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认识辅助原料 课件(共47张PPT)-《烹饪原料与加工工艺》同步教学(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认识辅助原料 课件(共47张PPT)-《烹饪原料与加工工艺》同步教学(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47张PPT)
调味和辅助原料
项目七
调味原料决定着菜肴的风味,辅助原料影响着菜肴的形状、质地和色泽,这两类原料在烹饪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项目将介绍调味和辅助原料的种类和特点,以及调味和辅助原料的品质鉴别和保藏方法。
项目阅读
Jan Feb Mar Apr
Aug Sep Oct Nov
May Jun Jul
1
2
3
知识目标
了解调味原料的特征特点和烹饪用途等。
了解辅助原料的特征特点和烹饪用途等。
了解调味和辅助原料的品质鉴别和保藏方法。
02
认识辅助原料
小刘非常喜欢自己动手制作美食,最近她喜欢上了酥皮点心,打算自己动手制作绿茶酥。可是小刘做了好几次都不满意,最大的问题就是面点的酥皮不够酥脆,总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小刘向专门制作面点的老师傅请教后才发现,原来是因为她制作酥皮所用的油不对,她用的是家中常用的植物油,而要想制作好酥皮,应使用猪油。
任务导入
此时,小刘才体会到,烹饪中的辅助原料用量虽少,但对菜肴和面点的品质有着很大的影响。本任务便来介绍各种辅助原料的特点及其在烹饪中的应用。
辅助原料是指在制作菜肴和面点时,除主料、配料和调料外的、起辅助作用的原料。
辅助原料在烹饪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点:
(1)改善菜肴和面点的色泽、口味、形状、质感,提高菜肴和面点的品质。
(2)补充菜肴和面点的营养,促进消化,增进食欲。
一、辅助原料的作用和分类
1. 普通叶菜
一、辅助原料的作用和分类
2.辅助原料的分类
辅助原料
食用油脂
淀粉
食品添加剂
( 如豆油、花生油、猪油)
( 如玉米淀粉、绿豆淀粉)
(如酵母、致嫩剂、食用明胶)
食用油脂是指供人类食用的以甘油酯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习惯上将常温下为液态的称为油,呈固态或半固态的称为脂。食用油脂在烹饪中是良好的传热介质,是菜肴的重要辅助原料,可提高菜肴的色泽、口感和香味,还对菜肴有保温作用。
食用油脂按来源不同,可分为食用植物油脂和食用动物油脂。
二、食用油脂
1.食用植物油脂
食用植物油脂主要从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中提取,常温下通常呈液态。
(1)豆油:又称“ 大豆油”(如图7-30 所示),是由大豆种子经压榨加工制成的植物油脂,营养价值较高。
【产地产季】 豆油主要产于我国东北地区,一年四季均有生产,秋季为多。
【特征特点】 豆油根据加工方式不同分为冷压豆油和热压豆油。其中,冷压豆油色泽浅黄,出油率低,生豆味较淡;热压豆油色泽深黄,出油率高,生豆味较浓。
【烹饪用途】 豆油在烹饪中用途广泛,可在使用炝、炒、爆、煎、炸等烹调方法的菜肴中作为辅助原料,也可用于半成品的加工和干货的涨发。
图 7-30 豆油
二、食用油脂
1.食用植物油脂
(2)花生油:是由落花生的种子经压榨加工制成的植物油脂,营养价值较高。
【产地产季】 花生油主要产于华东、华北地区,一年四季均有生产。
