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实验名称 第二章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阅片 实验周次 第七周授课班级 实验课时 2实验地点 各班教室 实验分组授课方法 1.板书教学法:在口头讲授的基础上,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讲解,结 合板书、充分运用教师的表情、肢体语言等,实现知识性、创新性、趣味 性相结合的教学风格。 2.互动式教学:教学中不断设问,包括一些生活的常识,扩大学生的知 识面及其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3.授课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配合板书讲解本节课内容,板书突出重 点,深入难点,结合课堂练习,互动学习。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课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正常胸片、气胸、胸腔积液、常见肺部炎性改变、肺结核、肺部肿瘤、三种心外形改变的影像表现及影像报告书写;了解呼吸系统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的临床应用价值。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等) 知识目标: 通过本次课学习,学生能够陈述正常胸片、气胸、胸腔积液、肺炎、肺结核、肺癌、三种心外形改变的影像表现;了解呼吸系统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的临床应用价值。 能力目标:提升学生在日后到临床工作时对呼吸系统检查方法的选择应用能力。 素质目标:经过本次课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为患者选择最恰当的检查方法,做到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为患者减轻就医负担。实验用物 胶片、多媒体实验 注意事项 实验安全风险项:1.地板易滑导致滑倒风险;2.用电风险。 安全注意事项:1.加强实验室管理;2.实验室内禁止跑动和危险动作,设立防滑标志;3.疫情期间保证通风、消毒4.设备定期维护保证设备正常有效的运行。 操作注意事项:1.必须按程序打开和关闭设备;3.禁止私自在实验室接电、充电。实 验 内 容 与 步 骤 一、正常胸片 (一)胸 廓 1、胸壁软组织 胸大肌 男性、两肺中部 *呈扇形致密影、 *下缘锐利呈斜线 与腋前皮肤皱褶续连; 一般右侧明显。 胸锁乳突肌 锁骨上皮肤皱褶 (3)胸大肌 (4)女性乳房及乳头 女性正常胸片 两下肺野见乳房投影。 (二)、骨骼 胸椎(thoracic vertebrae ) 肋骨(rib) 胸骨(sternum) 锁骨(clavicle) 肩胛骨(scapula) 肋骨: 12对 前后肋骨不在同一水平 后肋骨:水平向外走行、密度高 前肋骨:外上向内下斜行、密度低 肋骨先天变异 常见:颈肋、叉状肋、肋骨联合 二、气胸 肺内出现无肺纹理的透亮区 主要出现在肺的上野和外带 内侧可见气胸线有自发性、张力性、人工性气胸。 左侧气胸 右侧气胸 三、胸腔积液 少量 游离性积液 中量 大量 肺底积液 局限性积液 包裹性积液 叶间积液 游离性积液 X线表现:上缘外高内低弧形 下缘遮膈肌、肋膈角、心缘 可在胸腔随体位自由移动 少量积液:大于200ml,仅肋膈角略变钝,超声、CT敏感。透视移动中量积液:超过第四前肋以上大量积液:超过第二前肋以上 少量胸腔积液 中量胸腔积液 大量胸腔积液 大量胸腔积液 少量胸腔积液 2、局限性积液 局限性积液—包裹性积液 局限性积液—叶间积液 局限性积液—肺底积液 四、肺炎 (一)大叶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病理表现1.定义:为细菌引起的急性肺部炎症,是细菌性肺炎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双球菌。2.根据病变范围:肺炎可分为大叶性、小叶性、间质性;3.病理上分为四期:充血期——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浆液渗出红色肝变期——肺泡内大量纤维蛋白及红细胞灰色肝变期——肺泡内大量白细胞消散期——内容物溶解吸收,肺泡重新充气大叶性肺炎——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在冬、春季节发病较多。