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被动靶向制剂目录Contents01定义02被动靶向给药原理03被动靶向影响因素04常见的被动靶向制剂一定义被动靶向制剂(Passive Targeting Preparation)也称自然靶向,系指将药物包裹或镶嵌入各类型的微粒中,根据机体内不同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对不同微粒具有不同的滞留性而靶向富集的制剂。二被动靶向给药原理被动靶向给药的机制主要在于体内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具有丰富的的巨噬细胞(肝的Kupffer细胞、肺部的吞噬细胞和循环系统中的单核细胞等),可以将一定大小的微粒作为异物吞噬,运送至肝、脾等器官,一些粒径较大的微粒则会被机械截留于某些部位,这种自然吞噬的倾向使药物选择性地浓集于病变部位而产生特定的体内分布特征。三被动靶向影响因素粒径是影响被动靶向制剂体内分布的首要因素。粒径大于7μm的微粒通常被肺的最小毛细血管床以机械滤过的方式截留,被单核细胞摄取进入肺组织或肺气泡;粒径小于7μm时一般被肝、脾中的巨噬细胞摄取;粒径在2.5~10μm时,大部分富集于巨噬细胞;粒径在200~400nm时富集于肝后迅速被肝清除;50~100nm的微粒可进入肝实质细胞中,小于50nm的微粒可传递到脾和骨髓中。三被动靶向影响因素微粒表面性质对分布也起着重要作用。若微粒表面为亲水性,能在血液中长期循环,若吸附了免疫蛋白,则其表面具有疏水性,易于被吞噬迅速从血中消除。带正电的易被肺毛细血管截留,带负电的微粒易被肝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而滞留于肝。四常见的被动靶向制剂乳剂的靶向特点在于淋巴的亲和性。油状药物或亲脂性药物的O/W型乳剂静脉注射后,经巨噬细胞吞噬高度浓集在肝、脾中;水溶性药物制成W/O型乳剂经肌内或皮下注射后,易浓集于淋巴系统。0.1~0.5μm时:肝脾肺骨髓的单核-巨噬细胞清除;2~12μm时,毛细管摄取;7~12μm可被肺机械性滤取。(一)乳剂四常见的被动靶向制剂(二)脂质体可包封脂溶性药物或水溶性药物被体内巨噬细胞吞噬、浓集于肝、脾和骨髓等器官。可治疗肿瘤或防止肿瘤扩散转移肝寄生虫病利什曼病四常见的被动靶向制剂(三)微球主要特点是缓释和靶向作用<7μm微球常被肝、脾中的巨噬细胞摄取>7~10μm微球常在肺部以机械滤过方式截留被巨噬细胞摄取进入肺组织或肺气泡四常见的被动靶向制剂(四)纳米粒包括纳米囊和纳米球注射用纳米粒不易阻塞血管,可浓集于肝、脾和骨髓,也可通过细胞内或细胞间穿过内皮壁到达靶部位。缓释、靶向、保护药物、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静脉注射给药分布:肝(60%~90%)、脾(2%~10%)、肺(3%~10%)、少量在骨髓。主动靶向制剂目录Contents01定义02分类一定义主动靶向制剂(Active Targeting Preparation)是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作为“导弹”,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最常用受体的配体、单克隆抗体作为修饰分子,通过抗体-抗原或受体-配体的特异性识别作用达到主动靶向的效果。也可将药物修饰成前体药物,即能在病变部位被激活的药理惰性物,在特定靶区发挥作用。二分类经过修饰的药物载体前体药物主动靶向制剂二分类1.修饰的脂质体(1)长循环脂质体:如用聚乙二醇(PEG)修饰,增强了亲水性,降低了被巨噬细胞识别和吞噬的可能性。