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章 中国宗教文化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宗教的概念和汉族宗教信仰的明显特点。2. 了解四大宗教的产生、发展、传播简史。3. 熟悉中国的佛教寺院、佛教礼节。4. 熟悉道教的礼仪以及道教宫观。5. 熟悉伊斯兰教的主要习俗节日和建筑。6. 熟悉基督教的主要习俗节日。7. 掌握四大宗教的教义及供奉对象。二、课时分配本章共5个任务,本章安排6课时。三、教学重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四大宗教的产生、发展和传播简史,掌握四大宗教的教义及供奉对象,熟悉各个宗教的代表建筑,能够对著名的宗教建筑进行讲解。四、教学难点了解四大宗教的产生、发展、传播简史。掌握四大宗教的教义及供奉对象五、知识点梳理1. 汉族宗教信仰的明显特点多种宗教并存对外来宗教的兼容显著的民族性汉族宗教信仰的务实性2. 佛教的创立佛教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在世界各大宗教里是创立时间最早的。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3. 佛教的发展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这一时期200年为释迦牟尼创教及传教时期,史称“和合一味”时期。约在公元前4世纪第二次结集前后,佛教徒发生了第一次大分裂,产生了两大部派,即尊崇传统、保守旧规的上座部和较为进取、提倡改革的大众部。这一阶段就是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随着部派佛教的发展,一部分徒众的生活走向世俗化,同时力图参与和干预社会生活,要求深入众生,救度众生。他们提出“上求菩提,下度众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思潮,随着这种思潮的成熟,以后就汇集成了统称为“大乘佛教”的教派。密乘佛教时期这一时期密宗在印度佛教中占统治地位和主导地位。密教主张修“三密”,即手结印契(身密)、诵真言(语密)和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应,身即成佛。4. 佛教的传播南传佛教以小乘佛教为主的佛教教派从古印度向南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并进入中国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主要影响了中国的傣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北传佛教北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也包括密宗佛教,从古印度向北经过中亚细亚陆路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5. 佛教的供奉对象佛。佛指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是佛教的最高尊神。佛教经典和佛寺中主要有三身佛、三方佛、三世佛、华严三圣等。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罗汉。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指经过修行获得罗汉果位、超越生死轮回的解脱者。其中迦叶和阿难在罗汉中名气最大。护法天神。四大天王、韦驮、哼哈二将、伽蓝神。6. 汉地佛院的主要殿堂和佛塔汉地佛教寺院。佛教寺院,简称佛寺,是佛教僧众供佛和聚居修行的处所。中国汉地的佛教寺院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院落式寺庙。“伽蓝七堂”是最常见的寺院建筑模式,它包括山门、佛殿、法堂、僧堂、厨库、浴室、西净(厕所)。中国的佛塔。佛塔,汉语译为“萃堵坡”、“浮屠”,是为保存佛祖舍利而修建的。佛塔建筑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出现了许多新的塔型。(1)楼阁式佛塔。(2)密檐式佛塔。(3)覆钵式塔。(4)金刚宝座式佛塔。7. 佛教的主要称谓在家男女二众:优婆塞(信士、居士)和优婆夷(信女、女居士)。出家男女二众:比丘(俗称“和尚”)和比丘尼(俗称“尼姑”)。四众弟子:优婆塞(信士,居士)和优婆夷(信女,女居士),比丘(俗称“和尚”)和比丘尼(俗称“尼姑”)。出家四众:比丘、比丘尼、沙弥(俗称“小和尚”)和沙弥尼(小尼姑)。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和式叉摩那(学戒尼)。通晓佛法的僧人:法师;通晓经藏的僧人:经师;通晓论藏的僧人:论师;通晓律藏的僧人:律师;对经律论都精通的僧人:三藏法师。8. 佛教常见的礼仪合掌。这是佛教徒最常用的礼节,亦称合十,即左右合掌,十指并拢,置于胸前,表示由衷的敬意。绕佛。即围绕佛像,按顺时针的方向行走,一周、三周或百周、千周地走,表示对佛的尊敬。顶礼。也称五体投地,这是佛教最高的礼节。9. 道教的创立东汉末年,在蜀中鹤鸣山(今四川省大邑县境内),张道陵倡导五斗米道(因信徒入教必须交五斗米,故名之)。后来,倡导道教的张道陵,被称为张天师,被尊为道教的创始者。10. 道教的发展道教的理论化阶段。东晋道士葛洪总结神仙方术的理论,形成了道家比较完整的修炼体系。南朝庐山道士陆修静和北朝嵩山道士寇谦之不仅分别创立了南、北天师道,而且还完善了道教的教规、仪范。陆修静的再传弟子茅山道士陶弘景主张儒道释三教合流,为道教构建了一个整齐有序的神仙谱系。