临床上起病急,以突然寒战、高热、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为临床特征大叶性肺炎——影像表现形状:片状分布:大叶/段大小:不一,可相互融合密度:高密度边界:清(邻近叶间胸膜)或不清,体积改变不明显空气支气管征影像学表现——X线平片右下肺大叶性肺炎(治疗前) 同一人(治疗一周后)影像学表现——CT左肺上叶大叶性肺炎充血期大叶性肺炎典型影像学表现为实变起自肺叶外周、紧邻胸膜,然后向肺野中心扩散。 抗炎后复查病灶基本吸收。 (二)、支气管肺炎 支气管肺炎——病理表现病原体:由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混合感染引起。病理变化:细支气管,管壁充血、水肿,管腔内充满多量的中性粒细胞及脱落崩解的上皮细胞;肺泡腔内充满脓性或浆液性渗出物。诱因:瘫痪、术后长期卧床者、麻疹等。支气管肺炎——临床表现 寒战、高热、咳嗽、咳粘液脓痰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好发年龄:年老体弱者。好发部位:双肺下叶及背侧多见。 支气管肺炎——影像表现形状:点片状大小:数毫米,有融合倾向,多病灶聚集呈斑片状。密度:高密度边界:模糊、沿肺纹理分布。左下肺叶纹理增租,可见沿其分布的小斑片影,边缘模糊(三)、间质性肺炎 间质性肺炎——病因病理 炎症累及支气管和血管周围、肺泡间隔、肺泡壁、小叶间隔等肺间质;炎症沿间质内淋巴管蔓延引起局限性的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可造成细支气管部分/完全性阻塞,导致局限性肺气肿/肺不张。间质性肺炎——临床表现 小儿多见;急性传染病症状,伴气急、紫绀、咳嗽、鼻翼煽动等,临床症状明显而体征少。辅助检查:血象不高。间质性肺炎——X线表现 炎症好发于两肺门区附近及肺下野可见纤细条纹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清晰或少模糊可见相互交织成网状的密度增高影可见小结节状、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的影像肺门影增大,密度增高,结构不清双肺肺纹理增粗、模糊,呈网状,右肺门结构欠清晰(箭头)间质性肺炎——CT表现两肺野弥漫分布的网状影有时可见两肺多发弥漫分布的小片状、结节状影,边缘清楚/模糊可见磨玻璃影双下肺外带肺纹理呈网格状、蜂窝状改变,边缘欠清。五、肺结核 继发性肺结核——渗出浸润为主型 右肺中上野可见渗出性病变(箭头1)空洞(箭头2)及钙化(箭头3) 双肺可见大小不等的斑点或小斑片影,病灶边缘模糊,可见广泛的支气管播散灶,沿支气管血管束排列。 六、肺癌 病例一男,38岁,体检,近月余偶感呼吸困难。病例一诊断要点与思路案例影像表现:肺窗示右肺门旁见类圆形肿块影,大小约为6.8×7.6cm,密度均匀,边界清晰。纵隔窗示肿块内密度不均,见“爆米花样”钙化影。诊断思路:结合病史摘要,患者为体检发现该病灶,临床上偶感呼吸困难,无法根据临床初步判断,需结合影像表现,该患者影像表现为肺窗示右肺门旁见类圆形肿块影,密度不均匀,边界清晰。纵隔窗示肿块内密度不均,见“爆米花样”钙化影。影像表现典型,所以考虑肺错构瘤诊断要点:①肺错构瘤是肺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大多单发,多无症状②周围型肺错构瘤表现为肺野肿块,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边缘光整,密度均匀或不均③约半数病例出现中心区钙化,“爆米花样”钙化为其特征表现④肺中心型肺错构瘤主要表现为支气管阻塞性改变。报告范例检查部位:胸部检查方法:CT平扫影像表现:胸廓对称,肋骨及胸壁软组织未见异常。肺窗示右肺门旁见类圆形肿块影,大小为6.8x7.6cm,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双肺门不大,余肺未见异常,纵隔窗示肿块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爆米花”样钙化,纵隔无偏移,心影及大血管形态正常,纵隔内未见肿块及肿大淋巴结。无胸腔积液及胸膜肥厚。诊断结果:肺错构瘤病例二男,45岁,胸痛,咯血,刺激性咳嗽月余,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x109/L。诊断要点与思路案例影像表现:右肺上叶可见片状致密影,上缘模糊,下缘清晰;水平裂外侧上移,右侧膈肌抬高;肺门旁可见一肿块影;片状影与肺门肿块的下缘共同构成反“S”征诊断思路:结合病史摘要,患者胸痛,咯血,刺激性咳嗽月余,但白细胞未见升高,排除呼吸道炎症的可能,初步考虑为肺内肿瘤,再结合影像表现为右肺上叶可见片状致密影,上缘模糊,下缘清晰;水平裂外侧上移;肺门旁可见一肿块影;片状影与肺门肿块的下缘共同构成反“S”征,影像表现典型,所以考虑右肺上叶中央型肺癌。