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五味子 课件(共16张PPT)《天然药物学》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5.1五味子 课件(共16张PPT)《天然药物学》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16张PPT)
五味子
Schisandrae Chinensis Fructus
天然药物学
目 录
CONTENTS
1
来源
2
产地
4
显微特征
3
性状特征
6
功效应用
5
化学成分
7
易混淆品
来 源
-----------------------------------------------------------------------------------------------------------------------------------------
【来源】本品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的干燥成熟果实。 习称"北五味子"。
五味子,最早收载于《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古人曾这样评价五味子“五味子皮肉甘酸、核甲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俱也。”也许是其命名的由来。
来 源
五味子原植物
产地与采收加工
【产地】
主产于东北、内蒙、河北、山西等地。原为野生,今多栽培。
山西
河北
内蒙古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和杂质。
性状特征——五味子
形状大小
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mm。
表面特征
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油润,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
质地
果肉柔软,种子1~2粒,肾形,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
气味
果肉气微,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
性状特征——五味子
五味子药材
显微特征——五味子横切面
外果皮为1列方形或长方形细胞,壁稍厚,外被角质层,散有浊细胞;中果皮薄壁细胞10余列,含淀粉粒,散有小型外韧型维管束;内果皮为1列小方形薄壁细胞。

石细胞层下为数列薄壁细胞,种脊部位有维管束;油细胞层为1列长方形细胞,含棕黄色油滴;再下为3-5列小形细胞;



种皮最外层为1列径向延长的石细胞,壁厚,纹孔及孔沟细密;其下为数列类圆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石细胞,纹孔较大。
种皮内表皮为1列小细胞,壁稍厚,胚乳细胞含脂肪油滴及糊粉粒。
显微特征——五味子横切面
五味子横切面图
1.外果皮 
2.中果皮
3.内果皮 
4.种皮外皮石细胞 
5.种皮内层石细胞
6.薄壁细胞
7.油细胞层
8.种皮内表皮
9.胚乳细胞
显微特征——五味子粉末
粉末暗紫色。种皮表皮石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或长多角形,直径18~50μm,壁厚,孔沟极细密,胞腔内含深棕色物。

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垂周壁略呈连珠状增厚,表面有角质线纹;表皮中散有油细胞。

中外果皮细胞皱缩,含暗棕色物。


种皮内层石细胞呈多角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约至83μm,壁稍厚,纹孔较大。
显微特征——五味子粉末
五味子粉末图
种皮表皮石细胞
种皮内层石细胞
果皮表皮细胞
外果皮细胞
化学成分
含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素、新五味子素、五味子酯甲、挥发油、有机酸及脂肪油等。
现行版《中国药典》规定,按HPLC计算,含五味子醇甲不得少于0.40%。
功效应用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易混淆品
南五味子 为木兰科(Magnoliaceae)五味子属植物华中五味子 的干燥成熟果实。药材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径4~6mm,表面棕红色至暗棕色,干瘪,皱缩。果肉常紧贴在种子上,有时微有白色粉霜。内含种子1~2枚,肾状球形,直径3~4mm,表面黄棕色,微粗糙,有光泽,种皮薄而脆;种脐在一侧,稍凹入,脊部粗糙,具有疣状突起;胚乳富含油性,胚小,位于一端。果肉气微,味微酸。
南五味子果实
五味子与南五味子比较
内容 五味子 南五味子
来源 五味子 华中五味子
颜色 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 棕红色至暗棕色
表面 皱缩,显油润;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 干瘪,皱缩,
直径 5~8mm 4~6mm
果肉 果肉柔软 果肉常紧贴于种子上
气味 果肉气微,味酸 气微,味微酸
THANK YOU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