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写作指导:“中国科学家精神”材料作文导写课件(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写作指导:“中国科学家精神”材料作文导写课件(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肇庆市2024届高中毕业班
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广东一模)
作文
(2024.3.13)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甚至有著名学者断言这“不可能”。袁隆平不打算退却。1966 年,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以上材料选编自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的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体现了中国科学家精神,对我们的学习或成长颇具启示意义。请选准角度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题回顾
1.(选必中教材单元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认识事物时,我们的判断常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笃信古人、权威和书本,听信大多数人的意见等。“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等常见说法就体现了这些影响。
围绕这样的短语,延伸思考,充实依据选取合适的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独立思考,拒绝盲从
2.(2023湖南师大附中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认识事物时,我们的判断常常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这种现象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做课前演讲,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抄袭,不少于800字。
1、独立思考,拒绝盲从
2、不要在权威面前失去自我
3、要敢于向大多数说“不”
3.(2023年福建莆田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上世纪初,西方权威学者下了“中国贫油”的结论。李四光在分析中国地质构造特点的基础上,创建中国地质力学理论,并据此组织指导石油地质工作,终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为我国甩掉“贫油”的帽子作出巨大贡献。
材料二:西方学者断言“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但袁隆平通过观察、分析和研究,坚信搞这项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勇敢地向传统观念提出挑战,实现了杂交水稻培育从理论设想到实现途径的突破,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新征程上,需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广大青年应该如何挺膺担当?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敢于质疑,挑战权威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模考题)
人类历史上,批判产生了巨大的能量。正是哥白尼对“地心说”的批判,才揭开了我们所处星球的真相;正是费尔巴哈对唯心论的批判,才驱散了人们认识上的迷雾。
不仅如此,哥白尼构建了“日心说”,勾画出太阳系运行的真实图景,为近代天文学铺平了道路;费尔巴哈贡献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为马克思主义登场扫除了障碍。
而在世界的东方,毛泽东在新中国诞生前夕庄严宣称:“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全面理解材料,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发扬“批判”精神,并推陈出新
5.(2024顺德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Ⅱ中,小说提到了中国农机人方婉之设计的第一代大型联合收割机“北大荒人”。2022年9月,世界上第一款大规模、高效率的粮食收获机械设备“东方红 YT6668”惊艳问世。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无数个那样的“北大荒人”体现出的“内在的刚勇”,就没有现实中一个个世界领先的“东方红 YT6668”。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个人的生活体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整则材料的核心词:“内在的刚勇”
命题分析
本作文题的价值导向符合国家大政方针和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回应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精神。命题材料编选自语文教科书,强势关联教材,体现了高考的“引导教学”核心功能,突出“教考衔接”理念,关注学生发展,贴近个人生活,注重引导青年学生正确面对、思考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一、理解材料
“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甚至有著名学者断言这“不可能”。袁隆平不打算退却。1966 年,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
/
/
第一层:先写美国遗传学家的论断,随后突出袁隆平坚信自己、敢于质疑、勇于挑战权威的中国科学家精神。
第二层:写袁隆平面对“不可能”断言,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自信向前而不退却。
第三层:写袁隆平的科研成果发表,反应了袁隆平在这一领域的探索思考,体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创新精神。
材料共同揭示了中国科学家丰富的精神内涵:坚信自己、敢于质疑、勇于挑战、坚持不懈、深入探索、积极创新等。
二、理解引导语
以上材料选编自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的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体现了中国科学家精神,对我们的学习或成长颇具启示意义。请选准角度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交待材料出处
写作情境任务——要求写出对“我们”的学习或成长的启示意义。
明示材料主题
认识:1.(动词)认得。
2.(名词)指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领悟到的道理。
思考:进行深入、全面的思维活动。
1.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2.中国科学家精神对自己的启示意义
3.我们在学习或成长中该如何做。
三、立意参考
1、坚信自己,敢于质疑
2、勇于挑战,坚持不懈
3、深入探索,积极创新
4、追求真理,不怕困难
一类文【54-60分】
1.紧扣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具体内涵(坚信自己、敢于质疑、勇于挑战、坚持不懈、积极创新等),并紧密结合自己的学习或成长,阐述科学家的某种或某几种精神对自己的启示意义。 2.有合理的切入点,观点明确且论述深刻,结构严谨,内容丰富,联系实际。 3.文风端正,书写卷面整洁,语言表达亮点突出。
二类文【48-53分】
1.紧扣准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内涵,能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或成长进行论述。 2.语言通顺,书写整洁,内容比较充实,结构完整,论据契合观点。
三类文【42-47分】
1.能写出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内涵,但没有结合自己的学习或成长,没有体现科学家精神对自己的启示意义。 2.语言基本通畅,字迹较为清楚,结构完整。
四类文【36-41分】
对“中国科学家精神”泛泛而谈,没有体现某个具体的角度,结构混乱,语言不通畅,论据不充分,不典型。
五类文【35分及以下】 1.思想不积极向上,没有完成写作任务,科学家精神不准确。 2.或完全离题,另起炉灶。 3.套作、抄袭或文体不明确。
评分标准
【范文】
1996年,袁隆平院土用一篇论文有力回击了此前外国专家对“水稻杂交无优势”的定论,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我从中悟得中国科学家的精神:知不可为而为,开不可为之门。
我们要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挑战权威。在新中国刚成立的年代,因战火而致科技落后的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国家专家“这不可能”“这个你们搞不出来”的言论。但有众多如袁隆平院士一样的科学家,知不可为而为,让中国赶上了科技世界的进程。如坚守北大荒的“方婉之”们,她们自知科技实力比不上外国,但依旧刻苦钻研中国自己的农田收割机,终换得世上首台YT6668的面世;又如让荒原开出蘑茹云的邓稼先,秉持“外国人能搞,我们就不能搞吗”的质问初心,在国外资料封锁的情况下,向不可为而为,终研究出“大国重器”;再如从小种下保卫祖国蓝天梦想种子的顾诵芬,从零开始,面对外国专家的质疑也毫不胆怯,终得歼-8战斗机翱翔于天。他们是中国科学家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知不可为而为之、挑战权威的代表。若没有他们的为不可为之事,又何来今日富强之中国?
