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3乳剂形成的条件与乳剂的稳定性 课件(共14张PPT)《药剂学》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8-3乳剂形成的条件与乳剂的稳定性 课件(共14张PPT)《药剂学》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14张PPT)
乳剂形成的条件与乳剂
的稳定性
01
乳剂形成的条件
02
乳剂的稳定性
目录
Contents
乳剂形成的条件

1. 提供乳化所需的能量
2. 加入适宜的乳化剂
3. 具有合适的相体积比
三驾马车
乳剂形成的条件

实质:借助乳化机械所作的功,使液体被切分成小液滴,表面积和界面自由能均明显↑。乳滴愈细需要的能量愈多。
1. 提供乳化所需的能量
乳剂形成的条件

2. 加入适宜的乳化剂
降低界面张力
界面张力↓ 界面自由能↓稳定↑
形成牢固的乳化膜
乳化剂在液滴周围有规律地定向排列,阻止乳滴的合并。
确定乳剂类型
乳化剂的性质和HLB值是乳剂类型的决定因素
乳化剂被吸附于乳滴表面,形成界面膜。界面膜向界面张力大的一面弯曲。
乳剂形成的条件

2. 加入适宜的乳化剂
乳剂形成的条件

3. 具有合适的相体积比(油水两相的体积比)
稳定的相比例
03
一般乳剂的分散相浓度在40%~60%之间比较稳定。 < 26%乳滴易分层;>60%时,乳滴易合并或引起转相。
相体积比与乳剂类型
02
不考虑乳化剂时,油相体积<水相体积,易形成O/W型乳剂;反之,可能形成 W/O型乳剂。相同条件下,O/W型乳剂比W/O型易形成,且稳定。
几何学角度
01
相同粒径球体,最紧密填充时,球体所占最大体积为74%;如球体间再填充小球体,总体积可达90%。
乳剂的稳定性

分层
絮凝
转相
合并破裂
酸败
(一)乳剂的不稳定现象
1.分层(乳析)
乳剂的稳定性

(一)乳剂的不稳定现象
原因
分散相和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造成
现象
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
预后
分层的乳剂经振摇后仍能恢复成均匀的乳剂
措施
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调整相体积比
2.絮凝
乳剂的稳定性

(一)乳剂的不稳定现象
原因
电解质和离子型乳化剂可能使乳滴的电荷减少,ζ电位降低发生絮凝。
现象
分散相的乳滴发生可逆的聚集
预后
絮凝状态仍保持乳滴的完整性,但絮凝状态进一步变化会引起乳滴的合并。
措施
调整ζ电位
3.转相
乳剂的稳定性

(一)乳剂的不稳定现象
原因
乳化剂的改变引起
现象
O/W →W/O 或
W/O →O/W
预后
在转相临界点上乳剂不属于任何类型,处于不稳定状态,可随时向某种类型乳剂转变。
4.合并与破裂
乳剂的稳定性

(一)乳剂的不稳定现象
原因
过冷、过热;添加相反类型的乳化剂,改变了两相的界面性质;添加电解质;离心力的作用;添加油水两相都能溶解的溶剂,使两相变为一相;微生物的作用。
现象
乳剂分为油、水两层
预后
乳剂的破裂是不可逆的,振摇后也不能恢复成原来的分散状态。
措施
制备乳剂时尽可能地保持乳滴均一性;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
5.酸败
乳剂的稳定性

(一)乳剂的不稳定现象
原因
乳剂受外界因素及微生物的影响,使油相或乳化剂等变质。
现象
油相酸败,水相长霉,药物变化
措施
须加入抗氧剂和抑菌剂,防止氧化和酸败。
选用能显著降低界面张力或能形成牢固乳化膜的乳化剂;用量为0.5%~10%。
乳化剂的性质与用量
黏度越大乳剂越稳定,但所需乳化功越大;提高温度有利于乳化,但过冷、过热均可使乳剂稳定性降低甚至破裂。
黏度和温度
最稳定乳剂的分散相浓度在50%左右;乳剂中乳滴大小不均一,乳滴聚集性增加,易引起乳滴的合并。
分散相浓度与乳滴大小
乳化时间过长,液滴间碰撞机会增加,液滴间的合并机会增加。
乳化时间
乳剂的稳定性

(二)影响乳剂稳定性的因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