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1输液基本知识 课件(共29张PPT)-《药剂学》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5-1输液基本知识 课件(共29张PPT)-《药剂学》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输液基本知识
01
定义
02
种类
目录
Contents
03
输液的特点及前景
04
质量要求

定义
输液系指由静脉滴注输入人体血液中的大剂量(除另有规定外,一般不小于100ml,生物制品一般不少于50ml)的注射液,也称大容量注射剂(large volume injections,LVI)。
输液

种类
体液平衡用输液:氯化钠、NaHCO3、乳酸钠等注射液——补充水分及电解质、纠正酸碱平衡。
营养输液:糖类、氨基酸、脂肪乳注射液——补充体液、营养及热能。
胶体输液: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变性明胶注射液。
含药输液:替硝唑输液。
透析类输液:葡萄糖腹膜透析液和新型腹膜透析液。

输液的特点及前景
输液的特点
质量要求更加严格
剂量大
类型简单
给药方式
处方要求
制备工艺要求严格
血流动力学

输液的特点及前景
输液的前景
近年来发展较快,品种日益丰富,治疗类和营养类品种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即配型输液和浓注射液潜力较大。

质量要求
A
必须无菌、无热原;
B
可见异物、不溶性微粒、渗透压、含量、色泽应符合要求;
C
pH4~9;
D
不得添加任何抑菌剂。
质量要求
输液的制备及质量检查
01
输液的包装材料及其处理
03
输液的制备过程
04
输液的质量检查
目录
Contents
02
输液的生产工艺流程

输液的包装材料及其处理
(一)玻璃容器
透明度好
热稳定性优良
耐压,瓶体不变形
气密性好。
重量大
易破损
生产时能耗大
成本高
优点
缺点

注射剂容器和处理方法
碱洗法 操作方便,流水线生产,消除细菌与热原。碱对玻璃有腐蚀作用,接触时间不宜过长(数秒钟内)。药液灌装前,必须用微孔滤膜滤过的注射用水倒置冲洗。

输液的包装材料及其处理
洗涤工艺
(一)玻璃容器
直接水洗、清洁剂处理(如酸洗、碱洗)等方法
加压气水喷射洗涤结合超声 先超声洗涤,再气—水—气—水—气,反复4~8次,最后用经微孔滤膜过滤的注射用水洗。
(二)塑料容器
使用过程中需形成空气回路,外界空气进入瓶体形成内压以使药液滴出,增加输液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输液的包装材料及其处理
塑料瓶
聚丙烯(PP)、聚乙烯(PE)材料
缺点:
(二)塑料容器

输液的包装材料及其处理
容器是在使用过程中可压迫药液滴出,无须形成空气回路,降低二次污染的概率;
生产自动化程度较高。
袋型输液
PVC软袋和非PVC软袋
(三)橡胶塞

输液的包装材料及其处理
富有弹性及柔软性;
能耐受多次穿刺而无碎屑脱落;
具有耐溶性,不增加药液中杂质;
可耐受高温灭菌;
具有高度的化学稳定性;
对药物或附加剂的作用应达最低限度;
无毒性,无溶血作用。
质量要求
(三)橡胶塞

输液的包装材料及其处理
用酸碱水洗至中性;
用纯化水煮沸30分钟;
再用注射用水洗净备用。
橡胶塞的处理

输液的生产工艺流程

输液的制备过程
1.原辅料符合药典标准,为优质注射用原料。
2.采用新鲜的注射用水,并严格控制热原、pH和铵盐。
3.输液配制时,通常加入针用活性炭。
4.可分别采用稀配法或浓配法,操作方法和注射液的配制相同。
(一)输液的配制
(二)输液的滤过
1.板框式过滤器、垂熔玻璃滤器、微孔滤膜滤器的顺序进行滤过。
2.三级过滤也有将药液依次通过10μm(5μm)、0.45μm、0.22μm的微孔滤膜。
滤过方式

输液的制备过程
加压三级滤过工艺
加压滤过(高黏度药液——较高温度滤过)
1.提高滤过速度。
2.防止滤过过程中产生的杂质或碎屑污染滤液。
(三)输液的灌封
步骤:药液灌注、塞丁基胶塞、轧铝盖。
滤过和灌装(50℃):防止细菌粉尘的污染。
生产联动化:旋转式自动灌封机、自动放塞机、自动落盖轧口机

