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5张PPT)乳剂的稳定性第二章 液体制剂(一)乳剂的不稳定现象絮凝分层转相破裂酸败1.转相(一)乳剂的不稳定现象O/W型乳剂 W/O型乳剂转相的主要原因:(1)乳化剂类型的转变O/W型乳化剂油酸钠 O/W型乳剂转相时两种乳化剂的量比称为转相临界点。在转相临界点上乳剂不属于任何类型,处于不稳定状态,可随时向某种类型乳剂转变。足量氯化钙W/O型乳剂(2)加入相反类型的乳化剂1.转相(一)乳剂的不稳定现象O/W型乳剂 W/O型乳剂转相的主要原因:(3)相体积比变化乳剂分散相的浓度在50%左右最稳定,在25%以下或74%以上其稳定性较差。大量水W/O型乳剂水相/油相体积比很小水相/油相体积比O/W型乳剂2.分层(一)乳剂的不稳定现象分层的特点:放置——出现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的现象,也称乳析。可逆过程---轻轻振摇即能恢复成乳剂原来状态;(界面膜、乳滴大小没有变)外观较粗糙,易引起絮凝甚至破裂。质量好的乳剂其分层速度非常缓慢,以致不易觉察。2.分层(一)乳剂的不稳定现象分层的主要原因:密度差减慢分层速度常用的方法是:减小乳滴的粒径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最常用)降低分散相与分散介质间的密度差。另外,适当增加分散相的相容积和低温(高于冰点)贮藏也能降低分层速度。影响乳剂分层速度的因素可用Stoke’s定律作近似的分析。3.絮凝(一)乳剂的不稳定现象分散相液滴聚集形成疏松的聚集体的现象。可逆过程——轻轻振摇即能恢复成乳剂原来状态(乳化膜、乳滴完整);稳定性降低,是乳剂合并或转相的前奏。絮凝的特点:发生絮凝的主要原因:电解质或离子型乳化剂使乳滴的电荷被中和。4.破裂(一)乳剂的不稳定现象分散相液滴合并,进而分成油水两相的现象。不可逆过程(乳化膜被破坏)—— 振摇后也不能恢复成原来的分散状态。 破裂的特点:4.破裂(一)乳剂的不稳定现象破裂的原因:过冷、过热使乳化剂发生物理化学变化;添加相反类型的乳化剂,改变了两相的界面性质;添加电解质;离心力的作用;微生物的作用;添加油水两相都能溶解的溶剂,使两相变为一相。降低乳滴合并速度的方法:保持乳滴的均一性;增加分散介质的浓度。乳化膜愈牢固,就愈能防止乳滴的合并和破裂5.酸败(一)乳剂的不稳定现象光、热、空气等微生物等变质乳剂有效预防措施:抗氧剂或防腐剂1.乳化剂的性质与用量(二)影响乳剂稳定性的因素制备乳剂时,选用能显著降低界面张力的乳化剂或能形成牢固乳化膜的乳化剂。乳化剂用量越多,则乳剂越易于形成,且稳定。但用量过多,可造成外相过于黏稠,不易倾倒,一般用量为制备乳剂量的0.5%~10%。2.黏度和温度乳剂黏度越大,性质越稳定。适当提高温度有利于乳化,但过冷、过热均可使乳剂稳定性降低甚至破裂。实验证明,最适宜的乳化温度为50~70℃,但储存温度以室温为佳,温度过高易引起分层。3.分散相的浓度与乳滴大小(二)影响乳剂稳定性的因素最稳定乳剂的分散相浓度在50%左右,25%以下和74%以上时均不稳定;乳滴越小,越稳定;乳滴大小如不均一,小乳滴通常填充于大乳滴之间,使乳滴聚集性增加,易引起乳滴的合并 。4.乳化时间在乳化开始时,两相液体乳化可使液滴形成,但继续搅动,液滴间碰撞机会增加,增加了液滴间的合并机会,因此应避免乳化时间过长。乳剂制备的具体时间,需要根据经验来确定。小结1.乳剂的不稳定性主要表现为分层、转相、絮凝、破裂和酸败。2.影响乳剂稳定性的因素有:乳化剂的性质和用量、乳剂的黏度和温度、分散相的浓度与乳滴大小、乳化时间。练 习 题1.乳剂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现象属于( )A.乳析B.转相C.破裂D.败坏E.分层B练 习 题2.乳剂中分散的乳滴聚集形成疏松的聚集体,经振摇即能恢复成均匀乳剂的现象称为乳剂的( )A.分层B.絮凝C.转相D.合并E.破裂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