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 第4单元 课型 精读课文 课时 第2课时 主备人课题 《十六年前的回忆》目标 确定 依据 课标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材分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在第二课时中,主要聚焦于李大钊被捕后的情景。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后表现的细腻描写,文章进一步展现了这位革命家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无畏的精神。这一部分内容不仅与第一课时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对李大钊同志完整而深入的形象描绘,而且深化了学生对革命历史的认知,让他们更加全面地了解那个特殊时期的英雄人物。同时,教材还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使得文章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模仿的典范。学情分析 在第二课时开始前,学生已经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对李大钊同志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对其革命精神和坚定信念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为第二课时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然而,由于历史背景和时代差异,学生对于李大钊被捕后的具体情景和内心感受可能还不够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细致的品读和讨论,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李大钊同志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培养,通过感人的故事和生动的描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成长和提升。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核心知识 核心能力重点: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难点: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核心问题 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微能力点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活动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习评价一、导入 生答:使用了倒叙的顺序。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谁还记得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呢? 通过提问学生上节课所学的《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写作顺序,不仅有效地回顾了上一课时的内容,巩固了学生的记忆,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样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自主思考和回答问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这一环节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和重点内容,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二、研读文本 1.(1)学生结合前两部分的内容进行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法庭上”“被害后”两部分的内容。 生答“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从“乱蓬蓬”看出李大钊遭受了非人的对待,但他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然面色“平静”。 生答:“慈祥”一词更是写出了李大钊对亲人那深切的爱。这强烈的对比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贞不屈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展露无遗。 2.(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2)学生认真聆听教师总结。 学生齐读李大钊墓碑上的内容。 生答:我想说,烈士们,你们真是伟大!为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你们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英勇奋斗,无私奉献。你们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生答:我想对烈士们说,虽然你们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你们的灵魂和精神却永远与我们同在。你们的牺牲和努力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生答:我想说,烈士们,你们是真正的英雄!你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你们的事迹将永远被后人铭记和学习。 4.学生齐读课后“阅读链接”。 5.四人小组讨论。 生答:读完《囚徒》,我深受震撼。叶挺将军在囚牢中依然保持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他的不屈不挠、英勇无畏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这首诗让我感受到革命者们在艰苦环境中依然坚持斗争的坚强意志,也激励着我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生答:《囚徒》让我深刻体会到革命先烈的伟大。叶挺将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对革命的忠诚和热爱,他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力量。读完这首诗,我更加明白了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更加珍惜现在的时光。 生答:这首诗让我感受到了叶挺将军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他在囚牢中写下这样的诗句,不仅表达了自己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也鼓舞了无数革命者继续斗争。读完这首诗,我深感自己也应该像叶挺将军一样,拥有坚定的信念和追求,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生答:读《囚徒》让我思考了很多。叶挺将军在囚牢中依然保持着对革命的信仰和追求,这种精神让我深受启发。我认为,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都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坚定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这首诗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目标,我会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 6.学生自由阅读课件上的内容。 1.学习方法迁移。 (1)师:请大家结合前两部分的内容进行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法庭上”“被害后”两部分的内容。 (2)学生交流汇报。 写法指导。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2)教师:此种写法为首尾呼应。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教师:同学们,我们来读一读李大钊墓前石碑上的内容吧! 课件出示: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师:其实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今天,我们又来到烈士墓前,来深情地缅怀他们。你想对这些烈士们说些什么? 4.课件播放《五月的鲜花》。学生齐读课后“阅读链接”。 5.师:读完《囚徒》,你们都有怎样的感受呢? 教师:是呀,叶挺将军是一位令人敬佩的革命战士,让我们一起读读他的故事。 课件出示: 在抗日战争时期,叶挺作为新四军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为抗日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陷害和诬告,叶挺被错误地关进了监狱。在狱中,叶挺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和屈辱。他被关在一个黑暗、潮湿的囚室里,忍受着饥寒交迫和病痛的折磨。然而,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叶挺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屈”的崇高精神。有一次,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为了诱骗叶挺投降,甚至假惺惺地向叶挺敬酒。然而,叶挺却板着面孔坐在那里毫无表情。当顾祝同说出劝降的话时,叶挺勃然大怒并反驳道:“无耻!你们制造皖南事变,陷害新四军,破坏抗日,该是你们向人们认罪才对!”