【特征特点】 花生油根据加工方式不同分为冷压花生油和热压花生油。其中,冷压花生油色泽浅黄,气味和滋味均佳;热压花生油色泽橙黄,有炒花生的香味。
【烹饪用途】 花生油的用途与豆油基本相同,用花生油烹制的菜肴具有花生的香味。
二、食用油脂
1.食用植物油脂
(3)菜籽油:又称“ 菜油”,是由菜籽经压榨加工制成的植物油脂,营养价值一般。
【产地产季】 菜籽油主要产于我国长江流域及西南、西北地区,每年3—10 月生产。
【特征特点】 菜籽油略带涩味,按加工程度可分为普通、粗制和精制三种。其中,普通菜籽油呈深黄色;粗制菜籽油呈深褐色;精制菜籽油呈金黄色。与其他植物油脂相比, 菜籽油的消化吸收率最高。
【烹饪用途】 菜籽油的用途与豆油基本相同,因其颜色
较深,在烹制白色菜肴时不宜使用。
二、食用油脂
1.食用植物油脂
(4)葵花籽油:是由向日葵的种子经压榨加工制成的植物油脂,营养价值较高。
【产地产季】 葵花籽油在全国各地均有生产,以华东、东北地区为佳,秋、冬两季生产。
【特征特点】 葵花籽油色泽浅黄、清澈明亮、味道芬芳,其亚油酸含量较高,熔点低,具有较多营养物质,且易被人体吸收,被誉为“ 健康油脂”。
【烹饪用途】 葵花籽油的用途与豆油基本相同。
二、食用油脂
1.食用植物油脂
(5)芝麻油:又称“ 麻油”“ 香油”,是由芝麻的种子经压榨加工制成的植物油脂,营养价值较高。
【产地产季】 芝麻油主要产区为我国河南、湖北,秋季生产。
【特征特点】 芝麻油按加工方法可分为冷压麻油、大槽麻油和小磨麻油三种。其中, 冷压麻油色泽金黄,无香味;大槽麻油为土法冷压麻油,用生芝麻制成,香味不浓,不宜生食;小磨麻油用传统工艺提取,呈红褐色,具有特殊香味。
【烹饪用途】 芝麻油在烹饪中常作为调味品,是冷菜制作和面点馅心调制的重要油脂,起增香、去腥、合味、滋润菜肴等作用。
二、食用油脂
1.食用植物油脂
食用动物油脂主要从动物组织中提取,常温下一般呈固态或半固态。
在烹饪中,常用的食用动物油脂有猪油、牛油、羊油、鸡油、鸭油等。
二、食用油脂
2.食用动物油脂
(1)猪油:又称“ 大油”,是从猪的脂肪组织中提炼出来的,常温下呈白色固态,如图7-31 所示。
【特征特点】 猪油在固态时色泽洁白,质地柔软,加热后呈液态,透明清澈,香而无异味。
【烹饪用途】 猪油广泛应用于各种烹调方法制作的白汁菜肴和酥点制品中,也可用作干料涨发。未经炼制的板油( 猪体腔内壁上呈板状的脂肪)可制作面点的特殊馅心或特殊菜肴,完好的网油( 猪腹部呈网状的油脂)可包裹原料,制作叉烧、清蒸等特殊加工工艺的菜肴。
二、食用油脂
图 7-31 猪油
2.食用动物油脂
(2)鸡油:是从鸡的脂肪组织中提炼出来的,常温下呈金黄色半固态,如图 7 - 32所示。
【特征特点】 鸡油色泽金黄,在常温下为半固态,加热后变为液态,清澈明亮,鲜香味浓。
【烹饪用途】 鸡油在烹饪中通常不作为导热介质,而是在菜肴制成后作为淋油使用,
如作为白扒菜肴、白烩菜肴的淋油,起增香、增亮的作用。
二、食用油脂
图 7-32 鸡油
2.食用动物油脂
淀粉又称“ 芡粉”,是从植物的根、茎、果实中提取出来的,通常为粉末状的干制品, 如图 7-33 所示。淀粉是烹饪中的重要辅助原料,常作为挂糊、上浆、勾芡的原料,也可作为菜肴的黏合剂。淀粉根据原料不同可分为绿豆淀粉、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和番薯淀粉等。
三、淀粉
图 7-33 淀粉
绿豆淀粉色洁白,质地细腻,手感滑腻,黏性好,胀性大,是淀粉中的上品。
【特征特点】
(1)绿豆淀粉:是由绿豆用水浸涨磨碎后沉淀而成的。
绿豆淀粉常用于制作凉粉、凉皮等。
【烹饪用途】
三、淀粉
玉米淀粉色洁白,质地细腻,凝胶力强,吸水性低,黏性和透明度较差。
【特征特点】
(2)玉米淀粉:又称“ 玉蜀黍淀粉”,是用玉米加工而成的。
