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发热 教案(表格式)-《诊断学》同步教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发热 教案(表格式)-《诊断学》同步教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资源简介

章节名称 发热 授课学时 1
授课层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等)1.知识目标:发热的概念、发热的分期及各期特点;说出发热的病因及分类、诊断;了解发热的发生机制、伴随症状。2.能力目标:通过对病人的观察及问诊,能够对疾病做出正确的判断。 3.素质目标:能关心和爱护病人,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责任感。
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1.发热的概念及临床表现(发热的分度、临床过程及特点、热型及临床意义)。【解决办法】:(1)利用曲线图展示不同热型,同时结合图片讲清临床表现及意义。(2)有流程图阐明发病机制及病因,并分析病因与发热的联系,了解不同疾病的临床特点。
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1.发热的发生机制、诊断。【解决办法】:(1)利用流程图及自制体温天平,生动形象的举例,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2)结合发热的问诊要点,根据临床的问诊流程,进行情景演示,建立学生的临床思维。
教材分析 教材中对重点和难点部分(临床表现)用体温曲线进行表示,比较直观易懂,对问诊要点有提示,符合学生学习特点。
授课对象分析 21级学生,前期学习中已学过生理学、病理学、体格检查等内容,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加以适当引导,对掌握本节内容应学难,但症状学需记忆的内容较多,有学习自觉性的同学应不成问题。
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结合讨论,提问等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教学过程与内容 第一篇 常见症状——第一节、发热【导课】病例分析:患者,男,4岁,因受凉后先感全身发冷,打寒战,后感全身发热,皮肤发红、干燥、乏力根据患者表现判断: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授课要点及方法】: 用平时生活过程中发热的体验引导学生思考,启兴,引入课程 。一、概念发热是指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概念 流程图】【授课要点】: 多媒体讲解发热的概念,引导学生回忆生理课时的知识点,加深记忆。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腋窝:36~37℃口腔:36.3~37.2℃肛温:36.5~37.7℃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可略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老年人因代谢率偏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另外,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过热:温度过高导致体温升高,调定点并未发生移动,被动体温升高【授课要点及方法】以提问的形式互动式教学,了解腋测法,为之后一般体格检查打下基础。理解体温升高不等于发热,引入过热的概念,了解过热的机制。二、病因与分类:1.感染性发热(inective fever)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1aoninective fever)主要有下列几类原因: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机械性、物理性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内脏梗塞或肢体坏死 组织坏死细胞破坏,如癌、瘤、白血病、溶血反应等 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内分泌与代谢障碍可引起产热过多或散热过少而导致发热,前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后者如重度失水等皮肤散热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癣、慢性心功能不全等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物理性:如中暑 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 机械性:如脑出血、硬膜下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属功能性发热,常表现为低烧 【授课要点】:PPT展示,设问,穿插各种图片生动形象介绍发热的病因,设置问题:病因中最常见的是哪一种?感染性发热中最常见的是哪一种?发生机制致热源性发热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发病机制 流程图】【授课要点及方法】:结合流程图,生动形象的举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生动形象的举例,把抽象的知识点变生动有趣,方便学生理解记忆。临床表现发热的分度 低热37.3~38℃ 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C 超高热41℃以上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体温上升期 体温上升期常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现象。该期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高热期 是指体温上升达高峰之后保持一定时间,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使产热与散热过程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体温下降期 由于病因的消除,致热源的作用逐渐减弱或消失,体温中枢的体温调定点逐渐降至正常水平,产热相对减少,散热大于产热,使体温降至正常水平。此期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临床表现 小结表格】 【热型及临床意义】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fever-type)。不同的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也常不同。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contimled fever) 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卜.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 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recurrent fever’) 体温急剧上升至39D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注意: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退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授课要点及方法】: 强化热型及临床表现,用讲授法,互动法,图片展示,加强互动,根据图片表现特点结合发病机制知识进行分析归纳,鼓励学生参与思考,把难点简单通俗化。五、伴随症状1.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钩端螺旋体病、药物热、急性溶血或输血反应等。 2.结膜充血常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 3.单纯疱疹 口唇单纯疱疹多出现于急性发热性疾病,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间日疟、流行性感冒等。 4.淋巴结肿大 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淋巴结结核、局灶性化脓性感染、丝虫病、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癌等。 5.肝脾肿大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布氏杆菌病、疟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及黑热病、急性血吸虫病等。 6.出血发热伴皮肤黏膜出血可见于重症感染及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等。也可见于某些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7.关节肿痛 常见于败血症、猩红热、布氏杆菌病、风湿热、结缔组织病、痛风等。 8.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水痘、斑疹伤寒、风湿热、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 9.昏迷先发热后昏迷者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件菌痢、中暑等:先昏诛后发热者呵.于腩出向、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授课要点及方法】多媒体教学,联系发病机制及病因,加深学生理解、记忆。六、问诊要点1.起病时间、季节、起病情况(缓急)、病程、程度(热度高低)、频度(间歇性或持续性)、诱因。 2.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 3.应包括多系统症状询问,是否伴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尿频、尿急、尿痛;皮疹、出血、头痛、肌肉关节痛等。 4.患病以来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食欲、体重改变、睡眠及大小便情况。 5.诊治经过(药物、剂量、疗效)。6.传染病接触史、疫水接触史、手术史、流产或分娩史、服药史、职业特点等。简要病史:女孩,7岁发热3天,皮疹2天门诊就诊。要求:你作为医生,请围绕以上简要病史,询问患者现病史及相关病史的内容。【授课要点】:根据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第一站病史采集考试方法,及临床工作特点,教会学生问诊的方法及规律。考试时间: 11分钟 评分标准:总分15分一、问诊内容 13分(一)现病史 10分1.根据主诉及相关鉴别询问(1)发病诱因:有无受凉、劳累。 1分(2)发热:程度、热型,有无寒战。 2分(3)皮疹:部位、数量、颜色及其变化、形状、出现的顺序、有无瘙痒、与体温的关系。 2分(4)伴随症状:有无流涕、咽痛、咳嗽、咳痰,有无头痛、呕吐。2分2.诊疗经过(1)是否曾到医院就诊,做过哪些检查:血常规及皮肤科检查。 1分(2)治疗情况:是否用过退热药物或抗菌药物治疗,疗效如何。 1分3.一般情况:发病以来精神状态、饮食、睡眠及大小便情况。 1分(二)其他相关病史3分1.生长发育情况。 0.5分2.有无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 1分3.与该病有关的其他病史:有无类似病史,有无与传染病患者接触史,有无类似疾病家庭史。 1.5分二、问诊技巧 2分1. 条理性强, 能抓住重点。 1分2.能够围绕病情询间。 1分 授课方法及时间分配3min,2min,5min5min 3min 10min,2min,3min 5min,
课堂小结 发热定义发热分度发热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思考题 发热如何分度?临床表现特点如何?
参考书 1.万学红 卢雪峰.诊断学. 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预习内容 疼痛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
教学反思 (请从教学目标达成度、教学优缺点、再教设计三方面进行总结)
教研室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