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课件(共4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课件(共41张PPT)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导图巧记忆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考点全聚焦
考点 聚焦 考点解读 核心素养
1.生 物的 特征 举例说明生物的基本特征。(理 解) 1.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
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
然的情感。
考点 聚焦 考点解读 核心素养
2.生 物与 环境 (1)举例说明环境因素对生物 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 响;(了解) (2)举例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 有密切联系;(理解) (3)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 物的影响。(独立操作) 1.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培养
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并与
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2.初步具有科学探究能力,能
分析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生物学
问题。
3.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续表
考点 聚焦 考点解读 核心素养
3.生 物与 环境 组成 生态 系统 (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理解) (2)描述生物圈的范围、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了解) (3)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了解) (4)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了解) (5)阐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理解) (6)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理解) 1.运用系统和整体的思维方式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实例,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3.初步形成生态观。
4.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续表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知识大集结
考点梳理
1.生物:______________叫生物。(判断某一物体是否属于生物,应看
其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
有生命的物体
2.生物的基本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______。
绿色植物能通过__________制造有机物——____养;动物不能自己制造
有机物,通过__________________获取有机物——____养。
营养
光合作用

捕食其他动、植物

(2)生物能进行______。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______,呼出_______
___。少数生物如乳酸菌、破伤风杆菌的生活____________,进行_____
呼吸。
呼吸
氧气
二氧化碳
不需要氧气
无氧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______。排出废物的方式多样,如人可
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式排出体内废物,植物通过落
叶和利用气孔排出__________等途径排出体内废物。
废物
排尿
排汗
呼出气体
二氧化碳
(4)生物能对__________作出反应(又称________)。______是应激
性的一种表现,但只有________________才具有。
(5)生物能______和______。
(6)生物都有______和______的特性。
外界刺激
应激性
反射
高等动物和人类
生长
繁殖
遗传
变异
(7)除______外,生物都是由______构成的。______是生物体结构和
功能的基本单位。
提示: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生物才有生长、繁殖
和应激性等生命活动。
病毒
细胞
细胞
3.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推理法、测量法等。
(1)观察法: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可直接用肉眼或借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仪器进行
观察;观察要有明确的______,观察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
记录下来;一般在__________状态中进行,要求观察者对生物________
_____影响。
放大镜
显微镜
望远镜
目的
野外自然
不施加任何
(2)实验法:实验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利用特定的材料和
器具通过有目的、________的操作、______、记录和分析,发现或
_______科学结论;主要包括______实验和______实验。
有步骤
观察
验证
对照
模拟
(3)调查法: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
查______和调查______,制订合理的__________;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
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时,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______。调查
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还要用数学
方法进行统计。
目的
对象
调查方案
样本
4.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1)科学探究一般包括六大基本环节:__________ 作出假设 制订
计划 实施计划 __________ 表达、交流。
提出问题
得出结论
(2)实验方案的要求:需设计______实验,一般只设置______变量因
素;为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还要设置____________________,有时
需要取______值。
对照
一个
重复组(重复实验)
平均
5.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中的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_____
_____,可分为两类——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前者包括最常见
的________________,后者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__________。
生物与生物间形成的关系
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光、温度、水等
其他生物
①__________: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如猎豹与羚羊。
②__________: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和配偶
等的现象,如杂草与水稻。
捕食关系
竞争关系
③__________:是指两种生物生存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离开
后一方或双方都难以生存的现象,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共生关系
④__________:是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这
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营养来维持生存的现象,如噬菌体与细菌、蛔
虫与人。
寄生关系
⑤合作关系:是指同种或不同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互为有利的
生活关系。两者分开后__________生活,如寄居蟹和海葵。
仍能独立
(2)生物______环境,同时也______环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
________也具有________。
适应
影响
普遍性
相对性
6.生态系统
(1)概念:在一定__________内,______与______所形成的统一的整
体叫做生态系统。
空间范围
生物
环境
(2)________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范围包括________的底部、
______的大部和________的表面,它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
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生物圈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3)成分:生态系统包括______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
________部分(水、阳光、空气等)。
________:在生态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是______,此外还包括一
些________细菌。
________:不仅包括______,还包括一些营______生活的____________。
________:是联系生物与环境的纽带,主要包括营______生活的______
_______与某些______。
生物
非生物
生产者
植物
自养型
消费者
动物
寄生
细菌和真菌
分解者
腐生
细菌和真菌
动物
(4)特点: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能力,使生态系统中各种
生物的数量和____________维持在______稳定的状态,称为__________。
但这种调节能力是______________。
自动调节
所占的比例
相对
生态平衡
有一定限度的
(5)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
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______________(农田
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前者比后者的自动调节能力强。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有“地球之肾”之称。
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
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
自然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沿着________和________流动,能量流动是
______的、__________的。
物质和能量
食物链
食物网
单向
逐级递减
7.食物链和食物网
(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
的链状结构叫做________。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
彼此交错连接,这样就形成了________。
食物链
食物网
(2)食物链的书写: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________,箭头指向表示
______循环与______流动的方向;食物链只包括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不写入食物链。
生产者
物质
能量
生产者和消费者
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3)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____,生物获得
的能量越____,生物体内有毒有害物质积累越____。



