、世大夫执政,当时所称的相,逐渐成为一个固定官名。到了战国,世卿制度被打破,相职在诸侯国内普遍设置。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
材料二 汉初至武帝时为鼎盛期。西汉时期宰相的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几乎参与国家所有重大事务的决策。但宰相制度的鼎盛时期很短暂,不足百年。百余年间,宰相被杀的也达30多人。在宰相制度走向鼎盛的汉朝,宰相已从一相发展到三公。西汉丞相府属员多达300多人。由于两汉选官途径广泛,宰相出身也杂,从布衣到宗室,各种出身都有。
材料三 魏晋至宋为调整期。两汉时期,由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迅速暴露,宰相制度很快便进入调整期。
材料四元至清末为衰落期。因为宰相制度无论怎样调整,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都无法得到彻底解决,所以从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落期。
(1)据材料一,春秋至秦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其中与政治体制密切相关的变化有哪些?(6分)
(2)据材料二,谈谈汉朝宰相制度的历史特点。“宰相被杀的也达30多人”、“鼎盛时期很短暂,不足百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3)依据所学知识思考:宰相制度调整的核心是什么?以北宋为例说明。(4分)
(4)试概述元至清末宰相制度衰落的表现。(4分)
答案: 【解析】第(1)题应依据材料一回答,要注意从政治角度归纳当时的社会变化。第(2)题首先应依据材料二归纳“特点”,然后从专制皇权加强的角度分析“原因”。第(3)题可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历史趋势分析。举例说明必须注意史实的全面性与准确性。第(4)题可结合元明清三代皇权与相权演变的有关史实回答。
答案:(1)世卿世禄体系被官僚体制冲击;血缘关系被地缘关系所冲击;中央集权开始形成。
(2)特点:职责权限大;宰相权力逐渐受到削弱;办事机构庞大;出身杂。
原因: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迅速膨胀,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专制皇权加强的需要。
(3)核心:皇权不断集中,相权不断被分割。北宋时宰相权力被分割: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宰相;军政归枢密使掌管;财政归三司使掌管。
(4)元朝废除三省,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实行一省制,六部也归入中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清朝设立军机处,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