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节 光的反射第2课时 光的反射(一)教学设计课题 4.1.2 光的反射 课时 1课时设计者 课型 新授课 设计时间学习分析 1.课程要求 1.通过实验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光现象中辨识光的反射现象。 2.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初步学习怎样从具体事例(生活或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问题。 3.通过对多种光现象的观察与回顾,使学生认识到光现象与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材解读 本节是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1节的内容,是光学知识的“起点”内容,将对后期学习光学部分的知识打下基础,它是学测时的高频考点,也是光学部分中的重点。此外,其内容的感受性强,有实验操作进行辅助教学,学生易于理解,能让学生直观地体验物理实验的妙趣和严谨,但对学生而言,探究“反射定律”的实验内容与考点的联系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在题型与题例的运用上,对刚接触光学知识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即便采用了实验来帮助学生学习,但知识点繁杂,系统性较强,知识的建构是“循序渐进”的,环环相扣,理论与实际联系较紧密,故而本节对光学部分知识的“开局”有重要意义!3.学情分析 这节课之前,学生已探究过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且老师让学生事先收集光的反射方面的信息并交流,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利探究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了对有关光的现象的浓厚兴趣。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在物理教学中应多联系生活实际,体现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及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会用光的反射规律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的生活现象。 2、通过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体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 3、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达成评价 1、能在课上独立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2、能独立完成课后习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光的反射规律和镜面反射、漫反射在生6活中的应用。 难点: 光反射规律探究的过程及结论的概括。教学准备 教师:光具盘、激光手电筒、水槽、白纸、铅笔、纸板、不同颜色的导线、橡皮泥、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等 学生:预习学案(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活动一:光的反射现象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高大建筑的玻璃帷幕上刺眼的光芒、建筑物在水中的倒影等。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教师活动】针对随机抽取的小组的发言,教师进行点拨,分析小组的观点。 通过不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起注意,促进组间合作的顺利开展。新课教学 构建新知 进行新课 活动二:光的反射 【教师提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物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不能看到物体? 【学生活动】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针对自己的理解以及讨论结果进行发言。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进行点拨。并播放相关的解说视频,让学生进行观看。 【学生活动】学生聆听,记录相关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教师归纳总结,并进一步推出结论:不发光的物体,是由反射形成光路,光进入人的眼睛,使我们能够看到物体。 【教师活动】教师用激光笔演示:光照在平面镜上反射的现象。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思考。 【师生活动】教师联系“引入”部分的内容,具体讲授“反光”能够让我们看到物体的原理。 【教师提问】在反射的过程中,光的反射现象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教师活动】教师拿出激光笔,演示:光线照射在平面镜上的反射现象,并让光线沿着垂直于平面镜的白色纸板进行入射,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观察反射现象。 【学生活动】让小组代表上台参与演示实验,其他的同学观察,并做好记录。 【教师活动】点拨并讲授反射现象中的相关理论概念。基本概念:“一点两角三线”。入射光线:投射到物体表面的光线。反射光线:从物体表面返回的光线。入射点(O):入射光线在物体表面上的投射点。法线(ON):过入射点,与物体表面垂直的直线。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注意:法线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而加人的辅助线,本身不存在,因此画图时一定要画成虚线。 【例题】 (1)“一点”:投射到两种介质表面上的光线与表面的交点叫 入射点 ; (2)“三线”:入射到介质表面的光线叫 入射光线 ;经入射点做垂直于两种介质表面的辅助线叫 法线 ;经介质表面,反射回原来介质的光线叫 反射光线 。 (3)“两角”: 入射光线 与 法线 的夹角叫入射角; 反射光线 与 法线 的夹角叫反射角。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出今天的主题。知识应用 巩固提升 活动三:光的反射定律 【教师提问】提出问题: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师生活动】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实验器材:器材:平面镜、可翻折纸板、激光笔。 【师生活动】让激光笔入射光沿着光屏左侧射到镜面的 O 点。观察入射角分别为 30°、45°、60°、0°时的反射角。 【师生活动】进行实验:探究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位置关系如何? 用激光笔从一侧发射光线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线的走向,在纸板上记下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位置所在 ,并记下此时的入射角与反射角填入实验表格。 探究2:反射角和入射角大小关系如何? 入射角反射角130 245 360 40 【师生活动】分析与论证:(1)实验时,使用可以沿 ON 翻折的两块纸板的目的。(2)让光贴着光屏(纸板)入射到平面镜上的目的。(3)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后,将纸板向后折,此时在纸板上能否看到反射光线,这种现象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小组同学进行讨论,派代表进行现象辨析和规律总结,分享心得体会。 【教师总结】教师点拨,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并进一步得出光的反射现象中的反射定律。 【教师总结】光的反射定律:(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同面)。(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二线”分居或法线居中)。(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二角”相等)。 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画出反射光线:(1)首先找到入射点,过入射点做反射面的垂线为法线,法线要画成虚线。(2)找出入射角,并量出入射角的大小。(3)过入射点和法线做一角,使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4)在反射方向上标上箭头表示方向。 【教师提问】能否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学生活动】得出入射角反射角的先后关系。 【教师总结】一定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师生活动】探究3:使入射光线逆着原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平面镜上,此时反射光线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例题】 一束阳光与镜面成75°角照射到平面镜上,此时入射角为( D) A.75° B.25° C.35° D.15° 活动四: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师活动】教师播放视频、打开图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两种反射现象、应用,即: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观点。 【教师活动】教师作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反射原理图,并让小组代表上台完成原理图当中的反射光路图。 【学生活动】由学生作出的反射光路图,让小组(学生)看到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异同,并展开相关的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教师点拨,并根据原理图作细致的讲授,具体的展示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异同点。 【例题】 坐在教室各个位置的同学,眼睛能清楚地看到黑板上面的字,这是由于:( D) A.粉笔字发出的光射入眼内 B.眼睛发出的光觉察到黑板上粉笔字 C.粉笔字对光产生了镜面反射 D.粉笔字对光产生了漫反射 用实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小结 收获感悟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对有疑惑的地方及时反馈。课后作业 书面作业: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实践作业:制作日晷仪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对光的反射有更深刻的认识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动手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通过课堂的教学实验课重学生实验过程和归纳总结,实验中能发现学生问题,比如角度测量有的学生测出反射角和入射角是互余的,这就是将其中一个角读成了与镜面的夹角。根据之前孩子们的课堂反馈,将课后作业换了一种形式,以实验方式探讨两种特殊情况,加强学生对反射更好的体会和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