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五 误差与分析数据的处理技术 教案(表格式)-《药用基础化学技术》同步教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项目五 误差与分析数据的处理技术 教案(表格式)-《药用基础化学技术》同步教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资源简介

课 题:项目五 误差与分析数据的处理技术
教学目的:
1、能够解释滴定分析法的基本术语,能够熟悉滴定分析法的滴定方式。
2、能够熟悉误差与偏差的各种表示方法和有关计算。
3、能够解释滴定分析法的基本术语;能够理解并能较好地在分析测试中应用有效数字运算规则。
4、能够知道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避免方法。
课 型:新授课
课 时:
本章安排4个课时。
教学重点:
重点:能够解释滴定分析法的基本术语,能够熟悉滴定分析法的滴定方式。能够熟悉误差与偏差的各种表示方法和有关计算。能够解释滴定分析法的基本术语;能够理解并能较好地在分析测试中应用有效数字运算规则。
教学难点:
难点:能够知道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避免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形式:讲授课,教学组织采用课堂整体讲授和分组演示。
教学媒体: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媒体技术。
作业处理:
完成每个项目后的项目检测。
板书设计:
本课标题 绪论 课次 2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讨论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时安排 4
学分 共2分
授课对象 院系、专业:医学专业 任课教师
教材及参考资料 1.《药用基础化学技术》,主编:周建庆 ;江苏教育出版社。 2.本教材配套视频教程及学习检查等资源。 3.与本课程相关的其他资源。
教学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课堂导入 每一个项目的开头都有学习目标,然后介绍项目相关的理论知识,其中穿插有例题从而帮助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书中还会有相关的知识拓展,拓宽学生视野,学习完理论知识后还配有相关的实训项目,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最后配有项目检测测试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参考以下形式: 1.衔接导入 2.悬念导入 3.情景导入 4.激疑导入 5.演示导入 6.实例导入 7.其他形式
本章基本知识汇总 任务一化学定量分析概述 一、 定量分析方法的基本术语和分类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及相关理论的科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分析化学依据分析任务可分为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定性分析的任务是确定物质由哪些组分(元素、离子、基团或化合物)组成;定量分析的任务是测定物质中有关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构分析的任务是确定物质中各组分的化学结构。我们着重学习定量分析的相关内容。 (一) 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 1、化学分析法 按分析原理分,定量分析分为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化学定量分析是根据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计量关系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测定时需使用天平、化学试剂和一些玻璃仪器,是经典的定量分析方法。