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以水为传热介质的烹调方法 课件(共30张PPT)-《中式烹调技艺》同步教学(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1以水为传热介质的烹调方法 课件(共30张PPT)-《中式烹调技艺》同步教学(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项目八
原料的初步热处理
前言
【项目导读】
原料经过初步热处理后,还要进行正式热处理,才能正式成菜。正式热处理又称烹调方法,是指将经过初步加工的原料通过加热和调味制成菜肴的操作方法。
本项目将分别介绍以水、油、气体和固体为传热介质的烹调方法,以及拔丝、挂霜和蜜汁类菜肴的烹调方法。
【知识目标】
了解以水、油、气体和固体为传热介质的烹调方法的工艺流程、类型和注意事项。
掌握以水、油、气体和固体为传热介质的烹调方法。
了解拔丝、挂霜和蜜汁类菜肴的工艺流程、类型和注意事项。
掌握拔丝、挂霜和蜜汁类菜肴的烹调方法。
2
  以油为传热介质的烹调方法
3
以气体为传热介质的烹调方法
1
以水为传热介质的烹调方法
目录
拔丝、挂霜和蜜汁
5
以固体为传热介质的烹调方法
4
以水为传热介质的烹调方法
任务一
任务导入
自从人类发明陶制炊器后,水便成为烹调中最常用、最重要的传热介质。它将从锅底获得的热能,通过对流方式传递给原料,水温越高,对流速度越快,原料成熟速度越快。但由于在正常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因此除了一些特殊的烹调方法外,以水为加热介质的烹调方法加热时间都比较长。
本任务便来介绍以水为加热介质的常见烹调方法。
以水为传热介质的烹调方法主要有煮、炖、焖、煨、烧、扒、烩、 、涮、汆等,下面分别进行介绍。一、煮
为原料焯水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选择原料→初步加工→刀工处理→入水锅煮制→调味→装盘成菜。
1.煮的工艺流程
(1)白煮:指将清洗后的原料放入开水锅中加热至成熟。
(2)红煮:是在调味时加入有色的调味品,味道更浓郁。
(3)卤:指将经过加工处理的原料投放到卤汤中煮。
2.煮的类型
相关知识
(1)注意选择原料:煮菜应以本味为主。
(2)注意初步热处理:在煮制腥膻味较重,应先对原料进行焯水或过油,以去除原料中的腥膻味和血污。
(3)注意掌握火候:若想获得汤汁浓白的菜肴,应使用旺火加热;若想获得汤清味鲜的菜肴,应使用小火加热。
(4)注意汤汁分量和种类:煮菜的汤汁应一次性加足,不能等煮到一定浓度后再添加,以免影响菜肴的品质。
(5)注意调味品的投放时机:在煮制菜肴时,调味品不宜早放,太早放入调味品会使菜肴原料不易酥烂,蛋白质不易溶于汤中,应在起锅时再进行调味。
3.煮的注意事项
选择原料→初步加工→刀工处理→初步热处理→加汤、调味→炖制→装盘成菜。
1.炖的工艺流程
(1)隔水炖:是指将原料焯水后冲洗干净,然后放入瓷制或陶制的容器内,再放入葱、姜、料酒等调味品和汤汁,接着将容器封口并放入水锅内盖紧锅盖用旺火烧开,直至原料熟软酥烂的烹调方法。如图1.
