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授课时间 第 5 周 星期 授课班级章节名称 常见症状 消瘦 授课学时 1授课层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等) 知识要求: 解释消瘦的概念 通过讲授能理解病因与发病机制的关系。 对不同病因引起的不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讲解,明确病因、伴随症状与疾病的关系。 技能要求: 能对消瘦进行正确问诊,在问诊过程中注意伴随症状与病因的关系,养成正确的临床思维。 素质要求: 具有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认真、严谨的专业精神,关心和体贴病人。教学重点 及解决方法 消瘦的定义、病因与发病机制 【解决办法】: 1.通过复习旧知识,引伸新知识:在讲解消瘦定义的时候,通过引入复习标准体重的计算以及BMI的定义,引入界定消瘦的标准; 2. 启发互动式教学,在讲解病因与发病机制时,通过对“营养”这个概念的引入,与学生互动,通过“哪个环节出问题会导致人消瘦?”的提问,启发学生自己思考与整理出导致消瘦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消瘦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解决办法】: 1. 启发互动式教学,在讲解病因与发病机制时,通过对“营养”这个概念的引入,与学生互动,通过“哪个环节出问题会导致人消瘦?”的提问,启发学生自己思考与整理出导致消瘦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2.利用课件结合板书,理论串讲,便于学生理解。教材分析 许有华.樊华诊断学. 十三五规划教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教材中没有本节内容,但是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内容,是为贴近资质考试所加,其内容紧扣资质考试需要,同时也是临床工作中常接触到的内容,讲授过程中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及方法: 1、理论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通过多媒体的使用,以形象直观的图片、动画,结合板书、借助教具的教学方式,强调重点、讲清难点。 2、图示法、启发式:利用图片的形式讲解消瘦的临床表现,启发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提高学习兴趣。 3、图表法:用形象的关系图讲授病因与发生机制,使复杂的理论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4、互动式教学: (1)导课时利用描述消瘦的古诗词,带动学生互动,通过提问“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消瘦” 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启发学生互动,一方面带动学生学习热情引入此次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带动学生了解中国古典文学之美。 (2)在讲解病因与发病机制时,通过对“营养”这个概念的引入,与学生互动,通过“哪个环节出问题会导致人消瘦?”的提问,启发学生自己思考与整理出导致消瘦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5、思政育人:在课程中融入我国40年来为消除贫所做的努力,在全国范围内消除了绝对贫困现象,并用“饥饿的苏丹”图片展示,让学生作对比,由衷产生民族自豪感和同情心,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热爱伟大的祖国。教 学 过 程 与 内 容 第一篇 常见症状——消瘦 【导课】 引用中国古典文学中描述“消瘦”的古诗词为导入点走入本次课堂。 问题一: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消瘦” 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问题二:消瘦真的好吗? 【导课的目的】:设疑、启兴、点题、启发学生思考的同时带动学生了解中国古典文学之美。 一、概念 消瘦(emaciation)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体重低于正常低限的一种状态。 通常认为,体重低于标准体重的10%就可诊为消瘦,也有人主张体重低于标准体重的10%为低体重,低于标准体重的20%为消瘦。 简单初略计算标准体重的方法:体重(KG)=身高(cm)-105 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 目前国内外多采用体重指数(BMI)判定消瘦,BMI<18.5 ㎏/㎡为消瘦 【授课要点】:利用图表,同时计算标准体重以及BMI的时候可以带动学生互动,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营养:是机体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代谢和排泄,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素和其他对身体有益的成分构建组织器官、调节各种生理功能,维持正常生长、发育和防病保健的过程。 提问:哪个环节出问题会导致人消瘦? 1.营养物质摄入不足 各种原因引起的糖类、蛋白质和脂肪摄入不足均可导致消瘦。 (1)吞咽困难 口腔疾病:如口腔炎、咽后壁脓肿、急性扁桃体炎、舌癌等 食管、贲门疾病:如食管癌、贲门癌及食管损伤等 神经肌肉疾病:如球麻痹、重症肌无力等 (2)进食减少 神经精神疾病:如神经性厌食、抑郁症、反应性精神病等 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淀粉样变、胰腺炎、胆囊炎、肝硬化及糖尿病引起的胃轻瘫等 呼吸系统疾病: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功能不全 循环系统疾病: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功能不全 肾脏疾病:见于慢性肾衰竭 慢性感染性疾病:见于慢性重症感染 2.营养物质消化、吸收障碍 虽然营养物质摄入体内,由于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同样可引起消瘦。 消化、吸收障碍可分为以下几种: (1)胃源性:指由于胃部疾病所引起。