知不可为而为,开不可为之门
广东考生
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是大勇,而不是小勇。中华民族自古尚勇,从袁隆平院土以一己之力反驳外国专家的定论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的勇。但这并不是蛮勇,更不是无知的勇,而是在潜心研究,积攒多时,深思熟虑后的勇,这种大勇才是最有力量的,也是最击人心的。君可见中国桥梁之首港珠澳大桥在人们繁荣质疑声、否定声中落成,至今已承裁超亿万人通行;君可见苏炳添在专家认定亚洲人身体条件在体育方面天生处于劣势时,他以潜心煅炼之勇,打破了这个定论;君可见,中国面对外国封锁并断言中国发展不可能赶上强国时,中国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强国长达几百年的发展历程。这是中华民族血脉中的勇,是面对定论时不服气的韧劲,是深思而后动的大勇。
知不可为而为,开不可为之门。鲁迅先生说:“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诚如斯言。但试问当今哪一项研究、哪一门学科,哪一套理论是自古以来便存在的呢?自然是没有的。但我们自古以来就有袁隆平院士这样,知不可为而为,敢于挑战,勇于创新之人,这才打开了那一扇扇本不可为之门。
新时代的号角已然吹响,新征程的路途就在你我脚下。望侪辈青年多一份向不可为而为的勇气,少一份被固有而囿的自封,学习中国科学家的科研精神,开不可为之门。
新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先进科技,使我们可以在毫秒之间将信息传至万里之外,也使人们的评论可以更随心所欲地发表。一个人生活在如此之环境,成长中难免会伴随着风言杂语,而我们当做的,只是莫听风雨,只顾前行。
莫听风雨,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一个安静详和的发展空间。
唯有不受外界风雨之扰,方可全力促你我发展。莫听风雨,是哀隆平院士不在意外国人早已定下“交水稻无优势”的结论,无视外国专家的冷嘲热讽,专心于自己的科研天地,最终历经数载,培育出“超级杂交稻”为解决世界人民的粮食问题做出巨大贡献;莫听风雨,是苏炳添不在意外界人对他作为“高龄运动员”还妄想再创辉煌的质疑,专注于自己的训练,最终在世界奥运的舞台上以9秒83打破亚洲记录,挤身世界飞人之列;莫听风雨,是张桂梅不听外界对她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动机的质疑,专注于自己的教育舞台,最终助力无数大山女子走出深山,荣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盛誉。若不是他们不听风雨,不在意外界之言语,又怎么会有超级杂交水稻的诞生,又怎么
莫听风雨,勇毅前行
广东考生
会有9秒83的亚亚洲纪录,又怎么会有无数女子走出大山?由此观之,生于新时代之你我,当莫听外界风雨,为自己的发展争得宁静的空间,方可全力促你我成长。
人如此,国亦如是。
君不见王安石治国时,力排外界之风雨,发出“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的呼声,坚持变法,为大宋之治国争得一份光明;君不见三国名将姜维不听外界劝降之言语,制定一系列抗战至死的治国作战政策,最终使蜀汉得以延续十余载,为蜀汉绽放最后的灿烂;君不见新中国不顾资本义国家的风言风语,将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最终以几十年的时间走完西方列强走过的几百年的发展之路,打破质疑。由此观之,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应莫听风雨,为自身发展争得宁静空间,方可再见曙光。
身为新时代之青年,当以前辈为榜,国家为样,不仅要不听外界风吹雨打之声,更要如袁老一样勇敢挑战外国专家“权威”之言语,如新中国一样面对黑暗前路勇敢向前,方可在莫听风雨中争得宁静空间,以乘风破浪、披荆斩荆,迎来胜利。
吾辈青年,当莫听风雨,勇毅前行,为中国实现复伟大复兴之梦添砖加瓦!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早期培育杂交水稻时曾受到种种怀疑,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杂交无优势”,他却没有因此畏惧不前,而是勇敢挑战权威,创新发展。故我言:勇于挑战权威,创新发展前路。
挑战权威,需具备无畏之勇气。
勇敢的精神是刻在我们中华儿女骨子里的烙印。君可见,抗日战争时期无数革命先烈勇猛作战,不畏强敌,叶挺、毛泽东、陈乔年内心的勇敢是支撑他们的力量源泉;君可见,钱学森冒着生命危险,勇敢的对美国说“不”,坚定地横渡大洋,返回华夏大地,报效祖国;君可见陈祥榕勇敢保卫祖国边境,不让祖国失去一寸土地,那遥远的边境始终回响着“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口号。我们当代青年也应具备这样勇敢无畏的精神,以勇气充斥“华夏雄狮”的体内。
勇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打破“不可能”。
从怀疑声中打破“不可能”,需要我们具备勇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从“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到詹天佑建成京张铁路;从杨利伟成功升空,到港珠澳大桥成功通车;从完全依赖进口到中国自主研发的C919大型客机,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