化学定量分析法根据操作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其中滴定分析法依据反应类型的不同又可以分为酸碱、配位、氧化还原和沉淀滴定法等等。 2、仪器分析法 仪器分析法是利用待测物质的某种物理性质(熔点、沸点、凝固点、密度或比重、旋光度、折光率、颜色等)或物理化学性质而进行的定量分析方法,要借助于比较复杂的特殊仪器设备,故称为仪器分析法。常用的仪器分析法有: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质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X射线放射分析法、电子显微镜分析及毛细管电泳等分析法。 (二) 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按分析对象来分,分析方法主要分为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无机分析的对象是无机化合物;有机分析的对象是有机化合物。另外还有药物分析和生化分析等。 (三) 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和微量分析 (四) 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 二、 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 定量分析过程常包括如下五个步骤:试样的采集、试样的分解、干扰杂质的分离、测定方法的选择、数据处理及分析结果的评价。 (一) 取样(或采样) 在实际分析工作过程中,采集的样品必须能代表全部分析对象的平均组成,必须具有代表性与均匀性。要从物料的各个不同的部位采取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试样作为原始试样,然后再进行预处理制备成供分析用的分析试样。 1、气体、液体试样的采集 气体和液体大都是均匀的。采取大气样品时,通常选取距地面50~180cm的高度取样,这样取得的样品与人们呼吸的空气相同。一般常采用减压法、真空法等,将气体样品直接导入适当的容器;也可用适当的液体溶剂或固体吸附剂将被测气体吸收浓缩,然后进行分析。 2、固体试样的采集 一般来说,取样量的多少与固体样品的种类、均匀程度、包装及存放方式等因素有关。对于组成较均匀的试样,可在不同部位采取少量试样混匀,缩分后即可得分析试样。 (二) 试样的分解 在分析工作中,除少数分析方法(如差热分析、发射光谱、红外光谱等)为干法外,大多为湿法分析,即先将固体试样分解后制成溶液再进行分析。常用的分解无机物试样的方法有两类:溶解法和熔融法。分解方法的选择顺序一般为:水溶—酸溶—混合酸溶—碱溶—熔融。有机物可通过溶剂萃取、挥发和蒸馏的方法分离后进行测定。 (三) 消除干扰组分 在分析测定前,有的还要分离或掩蔽干扰成分、调节酸碱度、进行氧化还原处理等。因为复杂物质中常含有多种组分,在测定其中某一组分时,若共存的其他组分对待测组分的测定有干扰,则应设法消除。控制分析条件或加入适当的掩蔽剂,是消除干扰的比较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但在很多情况下,这两种方法还不能解决问题,就需要将被测组分与干扰组分进行分离。目前常用的分离方法有沉淀分离法、萃取分离法、色谱分离法、离子交换树脂法和蒸馏及挥发分离法等。总之,进行预处理是为了保证能够方便准确地进行测定。 (四) 测定方法的选择 对同一样品、同一物质的测定,有着不同的多种分析方法。各种测定方法在灵敏度、选择性和适用范围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应根据被测组分的性质、含量和对分析结果准确度的要求,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1、测定的具体要求 2、被测组分的含量范围 3、被测组分的性质 4、共存组分的影响 5、实验室设备和技术条件 (五) 分析结果的计算及评价 整个分析过程的最后环节,是根据分析过程中相关的计量关系及分析测得数据,计算待测组分的含量,并同时对分析结果及其误差情况进行评价,判断分析结果的准确度是否达到要求。 