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授课时间 第 周 第 次课 授课专业章节名称 常见症状 第十一节 呕血与便血 授课学时 2学时授课层次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掌握呕血与便血的概念及临床表现;熟悉呕血与便血的出血部位、出血量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了解呕血与便血的临床表现与伴随症状。 2.技能目标:能抓住要点进行问诊,对呕血与便血能进行正确问诊,养成良好的诊断思维过程。 3.素质目标:养成认真负责、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关心体贴病人。教学重点 呕血与便血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解决办法】: 1.结合图片及提问法进行讲解:在授课过程中结合之前上课的咯血内容进行和用上下消化道的划分对呕血和便血进行区分,利用形象图片展示呕血与便血的病因和表现,让同学记忆深刻。 2.分析病因与疾病的联系,理解呕血与便血的临床表现特点。教学难点 恶心呕吐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解决办法】: 利用课件结合板书,简单回顾咯血和解剖学的内容,把呕血与咯血、便血的区别给同学们讲解,并归纳总结病因和临床表现,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及方法: 1、理论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通过多媒体的使用,以形象直观的图片、动画,结合板书、借助教具的教学方式,强调重点、讲清难点。 2、图表法:用流程图讲授发生机制、病因和临床表现,使复杂的理论简单化,便于学生记忆;利用呕血和咯血,呕血和 3、互动式教学: (1)借助之前上课的咯血内容进行集体提问,引出将要学习的内容。 (2)在讲解呕血、咯血和便血的不同时,由教师引导,根据病因、临床表现等内容学生归纳出临床表现。授课思路 授课思路及教学设计: 1、以复习咯血的内容、上下消化道的分界为导课,走入本次课堂。 2、以呕血和便血的定义为起点,让学生将解剖学知识与生理学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并顺理成章的引入呕血和便血的病因和临床表现,让学生像串项链一样把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既容易理解,又方便记忆。 3、呕血和便血的病因与临床表现是难点。利用图片与理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阐释清楚。对呕血和便血的临床表现这个重点内容,授课突出条理性和逻辑性,在授课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通过病因的讲解,在理解发病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临床表现,再利用归纳总结的形式充分展示呕血和便血的临床表现,让同学记忆深刻。多媒体及板书设计要点 1、运用教学媒体:板书+自制课件,以讲授法为主;教学中采用教学重难点内容精讲,注重问题启发式,引导学生思考并适当应用形象易懂的图片或动态幻灯片直观的表达和演示,突出重点,深入难点,使学生在文字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认识。 2、板书设计要点: 授课过程中辅以简明扼要的板书,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框架要点,并可对讲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要点进行即兴书写。以下为板书内容,展示了框架要点: 第一篇 常见症状 第十一节 呕血和便血 【概念】 【病因】 【临床表现】 【伴随症状】 【问诊要点】教 学 过 程 与 内 容 教 学 过 程 与 内 容 现场授课部分 第一篇 常见症状——十一、呕血和便血 【导课】 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咯血知识,引出这节课所要讲的内容。 【导课的目的】:启兴、点题、启发学生思考。 概念 首先利用上下消化道的分界知识引出上、下消化道出血的异同引出呕血和便血的概念 。 呕血和便血的概念: 呕血: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等)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便血:消化道出血后,血液由肛门排出体外。粪便带血或全为血液。一般分为隐血便、鲜血便、柏油样便三类。 【授课要点】: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归纳总结,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病因: 呕血病因: 、食管疾病:如反流性食管炎、食管异物等; 胃十二指肠疾病:如消化性胃溃疡、药物或者应激; 肝胆胰腺疾病:门脉高压、肝癌等。 、血液系统疾病:过敏性紫癜等 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等; 其他:如结缔组织病等。 呕血最常见的病因为消化性溃疡,其次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粘膜病变和胃癌。 便血病因: 、小肠疾病:如肠结核、伤寒等 、结肠疾病:如急性细菌性痢疾等 、直肠和肛管疾病:痔疮、肛裂等。 【授课要点】:结合导课,让学生将诊断学知识与解剖及临床紧密联系起来,并顺理成章的引入呕血与便血的病因。 临床表现 呕血的临床表现:1)呕血与黑便 呕血前常有上腹部不适、恶心 呕出血性胃内容物 呕血颜色:根据出血量和在胃内停留的时间决定决定 量大、时间短—鲜红、血凝块;暗红色 量小、时间长—咖啡色、棕褐色 呕血的同时有黑便 :多为柏油样便(黑又亮) (2.)