见于重症胃炎、溃疡、胃切除术后、倾倒综合征、胃泌素瘤和皮革胃等。 (2)肠源性:见于各种肠道疾病及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蔗糖酶缺乏症、短肠综合征等。 (3)肝源性:见于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4)胰源性:见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腺大部切除术后及胰瘘等。 (5)胆源性:见于慢性胆囊炎、胆囊癌、胆囊切除术后、胆道功能障碍综合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胆管癌等。 3.营养物质利用障碍 糖尿病病人,糖被机体吸收后,因胰岛素缺乏,不能被体内细胞利用,糖从尿中排出而引起消瘦。 4.营养物质消耗增加 (1)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型糖尿病等。 (2)慢性消耗性疾病:如重症结核病、肿瘤及某些慢性感染等。 (3)大面积烧伤:因有大量血浆从创面渗出,发生负氮平衡而致消瘦。 (4)高热:体温每升高1℃,营养物质的代谢率提高13%,加之病人食欲不佳,持久高热,可使体重显著下降。 5.减肥 主动限制饮食,加大运动量,服用减肥药物抑制食欲、减少吸收、促进排泄,使体重减轻而消瘦。 6.体质性消瘦 有个别人生来即消瘦,无任何疾病征象,可有家族史。 【授课要点】:这部分内容为本章节重点,也是难点内容。可以多运用启发互动式教学,在讲解病因与发病机制时,通过对“营养”这个概念的引入,与学生互动,通过“哪个环节出问题会导致人消瘦?”的提问,启发学生自己思考与整理出导致消瘦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授课突出条理性和逻辑性,在授课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发病机制的讲解,在理解发病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临床表现,让同学记忆深刻。 三、临床表现 消瘦以体重减轻为最主要的临床表现。 1.消化系统疾病 包括口腔、食管、胃肠及肝、胆、胰等各种疾病,除每种疾病特异性表现之外,一般均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2.神经系统疾病 包括神经性厌食、延髓性麻痹和重症肌无力等,可表现为厌食、吞咽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 3.内分泌代谢疾病 (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可伴有畏热多汗、性情急躁、震颤多动、心悸、突眼和甲状腺肿大。 (2)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艾迪生病):可伴皮肤黏膜色素沉着、乏力、低血压及厌食、腹泻等。 (3)希恩综合征(Sheehan syndrome):见于生育期妇女,因产后大出血致腺垂体缺血坏死而引起腺垂体功能减退。可有消瘦、性功能减退、闭经、厌食、恶心呕吐和毛发脱落等表现。 (4)1型糖尿病:可有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 4.慢性消耗性疾病 结核病可伴有低热、盗汗、乏力、咯血等。肿瘤可有各种肿瘤特有的症状和体征。慢性感染可因不同的感染疾病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5.神经精神疾病 如抑郁症病人可有情绪低落、自卑、无自信心、思维缓慢、睡眠障碍、食欲不振等症状。 【授课要点】:展示图片,鼓励学生参与,提炼关键词,归纳总结,并于学生理解记忆。 【思政内容】 通过对国内外饥荒到时至今日我国已经基本消除饥荒的情况的讲述:《饥饿的苏丹》这幅国际获奖作品的背景,以及从周朝到民国几千年,中国总计发生过5258次饥荒,饥荒中的中国人,将树皮、草根、观音土等作为“食物”。其中,1959-1961年的中国三年大饥荒饿死3500万人。时至今日,群众交口称赞靠两“平”解决了吃饭问题,一靠党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杂交稻。 以此环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同时提倡爱惜粮食,杜绝浪费。 四、伴随症状 【授课要点】:根据首次症状学课程给出的问诊方法,让学生加深对皮肤粘膜出血问诊要点的熟悉。 1.条理性强,能抓住重点。 2.能够围绕病情询问。 授课方法及时间分配 设问的方式导课,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min 图表法,学生互动式教学,讲解消瘦 5min 归纳总结方法、启发互动式教学 15min 理论讲授 8min 通过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及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成功,中国人民告别了千年以来的饥荒进行思政教育 2min 讲授、对比、分析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诊断思5min课 堂 小 结 ★1、消瘦的概念。 ★2、消瘦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3、消瘦的临床表现。 4、皮肤粘膜出血的伴随症状。 ★5、皮肤粘膜出血的问诊要点。思考题 如何判断病人是否属于消瘦?参考书 1.万学红 卢雪峰.诊断学. 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葛均波 徐永健 王辰.内科学. 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预习 内容 第二篇 问诊教学反思 本节课程内容较为简单,通过部分图片展示结合教学、采用表格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重点知识,采用设问的方法,与学生互动,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应用 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成就及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成功案例进行思政,明显感觉学生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达到预期效果教研室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