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7张PPT)脂质体01概念02组成与结构03特点目录Contents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包封形成的微小囊泡。一概念根据双层磷脂膜的层数单室脂质体小单室20-80nm大单室0.1-1μm多室脂质体1-5μm组成与结构二磷脂二组成与结构磷脂具有两亲性,结构中含有一个磷酸基和一个季铵盐基,均为亲水性基团,另外还有两个较长的烃基为亲油基团,这种结构的分子具有两亲性,在水中易形成胶束,浓度适宜时可形成脂质体。可分为天然磷脂和合成磷脂两类。天然磷脂主要由卵磷脂、脑磷脂和大豆磷脂;合成磷脂主要由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二棕榈酰磷脂酰乙醇胺(DPPE)和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DSPC)等,它们都属于氢化磷脂类,性质稳定,抗氧化性强,成品稳定。二组成与结构胆固醇类和磷脂一样属于两亲性物质,结构中具有疏水与亲水两种基团,分子结构如图所示,但疏水性较亲水性强。胆固醇本身不能形成脂质双分子层结构,但可以嵌入磷脂膜内。胆固醇与磷脂共同构成细胞膜和脂质体的基础物质,能够调节膜的流动性,故又被称为脂质体的“流动性缓冲剂”。当温度低于相变温度时,胆固醇可增加膜的流动性,减少膜的有序排列;当高于相变温度时,可减少膜的流动性,增加膜的有序排列。胆固醇双分子结构:磷脂分子的亲水端呈弯曲的弧形,形似“手杖”,与胆固醇分子的亲水基团相结合,形成“U”形结构。两个“U”形结构相对排列,则形成双分子结构。二组成与结构卵磷脂与胆固醇在脂质体中的排列形式胆固醇与磷脂的排列示意图特点三靶向性缓释性药物脂质体进入体内可被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而吞噬,主要聚集在肝、脾、肺、骨髓、淋巴结等网状内皮系统中,因而可治疗肿瘤和防止肿瘤扩散转移,以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疾病。许多药物在体内由于迅速代谢或排泄,故作用时间短。将药物包封成脂质体,可减少肾排泄和代谢,从而延长药物在血液和靶组织中的滞留时间,使药物在体内缓慢释放,从而延长了药物的作用时间。特点三细胞亲和性与组织相容性因脂质体是类似生物膜结构的泡囊,对正常细胞和组织无损害和抑制作用,有细胞亲和性与组织相容性,并可长时间吸附于靶细胞周围,使药物能充分向靶细胞和靶组织渗透,脂质体也可通过融合进入细胞内,经溶酶体消化释放药物。如将抗结核药物制备成脂质体,可将药物载入细胞内杀死结核菌,提高疗效。特点三降低药物的毒性提高药物的稳定性药物被脂质体包封后,主要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吞噬摄取,且在肝、脾和骨髓等单核-巨噬细胞较丰富的器官中浓集,而使药物在心、肾中累积量比游离药物低得多,因此对心、肾有毒性的药物或对正常细胞有毒性的抗肿瘤药比较适合制备成脂质体,可明显降低药物的毒性。脂质体的双层膜可以保护一些不稳定的药物,免受体内外环境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如青霉素G或V的钾盐,制成脂质体可提高药物稳定性与口服吸收效果。脂质体的制备01薄膜分散法02注入法03逆向蒸发法04超声波分散法目录Contents05其它方法一薄膜分散法制备工艺该法简单易行,可形成大多层脂质体,粒径大小为1~5μm,但包封率低尤其对水溶性药物(<10%)。可通过超声、高压乳匀减小粒径。注入法二制备工艺由于粒径较大,不适宜静脉注射,可将脂质体通过高压乳匀机减小粒径。该法不适于热敏感性药物的制备。逆向蒸发法三制备工艺适用于包裹水溶性药物及大分子生物活性药物,如抗生素、胰岛素、免疫球蛋白、碱性磷脂酶、核酸。超声波分散法四药物磷酸盐缓冲液搅拌有机溶剂(磷脂、胆固醇、脂溶性药物)蒸发残液有机溶剂超声波处理混悬于磷酸盐缓冲液制备工艺经超声波处理多为单室脂质体,粒径较小。多室脂质体经超声波处理也可得到单室脂质体。其它方法五冷冻干燥法复乳法pH梯度法前体脂质体法钙融合法将磷脂经超声波高度分散于缓冲溶液中,加入冻结保护剂(甘露醇、葡萄糖、海藻酸等),然后进行冷冻干燥。将此干燥物分散到含药物的缓冲盐溶液或其它水性介质中,即可形成脂质体。此法适合包封对热敏感的药物。将磷脂酰丝氨酸等带负电荷的磷脂中加入Ca2+,使其相互融合,加入络合剂EDTA除去Ca2+,即产生单层脂质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