(2)不隔水炖:相对隔水炖而言,不隔水炖就是将原料、调味品和汤汁直接放入砂锅内,炖至原料熟软酥烂的烹调方法。可分为清炖和侉炖两种类型。如图 2
2.炖的类型
二、炖
炖是将经过加工处理的原料放入炖锅或其他陶瓷器皿中,加水或鲜汤,用旺火烧沸后转小火或微火,炖至原料熟软酥烂的一种烹调方法。
图1
图2
在炖制菜肴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选择原料:炖菜应选用新鲜的、蛋白质含量高的、结缔组织较多的动物性原料,或者形态较大的植物性原料。
(2)注意焯水:原料在炖制前必须焯水,并清洗干净。
(3)注意汤汁分量和加盖:炖菜的汤汁应一次性加足,容器必须加盖,在炖制过程中不能频繁掀盖查看,以免影响菜肴的品质。
3.炖的注意事项
三、焖
焖是将经初步加工、改刀成型和初步热处理的原料放入锅中,然后在锅中加入适量汤汁和调味品并盖紧锅盖,接着用旺火烧沸,再转中小火长时间加热,待原料酥软入味后,稠汁成菜的烹调方法。
选择原料→初步加工→刀工处理→着衣(上浆、挂糊、拍粉的统称)处理→初步热处理→入水锅、调味→盖严锅盖加热→调味→装盘成菜。
1.焖的工艺流程
(1)根据菜肴成品的色泽分类:可分为红焖和黄焖。图1所示。
(2)根据是否经过初步热处理分类:可分为生焖和熟焖。
(3)根据传热介质分类:可分为水焖、酒焖和油焖,它们都可以采用生焖或熟焖的方式,只是使用的传热介质不同。如图2所示。
2.焖的类型
图 1
图 2
可分为干焖和芡焖。其中,干焖是利用动物性原料的胶质和糖来进行收汁成菜,代表菜肴有“干焖鱼翅”“干焖羊肉”等;芡焖是通过勾芡来进行收汁成菜的一种方法,代表菜肴有“芡焖鸡”“油焖茄子”等。
(4)根据收汁手法分类
在炖制菜肴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选择原料:焖菜多选用胶质较丰富、形状较完整、质地较老韧、味道鲜美的原料。
(2)注意掌握火候:焖菜的火候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要用旺火短时间加热;第二阶段要用中小火或微火长时间加热;第三阶段要用旺火短时间加热。
(3)注意适当调味:焖菜的调味可分为两步,一是初步调味;二是增色、定味。
(4)注意控制油量:根据原料控制油量。
3.焖的注意事项
四、煨
煨是将原料经初步热处理后,放入陶制器皿并添加足量的汤水和调味品,然后旺火烧沸,再转小火或微火长时间加热,直至汤汁黏稠、原料酥软成菜的烹调方法。
选择原料→初步加工→刀工处理→初步热处理→入炊具、加汤、调味→煨制→装盘成菜。
1.煨的工艺流程
(1)白煨:是指原料经初步加工处理后,配以葱、姜、调味品入炊具旺火煮沸后改中火保持微沸加热,待汤汁呈乳白色后,装盘成菜的烹调方法。典型菜肴有“白煨猪蹄”“白煨脐门”(见图1)等。
(2)红煨:在调味时添加了酱油、糖色、红油等有色调味品,成菜色泽红润、质地酥软、口味香醇。典型菜肴有“红煨牛三鲜”(见图2)“烧煨面筋条”等。
2.煨的类型
图 1
图 2
在煨制菜肴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选择原料:须选用新鲜、无异味、营养丰富、质地老韧、富含胶质和呈味物质的原料;(2)注意选择炊具:通常选用陶瓷器皿或砂锅作为炊餐用具。
(3)注意掌握火候:煨菜注重汤汁的质量,必须长时间加热。
(4)注意调味方式:煨菜讲究原汁原味,在调味时应根据原料的性能、质地等,酌情添加调味品,以免调味品的味道冲淡菜肴主味。
3.煨的注意事项
提 示
炖、焖、煨类菜肴都属于火功菜,都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加热,但相对来说煨的加热时间更长,更偏重于汤汁的质量。
五、烧
烧是将原料经过初步热处理后,炝锅并添加汤水和原料,然后旺火烧开,再转中小火长时间加热,使原料酥烂入味、汁稠成菜的烹调方法。
