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黄疸 教案(表格式)-《诊断学》同步教学(人民卫生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3黄疸 教案(表格式)-《诊断学》同步教学(人民卫生版)

资源简介

授课时间 第 四 周 星期 授课班级
章节名称 常见症状 第十三节 黄疸 授课学时 2学时
授课层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黄疸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及问诊要点;熟悉黄疸的概念及伴随症状;了解黄疸的发生机制。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对黄疸患者进行系统问诊。 3.素质目标: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精神。
教学重点 及解决方法 黄疸的概念、主要病因、临床表现及问诊要点。 【解决办法】: 结合流程图进行讲解:在授课过程中加以突出和强调,利用形象的流程图充分展示不同类型黄疸的临床表现,让同学记忆深刻。 细致讲解,给予充分的时间保证。
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黄疸的发病机制。 【解决办法】:利用课件结合板书、流程图等的方式讲解发病机制,把抽象的知识简单化,生动化,形象化。
教材分析 许有华、樊华主编,诊断学.十三五规划教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8 教材内容简明扼要,条理清楚,难易度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函盖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及方法: 1、理论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通过多媒体的使用,以形象直观的图片、流程图,动画、结合板书的教学模式,强调重点、讲清难点。 2、图示法、启发式:利用流程图的形式讲解黄疸的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将抽像的知识简单化、趣味化,启发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提高学习兴趣。 3.互动式教学:在该教学方法中,开头就展示出一张黄疸的图片,和学生进行互动,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在讲解发病机制时可以和学生互动,让其回顾病理学中机制,运用提问、归纳等方法,对学生专业知识进行提升、并加以综合利用有很大的帮助。
教 学 过 程 与 内 容 现场授课部分 第一篇 常见症状——十三、黄疸 【导课】 展示黄疸的图片,引出这节课所要讲的内容。 问题一:这两只手有什么区别? 问题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症状? 【导课的目的】:图片导课,设疑、启兴、点题、启发学生思考。 一、概念 黄疸的概念: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增高,致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授课要点及方法】强调胆红素浓度增高,和皮肤粘膜发黄的特征性改变。 病因与发病机制: 体内胆红素的形成来源主要为血红蛋白。 红细胞破坏→游离胆红素或非结合胆红素+白蛋白进入肝脏内质网→结合胆红素→大部分经胆管进入肠道,细菌脱氢→尿胆原→大部分氧化后形成尿胆素→可以顺血流进入肾脏排除叫尿胆素-→大部分随粪便排出叫粪胆素→小部分在肠内吸收到肝脏变为结合胆红素→随胆汁进入肠道→肝肠循环。 1.溶血性黄疸:大量红细胞破坏,形成大量的UCB,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泄力,导致血中UCB浓度增高而引起的黄疸,见于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不同血型输血后溶血),新生儿溶血等。 2.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损伤,肝脏胆红素摄取、结合、排泄下降 ,UCB升高;正常肝细胞仍能将UCB转变成CB, CB - -部分从胆道排泄,一部分经受损肝细胞返流入血。 另外,肝细胞肿胀、汇管区水肿及小胆管内胆栓形成,使胆汁排泄受阻,胆汁返流入血,血中CB升高,导致黄疸。 3.胆汁淤积性黄疸: (1)肝 内胆汁淤积:肝细胞对胆酸摄取、转运和排泄功能障碍,以致胆汁成分(胆盐和胆红素)在血液中潴留。