任务二 定量分析误差 一、 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 根据误差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可将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一) 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也叫可测误差、可定误差,是由某些固定的因素引起的,使测定的结果系统偏高或偏低。其大小、正负在理论上是可以测定的,重复测定时会重复出现,具有重复性、单向性、可测性。系统误差主要有以下来源: 1、仪器误差 它是由于仪器本身不够精确或未经校正,或使用的仪器不符合要求造成的误差。例如移液管的刻度不准确、分析天平所用的砝码未经校正等。 2、试剂误差 这是由于试剂或使用的蒸馏水纯度不够造成的误差。例如试剂不纯、蒸馏水中含微量待测组分等,使测定结果偏高或偏低。 3、方法误差 它是由于分析方法本身的缺陷所引起的误差。例如重量分析中存在沉淀溶解、共沉淀、灼烧时沉淀分解或挥发等现象。滴定分析中,存在干扰离子的影响,化学计量点与滴定终点不一致、发生副反应等现象,都系统地导致测定结果偏高或偏低。 4、操作误差 由于操作者个人器官不敏锐和操作的固有习惯,使所掌握的操作条件与正确的操作规程稍有出入而造成的误差。例如滴定时读数总是偏高或偏低;对滴定终点颜色的观察总是偏深或偏浅、终点判断提早或推迟等。 (二) 偶然误差 偶然误差又被称为随机误差、不可测误差,是由某些难以控制的偶然因素随机作用而造成的。测定时温度、湿度、气压、仪器性能的微小变化,电压的变化,地面的震动,以及操作者处理各份试样的微小差别等,这些不确定的因素都会引起偶然误差。其特点是:误差的大小、正负是随机的,不固定,即时大时小,时正时负。偶然误差的产生,不易找出确定的原因,似乎没有规律性,但如果进行多次测定,就会发现偶然误差的分布符合一般的统计规律: ① 大小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② 小误差出现的机会多,大误差出现的机会少,特别大的误差出现的机会非常小。 偶然误差的大小决定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在消除了系统误差的前提下,如果严格操作,增加测定次数,分析结果的算术平均值就越趋近于真实值,也就是说,采用“多次测定,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偶然误差。 在定量分析中,除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外,还有一类过失“误差”,是指工作中的差错,一般是由粗心大意或操作不正确所引起的。例如溶液溅失、加错试剂、读错刻度、记录和计算错误等,往往引起分析结果有较大的“误差”。这种“过失误差”其实不能算作误差,在工作中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果证实是过失引起的,应舍去所得测定数据。 二、 准确度与精密度 (一) 准确度与误差 准确度表示分析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准确度的高低用误差来衡量。误差E是指测定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误差越小,表示测定结果与真实值越接近,准确度越高;反之,误差越大,准确度越低。误差的表示方法可分为绝对误差(符号Ea)和相对误差(符号Er)。 (二) 精密度与偏差 精密度是指在相同的条件下,对同一试样进行多次重复测定时,各平行测定结果之间的吻合程度。几次测定的数值愈接近,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就愈高。精密度的高低可用偏差大小来衡量。偏差是指测定值与几次测定结果平均值的差值。偏差愈小,测定结果精密度愈高。 (三) 准确度和精密度两者之间的关系 准确度反映测量的准确性,精密度反映测量的重现性。定量分析工作中要求测量值或分析结果应达到一定的准确度与精密度。值得注意的是,并非精密度高者准确度就高。 因此,准确度是指在一定精密度要求下,分析结果的平均值与真实值接近程度。可靠的分析结果,必然保证精密度、准确度均高。精密度高是保证准确度高的前提条件。 定量分析中对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要求取决于分析的目的、手段和待测组分的含量。分析工作中要保证分析的质量,要求一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但并不一定要求愈高愈好。