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讲 崇尚法治精神 课件(共42张PPT)-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讲 崇尚法治精神 课件(共42张PPT)-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第15讲 崇尚法治精神
要点梳理
一、自由与平等
1.自由的含义、意义及法律体现。
(1)含义: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
(2)意义:①对个人,增强个人的幸福感,激发每个人的活力。
②对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3)法律体现: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
2.如何理解自由的限度?
(1)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
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2)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
(3)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
3.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
(1)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
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
(2)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
侵害。
4.我们应该如何珍视自由?
(1)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我们要知晓自己的权利,
正确认识权利的价值,积极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2)依法行使权利。作为公民,我们应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
决问题靠法,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意识。
5.从法律意义上理解平等的含义。
(1)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例如男女同工同酬、一次选举一人一票等。
(2)不同情况差别对待。例如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在乘坐
公共交通工具时应获得优先权和得到特殊关照。
6.如何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原则?
(1)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
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
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
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2)平等地适用法律: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
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
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7.我们应该如何践行平等?
(1)反对特权。每个公民都应平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
享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
(2)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我们要以法律为基本的行为准则,
平等地对待所有成员,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
(3)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面对一些不平等现象,我们不能听
之任之,应据理力争,必要时依法维权。
(4)把平等原则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平等意
识,努力践行平等,共同建构平等有序的社会制度。
二、公平与正义
1.公平的含义、内涵及具体要求。
(1)含义: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
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
(2)内涵及要求:
①权利公平:要求每个人依法平等参与社会活动。
②规则公平:要求每个人都受到行为规范的约束。
③机会公平:要求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2.公平的重要意义。
(1)对个人: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2)对社会: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
3.如何坚守公平?
(1)个人维护公平。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
会担当,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世。
(2)制度保障公平。①对于立法而言,在规定权利义务、分配社
会资源时,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保障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②对于司
法而言,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时,要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其
合法权益。
4.为什么要维护和实现社会正义?
(1)必要性:①追求正义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主题。②正义感是
公民的基本德行。③期盼正义、实现正义、维护正义,是我们的共同心声。
(2)重要性:①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②正义是法治追求的基
本价值目标之一。③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④正义是社会和谐的
基本条件。
5.正义和社会制度的关系。
(1)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正义作为人类社会的理想追求,
往往被当作评价社会制度的价值标准。
(2)制度的生命在于正义,制度的效用在于保障正义。
(3)有了正义的制度,即使是社会弱势群体,也能获得基本的生
活保障,得到社会的关爱。
(4)作为社会制度中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更应体现正义的原
则,成为维护正义的有力保障。
6.正义作为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对我们有哪些要求?
(1)要求依法保障人们的正当权利,使受害者得到救济、违法者
受到惩罚。
(2)要求人们分辨是非,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3)要求人们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以保证其有尊严地生存。
7.如何守护正义?
(1)个人守护正义。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面对非正义行为,
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
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
(2)司法维护正义。①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
为准绳,严格遵循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
法、公正。②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
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第15讲 崇尚法治精神
易混易错(判断正误并改正)
1.自由就是为所欲为。(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
2.自由与法治是相违背的。(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
3.法律意义上的平等是指绝对平等。(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在法律意义上,平等具有两层含义: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4.公平就是平均分配。(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公平并不是一切都平均分配,公平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
5.真正的公平是不存在的,我们没有必要追求公平。(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公平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我们应从点滴事情做起,携手共进,共建共享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
第15讲 崇尚法治精神
典题精析
C
第15讲 崇尚法治精神
备考练习
达标练
1.(2023·天津)202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
保障法》为广大妇女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平等获得发展机遇、平等享有
发展成果提供了法律保障。这表明( )
D
①妇女群体处处优先 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
④平等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23·江苏连云港)同学在班级网络聊天群里提出问题:公交车上设
置老弱病残孕专座,这符合平等的要求吗?你会留言( )
B
A.符合,这是法律赋予的特权 B.符合,不同情况可以差别对待
C.不符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不符合,同等情况要同等对待
3.(2023·湖南怀化)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
心价值。下列事件符合公平要求的是( )
B
A.某些网络平台认为流量至上,制作虚假的交易数据
B.我国加大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建设力度,提高学生营养膳食补助国家基础标准
C.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乘客不听劝阻大声打电话
D.王某以市场价从商场买到质量有问题的家电
4.公平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
