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皮类药材 课件(共38张PPT)-《天然药物学》同步教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章 皮类药材 课件(共38张PPT)-《天然药物学》同步教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皮类药材
一、牡丹皮
二、厚朴
三、肉桂
四、杜仲
目录
第l六章 皮类药材
五、黄柏
六、秦皮
七、香加皮
学习目标
第六章 皮类药材
掌握 皮类各药的来源、主要性状特征、功效,重点药材的显微、理化鉴别特征。
熟悉 皮类各药的化学成分、主治等。
了解 部分皮类药材的主产地、采制。
一、牡丹皮
第六章 皮类药材
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细根和泥沙,剥取根皮,晒干或刮去粗皮,除去木心,晒干。前者习称连丹皮,后者习称刮丹皮。
1. 来源
一、牡丹皮
(1)药材
①筒状或半筒状,有纵裂缝。
②.“连丹皮”外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刮去外皮后呈粉红色(称“刮丹皮”或“粉丹皮”),内表面有发亮的牡丹酚结晶。
③质硬而脆,断面显粉性。
④有特异香气,味微苦而涩,稍有麻舌感。
一、牡丹皮
2. 性状鉴别注意点
牡丹皮药材
(2)饮片
①呈圆形或卷曲形的薄片。
② “连丹皮”外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栓皮脱落处粉红色;“刮丹皮”外表面红棕色或淡灰黄色。内表面有时可见发亮的结晶。
③切面淡粉红色,粉性。
④气芳香,味微苦而涩。
一、木通
2. 性状鉴别注意点
主要含丹皮酚原苷、丹皮酚苷、丹皮酚、芍药苷及挥发油等。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丹皮酚(C9H10O3)不得少于1.2%。
3. 化学成分
一、牡丹皮
4. 功效应用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
二、厚朴
第六章 皮类药材
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干皮、枝皮及根皮。
1. 来源
二、厚朴
厚朴为较常用的芳香化湿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李时珍称:“其木质朴而皮厚,味辛烈而色紫赤,故有厚朴、烈赤诸名”。
厚朴主产于四川、湖北,习称“紫油厚朴”或“川厚朴”,质量最佳;凹叶厚朴主产于浙江、福建,习称“温朴”。
2. 产地
二、厚朴
4. 采收加工
4~6月剥取,根皮及枝皮直接阴于;干皮置沸水中微煮后,堆放阴湿处,“发汗”至内表面紫褐色或棕褐色时,蒸软取出,卷成筒状干燥。
(1)药材
干皮
①呈卷筒状或双卷筒状,习称“筒朴”;近根部如喇叭口,习称“靴筒朴”。
②筒朴外表面灰棕色,刮去粗皮者显黄棕色。内表面紫棕色或深紫褐色,划之显油痕。
③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颗粒性,内层紫褐色有油性,有的可见发亮的细小结晶。
④气香烈,味辛辣微苦。
二、厚朴
5. 性状鉴别注意点
(1)药材
枝皮(枝朴)
①呈单筒状,形状气味如筒朴而较淡薄。
②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
二、厚朴
5. 性状鉴别注意点
根皮(根朴)
①呈单筒状或不规则块片;有的细小弯曲形如鸡肠,习称“鸡肠朴”。
②质硬,较易折断,断面纤维性。
(2)饮片
①呈弯曲的丝条状或单、双卷筒状。
②外表面灰褐色,有时可见椭圆形皮孔或纵皱纹。内表面紫棕色或深紫褐色,较平滑,具细密纵纹,划之显油痕。
③切面颗粒性,有油性,有的可见小亮星。
④气香烈,味辛辣微苦。
二、厚朴
5. 性状鉴别注意点
含木脂素类成分,主要为厚朴酚及和厚朴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厚朴酚(C18H18O2)与和厚朴酚(C18H18O2)的总量不得少于2.0%。挥发油约1%,其中β-桉油醇占95%以上;另含少量生物碱,主要有木兰箭毒碱等。
经药理研究证明,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具有特殊而持久的肌肉松弛作用。木兰箭毒碱能使运动神经末梢麻痹,引起全身松弛性运动麻痹现象。
7. 化学成分
二、厚朴
8. 功效应用
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
二、厚朴
知识链接
厚朴花
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花蕾。春季花未开放时采摘,稍蒸后,晒干或低温干燥。呈长圆锥形,红棕色至棕褐色,气香,味淡。性温味苦。
功效芳香化湿,理气宽中。用于脾胃湿阻气滞,胸脘痞闷胀满,纳谷不香。
厚朴花
三、肉桂
第六章 皮类药材
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
1. 来源
三、肉桂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香气浓郁、甜辣兼有的味道使其特征明显。
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福建。
2. 产地
秋季剥取生长期5~6年以上的树皮和枝皮,加工成不同的规格,主要有:
(1)桂通(油桂筒或官桂):为5~6年生树的干皮和粗枝皮或老树枝皮,不经压制,自然卷曲呈筒状。