一般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首先要考虑分析的目的及对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要求,还要考虑到所选用的手段所能达到的能力,以及分析对象的复杂程度。否则,不适当的过高要求,将会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益的。 三、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一) 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各种分析法的准确度和灵敏度是不相同的。化学分析法例如重量分析和滴定分析,灵敏度虽不高,但对于高含量组分的测定,能获得比较准确的结果,相对误差一般是千分之几。对于低含量组分的测定,化学分析法就达不到这个准确度要求。而一般仪器分析法的灵敏度较高,但相对误差较大,一般是百分之几。不过对于低含量组分的测定,虽然相对误差较大,绝对误差却很小,所以仪器分析方法可以测定低含量组分。在选择分析方法时,一定要根据组分含量及对准确度的要求,在可能条件下选最佳分析方法。 (二) 减小测量误差 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必须尽量减少测量误差。例如在重量分析中,测量步骤是称量,这时就应没法减小称量误差。 (三) 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减小偶然误差 前面已经讨论过,在消除系统误差的前提下,平行测定次数愈多,平均值愈接近真实值,因此增加测定次数可以减少偶然误差。在一般化学分析中,对于同一试样,通常要求平行测定3~4次,基本上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分析结果,测定4~6次已经足够了。增加测定次数虽可获得更为准确的结果,但耗时太多,在准确度提高的程度上效果并不一定显著。 (四) 减少测量过程中的系统误差 为了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必须减小分析过程中的系统误差。造成系统误差有各种原因,应视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检验和消除系统误差。 1、校正仪器 仪器不准确引起的误差,可通过校准仪器来减小其影响,例如天平和砝码、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等,在精确的分析中,必须进行校准并在计算结果时采用校正值。在日常分析中,因仪器出厂时已进行校准,只要仪器保管妥当,通常可以不再进行校准。 2、校正方法 分析过程中的系统误差,有时可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校正,如重量分析中沉淀的部分溶解等,可用其他方法直接校正,即选用公认的标准方法与所采用的方法进行比较,从而找出校正数据,消除方法误差。 3、空白试验 由试剂和器皿带进杂质所造成的系统误差,一般做空白试验来扣除。所谓空白试验,就是不加试样的情况下,按照与试样分析相同的操作步骤和条件进行试验,所得结果称为空白值,从试样分析所得到的结果中扣除空白值后,就得到比较可靠的分析结果。 空白值一般很小,否则扣除空白时引起较大的误差。当空白值较大时,就应从提纯试剂或改用其他适当的器皿来解决问题。 4、对照实验 对照试验是检验系统误差的有效方法。有三种情况: (1) 用标准试样或纯物质与被测试样一起,按同样方法进行分析,进行对照试验。标准试样的分析结果比较可靠,可供进行对照试验用。根据标准试样的分析结果,即可判断试样分析结果有无系统误差。 (2) 用不同方法互相对照分析。用其他可靠的分析方法进行对照试验也是经常采用的一种办法。作为对照试验用的分析方法必须可靠,一般选用国家颁布的标准分析方法或公认的经典分析方法。 (3) 由不同单位、不同人员进行对照试验。在许多生产单位中,为了检查分析人员之间是否存在系统误差和其他问题,常在安排试样分析任务时,将一部分试样重复安排不同分析人员之间互相进行对照试验,这种方法称为“内检”。有时又将部分试样送交其他单位进行对照分析,这种方法称为“外检”。 任务三 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一、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一) 有效数字的意义及位数 为了得到准确的分析结果,不仅要准确地进行测量而且还要正确地记录数字的位数,因为数据的位数不仅表示数量的大小,也反映测量的准确程度。 