(2)肝外胆汁淤积:胆道梗阻时,胆汁在胆管内淤积,胆管内压力增高,达到一定程度后,连接毛细胆管和胆管的Hering壶腹破裂,胆|汁进入淋巴,继而进入血循环,而致黄疸。 【授课要点及方法】复习胆红素代谢的知识,用箭头图讲授不同类型黄疸的病理生理改变特点,帮助学生理解。 临床表现 溶血性黄疸 1.临床表现 ①黄疸- -般为轻度,呈浅柠檬色; ②急性溶血时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并有 不同程度的贫血; ③血红蛋白尿(酱油色或茶色),粪色加深,严重者可有 急性肾衰; ④慢性溶血多为先天性,除贫血外尚有脾肿大。 2.实验室检查 ①血清TB增加,以UCB为主; ②由于UCB增加,CB也代偿性增加,从胆道排到肠道增 加,致尿胆原增加,粪胆素增加,粪色加深; ③尿中尿胆原增加,但无胆红素; ④急性溶血时尿中有血红蛋白排出,故尿隐血阳性; ⑤血常规:血红蛋白下降,网织红细胞增高,骨髓红细胞 系列增生旺盛。 (二)肝细胞性黄疸 1.临床表现 ①皮肤黏膜浅黄至深黄;②疲乏、食欲减退; ③严重者可有出血倾向。2.实验室检查 ①CB与UCB均增加;②尿中CB增加; ③尿胆原可升高; ④血液检查有不同程度的肝损害。 (三)胆汁淤积性黄疸 1.临床表现 ①皮肤暗黄色,完全阻塞者颜色更深,甚至黄绿色;②皮肤瘙痒; ③尿色深; ④粪便颜色变浅或呈白陶土色。 2.实验室检查 ①CB明显升高; ②尿胆红素试验阳性; ③尿胆原及粪胆素减少或缺如; ④血清碱性磷酸酶及总胆固醇增高。 (四)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即体质性黄疸,是一类由于遗传性缺陷致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转运、结合或排泄障碍而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综合征,该综合征可分为两类,即非结合胆红素增高型(Gilbert综合征、Crigler-Najjar综合征)和结合胆红素增高型(Dubin-Johnson综合征、Rotor综合征)。 【授课要点及方法】根据不同类型黄疸的病生改变,组织学生讨论各型不同黄疸的临床表现,鼓励积极发言。 四、伴随症状 (一)黄疸伴发热 ◆急性胆管炎 ◆肝脓肿 ◆钩体病 ◆败血症 ◆大叶性肺炎 (二)黄疸伴上腹剧痛 ◆胆道结石 ◆肝脓肿 ◆胆道蛔虫病 ◆夏科三联征:右上腹剧痛、寒战高热和黄疸 提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持续性右上腹钝痛:原发性肝癌等 (三)黄疸伴肝肿大 ◆病毒性肝炎 ◆原发性肝癌 (四)黄疸伴胆囊肿大 ◆胰头癌 ◆壶腹癌 ◆胆总管癌 ◆肿总管结石 (五)黄疸伴腹水 ◆重症肝炎 ◆肝硬化 ◆肝癌 【授课要点及方法】临床病例分析,讲授,注重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启发式讲授、讨论、提问等多种方法并用。 五、问诊要点 五、问诊要点 1.确定是否黄疸,仔细询问有无巩膜黄染及尿色变化,注意与皮肤苍白、球结膜下脂肪及高胡萝卜素血症等相区别。 2.黄疸的起病,持续时间与波动情况,起病急或缓,有无群集发病、外出旅游、药物使用史,有否长期酗酒史或肝病史。. 3.黄疸对全身状况的影响,肝细胞性黄疸的深度与肝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 【授课要点及方法】总结归纳问诊的规律和要求,参考执业医师考试的要求讲授。 授课方法及时间分配 3min 3min, 24min, 30min, 20min, 10min
课 堂 小 结 ★1、黄疸的概念。 2、黄疸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3、黄疸的临床表现。 4、黄疸的伴随症状。 ★5、黄疸的问诊要点。
思考题 黄疸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参考书 1.万学红 卢雪峰.诊断学. 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葛均波 徐永健 王辰.内科学. 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预习 内容 第十四节血尿 预习需要注意的问题:血尿的病因?
教学反思 采用图片展示法,归纳方法,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和记忆黄疸的知识,但黄疸的发病机制相对较难,大多数同学对病生的内空记忆较少,同学学习效果不是太好,可以尝试采用板书授课的方法讲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督促学生复习和预习相关内容。
教研室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