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3滴丸剂的制备及质量检查 课件(共22张PPT)《药剂学》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6-3滴丸剂的制备及质量检查 课件(共22张PPT)《药剂学》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滴丸的制备及质量检查
01
滴丸的制备工艺流程图
02
滴丸的设备
目录
Contents
03
滴丸的制备工艺
04
滴丸的质量检查
05
滴丸的包装与贮藏
滴丸的制备工艺流程图

滴丸的设备

滴丸机组成:药物调剂供应系统、滴制收集系统、循环制冷系统、电气控制系统。
1.将选好的基质加热熔化,将药物分散在已经熔化的基质当中,混匀。药液在80~90℃保温。
2.调整好冷凝液的温度,一般为10~15℃,调节滴头的速度,将药液滴入冷凝液中。
3.当丸粒冷却后,从冷凝液中滤出滴丸,并剔除废丸,用纱布擦除冷凝液,冷风吹干,并在室温下晾置4h。
滴丸的制备工艺

(一)制备过程
为保证滴丸剂质量符合规定,在制备滴丸时要注意:选择适宜的基质与冷凝液,确定合适的滴管内外口径,滴制过程中保持恒温,滴制液静压恒定,滴出口与冷凝液液面之间距离不超过5cm等。
滴丸的制备工艺

(二)制备注意事项
滴丸应大小均匀,色泽一致,无粘连现象,表面应无冷凝介质黏附。
滴丸的质量检查

(一)外观
取供试品20丸,精密称定总重量,求得平均丸重后,再分别精密称定每丸的重量。每丸重量与标示丸重相比较(无标示丸重的,与平均丸重比较),超出限度的不得多于2丸,并不得有1丸超出限度1倍。
滴丸的质量检查

(二)重量差异
滴丸的质量检查

(二)重量差异
标示丸重或平均丸重 重量差异限度(%)
0.03g及0.03g以下 ±15
0.03g以上至0.1g ±12
0.1g以上至0.3g ±10
0.30g以上 ±7.5
按照《中国药典》崩解时限检查法进行检查,取6粒供试品,普通滴丸应在30min内全部溶散,包衣滴丸应在1h内全部溶散,如有1粒未完全溶散,应再取6粒复测,均应符合规定。如有细小颗粒状物未通过筛网,但已软化且无硬心者可按符合规定论。
滴丸的质量检查

(三)溶散时限
按照《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进行检查,应符合规定。
滴丸的质量检查

(四)微生物限度
滴丸在包装与贮存时,要充分考虑到滴丸自身的性质,尤其是基质性质。一般情况下,滴丸应严密包装,并贮存于阴凉处。避免基质软化变形,或外界因素影响滴丸质量。
滴丸的包装与贮藏

实训:对乙酰氨基酚滴丸的制备及质量检查
01
实训材料
02
滴丸的制备
目录
Contents
03
滴丸的质量检查
聚乙二醇6000、对乙酰氨基酚、无水乙醇、二甲基硅油。
实训材料

(一)药品
天平、分析天平、烧杯、量筒、搅棒、蒸发皿、水浴锅、称量纸、药匙、投药瓶等。
实训材料

(二)器材
滴丸的制备

(一)处方
对乙酰氨基酚 3g
无水乙醇 5ml
聚乙二醇6000 27g
1.称取27g聚乙二醇6000,水浴加热熔融(90-100℃),加入无水乙醇溶解的对乙酰氨基酚搅拌至溶解,移至已预热的储液槽中,进行保温(80~90℃)。
滴丸的制备

(二)制法
2.滴制成丸:调节滴管阀门,滴入10~15℃的二甲基硅油中。待滴丸完全冷却后,取出滴丸,摊于滤纸上,擦取表面附着的二甲基硅油,装于瓶中,即得。
滴丸的制备

(二)制法
滴丸的制备

(三)制剂评定及注意事项
1.本品为解热镇痛药。
2.滴丸制备应根据基质的类型合理选择冷凝液,以保证滴丸能很好的成型。
3.保持药物与基质混合液的温度,控制好药液温度和冷凝液温度。
4.所选滴头应符合要求,控制好滴速。
应大小均匀,色泽一致,无粘连现象,表面无粘附的冷凝液。
滴丸的质量检查

(一)外观
滴丸的质量检查

(二)重量差异
不得超过±10%。
标识丸重或平均丸重 重量差异限度(%)
0.03g及0.03g以下 ±15
0.03g以上至0.1g ±12
0.1g以上至0.3g ±10
0.3g以上 ±7.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