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9张PPT)项目四人文景观导游模拟项目引言人文景观是指人类活动所留下的具有观赏价值的痕迹或实物。与自然景观相比,人文景观具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正确的引导下,游客从人文景观中获取的信息量要多于自然景观。导游需要掌握人文景观的导游方法,为游客传递人文景观中的文化内涵等信息。知识目标掌握建筑景观导游要点与各类建筑景观导游内容。掌握市容景观讲解内容与沿途导游技巧。掌握博物馆导游技巧与各类博物馆导游要点。熟悉各代表性人文景观的讲解内容。素质目标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遗产,培养民族自豪感。了解我国各文化遗产当中所蕴藏的劳动人民的智慧,传承大国工匠精神,培育民族匠心。项目目标项目目录任务一 建筑景观导游模拟任务二 市容景观导游模拟任务三 博物馆导游模拟任务一建筑景观导游模拟案例导入小冯是北京某旅行社新入职的导游,虽然经验不足,但工作十分刻苦,平日里十分注重知识积累,每次带团前也都会做细致的准备。某次带团游览故宫时,在前往景区的路上,小冯就详细地讲起了故宫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游览路线对故宫的格局与主要建筑做了简要介绍,激起了游客的兴趣。从进入景区开始,大到整个院落、整栋建筑,小到一块地板、一根柱子、一扇门窗、一片瓦当,小冯都能从功能、美学、结构等方面做详细的讲解。到了太庙的时候,有游客问起封建礼制在故宫中有哪些体现,小冯娓娓道来,从《周礼》讲起,结合各朝各代的皇宫布局,讲述了中国建筑礼制数千年的发展和封建礼制在故宫中的体现。游客们都被小冯的讲解深深吸引,一路上紧紧跟在她身后,生怕错过了精彩的内容。跳过情境想一想小冯的讲解为什么能够成功?导游应当如何正确进行建筑景观讲解? 建筑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场所,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也见证着人类艺术、技术的发展,因此建筑景观是重要的人文景观之一,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我国拥有丰富的建筑景观资源。在国家公布的8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古建筑共有2 160处。截至2021年9月,有4.27万处古建筑被列为历史保护建筑。这些古建筑许多都已被开发或正在被开发为旅游景点。导游要对中国古建筑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掌握建筑景观的导游要点,并了解不同类型建筑景观的讲解内容。一、建筑景观导游要点一、服饰规范 著名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最早提出了“建筑三原则”——坚固、实用、美观,这三个原则至今仍被建筑师广泛认可并遵守。一、建筑景观导游要点一、服饰规范(一)科普建筑结构一、建筑景观导游要点建筑是艺术与科技的结合,精巧的建筑结构当中蕴藏着建造者在长期实践中所产生的建造智慧。示例——悬空寺导游词(节选)从远处看起来,悬空寺高悬在离地面30多米的半空,仅靠十几根纤细的木柱支撑着。那么,悬空寺是怎样在这悬崖峭壁上千年不倒的呢?其实,你能看到的木柱都没有承重作用,悬空寺真正的秘密隐藏在那些插入峭壁的横梁里。在楼阁和栈道下方共埋有27根横梁。这些横梁直径为50厘米左右,横梁深嵌于岩石中,露在外面的部分大约有1米,托起了整组建筑。文物保护部门曾试图更换悬空寺的部分横梁,却无法将横梁从石孔中拔出,因为所有的横梁都经过了特殊处理。横梁插入石孔中的一端被打上了楔子,把横梁插入石孔中,楔子就会撑大横梁末端,使它牢牢卡在石壁上。这就类似现代的膨胀螺栓,打得越深,固定得就越紧。悬空寺就这样稳稳地屹立在这些横梁上,再加上巧妙的选址和建筑自身的榫(s^n)卯结构,使它不惧风吹雨淋和地震。古人的智慧就是如此令人惊叹。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形式(1)抬梁式。柱子上搭梁,梁上接着放短柱,短柱上接着放梁,就这样直至屋脊,形成层层叠叠的梁架层。此类结构形式多见于官式建筑和北方民居中。(2)穿斗式。没有梁,而是用穿枋将柱子串起来,形成一榀(p@n)榀屋架。柱子直接顶到屋顶,与承接屋顶的檩相接。此类结构形式用料较少,稳定性较好,多见于南方民居中。穿斗式抬梁式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形式(3)混合式。两侧山墙处用穿斗式,中间用抬梁式。此类结构形式多见于南方的大型建筑中。(4)干阑式。一层架空,只有柱子支撑,无墙体,用于防潮、防虫。此类结构形式多见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民居中。(5)井干式。用整根圆木层层垒叠成墙体。此类结构形式建造简单,但对木材的消耗量大,多见于我国东北、西南、新疆北部等地的林区、山区中。