的态度或行为方式。下列关于公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①权利公平要求每个人依法平等参与社会活动 ②规则公平要求每个人都受到行为规范的约束 ③机会公平要求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同样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④公平作为人类社会的理想追求,往往被当作评价社会制度的价值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携带犬只出户的,应
当按照规定佩戴犬牌并采取系犬绳等措施,防止犬只伤人、疫病传播。
对饲养的犬只未按照规定定期进行狂犬病免疫接种,逾期不改正的,处
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
门委托动物诊疗机构、无害化处理场所等代为处理,所需费用由违法行
为人承担。这表明( )
C
A.自由和法律是矛盾的,有法律就没有自由
B.犬只伤人是违法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
C.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法律等规则的约束
D.法律维护秩序,有了法律就会有良好的秩序
6.(中考新题型)下列选项能正确反映事物内在逻辑和顺序的是( )
A
①出卖国家核心机密→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受到刑事处罚 ②鼓励人才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③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的所有需要 ④广大青年挺膺担当→坚持个人利益至上→实现人生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提分练
7.自由快乐之人,必是敬畏法度之人;敬畏法度之人,多是严以自律之
人。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B
①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 ②自由自在是人们向往的生活 ③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④遵守法律才能享受真正的自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23·陕西)人民群众每一次经历冤假错案,损害的都不仅仅是他们
的合法权益,更是他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这句话告诉我们( )
B
①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②冤假错案的出现会动摇人们的法治信仰 ③司法机关应做到审慎用权,公正司法 ④行政机关的干涉能够杜绝司法不公正的产生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2023·河北)虚构投资项目,以高息为诱饵引诱集资;施以小恩小惠,
骗取信任夸大宣传……2022年8月25日,浙江7个基层人民法院对7起诈
骗犯罪案件集中宣判,15名被告人受到法律惩处。此材料可以印证
( )
C
①孝亲敬长是美德 ②法律保障公民权利 ③权利义务相统一 ④司法维护公平正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2023·山东威海)围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某班
合作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对搜集的资料进行了评析。其中,你认同的是
( )
选项 内容 评析
A 本法由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 表明法律由国家强制力
保证实施
B 学校必须开齐开足体育课,保障学生在 校期间每天参加不少于一小时体育锻炼 确保未成年人一定能健
康成长
C 国家建立体育仲裁制度,及时、公正解 决体育纠纷 体现法律维护公民的合
法权益,让我们的生活
更美好
D 国家对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残疾 人等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给予特别保障 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
等的原则
【解析】本法由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这说明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A错误。B中“一定”观点绝对,错误。国家建立体育仲裁制度,及时、公正解决体育纠纷,体现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C正确。国家对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给予特别保障,这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没有违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D错误。
【答案】C
11.“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党和人民对全国政法机关提出的工作要求。
为了进一步理解公平正义的重要性,某中学八年级(2)班决定开展一次主题教育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语和两种活动形式。
①宣传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追求公平正义是你我共同的责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等等。②活动形式:召开主题班会,举办演讲比赛,举办征文比赛,等等。
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深刻认识到追求正义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
主题。期盼正义、实现正义、维护正义是我们的共同心声。我们要做有
正义感的人,以实际行动建构正义的大厦。
(2)请谈谈个人如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建构正义的大厦。
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面对非正义行为,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
冲刺练
12.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指出,面对矛盾冲突、是非曲直,
人民法院不回避、不含糊、不迁就,旗帜鲜明支持见义勇为,坚决反对
“和稀泥”。让自甘风险者自负其责,让失德乱序者承担后果,引导社会
成员增强公共意识、规则意识。这表明人民法院( )
B
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激浊扬清、惩恶扬善,努力让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③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第一道防线 ④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中考新题型)下列“新闻事件”与“微点评”相匹配的是( )
选项 新闻事件 微点评
A 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宪法宣誓仪式 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
B 妇女在享受福利待遇方面享有同男子 平等的权利 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C 某助学计划利用人工智能探索区域教 育均衡化 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
D 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踊跃报名参军 积极行使服兵役的权利
C
14.网民孙某通过网络发布侵害死者名誉的言论,这些言论在网络平台
上快速传播,给死者的家属造成严重的精神伤害。死者家属将孙某告上
法庭。人民法院判决被告孙某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死者家属精神
损害抚慰金。由此可以看出( )
A
①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对的 ②珍视自由需要依法行使权利,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 ③诉讼是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④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2023·南宁模拟)2023年3月,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为学习宣传两会精神,某校九年级(1)班举行手抄报展评活动。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手抄报的部分内容,请你阅读并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铮铮誓言,不负人民
3月10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会上,全票当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习近平和新当选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国家副主席韩正分别进行宪法宣誓。神圣誓言回应着代表们代表人民作出的庄严选择。
聚焦热词,共话期盼
全国两会聚焦国家大事,关心国计民生。在人民网开展的2023年
全国两会热词调查中,“教育人才、社会保障、正风反腐、乡村振兴、
就业优先、医疗卫生、依法治国、社会治理、扩内需促消费、全过程
人民民主”入选十大热词。热词的背后是人民热切的期盼。
续表
(1)手抄报中画线内容体现全国人大行使了哪项职权?
任免权。
铮铮誓言,不负人民
3月10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
国家领导人。会上,全票当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习近平和新当选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
际、国家副主席韩正分别进行宪法宣誓。神圣誓言回应着代表们代表
人民作出的庄严选择。
(2)新当选的国家领导人为什么要进行宪法宣誓?
①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②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③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④进行宪法宣誓有利于维护宪法权威,推动依宪治国;有利于弘扬宪法精神,营造尊重宪法的社会氛围。
(3)请你从2023年全国两会的十大热词中任选其一,用一句话表达你的美好期盼。
示例:①教育人才,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更加优质公平的教育。②社会保障,保障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③正风反腐,严厉惩治腐败分子,有腐必反、有贪必肃。④就业优先,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