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南开实验学校高三一轮复习第一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古代土地制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东莞市南开实验学校高三一轮复习第一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古代土地制度

资源简介

第一轮复习学案之古代中国的经济
第一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考点扫描】
考纲内容 课标要求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考点概要】
考点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农业的起源:
①原始农业: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来。②地域特色: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③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有“五谷”、“六畜”之称,生肖纪年即是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2.生产工具的进步:
(1)刀耕火种:最初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工具。
(2)铁犁牛耕
①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②战国中期,牛耕得到推广;③唐代发明曲辕犁,标示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如三国时翻车、唐代筒车等。
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西汉也建成了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2)治理黄河: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3)特色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
4.耕作方式的进步
(1)大规模集体耕作:商周时期,生产力落后,多采用此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个体农耕:
①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②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家庭农业与家庭小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具用脆弱性。③评价:调动了自耕农的生产积极性,生活比较稳定;但是规模小,性别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过度压迫和剥削自耕农,易破产。
考点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代表:商周时期的井田制。
①演变:商代出现,西周盛行,战国后瓦解。②瓦解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增多。
3.封建社会:
①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
A.确立: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形式:君主私有、地主私有、自耕农私有,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
C.发展:宋代和明清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②封建土地国有制:
A.三国:屯田制,军屯、民屯;保证军粮,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北方经济发展。
B.北魏至中唐:均田制。a.内容:按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其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并服徭役和兵役。b.实施前提:国家控制足够多的土地。c.实施效果:保证国家赋税和徭役,稳定社会恢复经济;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4)土地经营方式:
①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至明清,一直占主导。
②田庄式经营:以东汉、唐为典型。
③租佃制经营:战国产生,宋代仅 ( http: / / www.21cnjy.com )次于自耕农,明清普及全国,占主导。▲租佃式经营普及的意义: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减弱,农民有选择雇主和支配产品的自主权,甚至与市场发生联系,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和商品经济的稳步发展。
考点3: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2.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生产模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5.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6.生产目的:自给自足,缴纳赋税,少量用于交换。
7.地域水平:各地区、各民族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农业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过关检测】
1.下面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直接用来论证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2.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3.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①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模式 ②农民不用承担国家赋税徭役 ③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 ④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据《汉书·食货志》记载,(秦)“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表明在当时的秦国
A.土地私有已合法化 B.国家分配土地给百姓
C.在全国推行县制 D.井田制是主要土地所有制形式
5.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6.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 B.千耦其耘式经营 C.田庄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7.(2010·北京海淀调研)“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是民间传说“龙抬头”的日子,也称为“春龙节”,人们用许多美食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从节日的起源看,形成这一风俗的主要因素是
A.宗教习俗 B.农业生产 C.祭祀祖先 D.纪念庆典
8.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 “一夫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B.水利工程的兴修
C.社会秩序的稳定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9.(2010·山东枣庄检测)右图出自《天工开物》。这一组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注:耙:碎土、平地;耔:培土)
①农事精耕细作 ②农业技术先进 ③农民辛勤劳作 ④水利设施的完善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2010·福建厦门检测)“其目的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时期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新全球史》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A.井田制 B.地主土地私有制 C.均田制 D.农民土地私有制
11.(2008·广东历史-4)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第一轮复习学案之古代中国的经济
第一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考点扫描】
考纲内容 课标要求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考点概要】
考点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农业的起源:
①原始农业:从 经济向 经济发展而来。②地域特色:北方以 生产为主,南方以 生产为代表。③产业结构:以 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有“五谷”、“六畜”之称,生肖纪年即是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2.生产工具的进步:
(1) :最初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工具。
(2)铁犁牛耕
① 后期,牛耕开始出现;② 中期,牛耕得到推广;③唐代发明 ,标示着中国 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如 、 等。
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有芍陂、 、郑国渠等;西汉也建成了漕渠、_________等水利工程;
(2)治理黄河:从 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3)特色工程:西域地区的 。
4.耕作方式的进步
(1)大规模 :商周时期,生产力落后,多采用此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个体农耕:
①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 的出现;②特点:以 为单位,家庭农业与家庭 相结合。“男耕女织”、 、精耕细作、具用脆弱性。③评价:调动了自耕农的 积极性,生活比较稳定;但是规模小,性别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____________和 的发展;过度压迫和剥削自耕农,易破产。
考点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 制。
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代表:商周时期的 :
①演变:商代出现,西周盛行, 后瓦解。②瓦解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增多。
3.封建社会:
①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
A.确立: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形式:君主私有、地主私有、自耕农私有, 占主导地位;
C.发展:宋代和明清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②封建土地国有制:
A.三国:屯田制,军屯、民屯;保证军粮,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北方经济发展。
B.北魏至中唐: 。a.内容: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其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 ,并服 和 。b.实施前提:国家控制足够多的土地。c.实施效果:保证国家赋税和徭役,稳定社会恢复经济;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4)土地经营方式:
①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至明清,一直占主导。
②田庄式经营:以东汉、唐为典型。
③租佃制经营:战国产生,宋代仅次于自耕农, 普及全国,占主导。▲租佃式经营普及的意义: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减弱,农民有选择雇主和支配产品的自主权,甚至与市场发生联系,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和商品经济的稳步发展。
考点3: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2.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生产模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5.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6.生产目的:自给自足,缴纳赋税,少量用于交换。
7.地域水平:各地区、各民族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农业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过关检测】
1.下面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直接用来论证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2.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3.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①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模式②农民不用承担国家赋税徭役 ③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 ④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据《汉书·食货志》记载,(秦)“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表明在当时的秦国
A.土地私有已合法化 B.国家分配土地给百姓
C.在全国推行县制 D.井田制是主要土地所有制形式
5.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6.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 B.千耦其耘式经营 C.田庄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7.(2010·北京海淀调研)“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是民间传说“龙抬头”的日子,也称为“春龙节”,人们用许多美食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从节日的起源看,形成这一风俗的主要因素是
A.宗教习俗 B.农业生产 C.祭祀祖先 D.纪念庆典
8.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B.水利工程的兴修
C.社会秩序的稳定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9.(2010·山东枣庄检测)右图出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工开物》。这一组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注:耙:碎土、平地;耔:培土)
①农事精耕细作 ②农业技术先进 ③农民辛勤劳作 ④水利设施的完善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2010·福建厦门检测)“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时期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新全球史》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A.井田制 B.地主土地私有制 C.均田制 D.农民土地私有制
11.(2008·广东历史-4)齐国管仲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