一、服饰规范功能性是建筑最基本的属性,建筑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建筑的风格与结构。导游在进行建筑景观讲解时,要全面掌握建筑的整体功能与局部功能、具象功能与抽象功能,由浅到深地向游客介绍。(二)掌握建筑功能一、建筑景观导游要点示例——天坛导游词(节选)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地方。古代皇帝认为自己“受命于天”,是“天子”,因此每年冬至都会通过祭天仪式来表达对天的崇敬,并强调自己的统治地位。而中华文明又是农耕文明,农业为立国之本,因此皇帝要在每年正月举行祈谷礼,祈求风调雨顺,来年五谷丰登……(介绍整体功能和具象功能。)进入祈年殿,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28根朱红的楠木巨柱。最中间的4根被称为“龙井柱”,象征着春夏秋冬四季;“龙井柱”外围的中层是12根“金柱”,象征着一年的12个月;最外层的12根柱子则象征着一天的12个时辰;中层与外层共有24根柱子,对应着一年的24个节气;所有柱子加在一起有28根,则对应着28星宿。可见,整个祈年殿都充满着“天”的寓意,将数字隐喻发挥到了极致……(介绍局部功能和抽象功能。)柱子与地面衔接的地方,有一块石头垫在柱子下面,叫作柱础。柱础是承受柱子压力的垫基石,它的截面面积比柱子的截面面积要大,这样就可以将柱子的压力分散,避免压强过大使柱子下沉。柱础还将柱脚与地坪隔开,避免柱子受到地面水汽的侵蚀,从而延长建筑的寿命。此外,柱础还方便在维修时对柱子进行更换……(介绍局部功能和具象功能。)一、服饰规范建筑风格是吸引游客的最直接的视觉要素,而同一类型建筑的风格主要受时代与地域的影响。(三)突出建筑风格一、建筑景观导游要点示例——平遥文庙导游词(节选)现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平遥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和古城中的其他古建筑相比,这座建筑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古城中现存的古建筑大多是明清时期的,而这座大成殿历史久远,始建于唐代,重建于金代,是平遥古城中最古老的一座建筑。它那硕大的斗拱高度将近柱高的一半,支撑着宽大的挑檐,这种形式沿袭了唐代建筑的特色。而平遥古城中其他建筑的斗拱要小很多,挑檐也要窄得多,因为到了明清时期,斗拱已经基本失去了承重功能,成了装饰品。(突出建筑风格的时代性。)示例——阿勒泰禾木村导游词(节选)禾木村的图瓦人居住的木屋十分奇特,它的墙体是由整根圆木互相咬合、层层垒叠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对木材的消耗量巨大,因此较为少见。而禾木村坐落于阿尔泰山腹地,山上浓密的树林为建造这类木屋提供了充足的材料。木材的隔热性能良好,因此由一根根圆木构成的墙体可以抵挡冬季的严寒。此外,这些木屋的屋顶坡度很大,在当地多雨、多雪的天气下可以将落在屋顶的雨雪快速排出。可以看出,这些木屋虽然外表奇特,但十分适应当地的环境,是在当地居民千百年来同自然的斗争中发展而来的。(突出建筑风格的地域性。)你的家乡有哪些风格独特的建筑景观?它们体现了哪些时代特征与地域特征?请同学们互相讨论分享。课堂讨论一、服饰规范官式建筑是指以官方颁布的建筑规范为蓝本,由官方主导建造的建筑,包括各类宫殿、衙署、庙宇等。官式建筑有着较为完整的历史传承,凝聚着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然而,官式建筑严格遵循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建造,缺乏地域性。(一)官式建筑二、各类建筑景观导游一、服饰规范(一)官式建筑二、各类建筑景观导游1.宫殿宫殿是帝王处理朝政与居住的地方,是规格最高的官式建筑。我国保存较为完整的宫殿建筑群有北京故宫与沈阳故宫。一、服饰规范(一)官式建筑二、各类建筑景观导游1.宫殿(1)宏伟宫殿的宏伟体现在建筑群体的规模与单体建筑的规模两个方面。导游可以通过强调面积、体积、长度、高度、数量等各种数据,并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宫殿的宏伟。示例——北京故宫导游词(节选一)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占地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故宫内含有大大小小共90多个院落,9 000多间房屋,几乎包含了宫、殿、楼、阁、堂、亭、台、轩、斋、馆、门、廊等全部中国传统建筑类型……太和殿是故宫内最大的单体建筑,面阔11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为2 377平方米。大殿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相当于12层楼的高度。