(2)企边桂:为10余年生树的干皮,将两端削成斜面,夹在木制的凹凸板中晒干。
(3)板桂:为老树茎的干皮,夹在木制的桂夹内,晒至九成干,经纵横堆迭,加压,约一个月完全干燥,成为扁平板状。
(4)桂碎 :在肉桂加工过程中剩下的碎块。
3. 采收加工
三、肉桂
性状鉴别
药材
呈槽状或卷筒状
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有的可见灰白色地衣斑
内表面红棕色,略平滑,有细纵纹,划之显油痕
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颗粒性,外层棕色而粗糙,内层红棕色而油润,中间有一条黄棕色线纹。
气香浓烈,味甜、辣
【性状鉴别】
含挥发油1%~2%,油中主要成分为桂皮醛75%~95%。含桂皮醛不得少于1.5%。油中主成分为桂皮醛(cinnamic aldehyde)约85%及醋酸桂皮酯(cinnamyl acetate),另含少量的苯甲醛、桂皮酸、水杨酸、苯甲酸、香兰素、乙酸苯内酯等。桂皮醛是肉桂的镇静、镇痛、解热作用的有效成分。
5. 化学成分
三、肉桂
6. 功效应用
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用于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痛经经闭。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慎用,不宜与赤石脂同用。
三、肉桂
知识链接
1.桂枝 为肉桂的干燥嫩枝。能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主治风寒感冒、脘腹冷痛、关节痹痛、血寒经闭等。
2.桂子 为肉桂带宿萼的未成熟果实。功效温中暖胃,主治胃脘寒痛。
3.桂皮 为樟科天竺桂C. japonicum Sieb.等多种植物的树皮,来源较复杂。皮薄、质硬、不油润、香气淡薄,气清香而凉似樟脑。虽含桂皮醛,但成分与肉桂不尽相同,不可以肉桂入药,一般作食用香料应用。
四、杜仲
第六章 皮类药材
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
1. 来源
四、杜仲
主产于贵州、湖北、四川、陕西、云南等地。
2. 产地
4~6月剥取树皮,刮去粗皮,堆置“发汗”至内表面呈紫褐色,晒干。
3. 采收加工
(1)药材
①板片状或两边稍向内卷。
②外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未去粗皮者可见明显的皮孔。内表面暗紫色,平滑。
③质硬而脆,易折断,折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橡胶丝。
④气微,味稍苦。嚼之有胶状残余物。
四、杜仲
4. 性状鉴别注意点
杜仲药材
(2)饮片
①呈小块或丝状。
②外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内表面暗紫色,光滑。
③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橡胶丝相连。
④气微,味稍苦。
四、杜仲
4. 性状鉴别注意点
杜仲饮片
含杜仲胶6%~10%,并含杜仲醇、去氧杜仲醇、桃叶珊瑚苷、松脂醇二葡萄糖苷(为杜仲降压的主要有效成分)等。
5. 化学成分
四、杜仲
6. 功效应用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痛,筋骨无力,头晕目眩,妊娠漏血,胎动不安。
四、杜仲
知识链接
1.盐炒杜仲 为杜仲的炮制加工品,制法为:先用食盐加适量开水溶化,取杜仲块或丝条,使与盐水充分拌透吸收,然后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有焦斑为度,取出晾干。盐炒杜仲以断丝为度,降血压的疗效好。
2.杜仲叶 为杜仲的干燥叶。折断面有少量银白色橡胶丝相连。补肝肾,强筋骨。用于肝肾不足,头晕目眩,腰膝酸痛,筋骨痿软等证。
3.杜仲混淆品 主要有卫矛科丝棉木Euonyrnus bungeanus Maxim.、游藤卫茅E. vagars Wall.、云南卫茅E. yunnanensis Franch.的树皮,习称“土杜仲”。折断面白色橡胶丝稀疏而脆,拉之即断,不可代替杜仲药用。
五、黄柏
第六章 皮类药材
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的干燥树皮。
1. 来源
五、黄柏
黄柏因其色黄而得名,为常用的清热燥湿药,与黄连、黄芩并称为“三黄”。
主产四川、贵州、陕西、云南、广西、湖北等地,习称“川黄柏”。
2. 产地
立夏至夏至间剥取生长10年以上的树皮,趁鲜刮去粗皮后晒干。
3. 采收加工
关黄柏外表面黄绿色或淡棕黄色,栓皮厚,有弹性,
内表面黄色或黄棕色,断面鲜黄色或黄绿色。
含小檗碱1.4%~5.8%。此外尚含黄柏碱、掌叶防己碱、药根碱、黄柏酮等。
黄柏水煎剂及乙醇提取物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
6. 化学成分
五、黄柏
7. 功效应用
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尿赤,带下阴痒,热淋涩痛,脚气痿躄,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湿疮。盐黄柏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盗汗骨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