诊断要点:①中央型肺癌临床常见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咳痰,并常可伴有痰中带血,甚至大口咯血②肺门肿块是中央型肺癌的直接征象③阻塞性改变是中央型肺癌的间接征象④肺右肺上叶不张连同肺门肿块可使肺不张下缘呈反“S”征 报告范例检查部位:胸部检查方法:DR影像表现:双侧胸廓对称,气管纵隔居中,右肺上叶可见片状致密影,上缘模糊,下缘清晰,水平裂上移,右肺门旁可见一3.0×4.0cm团块状高密度影,片状影与团块影下缘共同构成反“S”征,右侧膈肌抬高,心影大小形态位置正常,双膈面光滑,双肋膈角清晰锐利,片内骨质结构显示未见明显异常,其余未见异常。诊断结果:右肺中央型肺癌病例三男,52岁,胸痛,偶有咳嗽。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x109/L。诊断要点与思路案例影像表现:肺窗右肺下叶背段见一类圆形肿块影;肿块见分叶、毛刺、胸膜凹陷征诊断思路:结合病史摘要,患者胸痛,偶有咳嗽,但白细胞未见升高,排除呼吸道炎症的可能,初步考虑为肺内肿瘤,再结合影像表现为右肺下叶背段见一类圆形肿块影;肿块见分叶、毛刺、胸膜凹陷征,影像表现典型,所以考虑为右肺周围型肺癌诊断要点:①周围型肺癌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或者有一般的呼吸道症状②肺癌晚期侵犯胸膜可出现胸痛③早期呈密度不均、边缘较模糊的结节状或小片状影,其内可见“小泡征”④肺野肿块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较均匀致密,轮廓清楚,可见分叶征、脐凹征和短毛刺,是周围型肺癌的直接征象⑤癌性空洞为单发、厚壁、偏心、内壁凹凸不平、无明显液面。报告范例检查部位:胸部检查方法:CT影像表现:胸廓对称,肋骨及胸壁软组织未见异常。肺窗示右肺下叶背段见一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大小为3.4x2.6cm,密度不均,病灶可见分叶、毛刺及胸膜凹陷征,双肺门不大,余肺未见异常,纵隔窗示纵隔无偏移,心影及大血管形态正常,纵隔内未见肿块及肿大淋巴结。无胸腔积液及胸膜肥厚。诊断结果:右肺周围型肺癌病例四女,45岁,吞咽困难,咳嗽、气急1个月。诊断要点与思路案例影像表现:定位像上纵隔向左侧增宽,可见一椭圆形肿块影;食管受压向右侧偏移;CT显示肿块与颈部软组织相连;增强扫描见肿块边缘强化;气管、食管受压向右偏移诊断思路:结合病史摘要,中年患者吞咽困难,咳嗽、气急一个月,初步考虑为纵隔内占位性病变,再结合影像表现为上纵隔向椭圆形肿块影;CT显示肿块与颈部软组织相连;增强扫描见肿块边缘强化,所以考虑为胸内甲状腺肿诊断要点:①非毒性甲状腺肿好发年龄为20~40岁,男性多于女性,临床上无症状这占72%,约27%增生显著者可引起局部压迫症状,如胸闷、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②毒性甲状腺肿常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③胸廓入口(胸骨切迹)以下,大多可以观察到与颈部甲状腺相延续的上纵隔团块,对周围结构有推挤,其密度和信号与甲状腺相似,但有囊变、钙化更多见。④胸内甲状腺肿表现为上纵隔单侧或双侧增宽,与颈部软组织相连,能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且能造成周围组织的移位,增强扫描可见肿块强化报告范例检查部位:胸部检查方法:CT增强影像表现:胸廓对称,肋骨及胸壁软组织未见异常。纵隔窗示前纵隔见一类圆形肿块影,大小约5cm×4cm,与颈部软组织相连,其内密度不均匀,边界清晰,增强扫描,肿块实质部分轻度强化,纵隔向右侧偏移,心影及大血管形态正常,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无胸腔积液及胸膜肥厚。诊断结果:胸内甲状腺肿 七、三种心外形改变 二尖瓣型:心影呈梨形,主动脉结较小,肺动脉段凸出,心尖上翘。 主动脉型:心影呈靴形,主动脉径增宽,肺动脉段凹 陷,左心缘下段延长,心尖下移心缘下段延长,心尖下移。 普大型:心影呈烧瓶样,心脏向两侧均匀增大,肺动脉段平直。 教学方法 及 时间分配 知识点回顾5min 案例导入5min 3min 4min 6min 3min 6min 5min 8min 5min 8min 5min 5min 知识点拓展5min 4min 2min 3min 5min 3min实验总结 掌握正常胸片、胸腔积液、气胸、肺炎、肺结核、肺癌、三种心外形改变的影像报告书写。课后作业 正常胸片影像报告书写。 胸腔积液影像报告书写。 气胸影像报告书写。 肺炎影像报告书写。 肺结核影像报告书写。 肺癌影像报告书写。 三种心外形改变的影像报告书写。教学反思教研室意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