选择原料→初步加工→刀工处理→初步热处理→炝锅→入水锅、加汤、调味→烧制→收汁→装盘成菜。
1.烧的工艺流程
(1)红烧:其特点是色泽红润、咸鲜味醇、质地酥软、芡汁均匀。典型菜肴有“麻婆豆腐”“红烧排骨”“红烧鱼块”(见图)等。
(2)白烧:其特点是色白素净、质地柔嫩、清淡醇鲜,典型菜肴有“白汁鲍脯”“鸡汁烧广肚”等。
(3)干烧:其特点是色泽红润、质地柔软、口味香辣。典型菜肴有“干烧明虾”“干烧鲫鱼”等。
2.烧的类型
(4)酱烧:特点是色泽酱红、质地酥软、酱香味浓、咸中带甜,典型菜肴有“酱汁肘子”“普宁豆酱鸡”等。
(5)葱烧:特点是色泽红润或呈深金黄色、质地软嫩、葱香味浓、明油亮芡。典型菜肴有“葱烧海参”“葱烧蹄筋”(见图)等。
(6)辣烧:特点是色泽红润、香辣味浓、咸鲜醇厚、质地柔软。典型菜肴有“辣烧羊肉”“辣烧排骨”等。
2.烧的类型
在烧制菜肴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初步热处理:初步热处理,以去除其腥膻味、增加其香味和色彩、改变原料表面的质地和色泽。
(2)注意调味品的投放顺序:应先放料酒,以去腥增香,然后放入酱油、盐、糖等调味品和适量的汤汁。
(3)注意选择汤汁:烧制水产品时通常使用清水,以保持水产品特有的鲜味。
(4)注意勾芡时机和用量:汁的用量应根据汤汁的多少来决定。
(5)注意掌握火候:对于胶质含量多或不易翻面的原料,火力不宜过大过猛,以防煳锅。
3.烧的注意事项
六、扒
扒是将原料经过初步热处理后,切配成型或以整型入锅,加汤汁和调味品,然后以旺火烧沸,再转中小火加热至原料酥软,接着转中火勾芡,翻锅后保持原料完整形态并装盘成菜的烹调方法。
选择原料→初步加工→初步热处理→整理成型(切配、码放)→加汤、调味→扒制→勾芡→翻锅装盘成菜。
1.扒的工艺流程
(1)根据成菜色泽分类:可分为白扒和红扒,其区别主要是所用调味品的色泽不同。红扒的典型菜肴有“红扒牛方”“红扒鱼肚”(见图1)等。
(2)根据加热方式分类:可分为锅扒(勺内扒)和笼扒(勺外扒)。典型菜肴有“红扒乌参”“蟹黄扒鱼翅”(见图2)等;
2.扒的类型
图 1
图 2
(3)根据原料的完整程度分类:可分为整扒和散扒,两者区别在于原料是整型入锅还是切配成型后入锅。其中,整扒多为高档菜肴,其典型菜肴有“扒整鸡”“整扒鱼翅”等;散扒的典型菜肴有“扒三白”“蚝油白菜”等。
(4)根据成菜口味分类:可分为葱油扒、鸡油扒、蚝油扒、奶油扒、五香扒、鱼香扒等,它们的区别在于所用调味品的种类不同。
2.扒的类型
在扒制菜肴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切配成型:使用散扒烹调方法时,应在原料经过初步热处理后,对其进行切配,然后采用叠、排、摆的手法,将原料在盛器中摆放成型。
(2)注意炝锅:一些菜肴在扒制前需要先用葱、姜等调味品炝锅,然后添加汤汁烧沸,再去除葱、姜,添加其他调味品,最后放入原料进行扒制。
(3)注意收汁方式:若是用锅扒的菜肴,扒菜成熟时,应分次、酌量添加湿淀粉进行收汁,成菜时大翻锅装盘;若是用碗蒸扒的菜肴,蒸制入味后,将原汁入锅内收成浓汁,然后将碗中的菜肴扣在盘内,并浇淋收浓的原汁成菜。
3.扒的注意事项
七、烩
烩是将加工成丁、片、丝、条、块的小型原料经初步热处理后,放入锅中并添加汤水和调味品,再用旺中火短时间加热入味,最后勾以薄芡,使菜肴汤汁较宽的一种烹调方法。
选择原料→初步加工→刀工处理→初步热处理→加汤、调味→烩制→勾芡→装盘成菜。
1.烩的工艺流程
(1)根据成菜色泽分类:可分为清烩、白烩和红烩,其区别主要是成菜色泽不同。清烩典型菜肴有“清烩羊排”“清烩鸡丝”等;白烩典型菜肴有“白烩牛肉”“烩三鲜”(见图)等;红烩典型菜肴有“红烩牛腩”“红烩什锦”等。
(2)根据成菜口味分类:可分为糟烩和糖烩等,其区别主要是所用调味品不同。糟烩典型菜肴有“糟烩鞭笋”“糟烩鸡丝”等;糖烩典型菜肴有“糖烩肉”“糖烩红薯”等。
2.烩的类型
知识库