(2)免疫脂质体:表面接上抗体,产生靶细胞分子水平的识别能力,提高脂质体的专一靶向性。阿昔洛韦免疫脂质体。(3)糖基修饰的脂质体:表面结合不同的糖基,产生不同分布。半乳糖残基可被肝实质细胞所摄取。(一)经过修饰的药物载体二分类2.修饰的纳米乳布洛芬辛酯微乳用泊洛沙姆388做乳化剂,改变了微乳表面性质,存在于循环系统中的时间延长。3.修饰的微球采用聚合物将抗原或抗体吸附或交联形成的微球称为免疫微球。(一)经过修饰的药物载体1.抗癌前体药物:抗癌药物制成磷酸酯或酰胺类前体2.脑部靶向前体药物:多巴胺药物和芳香氨基酸脱羧酶抑制剂3.结肠靶向前体药物:结肠特殊菌落产生的酶分类二(二)前体药物物理化学靶向制剂目录Contents01定义02分类一定义物理化学靶向制剂(Physico-chemistrytargetingpreparation)系通过设计特定的载体材料和结构,利用某些物理和化学的方法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释放药物,发生疗效。二定义磁性靶向制剂是将磁性物质包裹于载药微粒中,利用体外磁场响应导向至靶部位的制剂,主要有磁性微球、磁性纳米粒等。常用的磁性物质有Fe2O3、Fe3O4、Mn2O3、以及BaFe12O19等。(一)磁性靶向制剂二定义动脉栓塞是通过导管插入动脉将栓塞物输送到组织或靶器官的医疗技术,其目的是阻断对靶区的血和营养供应,使靶区的肿瘤细胞缺血坏死。如果栓塞剂中含有抗肿瘤药物,在栓塞的同时,还可将载有的抗肿瘤药物逐渐释放,使药物在肿瘤组织保持较高的浓度与较长的时间,大大提高抗肿瘤药物的疗效,降低其毒性反应,达到栓塞和靶向化疗的双重作用。(二)栓塞靶向制剂二定义热敏靶向制剂是使用对温度敏感的载体制成,通过外部热原对靶区进行加热,使靶区温度稍高于未加热区,实现载体中的药物在靶区释放的一类制剂。(三)热敏靶向制剂1.热敏脂质体:将不同比例的类脂质混合,制成具有不同相变温度的脂质体。当温度升高时至相变温度时,脂质体双分子层中的疏水链可从有序排列到无序排列,膜由胶态过渡到液晶态,脂质体膜的流动性增加,造成包裹药物的释放。因此利用相变温度不同,释药速度不同,使靶向制剂选择性的集中在特定部位。二定义(三)热敏靶向制剂2.热敏免疫脂质体:在热敏脂质体上将抗体交联,可制得热敏免疫脂质体,在交联抗体的同时,可完成对水溶性药物的包封。这种脂质体同时具有物理化学靶向和主动靶向的双重作用,如阿糖胞苷热敏免疫脂质体。3 .热敏靶向制剂还包括采用其他温敏材料制成的热敏凝胶、胶束等。二定义(四)pH敏感靶向制剂pH敏感靶向制剂是使用对pH敏感的载体制备而成,能在特定的pH靶区释放药物。疾病状态会改变病理组织的pH,如实体瘤外的pH为6.5,明显低于生理pH7.4;消化道的不同部位pH也不同。因此,利用pH差异,选择合适的载体材料即可选择性地将药物靶向特定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内的特定位置。二定义(四)pH敏感靶向制剂1.pH敏感脂质体是用含有pH敏感基团的脂质制备,在低pH时,脂肪酸羧基质子化而引起六角相形成,导致膜融合而达到细胞内靶向和控制药物释放的功能性脂质体。肿瘤间质液的pH比周围正常组织显著低的特点。在低pH范围释放药物(如DPPC、十七烷酸磷脂)二定义(四)pH敏感靶向制剂2.pH敏感的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结肠部位具有pH较高的特点,常用载体材料为Eudragit L、Eudragit S、醋酸纤维素钛酸酯等,均不溶于水和消化液,但在pH较高的结肠液中溶解,可实现pH敏感结肠定位给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