屋顶为重檐庑殿形式,巨大而又厚重,单屋脊两端的正吻(正脊两端的装饰构件)就有3.4米高、约4.3吨重,是中国现存古建筑当中最大的一对……一、服饰规范(2)严整宫殿的布局大多遵守对称的原则,布局严整。建筑沿中轴线布置,通过层层递进的序列空间逐步展现皇权的威严。游客的游览活动也大多沿中轴线进行,导游需要结合路线进行引导,使游客感受到建筑的严整。二、各类建筑景观导游(一)官式建筑1.宫殿示例——北京故宫导游词(节选二)过了午门,我们就正式到了故宫的内部。眼前的这条河叫金水河,河上的这五座桥叫金水桥。整条金水河就像一张弓,金水桥就像搭在弓上的五支箭,最中间的这支“箭”正对着的,就是故宫的中轴线。整个故宫虽然规模巨大,建筑形态多样,但没有令人感到杂乱,而是严谨、规整,就是因为故宫内重要的建筑都在这条中轴线上,其他建筑沿着中轴线东西对称分布。我们面前的大门是太和门,过了太和门依次是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东西两侧分别是文华殿与武英殿,这些共同构成了“外朝”严整壮观的格局。一、服饰规范(3)华丽宫殿作为封建社会最高规格的建筑,在形式、结构、装饰、色彩等方面都极尽奢华。在宫殿内游览的过程中,导游在讲解时要重视建筑的细节,通过对建筑局部特征进行讲解使游客感受到宫殿的华丽。二、各类建筑景观导游(一)官式建筑1.宫殿示例——北京故宫导游词(节选三)太和殿的室内处处都彰显出“金銮宝殿”的华贵气质。先不提那金碧辉煌的龙椅,也不说那六根金箔包裹的巨柱,单看我们脚下所踩的地砖就大有玄机。太和殿的地面铺砖工艺被称为“金砖墁地”,这里的“金砖”并不是指用金子做成的砖头,而是说这些砖块工艺十分复杂,造价贵如黄金。与普通砖块不同,这些“金砖”在烧制、砍磨、铺设、保养等方面的要求都极为苛刻,最终铺成的地面就像磨刀石一样平整,像镜面一样光滑。现在我们看到的太和殿的地砖是清代康熙年间铺设的,过了三百多年,这些地砖依旧闪闪发亮。一、服饰规范(4)遵守礼制从西周开始,礼制就确立了,“礼”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象征着统治地位的宫殿也成为礼制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宫殿建筑在布局、数量、规模、等级和形式等方面处处体现着宗法伦理,反映着封建社会的礼仪观念与等级关系。导游要对传统建筑的礼制文化有所了解,并在宫殿讲解中向游客传授相关知识。二、各类建筑景观导游1.宫殿(一)官式建筑示例——北京故宫导游词(节选四)过了端门,在前往午门的途中,大家可以看到东边是太庙,西边是社稷坛,这便是“左祖右社”的格局。“左祖右社”是《周礼》当中提出的规制,意思是在宫殿的左侧要设立祭拜祖先的地方,右侧要设立祭拜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由于太和殿是坐北朝南的,所以太庙设在东侧,社稷坛设在西侧。祖先崇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华文明又是农业文明,土地与粮食是立国之本。“左祖右社”就是这一观念的外在体现。搜集北京故宫的相关资料,选择一处景点写一段导游词,要求能够体现建筑的礼制。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进行现场模拟讲解。情景演练一、服饰规范2.衙署衙署是古代官吏办公的场所。宫殿是中央权力的中心,衙署则是各地方权力的中心,与衙署建筑有关的文化比较贴近百姓的实际生活,更能吸引游客二、各类建筑景观导游(一)官式建筑示例——内乡县衙导游词(节选)大堂后的这间房是门子房,里边是看守衙门的人值班的地方,这些看守衙门的人被称为门子。但实际上,门子的工作可不只是守门这么简单。他们是衙内官员与民间信息沟通的重要途径,往往由知县的亲信或心腹担任。凡是进出衙门的人员和文件,都需要通过门子的核查。对于老百姓来说,要想进县衙求官办事,首先就要过门子这一关。于是许多门子便借职务之便索取贿赂,时间一长,便出现了“走门子”这个词。我们现在常说的“走门路”“走后门”等词都是从这里演变来的。旧时有句俗语叫“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休进来”,足以见封建社会行政制度的黑暗。一、服饰规范3.庙宇庙宇即供奉神灵、祖先或历史名人的建筑,既有官方修建的,也有民间自发修建的,现存规模较大的庙宇多为官方修建的。与宫殿、衙署相比,庙宇稳定性最强,因朝代更替而遭到毁灭的可能性较小,因此现存的官式古建筑以庙宇居多。庙宇建筑记录了我国官式建筑的发展,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庙宇建筑的价值除了体现在建筑自身以外,还体现在附属于建筑的雕塑、牌匾、石刻等文化遗存中。导游在讲解庙宇建筑时,不仅要突出建筑的特征,也要对这些附属物品的寓意、内涵加以介绍。(一)官式建筑二、各类建筑景观导游示例——曲阜孔庙导游词(节选)面前的这座大殿就是孔庙的主殿——大成殿。这是全国最大的孔庙大成殿,它和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ku3ng)殿并称为中国三大殿。大成殿高约 24.8米,宽约 45.8 米,深约 24.9 米,面阔九间,屋顶为重檐歇山式,规格仅次于故宫太和殿的重檐庑殿式。