所谓有效数字就是实际能测到的数字,通常包括全部准确数字和最后一位不确定的可疑数字。除了另有说明,可疑数字通常理解为最后一位有±1的误差,记录数据和计算结果时,究竟保留几位数字,须根据测定方法和使用仪器的准确程度来决定。 确定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记录测量所得数据时,只允许保留一位可疑数字。 ② 有效数字反映了测量时的相对误差,因此,记录测量数据时,绝不要因为最后数字是0而随意舍去,如0.2000g,不能写成0.2g。 ③ 确定有效数字时,若第一位数字等于或大于8,其有效数字应多算一位,如0.0926g近似等于0.1000g,故算四位。 ④ 数据中的“0”要作具体分析,有效数字的位数确定,是从左边第一个不为0的数字算起,到最后一位数,有几个就算几位有效数字。非零数字之间和数字后面的0都是有效数字,有几个“0”,有效位数就有几位,其他数字前面的0都不是有效数字,它起定位作用,如:0.0254是三位有效数字,而0.2020则是四位有效数字。 ⑤ 所有计算公式、化学方程式中的常数,如π、e乘除因子如5、12等有效位数是无限的。 ⑥ 在分析化学中,常遇到pH、pM、pKa等对数值,其有效数字取决于小数部分的数字位数,其整数部分只说明数值的方次。如pH=10.08、pKa=8.75,其有效数字均为两位。 ⑦ 在计算中遇到单位换算时,有效数字的位数不变,如换算后数据太大或太小,可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如25.20mL=0.02520L,1.5L=1.5×103mL,0.0246mg=2.46×10-3g。 (二)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1、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 在处理数据过程中,涉及的各测量值的有效数字位数可能不同,因此需要按一定的运算规则进行计算,合理地保留有效数字的位数,舍弃多余的数字。舍弃多余数字的过程称为“数字修约”过程,它所遵循的规则称为“数字修约规则”。 现在采用“四舍六入五留双”规则对数字进行修约。即:当尾数≤4时舍去;当尾数≥6时进位;当尾数等于5或5后全部为零时,前一位是奇数则进1,前一位是偶数则不进1;5后并非全部为零时则进1。即“五后有数要进一,五后无数看单双”,逢五有舍有入,这样由五的全入所引起的误差可相互抵消。 2、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1) 加减法 (2) 乘除法 在有效数字的乘除运算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在乘除法运算中,经常遇到首位数为8、9的数据,如9.97,8.86等,通常将其作为四位有效数字的数值运算。 ② 在对数运算中,所取对数位数应与真数有效数字位数相等。 ③ 在计算式中出现π、e、12等常数时,有效数字无限多位,不作为决定结果有效数字的依据,参考其他数值,需要几位可以写几位。 (3) 四则运算。 二、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一) 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一般重量分析和滴定分析中,由于仪器不同,测量误差可能不同,因此应根据具体实验情况,正确记录测量数据。记录测量数据应只保留一位可疑数字,一般用四位有效数字。几个重要物理量的记录示例如下: 分析天平称量:3.5211g; 托盘天平称量:3.5g(不能准确定量); 滴定管读数:0.00mL(初读数)、23.51mL(终读数), 250mL容量瓶:250.0mL;25mL容量瓶:25.00mL; 20mL移液管:20.00mL; 10mL量筒:10mL(不能准确定量); 500mL烧杯:500mL(不能准确定量)。 (二) 正确表示分析结果 表示准确度和精密度时,大多数情况下,只取一位有效数字,最多取两位有效数字。 三、 可疑值的取舍 在定量分析中,得到一组数据后,往往有个别数据与其他数据相差较远,这一数据称为可疑值,又称异常值或离群值。 (一) 置信度与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所谓置信度(置信概率)是指真实值在某一范围内出现的概率。 (二) Q检验法 Q检验法的步骤为: ① 将测得的数据,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确定可疑值。可疑值通常为最大或最小值,排在两端。可以有一个、两个,甚至更多。 ② 求舍弃商:Q计=|可疑值-邻近值|最大值-最小值(59)③ 查表53。 ④ 判断:在一定置信度(P)和测定次数(n)下,若Q计≥Q表,则可疑值舍去,否则,就保留。 (三) G检验法(格鲁布斯检验法) G检验法的步骤为: ① 在一组数据中,只有一个可疑值时,将测得的数据,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确定可疑值。 ② 计算算术平均值x和标准偏差S:G计=|可疑值-x|S(510)③ 查表54:在一定置信度P和测定次数n下,若G计≥G表,则可疑值舍去,否则,就保留。 实训项目二 分析天平的类型、构造及电光天平的称量练习 一、 实训目的 1、了解分析天平的类型和半自动电光分析天平的构造。 2、通过看录像,熟悉半自动电光分析天平的使用方法。 3、掌握半自动电光分析天平和电子分析天平的基本操作。 4、掌握直接称量和减质称量的方法,掌握分析天平的使用规则。 5、培养准确、整齐、简明地记录实验原始数据的习惯。 二、 实训原理 (一) 半自动电光分析天平 1、半自动电光分析天平的构造原理及使用半自动电光分析天平是根据杠杆原理制成的,它用已知质量的砝码来衡量被称物体的质量。当天平达到平衡状态时,砝码质量等于物体质量。 2、天平的分类天平是用来衡量物质质量的仪器。天平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规定,按天平的结构分类,可分为等臂天平和不等臂天平及电子天平;按天平的用途和称量范围分类,则有标准天平、分析天平、微量天平、热天平、压力天平、气体密度天平等;按天平的精度分类,又分为千分之一天平、万分之一天平、十万分之一天平;按分度值分类,分为常量分析天平(0.1mg)、微量分析天平(0.01mg)、超微量分析天平(0.001mg)。化学实验室的天平一般有两类:一是准确度为±0.01g的台平,二是准确度为±0.0001g的精密分析天平。台平常用于进行试样的粗称或精确度要求不高的溶液配制中的称量。精密分析天平按结构可分为半自动(或双盘半机械加码)电光天平、全自动(或双盘全机械加码)电光天平及电子天平等几种类型。其工作原理各不相同,但其最大称质量一般为100~200g,分度值为0.1mg(分度值是指天平标尺一个分度对应的质量),常在定量分析中使用。 3、电光分析天平的基本构造 (1) 天平梁。 (2) 吊耳和天平盘。 (3) 开关旋钮(升降枢)和盘托 ① 升降枢。 ② 盘托。 (4) 砝码及机械加码装置。 (5) 光学读数装置。 (6) 天平箱。 4、电光分析天平的使用方法 (1) 称量前的准备工作。 (2) 调节零点。 (3) 称量。 (4) 读数。 (5) 复原。 5、称量注意事项 (1) 天平称量不能超过最大载重,称量前一般要先在台秤上粗称。粗称可以加快称量速度,还可保护分析天平的刀口。 (2) 取放物体、加减砝码(包括环码)时,必须关闭天平。开启升降枢纽时应缓慢小心,轻开轻关,避免天平剧烈摆动,否则,可能造成天平部件脱位,玛瑙刀口损坏。 (3) 不能称量过冷或过热的物体,以免引起空气对流,使称量的结果不准确。被称物温度应与天平箱内的温度一致。试样应盛在洁净的器皿中,必要时须加盖密闭,以防样品吸湿或腐蚀性气体的逸出。 (4) 同一实验中,所有的称量要使用同一架天平,以减少称量的系统误差。取放称量器皿时要用纸条,以保证容器外部的洁净,以防玷污天平。 (5) 称量物和砝码必须放在盘中央,避免天平盘左右摆动。加砝码的原则是由大到小,依次调定。调零点和读数时,必须关闭两侧天平门,并完全开启天平。 (6) 加减砝码必须用镊子夹取,不可用手直接拿取,以免玷污砝码。砝码只能放在天平盘上或砝码盒内,不得随意乱放。在使用机械加码旋钮时,要轻轻逐格旋转,避免环码脱落。 (7) 称量的数据及时写在记录本上,不要记在纸片或其他地方。称量完毕后,应关闭天平,将天平复原,并检查天平周围是否清洁。 (二) 电子分析天平 1、电子天平的构造原理及特点电子天平根据电磁力平衡原理直接称量。具有数字显示、自动调零、自动校准、输出打印等功能,称量速度快,操作简便,性能稳定,灵敏度高。 2、型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 (1) 水平调节,使水泡位于水平仪中心。 (2) 接通电源,预热30分钟。打开开关ON,使显示器亮,并显示称量模式0.0000g。 (3) 直接称量时按TAR键,显示为零后,将称量物放入盘中央,待读数稳定后,该数字即为被称物体的质量。 