玉米淀粉常作为上浆、挂糊、勾芡的原料。
【烹饪用途】
三、淀粉
马铃薯淀粉色洁白,质地细腻,黏性较大,胀性一般,透明度高,是淀粉中的上品。
【特征特点】
(3)马铃薯淀粉:又称“ 土豆淀粉”,是用马铃薯的块茎加工而成的。
马铃薯淀粉适合作为勾芡的原料,也可作为上浆、挂糊的原料。
【烹饪用途】
三、淀粉
番薯淀粉色较暗,颗粒较大,黏性强,透明度较低。
【特征特点】
(4)番薯淀粉:又称“ 甘薯淀粉”“ 红薯淀粉”等,是用番薯的块茎加工而成的。
番薯淀粉常作为面点、小吃的原料,还可以作为挂糊的原料。
【烹饪用途】
三、淀粉
食品添加剂是指在菜肴和面点的制作过程中,添加的一些能够改善菜肴和面点质量、增加菜肴和面点营养的原料。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很多
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与化学合成两大类
按其作用可分为膨松剂、着色剂、致嫩剂、增稠剂等。
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严格规定,在烹饪中尽量不要使用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且要控制或减少天然食品添加剂的用量。
四、食品添加剂
1.膨松剂
四、食品添加剂
膨松剂在菜肴和面点的制作中具有使成品膨胀、柔软或酥软的作用,在面点制作中还有助涨发、去酸味的作用。在烹饪中,常用的膨松剂有酵母、
老面、小苏打和苏打等。
1.膨松剂
(1)酵母:是由酵母工厂用纯酵母菌培养繁殖的天然膨松剂。
图 7-34 酵母
【特征特点】
【外观特征】
可分为鲜酵母、干酵母( 如图7-34 所示)和液体酵母三种,其中鲜酵母和干酵母比较常用。鲜酵母呈淡黄色,无酸味,不黏手,有酵母的特殊气味;干酵母呈粉粒状,干燥。
酵母的发酵力强,发酵速度快,常用于馒头和面包的发酵,不会产生酸味。
四、食品添加剂
1.膨松剂
(2)老面:又称“ 面肥”“ 引酵”等,是厨师制作或预留的发酵面团。
【特征特点】
【外观特征】
老面含有大量的酵母菌,有酸味。
老面通常用于馒头或其他发酵制品的发酵,因其含有醋酸菌、乳酸菌等微生物,面团发酵后会有酸味,需要加入食用碱进行中和。
四、食品添加剂
1.膨松剂
(3)小苏打:又称“ 碳酸氢钠”,是一种化学膨松剂。
【特征特点】
【外观特征】
小苏打呈白色结晶粉末状,无臭,微咸,易溶于水。
小苏打多用于小吃、糕点、饼干及部分菜肴的制作,主要起蓬松、软化的作用。
四、食品添加剂
1.膨松剂
(4)苏打:又称“ 碳酸钠”“ 食用碱”等,是一种化学膨松剂。
【特征特点】
【外观特征】
苏打呈白色粉末或细粒状,无臭,有涩味,易溶于水。
苏打通常在发酵的面团中起中和作用,也可用于增加面团的弹性和延展性,还可用于干制鱿鱼等干货的涨发。
四、食品添加剂
1.膨松剂
着色剂用于改善菜肴和面点的色泽,可分为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两大类。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营养的关注,现在大力提倡使用无害的天然色素。
在烹饪中,常用的天然色素有红曲、可可粉和姜黄粉等。
四、食品添加剂
2.着色剂
(1)红曲粉:是用籼米或糯米经浸泡后蒸熟,再添加红曲霉素发酵制成红曲米,然后将红曲米研磨成粉即为红曲粉,如图7-35 所示。
【特征特点】
【外观特征】
红曲粉的色泽对酸、碱稳定,耐热性好,着色性强,安全可靠,在我国福建、广东、浙江、上海等地均有生产。
红曲粉在烹饪中应用广泛,主要用于为菜肴和面点上色,也可用于为腐乳、糖果、蜜饯等特殊制品上色。