大成殿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周环立的28根石雕龙柱,均由整块巨石刻成,前面10根为深浮雕,其余为浅浮雕,工艺精湛,是曲阜孔庙独有的石刻艺术瑰宝。示例——曲阜孔庙导游词(节选)大成殿内金碧辉煌,有 17 座巨大的雕像,供奉着五大圣人、十二先哲。最中间的雕像就是至圣先师孔子,东侧两个是复圣颜子、述圣子思,西侧是宗圣曾子、亚圣孟子,合称儒家五圣。十二先哲分立东西两侧,分别是子贡、子路等 11 位孔子的弟子和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殿内外共有 10 块巨匾,分别为清朝 10 位皇帝所题。门外正中悬挂的“生民未有”是雍正皇帝题写的,意思是说有人类以来,还没有超越孔子的人。殿内孔子像正上方的“万世师表”是康熙皇帝所题的,“斯文在兹”则是光绪皇帝所题的。这些匾额无不昭示着孔子至高无上的地位。庙宇与宫殿有哪些相似的建筑特征?小思考一、服饰规范民居建筑与官式建筑相对应,是指由各地居民自发设计建造的住宅。传统民居是由一个地区的居民在当地环境下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索发展而来的,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导游在进行民居建筑讲解时,要从聚落、院落、单体建筑依次递进,体现民居的地域特色。(二)民居建筑二、各类建筑景观导游传统聚落体现着我国人民在民居选址、布局与结构等方面的建造智慧。一、服饰规范(二)民居建筑二、各类建筑景观导游1.聚落聚落可以分为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示例——安徽宏村导游词(节选)宏村位于黟(y~)县东北缘,背枕黄山余脉雷岗山、羊栈岭等,南临南湖与奇墅湖,西望石鼓山,东靠东山。整个村落位于山水环抱之间,形成了坐北朝南、背山面水之势。在这样的环境下,宏村地势较高,既不缺水源,又不用担心被山洪淹没;同时朝向良好,北侧的雷岗山可以抵御冬季的北风,南侧开阔的平地可以采集阳光,整个村落与周边的环境和谐共生,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一、服饰规范1.聚落此外,导游还要讲解聚落当中的微观构成要素,逐步由整体环境过渡到局部环境、由自然环境过渡到人工环境。(二)民居建筑二、各类建筑景观导游示例——浙江西塘导游词(节选)在河的北边,有一排长长的廊道,这是西塘的标志性景观,被称为廊棚。关于西塘的“三多”,前边已经介绍了“桥多”,那么第二多就是“廊棚多”了。西塘的廊棚是由许多相邻的临街店铺的屋檐搭建连接而成的,可以为行人遮风挡雨,也提供了休息、观景的空间。那么,为什么西塘会形成这样富有特色的廊棚呢?原来,西塘以前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船,于是在沿河的地方便自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各店家为了能在风雨天气照常做生意,就在自家店门口搭建了这样一个棚架。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棚架相连,便形成了一个长廊,成为西塘的一大特色。如今,西塘的廊棚已经有1 000多米长了。从2012年起,我国建立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制度,至2022年10月,共有6批8 171 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你的家乡有哪些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它们具有哪些特色?请同学们查阅资料并互相讨论分享。课堂讨论一、服饰规范2.院落受技术条件限制,单体民居建筑的规模较小,为了满足复杂的生活需要,绝大多数传统民居都带有院落,以整合多个单体建筑空间,并提供一定的室外、半室外空间。除此之外,院落在一定程度上还起着调节建筑微气候(小范围内的特殊气候)的作用,并体现着一个地区的宗法关系,因此不同地区的院落有着不同的地域特征。导游在讲解民居建筑时,要抓住院落的各种功能与内涵,使游客感受到院落体现出来的地域文化特征。(二)民居建筑二、各类建筑景观导游示例——北京四合院导游词(节选)传统四合院最大的特点就是封闭性极强,关起大门便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独立天地,在闹市当中开辟出了一个幽静的空间,适合家庭生活。方正而又宽敞的庭院有利于冬季光照与夏季通风,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院内的房屋、游廊与庭院相结合,在有限的占地面积内取得了丰富的空间效果。此外,四合院还通过正房、厢房、耳房、倒座之别,外院与内庭之别,使家中的老人、小孩、仆役等人的活动严格遵守长幼尊卑的秩序,有助于维持家庭内部的秩序,这体现了森严的等级观念。搜集北京四合院的资料,改写这段导游词,使讲解时间达到3分钟,要求能够体现四合院的院落特征。