(4)食物链中生物数量的变化:(以“甲 乙 丙”为例)
①短时间内:如果乙的数量减少,则甲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______;如果
乙的数量增加,则甲的数量减少,丙的数量______。
减少
增加
②长时间内:如果乙的数量减少,则甲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丙的数量
______________;如果乙的数量增加,则甲的数量先减少后增加,丙的
数量______________。最终各种生物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先减少后增加
先增加后减少
识图分析
图名 图片 常考知识点
1.生态系 统示意图 及食物链 中生物所 含能量、 有毒物质 含量示意 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图一中共有____条食物链。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除了图一所示部分外,还应包括
_______部分。
(3)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判断,图二中的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__。这个生态系统最终的能量来源于_____。
图一
图二
图三

非生物

太阳
图名 图片 常考知识点
1.生态系 统示意图 及食物链 中生物所 含能量、 有毒物质 含量示意 图 (4)如果图一的生态系统被重金属污染,则在____的体内该重金属含量最高。
(5)由于人类大量捕捉野生蛙,昆虫的数量会______________,最终导致该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能力是有限的。
(6)绝大部分细菌和真菌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
(7)图三中的D对应图一中的__。

先增加后减少
自动调节
分解者

续表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名 图片 常考知识点
2.生态系 统物质循 环示意图 (1)据图分析:甲是________,乙是
________,丙是________。
(2)____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3)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
__________的,因此在该生态系统中___的数量最多。
(4)写出图中生物构成的食物链:____
_____。
消费者
分解者
生产者

逐级递减

丙 甲
续表
实验突破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
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制订计划:
①设置对照:在铁盘内放一些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
一侧盖上黑纸板,形成明亮与阴暗的两种环境,设置好本实验的变量:___。
光照
②控制______变量:将10只生长状况______________的鼠妇平均分为两
组,分别放入铁盘两侧的中央。
单一
相似(相同)
③观察记录:待鼠妇静置2分钟后,每隔1分钟统计1次明亮处和阴暗处
鼠妇的数量,共10次。
(4)实施计划: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5)得出结论:小组分别计算出明亮处和阴暗处鼠妇数目的______值,
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平均
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6)表达、交流:实验材料的数量不能太少、计算各小组的平均值,
目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实验结束后,将鼠妇____________。
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
放回大自然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真题深解读
考点1 (2023·益阳)大雨过后,菜地里爬出许多蚯蚓,几只鸭子忙着
享受“美食”。以上没有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D.生物能进行呼吸
思路点拨 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蚯蚓是通过体壁来呼吸,大雨过后雨水填满了菜地的缝隙,里面缺少氧气,因此菜地里爬出许多蚯蚓,体现了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鸭子忙着享受“美食”体现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自主解答】C
考点2 (2022·广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归
园田居》中的名句。下列生物之间的关系与诗句中“草”和“豆苗”的关系
相同的是( )
A
A.水稻和稗草 B.猎豹和羚羊 C.蜜蜂和油菜花 D.跳蚤和猫
思路点拨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解答时可以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切入。生物之间的关系有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等。种间关系包括原始合作、共栖、共生、寄生、捕食、竞争等。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备考勤演练
题库训练
1.(2023·云南)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
B
A.滇金丝猴 B.机器人 C.草履虫 D.绿孔雀
2.自然界的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环境中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下
列各项中属于影响小麦生长的生物因素的是( )
D
A.一定的水分 B.适宜的温度 C.充足的阳光 D.麦田中的杂草
3.小明发现某一地区蜗牛外壳的颜色有深色和浅色的,在阴暗的石头缝
和明亮的草地都能发现此种蜗牛,且此地区有一种以此种蜗牛为食的天
敌。小明调查了此种蜗牛在两处的数量后作图,并据此推断出该天敌是
利用视觉捕食蜗牛的。下图中最可能是他的调查结果的是( )
B
A.&2& B.&3& C.&4& D.&5&
4.青蛙等两栖动物在冬天要进行冬眠,这种现象说明( )
C
A.环境能够适应生物 B.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C.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D.生物能够躲避敌害
5.红军在长征途中翻雪山、过草地,还要穿越沼泽地。这里的“沼泽”属
于( )
D
A.草原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湿地生态系统
6.(2022·杭州)达尔文曾有过下列描述:牛喜欢吃三叶草;三叶草要靠
土蜂传粉;田鼠吃土蜂的蜜和幼虫,捣毁土蜂的巢;猫捕食田鼠。根据
上述生物之间的关系分析,下列能正确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
B
A.阳光 三叶草 土蜂 B.三叶草 牛
C.土蜂 田鼠 猫 D.土蜂 三叶草 牛
能力提升
7.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都具备的特征的是( )
B
A.具有细胞结构 B.需进行新陈代谢
C.能进行反射活动 D.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8.当气温骤降时,有些同学未及时添加衣物,因着凉而感冒;有些同学
虽然也未添加衣物,却并没有感冒。针对这两种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前者说明生物影响环境,后者说明环境影响生物
B.前者说明环境影响生物,后者说明生物影响环境
C.前者说明环境影响生物,后者说明生物适应环境
D.两种现象都说明生物适应环境
[提示]当气温骤降时,有些同学未及时添加衣物,感冒了,说明环境影响生物;有些同学虽然也未添加衣物却并没有感冒,说明生物适应环境。
C
9.(2021·新疆)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请分析回答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______,消费者共
有___种。如果蛇被大量捕杀,会导致________的
数量短期内增加。
青草
4
鼠和兔
(2)如果该生态系统被有毒物质污染,那么最终
____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

(3)图中各生物间通过______关系构成食物链,其中最长的食物链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捕食
青草 鼠(兔) 蛇 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