羹菜是烩菜的一种,它除了具备烩菜原有的特点外,还具有原料成型细小、讲究,炊餐用具多以陶瓷为主,适用人群广泛的特点,其典型菜肴有“西湖牛肉羹”“宋嫂鱼羹”(见图)等。
在烩制菜肴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选择原料:烩菜通常由两种以上的原料构成,且对原料有一定选择性,通常选用成熟、半成熟或易成熟的原料。
(2)注意原料形态:由于烩菜通常是短时间加热成菜,因此其原料大多加工成易于成熟和入味的细小形状。
(3)注意选择汤汁:烩菜主要通过鲜汤调味。
(4)注意芡汁稀稠:需要勾芡的烩菜应勾薄芡,若芡汁过厚,会影响菜肴口感。
3.烩的注意事项
八、
是先对原料进行初步热处理,使其失水、易于入味,然后加入适量的汤水和调味品,用旺火烧开后转中火长时间加热,至原料软烂入味时改旺火收汁,留少许汤汁成菜的烹调方法。
选择原料→初步加工→初步热处理→加汤、调味→ 制→收汁→装盘成菜。
1. 的工艺流程
(1)生 :是指不对原料进行初步热处理,直接下汤锅 制的方法。典型菜肴有“ 鸡翅”“ 蹄筋”、“ 鱼翅”“ 蹄爪”等。
(2)熟 :是指先对原料进行初步热处理,再下汤锅 制。典型菜肴有“ 鲫鱼”“ 大虾”(见图1)等;另一种是对原料先焯水,再 制,也就是俗称的软 ,其典型菜肴有“ 熊掌”“ 海参”(见图2)等。
2. 的类型
图 1
图 2
在烩制菜肴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原料形态:主料在切配时,应注意刀口整齐,使其既美观,又易于入味。
(2)注意原料的初步热处理:对原料进行初步热处理时,若用油煎,则应将原料煎至熟透。
(3)注意加足汤汁:在 制菜肴时,汤汁最好一次性加足,以免中途添加汤汁时冲淡鲜味。
(4)注意糖的添加时机:在烹制带有甜味的 菜时,不宜先加糖。
3. 的注意事项
九、涮
涮是将经过初步加工的原料切成薄片或其他形状,然后放入烧沸的汤锅中,短时间加热至断生后捞出,蘸上调味品食用或直接食用的烹调方法,如图所示。
我国早期的涮对炊具和汤水没有特殊要求,发展到现代通常使用火锅作为炊具,汤水也明确分为清汤、白汤、红汤等多种类型。
选择原料→初步加工→刀工处理→入汤锅涮制→捞出调味。
1.涮的工艺流程
在涮制原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原料形态:为使其易于成熟,应尽量切成薄片,对于虾仁、扇贝丁等体型较小的原料,可将其用竹签穿起来。
(2)注意汤汁和调味品的分量:注意汤汁的分量,汤汁过多容易溢出和飞溅,汤汁过少容易干锅。
(3)注意调味品的选择:常见的涮锅调味品有芝麻酱、花生酱、牛肉酱、豆腐乳、韭菜花、蚝油、酱油、醋、辣椒油、葱花、蒜末等,种类繁多、风味各异,应根据食用者的口味进行选择。
2.涮的注意事项
十、汆
汆是将原料加工成片、丝、条等极易成熟的形状,然后对其上浆(或不上浆),也可将原料加工成泥状后制成丸子形,接着将原料放入烧沸的鲜汤或水中,经旺火短时间加热成菜的烹调方法。
选择原料→初步加工→刀工处理→上浆或制丸→入锅汆制→调味→装盆成菜。
1.汆的工艺流程
(1)清汤汆:是指对原料进行上浆后,待汤水沸腾后抖散下锅,变色后捞出,另用清汤成菜。典型菜肴有“茉莉花汆鸡片”等。
(2)混汤汆:是指对原料不上浆,待汤水沸腾后下锅,加入调味品,撇去浮沫后盛入汤碗成菜。典型菜肴有“萝卜汆羊肉”“冬瓜汆丸子”(见图)等。
2.汆的类型
在汆制菜肴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选择原料:在汆制菜肴时应选择新鲜、无异味、质地细嫩的原料,辅料应选择易熟的蔬菜,并应将原料加工成易于成熟的形状。
(2)注意浆的稀稠:在汆制需要上浆的菜肴时,应根据菜肴的需要,掌握好浆的稀稠,质地较老的原料,浆应稀一些,质地较嫩的的原料,浆应稠一些。
3.汆的注意事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