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章 中国历史文化概要一、教学目标掌握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大成就。掌握中国科学艺术的重大成就。熟悉古代考试制度。了解中国主要国号的来由。了解帝王的各种称号。掌握中国古代姓、氏、名、字、号及避讳。二、课时分配本章共4个任务,本章安排4课时。三、教学重点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科学艺术的巨大成就,把学习到的相关知识融入到导游讲解中。四、教学难点掌握中国科学艺术的重大成就。掌握姓、氏、名、字、号及避讳。五、知识点梳理1. “百家争鸣”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第一,先秦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第二,私学的兴起,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从文的“士”。第三,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地学、工艺学等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这些都为“百家争鸣”的出现创造了条件。2. 影响较大的重要学派儒家。儒家是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创始人为孔子。道家。道家是道德家的简称,创始人为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建立了以“道”为核心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法家。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主张法治的学派。该学派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主张强化君主专制,以严刑峻法治民。其代表人物是韩非。墨家。墨家是“诸子百家”中代表农、工等小生产者利益的学派,创始人为墨子(名翟)。墨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墨子》一书中,包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十项基本内容,涉及政治、社会、哲学等方面,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兵家。兵家是“诸子百家”中从事军事活动、研究军事理论的人物的总称,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孙武、孙膑、尉缭子、吴起等。阴阳家。阴阳家是“诸子百家”中提倡阴阳五行学说的派别,代表人物为邹衍。五行之说始于商周,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阴阳本是表示自然界明暗现象的概念,西周初年发展成含有辩证因素的阴阳说。3.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高峰迭起,瑰丽璀璨。直到今天,人们常说的“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这一特点,展示了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4. 中国画的分类按照创作思想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可分为文人画、宫廷画和民间画。按照创作题材的不同,可分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草虫、鱼虾等在内)和动物画。按照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工笔画、写意画和半工笔画。从对国画欣赏的特定角度,可以把中国画分为卷轴画、壁画和工艺绘画三大类。?5. 中国画的特点中国画的特点在于意境深远、格调高雅、气韵生动。中国书法的分类篆书。有大篆和小篆之分。大篆笔画遒劲凝重,结构茂密奇崛。小篆笔画为单线,粗细不变、首尾浑圆,是相当规范的正字,比大篆更为匀称整齐,更加简化和定型。隶书。隶书字形扁方,线条比小篆简直;笔画出现了“波势”和“挑法”,结构工整,棱角分明。楷书。楷书的笔画平直、方整,结构匀称端正。草书。可分为章草和今草。章草是隶书的草体,笔画或省略或连缀,但字字独立。今草是章草的进一步“草化”,又称草书,上下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作了许多省略假借。行书。“行”有流行、行走之意,书体近于楷书而不拘束,近于草书而不放纵,笔画有连有断,书写较为自由。科学技术数学。我国古代数学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如西汉时期的天文历算著作《周髀算经》,最早应用勾股定理,比西方早约500年。天文历法。《诗经》对公元前776年9月6日的日食记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医药学。汉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在世界上第一次使用全身麻醉的方法施行外科手术。生产技术。西汉初期已能造纸,西安发现的灞桥纸,是世界上最早的纸。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国号名称的由来根据原来部族名定国名。夏、商、周、秦根据发迹地定国名。汉根据封爵定国名。晋、隋、唐、魏、宋根据吉祥文义定国名。元承前朝之国号。明按同音通假定国名。清根据政权建立所在地定国名。蜀根据发迹地特产定国名。辽:帝王的各种名号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和品德给予褒贬的称号。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由继承者奉入祖庙祭祀,并追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以确定他在皇族中的地位。尊号。皇帝生前接受的尊崇褒美的称号叫做尊号,也叫徽号。全称。是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乾隆皇帝的全称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其中“高宗”为庙号,“纯”为谥号,其余均为尊号。年号。是帝王即位后为纪年而设置的称号。一般新君即位,于次年改用新年号,叫“改元”。陵号。封建帝王陵寝的名号叫陵号,始于西汉,如明长陵、唐昭陵等。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考试分为以下几种形式:院试:凡入学者必须经过院试,录取者为童生;再经岁考,录取者为生员,俗称秀才。由朝廷派官员主考。乡试:每三年(一般在八月)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取中者为举人。举人就成为国家在编官员,享受俸禄,第一名叫解元。会试:乡试后次年春季(三月)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取中者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在京城殿廷举行,皇帝亲自面试,是最高级的科举考试。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是汉代大儒董仲舒封建伦理体系中的重要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是维护封建社会秩序和伦理纲常的纲领性的理论基础。姓、氏、名、字、号姓。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氏。由于人类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氏是姓的分支。名、字。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出生三月以后由父亲命名。男成年礼、女许嫁礼时取字,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号。可以自取,字数较自由。另外,也有别人为其定号或以谥号为号的。避讳中国古代的避讳常识就是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君主或尊长的名字,而是采取变通的方式,方法有下列几种。改字。秀才改为茂才,避刘秀之讳。缺笔。改变读音:如林黛玉将其母贾敏的敏念做“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