去皮称量时按TAR键清零,将空容器放在盘中央,按TAR键显示零,即去皮。将称量物放入空容器中,待读数稳定后,此时天平所示读数即为所称物体的质量。 三、 称量方法 1、直接称量法用于直接称量某一固体物体的质量。要求所称物体洁净、干燥,不易潮解、升华,并且无腐蚀性,可称表面皿、小烧杯、称量瓶、金属制品(如首饰)等。 方法:天平零点调好以后,关闭天平,把被称物用一干净的纸条套住(也可采用戴专用手套),放在天平左盘中央。调整砝码使天平平衡,所得读数即为被称物的质量。 2、减重称量法(或递减称量法)用于称量一定质量范围的试样。适用于连续称取多个样品,特别是吸湿性强、易氧化或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的物质。 减重称量常用的称量器皿是称量瓶。称量瓶为带有磨口塞的小玻璃瓶,将试样或基准物质装入瓶内,可以直接在天平上称量。因为带有磨口塞,可以防止瓶中的试样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CO2等,因此适合称量易吸潮的试样。 (1) 用小纸条夹住已干燥好的称量瓶,在台秤上粗称其质量。 (2) 将稍多于需要量的试样用牛角匙加入称量瓶,在台秤上粗称。 (3) 将称量瓶放到天平左盘的中央,在右盘上加适量的砝码或环码使之平衡,称出称量瓶加试样的质量(准确到0.1mg),记为W1g。关闭天平,将右盘砝码或环码减去需称量的质量。取下称量瓶,拿到容器上方,右手用纸片夹住瓶盖柄,打开瓶盖。将瓶身慢慢向下倾斜,用称量瓶盖轻敲瓶口上部,使试样慢慢落入容器内(不要把试样撒在容器外)。当估计倾出的试样已接近所要求的质量时(可从体积上估计),慢慢将称量瓶竖起,再用称量瓶盖轻敲瓶口上部,使黏附在瓶口的试样落入瓶内(图53),然后盖好瓶盖(上述操作都应在容器上方进行,防止试样丢失),将称量瓶再放回天平左盘上称量。若左边重,则需重新敲击,若左边轻,则不能再敲。准确称取其质量,记为W2g。倒入容器中的试样质量为(W1-W2)g。重复以上操作,可称取多份试样。 第一份试样质量=W1-W2(g) 第二份试样质量=W2-W3(g) …… 3、固定质量称量法用于称量指定质量的试样。如称量基准物质,来配制固定浓度和体积的标准溶液。要求试样不吸水,在空气中性质稳定,颗粒细小(粉末)。对于在空气中没有吸湿性的样品,可以在表面皿等敞口容器中称量。 方法:先在天平上准确称出洗净干燥的小表面皿或小烧杯等容器的质量,加好所需药品量的砝码,在天平半开状态下小心缓慢地用小药匙或窄纸条将试样加到容器中,在接近所需量时,应用食指轻弹小勺,使试样一点点地落入容器中,直至所指定的质量为止。此操作必须十分仔细。 本法亦可以称为加重称量法。通常操作如下: 先在台秤上粗称容器质量,放到分析天平上称出其准确质量W1g,或直接称容器准确质量,将试样加入容器中,再称出容器及试样的准确质量W2g,则倒入容器中的试样质量为(W2-W1)g,一般在欲称质量的±10%以内为宜。用电子天平称量基准物质时多用此法,但通常按TAR键,让W1显示为零。 四、 药品和仪器 1、药品Na2CO3(或NaCl)。 2、仪器分析天平、托盘天平、称量瓶或表面皿、小烧杯(50mL)、牛角匙。 五、 实训内容 (一) 直接称量练习 取干燥洁净的表面皿或小烧杯,在托盘天平上粗称其质量,再在天平上准确称出其质量,记录称量数据。反复练习几次,至熟练。 (二) 减重称量练习 称取0.2g Na2CO3两份。 (1) 将干燥洁净的称量瓶,在台秤上粗称其质量,再加入约0.6g试样,在天平上准确称出其质量,记录称量数据W1g。 (2) 倒出约0.2g Na2CO3(约占试样总体积的1/3)至第一个干燥洁净的小烧杯中,称量并记录称量瓶和剩余试样的质量W2g。 (3) 用相同的方法,再倒出约0.2g Na2CO3于第二个干燥洁净的小烧杯中,称量并记录称量瓶和剩余试样的质量W3g。 六、 数据记录与结果的处理 第一份Na2CO3试样质量=W1-W2(g)= 第二份Na2CO3试样质量=W2-W3(g)= 注:检查是否符合有效数字的记录原则。 1.教学以学生学习教材的基本内容为主,系统全面地学习产业经济学基础的基本内容。 2.通过案例为学生讲解产业经济学基础的素质要求和培训要点。 3.整个教学过程中,各教学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拓展知识的讲解。
讨论题、思考题: 围绕本章主题做情景模拟训练,以增强理解,加深印象。可以参考教材、资料包、或者其他案例。
作业: 完成项目检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