输液的制备过程
逐渐升温,一般预热20~30分钟(骤然升温,能引起输液瓶爆炸)。
达到灭菌温度115℃、69kPa(0.7kg/cm2)维持30分钟。
停止升温,待柜内压力下降到零,放出柜内蒸汽,当柜内压力与大气相等后,温度降至80℃以下才可缓慢(约15分钟)打开灭菌柜门。
(四)输液的灭菌(配置→灭菌 ≤4小时)

输液的制备过程
灭菌条件为109℃热压灭菌45分钟
加压装置以免爆裂
输液瓶(一般容量为500ml或250ml,且瓶壁较厚)
塑料袋装输液

输液的质量检查
可见异物检查
不溶性微粒检查
热原及无菌检查
渗透压摩尔浓度
最低装量
其他:如pH、含量测定及特定的检查项目
输液生产中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01
输液生产中常出现的问题
02
解决方法
目录
Contents

输液生产中常出现的问题
1.染菌
严重污染、灭菌不彻底、瓶塞松动、漏气等。
原因
现象
混浊、霉团、云雾状、
产气等。
不良反应
引起脓毒症、败血病、热原反应甚至死亡。
2.热原反应

输液生产中常出现的问题
临床上在进行静脉滴注大量输液时,由于药液中含有热原,病人在0.5~1h内出现冷颤、高热、出汗、昏晕、呕吐等症状,高热时体温可达40℃,严重者甚至可休克。因此尽量使用全套或一次性输液器,包括插管、导管、调速及加药装置、末端滤过、排出气泡及针头等,并在输液器出厂前进行灭菌,为能使用过程中避免热原污染创造有利条件。
3.可见异物与微粒的问题 微粒产生的原因

输液生产中常出现的问题
大量输液时,由于药液中含有热原,病人在0.5~1h内出现冷颤、高热、出汗、昏晕、呕吐等症状,高热时体温可达40℃,严重者甚至可休克。因此尽量使用全套或一次性输液器,包括插管、导管、调速及加药装置、末端滤过、排出气泡及针头等,并在输液器出厂前进行灭菌,为能使用过程中避免热原污染创造有利条件。
⑴原料与附加剂质量问题
原料与附加剂质量对澄明度影响较显著,如注射用葡萄糖有时含有水解不完全的产物糊精、少量蛋白质、钙盐等杂质;氯化钠、碳酸氢钠中含有较高的钙盐、镁盐和硫酸盐;氯化钙中含有较多的碱性物质;或活性炭的杂质含量较多。这些杂质的存在,可使输液产生乳光、小白点、混浊,不仅影响输液的可见异物和不溶性微粒检查指标,而且还影响药液的稳定性。因此,原辅料的质量必须严格控制。
3.可见异物与微粒的问题 微粒产生的原因

输液生产中常出现的问题
⑵胶塞与输液容器质量问题
胶塞与输液容器质量不好,在储存中有杂质脱落而污染药液。有人对输液中的“小白点”进行分析,发现有钙、锌、硅酸盐与铁等物质;对储存多年的氯化钠输液检测有钙、镁。这些物质主要来自胶塞和玻璃输液容器。有人对聚氯乙烯袋装输液与玻璃瓶装输液进行对比试验,将检品不断振摇2小时,发现前者产生的微粒比后者多5倍,经薄层色谱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微粒为对人体有害的增塑剂二乙基邻苯二甲酸酯。
3.可见异物与微粒的问题 微粒产生的原因

输液生产中常出现的问题
⑶工艺操作中的问题
如生产车间空气洁净度差,输液瓶、丁基胶塞等容器和附件洗涤不净,滤器选择不当,滤过和灌封操作不合要求,工序安排不合理等。
⑷医院输液操作以及静脉滴注装置的问题
无菌操作不严,静脉滴注装置不净或不恰当的输液配伍都可引起输液的污染。
⑸丁基胶塞的硅油污染的问题

解决方法
按照输液用的原辅料质量标准,严格控制原辅料的质量。
提高丁基胶塞及输液容器质量。
尽量减少制备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严格灭菌条件,严密包装。
合理安排工序,加强工艺过程管理,采取单向层流净化空气,及时除去制备过程中新产生的污染微粒,采用微孔滤膜滤过和生产联动化等措施,以提高输液剂的澄明度。
在输液器中安置终端过滤器(0.8μm孔径的薄膜),可解决使用过程中微粒污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