句句话如同利剑般刺向顾祝同的心脏。叶挺的这种光明磊落和大义凛然的品质深深地感动了人们。他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他的个人英雄主义气概,更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1.这个教学环节通过引导学生结合前两部分内容,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法庭上”和“被害后”两部分内容,有效地促进了学习方法的迁移和应用。这一做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了交流与分享,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在汇报交流时,能够条理清晰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锻炼了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提升了学习效果。因此,这一教学环节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还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这个教学环节通过指导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并揭示这种写法为首尾呼应,有效地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结构的理解。这种首尾呼应的写法不仅使得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完整,还强烈地传达出作者对父亲被害事件的深刻记忆和深切怀念之情。学生在朗读中能够亲身感受到这种情感共鸣,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受。此外,这种写法指导也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因此,这一教学环节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李大钊墓前石碑上的内容,学生不仅直观地感受到了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献身精神,更对这位伟大革命家的形象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缅怀那些为革命胜利斗争的烈士们,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革命斗争的艰辛与不易,以及先烈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巨大牺牲。这样的缅怀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也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同时,这个环节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情感和思考的机会,让他们在缅怀先烈的过程中,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先烈们的精神,为自己的成长和未来的奋斗注入更多的动力。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也提升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深度。 4.通过播放《五月的鲜花》这首歌曲,学生能够立刻被音乐中蕴含的深沉情感和激昂旋律所打动,进而对课文的背景和情感有更深的体会。紧接着,学生齐读课后“阅读链接”的内容,不仅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拓展,更是对革命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弘扬。这样的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品质,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同时,音乐与文本的有机结合,也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有效提升。 5.通过阅读这首充满革命豪情与坚定信念的诗歌,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革命先烈在艰苦环境下的不屈不挠和英勇斗争,从而深化对革命历史的理解与认识。分享个人感受的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表达能力。学生在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悟时,需要思考、总结并清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环节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通过体会叶挺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学生更能够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并努力奋斗。因此,这个教学环节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6.这个教学环节通过讲述叶挺将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英勇事迹,不仅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这位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还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学生得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叶挺将军在困境中坚守信念、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力量对于培养学生的坚韧品质和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三、总结 教师小结: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刘胡兰、董存瑞、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军……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烈的篇章。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还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兴趣。通过查找资料,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革命历史,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们为了人民幸福而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的崇高精神。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同时,这一环节也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和拓展性,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深度。因此,这个教学环节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知识学习,还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业设计 1.完成练习册;2.查阅资料,了解课堂中提到的烈士的故事。板书设计 被捕前→局势严重—态度坚决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时→敌人残暴—安定沉着 前后照应 被审时——平静慈祥 被害后→记住被害的日子教学反思 在完成《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的教学后,我深受触动,内心充满了感慨。这篇课文不仅是一段历史的回忆,更是一份情感的传承。我尽力将自己融入课文之中,与学生共同感受那份沉甸甸的革命情感,那种为了理想信仰而不惜一切的坚韧与勇敢。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力还原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让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李大钊同志的坚定信仰和英勇无畏。通过深情地朗读、细致的讲解和丰富的背景资料,我引导学生们走进李大钊同志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那份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献身精神。 当我看到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热烈讨论,在角色扮演中深情投入,我深深地被他们的真挚情感所打动。他们仿佛成为了那个时期的小小革命者,与李大钊同志并肩作战,共同为了理想信仰而奋斗。这种情感的共鸣和传承,让我更加坚信教育的力量。 然而,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李大钊同志的内心世界,更加深刻地理解革命精神的内涵。同时,我也应该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我的关心和支持,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总之,这堂课的教学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够像李大钊同志一样,拥有坚定的信仰和勇敢的精神,为了理想信仰而不懈奋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