道教形成两大派系阶段全真道。金时创建,主要创始人是王重阳。全真道主张道、佛、儒三合一,以《道德经》(道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经)和《孝经》(儒经)理论基础为传教宗旨。正一道。正一教的形成,事实上就是江南道教的统一命名,统归龙虎山天师府领导,并以此与北方的全真教相对。尊奉的主要经典是《正一经》。 11. 道教的教义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认为“道”是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万物之源,是万物的阴阳之宰。“德”是道的表现,是道的行动。乐生、重生、贵生。道教是四大宗教中唯一乐生、重生、贵生的宗教,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大地大,有生乃大”,提出世间万事万物之中,人是最为尊贵的,生是最为快乐的。12. 道教的供奉对象尊神。1)三清三清是玉清、上清、太清的合称,是道教信奉的最高尊神。2)四御。四御是地位仅次于三清、辅佐三清的四位天帝。3)日月星宿。指日、月、木星、金星、土星、水星、火星、土星及黄道圈上的二十八星宿及北斗星。它们均是道教信奉的级别较高的天神,法力巨大。4)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据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俗神。俗神指流传于民间而被道教信奉的神祇。有主掌自然现象的自然神,如雷公、风伯。神仙。神仙是道教理想中修炼悟道而神通广大、长生不死的仙人。13. 道教宫观道观的名称有宫、观、庙和道院等。“观”原是一种楼阁式建筑,据道家的说法,在高达天庭的高楼台榭上,人们可以观望到神仙,并与仙人们相见,故而称“观”。建筑规模较大的、地位特殊的道观称为“宫”。比较小的道观则称为“道院”。道教宫观的建筑形式虽不尽相同,但大体上道教宫观一般前有山门,中为殿堂,后为园池,两侧分别建有配房。14. 道教常用的称谓、仪式道教对出家的道士一般尊称“道长”,对女道士一般尊称为“道姑”或“女冠”,也有的尊称为“元君”。道观的负责人则称为“监院”或“住持”。教外人士对道士、道姑一般可统称为“道长”。道教的仪式,除了日常的早晚功课,还有大型的功德法事,统称为“斋醮”。15. 伊斯兰教的创立和传播公元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所创立的伊斯兰教后来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斯兰教于唐永徽二年(651年)传入中国。传入中国的路线有下列两条。丝绸之路(陆路:从阿拉伯,经波斯,过天山南北,穿过河西走廊,进入中原);香料之路(海路:从阿拉伯经印度洋到东南沿海广州和泉州等地)。15. 伊斯兰教的教义六大信仰。信安拉、信先知、信天使、信经典、信前定、信后世。五功。念功、礼功、斋功、课功、朝功。16. 伊斯兰教的供奉对象伊斯兰教的信仰对象有:安拉、使者和天使。伊斯兰教认为安拉是独一无二的真主,除安拉之外别无神灵。穆斯林信仰使者,伊斯兰教认为穆罕默德是主的最后一位使者,也是最伟大的使者。穆斯林还信仰天使,认为天使是真主创造,奉安拉的差遣,专为传达安拉旨意来到人间的。17. 伊斯兰教的的主要节日和习俗主要节日。开斋节,教历9月内斋戒。宰牲节(又名古尔邦节)。教历12月10日。圣纪节(又称圣忌日)。教历3月12日。主要习俗。(1)进礼拜殿前要大、小净和脱鞋。(2)饮食极注重洁净,不吃自死动物、血液、猪肉,还忌食驴、骡、狗肉和外形极为丑陋之物,并禁止喝酒。(3)妇女必须戴头纱、盖头。(4)敬茶、端饭、握手均用右手,用左手被视为不礼貌。18. 基督教的创立和发展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由巴勒斯坦人耶稣创立。基督教创立初期,基督徒大多数是贫民和奴隶,长期受到统治阶级的鄙视和罗马帝国的残酷迫害。公元4世纪前后,由于中、上层人士的逐步渗透和基督教领导阶层成分的不断变化,基督教教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致是主张归顺执政者。自此,基督教在统治阶级的大力扶植下迅速发展,很快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组织。18. 基督教的信奉对象基督教信仰的对象:有上帝、耶稣基督、圣母玛利亚、圣徒、天使等。上帝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上帝具有圣父、圣子、圣灵(圣神)三个位格,三位一体,同受敬拜。耶稣基督是上帝的独生子,是上帝派往世间拯救人类的救世主。圣母玛利亚是童贞女,由“圣灵感孕”而生耶稣。天使是上帝的使者,是上帝创造出来并派往人世传达、贯彻上帝旨意的天神。19. 基督教常用的称谓、仪式、节日基督教的主要称谓。基督教对神职人员的称谓因教派不同而有所区别。天主教的最高首领为教皇。东正教的最高首领为牧首。其他负责管理教区事务或教堂的称为主教或神父(神甫)。新教称教区负责人为主教,教堂负责人为牧师。离家进修会的男、女教徒分别称修士、修女。基督教的仪式。1)洗礼。洗礼是基督教入教仪式。2)圣餐。亦称“神交圣礼”,是基督教新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基督教的节日。1)圣诞节。圣诞节是基督徒纪念耶稣诞生的重大节日。2)复活节。复活节是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在基督教中是仅次于圣诞节的重大节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