四、食品添加剂
1.膨松剂
图 7-35 红曲粉
(2)可可粉:是由可可豆经加工制成的棕褐色粉末,如图7-36 所示。
【特征特点】
【外观特征】
可可粉味微苦,对淀粉类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着色性强,色彩稳定,安全可靠。
可可粉在烹饪中常用于制作面点的花纹。
四、食品添加剂
1.膨松剂
图 7-36 可可粉
(3)姜黄粉:是用姜科植物姜黄的根茎加工而成的黄色粉末,如图7-37 所示。
【特征特点】
【外观特征】
姜黄粉具有辛辣气味,味稍苦,易溶于冰水、醋酸和碱性溶液。
姜黄粉是配置咖喱粉的主要原料,也常用作菜肴和面点的着色剂。
四、食品添加剂
1.膨松剂
图 7-37 姜黄粉
在烹饪中,最常用的致嫩剂是嫩肉粉( 如图7-38 所示),它是从未成熟的番木瓜的果实乳胶中提取的木瓜蛋白酶,或者从菠萝中提取的菠萝蛋白酶。嫩肉粉可使较老的猪肉、牛肉等肉类中的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水解,促进其吸取水分,使肌肉纤维嫩化。嫩肉粉嫩化速度快,对营养破坏小,无毒副作用,可使菜肴具有软嫩滑爽的风味。
四、食品添加剂
3.致嫩剂
图 7-38 嫩肉粉
在烹饪中,最常用的增稠剂是食用明胶( 如图7-39 所示),它是用动物的皮、骨等熬制而成的,在烹制菜肴时起增稠、凝固的作用。食用明胶呈白色或淡黄色的薄片或颗粒状,半透明,不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冷却后凝固。食用明胶除用于烹制热菜外,还常用于冷菜和糕点造型的制作。
四、食品添加剂
4.增稠剂
图 7-39 食用明胶
任务实施
一、分析淀粉用途
二、对食品添加剂进行分类
03
调味和辅助原料的
品质鉴别和保藏
夏天到了,小赵喜欢在家中自己制作凉菜。这天他做了一盘老虎菜,在放酱油的时候发现瓶中的酱油表面浮了一层白膜。他想反正酱油是咸的,不容易坏,应该没事,于是就使用了有白膜的酱油。结果到了晚上,小赵就开始上吐下泻。到医院检查后,医生说小赵是食物中毒。原来,酱油之所以长白膜,是由于受到产膜性酵母菌的污染引起的发霉现象,食用发霉的酱油对人体有害。
任务导入
虽然调味和辅助原料在菜肴和面点制作时用量较小,但也应掌握鉴别其品质优劣的方法,并采用正确的保藏方法保藏调味和辅助原料。本任务便来介绍调味和辅助原料的品质鉴别和保藏方法。
调味和辅助原料的品质主要从色泽、形态、气味和滋味四个方面进行鉴别,尤其是气味和滋味,只要调味和辅助原料( 淀粉和食品添加剂除外)在品质上稍有变化,便可通过气味和滋味表现出来。
一、调味和辅助原料的品质鉴别
食盐的品质鉴别如表7-2 所示。
一、调味和辅助原料的品质鉴别
1.食盐的品质鉴别
表 7-2 食盐的品质鉴别
指 标 优质品 次质品 劣质品
色泽 色泽洁白 灰白或淡黄色 暗灰或黄褐色
形态 结晶整齐一致,坚硬光滑, 呈透明或半透明状,无杂质, 无结块,无反卤吸潮现象 结晶大小不一, 光泽暗淡,有易碎结块 有杂质,有结块和反卤吸潮现象
气味 无气味 无气味或有轻微异味 有异臭或其他异味
滋味 纯正的咸味 有轻微苦味 有苦味、涩味或其他异味
酱油的品质鉴别如表7-3 所示。
一、调味和辅助原料的品质鉴别
2.酱油的品质鉴别
表 7-3 酱油的品质鉴别
指 标 优质品 次质品 劣质品
色泽 呈棕褐色或红褐色( 白色酱油除外),鲜艳有光泽 呈深褐色,无光泽 色泽发乌,浑浊,无光泽
形态 浓度适中,液态澄清,无悬浮物,无沉淀物,无霉花浮膜 微有浑浊,有少量沉淀物 严重浑浊,有较多沉淀物, 有霉花浮膜,有蛆虫
气味 具有酱香和酯香,无其他异味 酱香和酯香不明显 无酱油的芳香,有焦煳、腐败、霉味或其他异味
