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轮复习学案之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第五讲 俄国和日本的重大改革【考点扫描】(特别说明:﹡为选修部分考点)考纲内容 课标要求俄国和日本的重大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明治维新﹡【考点概要】考点:俄国和日本的重大改革﹡(一)俄国农奴制改革﹡1.历史背景:(1)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农奴制造成俄国自由劳动力短缺、工业资本缺乏、国内市场狭窄等)。(2)政治上:社会矛盾尖锐(工农运动;十二月党人起义等),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3)思想上:贵族青年军官、进步思想家、文学家宣扬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4)军事上:克里木的失败加剧社会危机。(5)亚历山大二世深受西方文明影响。2.改革目的:(1)根本目的: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2)直接目的: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3.改革内容:1861年3月3日(俄国2月19日),亚历山大正式签署一系列 的法令和宣言,史称“二一九法令”。(1)废除农奴制,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2)规定土地仍属地主所有,但农奴可以通过赎买获得一块份地。农民要交纳赎金(先由国家垫付,本息分49年偿还),并承担各种临时义务。(3)加强了村社制度,强化对农民的管理。(4)司法改革: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废除旧的等级法院,仿效英法实行公开陪审制。(5)地方自治选举产生: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城市建立城市杜马。4.评价:(1)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也是地主阶级对农民一次野蛮掠夺。(2)进步性:农奴获得自由,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3)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沙皇专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奴制残余,阻碍了工业革命的进行,造成俄国落后。5.1861年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1)经济上: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和工农业资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扩大市场,提供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局限:牺牲农民利益,发展不平衡,对外国资本依赖严重,总体水平仍远远落后于欧美。(2)政治上:推动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利于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局限:仍为沙皇专制;农村改革有限,未触动原来的政府机构,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3)军事上:加强了军队力量(义务兵役制,更新军备,设军事学校)。局限:带有军国主义色彩。(4)思想上: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人俄国,有利于思想近代化。(5)教育上: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有于教育近代化。【归纳总结】俄国及苏联的政治民主化历程(1)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实际上是妥协的产物,改革并没有改变沙皇专制的本质。(2)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3)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打退内外敌人进攻。(4)1922年苏联成立。(5)1936年苏联宪法确立苏联为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导致个人崇拜严重,大肃反运动使苏联党内民主生活遭到破坏。(6)二战后,苏联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推广到东欧。(7)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阻碍了苏联的发展,导致1991年苏联的最终解体。(二)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1)政治:幕藩体制、四民不等使社会矛盾激化。(2)经济:幕府统治(剥削农民、重农抑商等)阻碍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外交: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潮流,美、英等西方国家入侵加剧了民族危机。(1853年美国佩里叩关,与列强签约开港口、协定关税等)(4)思想:下级武士主张学习西方、进行改革救亡图存。但被幕府政府镇压,改革救亡的希望破灭。(5)前提:1867年武装倒幕,1868年成立明治天皇政府,颁布《五条誓文》进行改革。2.改革目的:巩固天皇新政权,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3.明治维新的过程和基本内容(从1868年明治政府建立到1889年《帝国宪法》颁布)(1)政治上:破除旧政治体制,加强中央集权。A.主要措施:①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②废除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③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宪法》:规定日本的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实际上实行专制统治:天皇总揽统治权;国民为“臣民”;议会协助天皇行使立法权;内阁由天皇任命,对天皇负责。B.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国家统一,为富国强兵奠定基础。(2)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A.主要措施:①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重点创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引进西方技术,发展交通通讯业。②创办国营民用工业,扶植私人资本主义企业。③聘请外国专家技术人员,派人出国留学,设教育机构学习西方技术。④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意义:殖产兴业促进农业并为日本工业化奠定基础。(3)思想上:文明开化,发展近代教育。A.主要措施:①确定“国民皆学”,建立起小学中学大学近代教育体制,自然科学占教育内容的一半。②介绍西学,传播启蒙思想(福泽谕吉、新闻出版),派留学生出国学习。③社会风俗上破除陈规陋习。B.意义:打破传统等级制度,培养人才,促进社会进步。4.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1)进步性:性质:天皇政府推行的旨在巩固统治、维护独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①经济上:日本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先进工业国。②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确立君主立宪政体(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③文化上:传播西方进步文化,社会面貌变化。④外交上:摆脱民族危机,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⑤国际上:为亚洲国家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提供经验(2)局限性:封建残余、军国主义导致日本成为二战的策源地。①保留封建残余:地主土地所有制使农民贫困,影响国内市场扩大和工业发展。②推行军国主义,进行侵略扩张,给亚洲各国带来深重灾难。③藩阀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无民主权利,推行愚民政策。【归纳总结】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原因(1)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西学的传播与影响。(2)倒幕派实力强大,推翻幕府统治。(3)明治政府制定和实施了全面有效的措施。(4)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列强集中侵略中国)【归纳总结】日本的政治民主化历程(1)明治维新使日本确立君主立宪政体,但留下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思想浓重。(2)1936年,日本对外扩张,对内镇压,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二战的亚洲策源地(3)二战后,美国独占日本,对其进行政治民主化改革,消除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但是对一些战犯未进行彻底审判。(4)近年来,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有所抬头,值得全亚洲人民和世界人民警惕。【延伸拓展】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1)相同之处:①都面临民族危机,内忧外患的背景。②都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接受了资本主义经济、军事和文化。(2)不同之处:①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先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技术为主要内容,明治维新还引进制度。②洋务运动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明治维新使日本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延伸拓展】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分析(1)国际环境:①日本:当时列强仍 ( http: / / www.21cnjy.com )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以打开市场、倾销商品为主要目的,且列强在亚洲正集中主要精力侵略中国。②中国:19世纪末,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的要求日益增长,在中国,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不会允许中国走上自强之路。(2)国内环境:①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充分。②中国: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3)思想文化:①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②中国:儒家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4)领导力量:①日本: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的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②中国: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力量弱小。(5)改革途径:①日本:先有自下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的倒幕运动,成立了明治新政府,再有自上而下的改革,阻力较小。②中国: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顽固保守势力强大。(6)改革措施:①日本:全面、系统,既体现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展资本主义、实行民主宪政的精神,又充分考虑到了日本的具体国情。②中国:虽然也有政治、经济、文教、军事方面的内容,但由于维新派的妥协退让,缺少民主宪政精神;一些措施操之过急、全面出击,便利了顽固派的反扑;地方督抚持观望态度或阳奉阴违,变法法令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