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革 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下学期高教版(2023)世界历史全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革 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下学期高教版(2023)世界历史全一册

资源简介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革
一、时间坐标
二、学习提示
1.二战后,有哪些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阵营是如何形成的?
2.二战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提供了哪些经验和教训?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有哪些?有何影响?
3.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发展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三、思维导图
四、能力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二战结束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下列选项中的国家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是( )
①芬兰 ②联邦德国 ③朝鲜 ④南斯拉夫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为加强各国无产阶级政党之间的联系,协调各党行动。1947年,苏联、南斯拉夫等9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在波兰开会,宣布成立( )
A.共产国际 B.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C.华沙条约组织 D.经济互助委员会
3.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的国家是( )
A.中国 B.美国 C.苏联 D.英国
4.下列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国家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遭到了苏联的武装干涉 B.都没能解决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
C.都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D.都解决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
5.戈尔巴乔夫先在经济领域进行改革,收效甚微,又仓促转向政治改革,主动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这些改革措施使苏联( )
A.政治经济危机缓解 B.计划经济体制巩固
C.世界军事霸权确立 D.民族分裂主义兴起
6.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东欧和苏联普遍进行了改革,但最终出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其根本原因是这些国家( )
A.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B.没有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
C.受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 D.没有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7.俄罗斯学者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说:“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形总是同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或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弃一起开始的。这两种情况都是苏联现实社会主义所特有的二如果说在其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教条主义盛行的话,那么在其最后年代,则是苏共领导开始疏远马克思主义,并用各种各样的自由主义和改良主义思想偷换马克思主义。”他旨在强调苏共在最后的年代( )
A.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立场 B.修正了马克思主义观点
C.抛弃了马克思主义指导 D.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8.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9.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
①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②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积累了重要经验
③为发展中国家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
④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重要力量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像东欧国家一样“水土不服”,并非中国“水土”优于东欧,而是中国共产党将社会主义深深扎根于中国“水土”中,让它开花结果。事实表明( )
A.社会主义在全世界遭到失败 B.社会主义制度战胜了资本主义制度
C.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基础雄厚 D.中国的探索符合本国实际
(二)材料解析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处于深刻的变动之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严重的挑战,在艰难险阻中披荆斩棘,开拓前进。在苏联,改革时断时续、时起时伏,在东欧诸国和南斯拉夫,改革也在艰难曲折中发展。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场深刻的革命,也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这艰难的过程中,充满着困扰,存在着风险。这一时期苏联、东欧等国的改革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随着改革的进行,新的矛盾和问题衍生滋长。由于指导方针上的偏向和决策措施上的失误以及国际势力的干预,改革陷于困境,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严重挫折。
——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1945—200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严重挫折”的表现,分析造成“严重挫折”的原因。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依靠国家行政力量,一贯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在一定时期内较快地弥补了落后国家薄弱的大工业基础,但长期的发展比例失调,必然造成某种恶性循环,阻滞国民经济持续地高速发展。斯大林晚年不仅没有作必要的改革,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原有的经济体制。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虽然进行了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取消农业机器拖拉机站等改革,但没有触动原有经济体制的根基。勃列日涅夫时期又不思改革,使苏联社会进入一个停滞和危机时期。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时,苏联这艘超级大国的航船上仍满载着军火弹药,人民生活水平还远远落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后面,包括中国在内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实行改革,而苏联原有的僵化体制使整个国家运转缓慢,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
——摘编自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后,全党开始系统总结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新的探索。总体来看,邓小平在总结其他国家制度建设经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过程中,主要侧重两个方面:一方面,吸取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建设的教训;另一方面,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新兴国家的制度建设经验。……正是由于不断总结和借鉴世界各国制度文明建设经验,从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在农村展开到1992年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方向,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制度改革和创新全面展开,成功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折。
——摘编自贾绘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联模式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苏两国社会主义事业一成一败的原因。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C 4.B 5.D 6.A 7.C 8.A 9.D 10.D
(二)材料解析题
1 1.(1)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扩展;苏联发挥制度优势取得科技进步;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表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原因:改革指导方针的偏向、决策措施的失误,国际势力的干预,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等。
12.(1)依靠国家行政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2)苏联失败原因: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严重,导致了经济政治危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无法克服苏联模式的严重弊端;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等。
中国成功原因:对社会主义建设不断进行探索,学习各国经济建设经验;吸取了苏联及西方经济建设的教训;社会主义建设注重与本国国情相适应;中共中央及历代领导人的正确决策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