滋味 咸甜适口,味道鲜美而醇厚, 柔和绵长 鲜味较淡,略有苦味、涩味、霉味等异味 无鲜味,有较重的苦味、涩味、霉味及其他异味
食醋的品质鉴别如表7-4 所示。
一、调味和辅助原料的品质鉴别
3.食醋的品质鉴别
表 7-4 食醋的品质鉴别
指 标 优质品 次质品 劣质品
色泽 呈琥珀色、棕红色或无色透明(白醋) 色泽较深 色泽发乌,无光泽
形态 液态澄清,无悬浮物,无沉淀物,无霉花浮膜,无醋鳗、醋虱或醋蝇 微有浑浊,有少量沉淀物,有少量醋鳗 严重浑浊,有较多沉淀物, 有片状白膜,有醋鳗、醋虱或醋蝇等
气味 具有食醋特有的香味和酸味, 无其他异味 香味平淡 无固有香味,具有酸臭味、霉味及其他异味
滋味 酸味柔和,稍有发甜,无其他异味 酸味不正或不柔和 有刺激性酸味,有苦味、涩味及其他异味
味精的品质鉴别如表7-5 所示。
一、调味和辅助原料的品质鉴别
4.味精的品质鉴别
表 7-5 味精的品质鉴别
指 标 优质品 次质品 劣质品
色泽 洁白光亮 色泽灰白 色泽灰暗或呈黄铁锈色,无光泽
形态 谷氨酸钠含量90%以上的味精呈柱状晶粒,谷氨酸钠含量80%~90%的味精呈粉末状,无杂质及霉迹 晶粒大小不均匀, 粉末状味精居多 结块,有肉眼可见的杂质及霉迹
气味 无气味 微有异味 有异臭味、化学药品气味及其他不良气味
滋味 味道极鲜,略有咸味,无其他异味 有苦味、涩味、焦煳味、酸味及其他气味 有较重的苦味、涩味及其他异味
下面以豆油为例介绍鉴别食用植物油品质的方法,如表7-6 所示。
一、调味和辅助原料的品质鉴别
5.食用植物油的品质鉴别
表 7-6 豆油的品质鉴别
指 标 优质品 次质品 劣质品
色泽 呈淡黄色至棕黄色 呈棕黄色至棕色 呈棕红色至棕褐色
形态 液态澄清,无悬浮物,无沉淀物 微有浑浊, 有少量悬浮物和沉淀物 严重浑浊,有较多悬浮物和沉淀物
气味 生豆味较淡,无异味 生豆味较浓,微有异味 有酸腐味、蛤喇味等异味
滋味 具有豆油特有的滋味,无异味 豆油特有的滋味平淡, 微有异味 有苦味、酸味、辛辣味及其他异味
下面以玉米淀粉为例介绍鉴别淀粉品质的方法,如表7-7 所示。
一、调味和辅助原料的品质鉴别
6.淀粉的品质鉴别
表 7-7 玉米淀粉的品质鉴别
指 标 优质品 次质品 劣质品
色泽 色泽洁白,有光泽 呈黄白色或灰白色,无光泽 呈黄色或灰色,无光泽
杂质 无杂质 含有斑块、砂粒等杂质 含有大量杂质
气味 具有玉米淀粉固有的气味, 无异味 有酸味、霉味等异味 有强烈的酸味、霉味等异味
干湿 干燥,有良好的分散性, 手攥不成团 潮湿,分散性差, 有结块现象 结块现象严重
对于食盐、食醋等具有腐蚀性的调味和辅助原料,应使用玻璃、陶瓷等耐腐蚀的容器;
对于花椒、大料等挥发性的调味和辅助原料,应使用密封的容器;
对于食用植物油脂、食用动物油脂等易氧化的调味和辅助原料,应使用密封的容器;
对于味精、食糖、淀粉等易潮解的调味和辅助原料,应使用密封的容器。
容器
二、调味和辅助原料的保藏
环境温度不能过高,否则会加快酱油、蚝油等调味和辅助原料的变质速度;
环境湿度应适当,湿度太大易加快微生物的繁殖速度,还会加快食盐、食糖等调味和辅助原料的潮解速度;
湿度太低易造成酱类调味和辅助原料水分流失,造成结板现象;
阳光会加速油脂类调味和辅助原料的变质,因此油脂类调味和辅助原料应存放在避光的地方。
环境
二、调味和辅助原料的保藏
调味和辅助原料一般不宜久放,因此应采用先进先出原则,防止其久放变质;
使用时,需要事先加工的调味和辅助原料,一次不可加工太多,以防存放过久引起变质,造成浪费;
不同性质的调味和辅助原料应分开保藏,如用过的浑油不应与未用过的清油混合在一起。
方法
二、调味和辅助原料的保藏
任务实施
一、鉴别调味和辅助原料的品质
二、为调味和辅助原料选择合适的保藏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