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进行现场模拟讲解。情景演练一、服饰规范3.单体建筑单体建筑是民居的主体,也是导游讲解的重点。在讲解民居中的单体建筑时,导游不仅要抓住建筑的整体特征,也要突出建筑的局部特征,如墙体、门窗、柱子、地板等,使游客通过细节体会到建筑的美感与特色。二、各类建筑景观导游(二)民居建筑示例——婺源延村导游词(节选)延村的民居属于徽派建筑,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那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了。马头墙是指房屋两侧高出山墙的墙垣,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有着素雅洁净的美感。马头墙形式多样,有一阶、二阶、三阶等阶数之分,最多可至五阶。退阶的尺寸会随着山墙的高矮和出檐的大小灵活变动,形成层层叠叠的韵律美。那么,马头墙有哪些实际作用呢?在聚族而居的徽州村落中,民居的建筑密度较大,一户连着一户,若发生火灾,容易迅速蔓延。在这种情况下,高大的马头墙可以起到阻挡火势蔓延的作用,因此马头墙又被称为封火墙。一、服饰规范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军事建筑遗址,包括各种城墙、城堡、关隘、烽火台等。在中华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军事建筑曾在抵御入侵、保卫和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游览军事建筑时,导游要从历史背景、构造特征、实用功能等方面进行讲解,引导游客回顾历史,把握现在,珍惜和平。(三)军事建筑二、各类建筑景观导游一、服饰规范(三)军事建筑二、各类建筑景观导游1.历史背景军事建筑的产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导游在讲解过程中要联系历史,介绍军事建筑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以使游客更加清晰地了解军事建筑的重要性。示例——八达岭长城导游词(节选)现存的八达岭长城大多都是明代建成的,但修筑长城的行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公元前7世纪左右,中华大地上诸侯争霸,为了防止自己的领土受到侵犯,各国纷纷修建烽火台,并用城墙连起来,形成了最早的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入侵,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把原先燕、赵、秦三国的长城连起来,构筑了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由于中原地区始终受到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威胁,因此随后的历朝历代都修筑过长城。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是明代,如今我们看到的长城大多是此时修建。长城资源的认定2012年,国家文物局完成了长城资源认定工作并发布认定结论,将春秋战国至明等各时代修筑的长城墙体、敌楼、壕堑、关隘、城堡和烽火台等相关历史遗存认定为长城资源,将其他具备长城特征的文化遗产纳入《长城保护条例》的保护范畴。根据认定结论,我国各时代长城资源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4个县(市、区)。认定数据如下:各类长城资源遗存总数为43 721处(座/段),其中墙体有10 051段,壕堑/界壕有1 764段,单体建筑有29 510座,关隘、城堡有2 211座,其他遗存有185处。墙壕遗存总长度为21 196.18千米。一、服饰规范2.构造特征由于作用独特,军事建筑的主体大多采用砖石、夯土建造,与常见的传统木结构建筑大不相同。导游在讲解军事建筑时,要重点介绍其构造特征,使游客感受到军事建筑的独特性。(三)军事建筑二、各类建筑景观导游示例——西安城墙导游词(节选)西安城墙之所以能够完整地保留至今,是因为它那独特的建造方式保证了城墙的坚固性。首先,在材料上,西安城墙使用的黄土要先经过精细筛选,然后加入少量的石灰、细砂和麦秸并搅拌均匀,最后夯实。墙基和顶部两处关键部位使用的是由石灰、黄土和糯米浆混合而成的三合土,干燥的三合土坚硬如石,锥子都刺不进去。其次,在结构上,为了增加墙体的抗压和抗剪能力,城墙的内部埋有竖柱和横木。最后,西安城墙的主体高度约为 12 米,但底部宽度达到了 15 米,顶部宽度也超过了 12 米,厚度比高度还要大,使墙体更加不惧任何风吹雨打。西安城墙处处都体现着古代劳动人民在国防军事设施建设上的严谨、慎重的科学态度。一、服饰规范3.实用功能古代的军事建筑有着非常强的实用功能,是建设者们长久以来不断总结经验、不断修改完善的产物,军事建筑中的各种细节也都体现着实用功能。导游在讲解军事建筑时,要抓住建筑整体与局部的功能,使游客对军事建筑的使用与操作有所了解。