失血导致的周围循环障碍——取决于失血量和速度 (3)血液改变:开始不明显,3-4小时后,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逐渐降低,出现贫血表现 (4)发热:出血后 24内出现,体温<38.5C°,持续3-5天。 (5)氮质血症:出血数小时后血中尿素氮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高峰,无继续出血3-4天恢复正常。 便血的临床表现: (1)便血 血便的颜色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和血液在肠腔内停留时间的长短有关。出血部位越低、出血量越大、排出越快、则血便颜色越鲜红。 急性细菌性痢疾:黏液脓血便 阿米巴痢疾:暗红色果酱样脓血便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洗肉水样血便,特殊腥臭味 (2)失血性休克 出血量大可导致失血性休克,其程度轻重与出血量多少、出血速度有关 隐血便:出血超过5毫升 呕血:胃内积血大于250毫升 黑便:出血量大于60毫升 贫血:出血后10小时 大于400毫升 休克:出血量超过800毫升或总量的20% 发热:24小时后出现 四、伴随症状 呕血的伴随症状 上腹疼痛:青中年多为消化道溃疡;中老年注意上消化道肿瘤。 肝脾肿大:多见于肝硬化、肝癌。 黄疸、发热、右上腹疼痛:多见于胆系疾病。 皮肤粘膜出血:血液疾病、重症肝炎。 有服用非甾体类药物史、饮酒史、上腹疼痛: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可能 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胃癌和胰腺癌 在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过程中,必须注意 排除消化道以外的出血因素 ⑴ 排除来自呼吸道出血: 大量咯血时, 可吞咽入消化道,而引起呕血或黑便 ⑵ 排除口、鼻、咽喉部出血:注意病史询问和局部检查 ⑶ 排除进食引起黑便:如动物血, 炭粉, 含铁剂的药物或含铋剂的药物 便血的伴随症状: 腹痛: 上腹痛伴黄疸:肝胆疾病;下腹痛伴血便: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 里急后重:提示肛门、直肠疾病,见于痢疾,直肠 炎及直肠癌 发热:传染性疾病或恶性肿瘤,如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胃癌等。 皮肤与粘膜出血:血液病、急性感染性疾病。 腹部肿块: 小肠恶性淋巴瘤,结肠癌,肠结核,肠套叠及Crohn病等。 如何判断上下消化道出血 五、问诊要点 1.呕血的话,确定是否为呕血 2.起病情况及相关病史 3.临床特点 4.伴随症状 【授课要点】:根据首次症状学课程给出的问诊方法,让学生加深对恶心与呕吐问诊要点的熟悉。 问诊方法: 现病史 根据主诉及相关的鉴别诊断进行询间 (1)起病的缓急,诱因。 (2)主要症状的特点:根据主诉症状进行纵向询问。 ①以疼痛为主:部位、范围、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影响因素。②以液体为主:质(性状)、内容物、颜色、气味、次数、量(程度、每日量、每次量)、对血容量的影响。 (3)伴随症状:有助于整别诊断的横向询问,即对伴随症状的询问。 2.诊疗经过 (1)诊:是否做过有关检查 做了哪些检查(如.... ) (2)疗:是否经过治疗 用了哪些药物( 如...) 疗效如何 3.全身情况:饮食、睡眠、大便、小便、体重如何 二、相关病史 1.有无过敏史、手术史、外伤史 2.既往史:与主要症状相关的该系统疾病,过去有无类似症状或类似疾病 3.个人史:烟、酒、疫区、治游 4.家族史:家族性、遗传性疾病。 5.月经史、生育史(女性)。 三、统一问诊技巧 1.条理性强,能抓住重点。 2.能够围绕病情询问。 授课方法及时间分配 导课2min,图片、以提高学习兴趣。 3min,多媒体讲解呕血和便血的概念,提炼关键词。 min,PPT展示,设问,引导学生回忆其他学科内容,让学生理解医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学会融会贯通。 10min,讲授 法,利用PPT+图片展示,加强互动,根据图片表现特点结合病因知识进行分析归纳,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把难点简单通俗化。 min,多媒体教学,联系病因,加深学生理解、记忆。 min,以呕血和便血为主线,抓住发生时间、临床表现、伴随症状及相关因素进行问诊。课 堂 小 结 ★1、呕血和便血的概念。 2、呕血和便血的病因 ★3、呕血和便血的临床表现。 ★4、呕血和便血的伴随症状。 5、呕血和便血的问诊要点。思考题 1.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A】 A、消化性溃疡 B、胆道疾病 C、急性糜烂性胃炎 D、贲门粘膜撕裂症 E、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 2、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为【C】 A、呕血 B、呕血与黑便 C、呕血、便血、休克 D、呕血、便血、休克、全身皮肤出血 E、失血性休克参考书 1.万学红 卢雪峰.诊断学. 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葛均波 徐永健 王辰.内科学. 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预习 内容 1.下次课我们将介绍第一篇常见症状的第十二节腹泻,请大家预习。 2.下次课将采取互动式教学,请大家结合本次授课模式及方法,进行预习,并查阅相关资料。教学反思教研室 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注:板书部分可用“ ”标示出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