二、各类建筑景观导游(三)军事建筑示例——南京城墙导游词(节选)走过中华门,我们就进入了一个小小的城池,这片小城池叫作瓮城。瓮城是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多呈半圆形,少数呈方形。由于半圆形小城池的形状就像一个瓮,所以被称为瓮城。瓮城可以加强城门处的防御能力,起到双保险的作用,敌人需要攻破多重城墙与城门才能进入城中。多重城门也可以轮流开放,为守军集结和排兵布阵争取时间。此外,瓮城也可以诱敌深入,当敌军攻入瓮城,守军便可在城墙上居高临下,从四面八方对敌军放箭,形成“瓮中捉鳖”之势,把敌人消灭在瓮城内。瓮城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认为人死而灵魂不灭,因此普遍重视丧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陵墓建筑遗产。我国现存的著名陵墓建筑有秦始皇陵、茂陵、乾陵、宋陵、明孝陵、明十三陵、清帝陵等。1.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骊山北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的陵墓,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为后世帝陵的修建提供了范本。秦始皇陵的陵园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有内外两层城垣,象征着皇城与宫城。封土位于陵园内城南侧,形成三级阶梯,现存高度为 76 米,底部近似正方形,底面积约为 25 万平方米。秦始皇陵四周分布着大量陪葬坑,其中最著名的是兵马俑坑。秦始皇陵充分体现了 2 000 多年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与创造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遗产。陵墓建筑2.茂陵茂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东北,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茂陵建成于公元前87年,是规模最大、建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汉代帝王陵墓,也是“汉兴厚葬”的典型。茂陵封土现存高度为46.5米,底部边长为240米,陵墓周边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等人的陪葬墓。3.乾陵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北部,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陵园仿照长安城的格局建造,分为宫城、内城和外城,内城占地面积达到了230万平方米。乾陵是唐十八陵中规格最高、保存最完好、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4.宋陵宋陵位于河南省巩义市,是北宋皇帝及其陪葬宗室的陵墓群,占地面积约15 600万平方米。陵园内有300余座陵墓,包括北宋除徽钦二帝之外的其余七帝,加上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的陵墓,合称为“七帝八陵”。陵墓建筑5.明孝陵明孝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墓,占地面积为170余万平方米。明孝陵建成于1405年,既继承了唐宋帝陵“因山为陵”的旧制,又首创方坟为圜(yu1n)丘的新制,成为中国传统建筑当中人与自然结合的典范。6.明十三陵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陵区占地面积80平方千米。从1409年开始修建长陵,至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葬入思陵为止,20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修建了13座皇帝陵墓,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7.清帝陵清代的帝陵共分为5处,分别为辽宁省的福陵、昭陵和永陵,河北省的清东陵和清西陵。福陵、昭陵和永陵合称“关外三陵”,始建于清朝开创时期,规模较小,具有地方特色;清东陵与清西陵则沿袭了明代诸陵的旧制。陵墓建筑建筑景观导游模拟实训(1)全班学生自由分组,每组6~8人。(2)每组各选择一处官式建筑、民居建筑与军事建筑景观,并在各景观中挑选一处具有代表性的景点,搜集图片、视频及其他资料,写三篇相应的导游词。(3)各组派三个代表上台,结合图片或视频,对三个景点进行讲解。(4)教师观看各组学生的模拟过程,并对学生的展示成果进行点评。模拟实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