勇于挑战权威,创新发展前路
广东考生
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的障碍,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成就,打破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可能”。这都是我们的前辈敢于挑战权威、奋勇向前换来的。我们也应像他们一样,要勇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打破“不可能”,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勇于创新,促社会发展。
当今时代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自主创新才是立足于时代潮头的关键。君不见,华为自主创新研发的鸿蒙系统、麒麟芯片、Mate60pro手机,打破了美国的限制,遥遥领先;君不见,极氪001新能源电车的推出创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之路;君不见,北斗导航的创新发展动摇了美国的GPS垄断地位。创新发展已成为时代浪潮,我们应成为时代浪潮的“弄潮儿”。
“少年应有鸿鹄志,当骑骏马踏平川。”吾侪青年正身处华夏盛世,应当有勇敢无畏,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和自主创新发展的思想,在这巨大的时代浪潮中,应有“乘风破浪”之势,向着“黄金时代”涌去。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们应化会“大鹏”勇敢挑战权威,创新发展前路,走向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光明前途。
【素材积累】
1.从各方面对习俗的质疑,是每一个思想水平较高的人的必然发展阶段。——爱默生
2.最伟大的科学,永不满足于无知,怀疑的种子,它在强者的心目中比信心更有生殖力。——《罗曼·罗兰回忆录》
3.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霍姆林斯基
4.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韩非子·喻老》
5.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6.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7.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1、谷爱凌——挑战高难度动作夺冠
中国滑雪运动员谷爱凌,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决赛最后一轮,勇敢地选择了自己平时训练中都从未完成的动作,并挑战成功,勇夺冠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正式比赛中完成该动作的女运动员。谷爱凌曾写过:我承认,我爱上了恐惧。她认为恐惧带来的压力是最好的能量来源。正是她爱上恐惧,克服恐惧,不断地突破自我界限。
2、残奥会运动员超越自我
残障并不能阻挡前行的脚步,更无法阻碍奋进的征途。斯洛伐克选手亨列塔·法尔卡索娃用自己的十枚金牌,表达了“生活不能十全十美,但滑雪能”的人生信条;57岁的比利时运动员琳达·勒邦和女儿搭档完成比赛,传递出爱与希望的真挚情感……下肢缺陷,便坐下身躯,立起灵魂;没有手臂,便以滑雪板为翅膀,追逐梦想。北京冬残奥会的深远意义,不仅仅让世界各地的残疾人运动员共享体育运动的激情与欢乐,更在于鼓舞每一个人敢于追求梦想、超越自我、实现梦想,“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
3、苏炳添——挑战自我极限
2012年,苏炳添与博尔特同场竞技,感受到差距的他给自己立下目标:跑进百米9秒区。为此,他反复训练摸索,大胆决定更换起跑脚“重新学习跑步”;“受伤时我思考过是不是跑不动了,但我告诉自己,养好伤病还可以继续飞翔。”东京奥运会,他跑出9秒83打破亚洲纪录,成为首位闯进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亚洲飞人。他超越了年龄和伤病,更超越了自己!正如苏炳添所说:“极限都是别人讲的,我不突破极限,我突破自己。”
5、挑战出真知,真知指引科技前行。
天文学家哥白尼通过对行星的不断观察,分析计算,得出结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绕太阳转。”日心说的提出和以往科学家所接受的地心说相左,是像常人那样接受地心说,还是坚持自己?是相信权威,还是勇于挑战?又经过数年计算,他终于肯定自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将真理公之于众,引发了一场子让革命。
达尔文经数年研究发表了《物种起源》,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他的进化论有效地抨击了基督教的“神创论”,推进了社会的前进,解放了思想。
6、钟芳蓉
2020年,湖南耒阳考生钟芳蓉以676分的总成绩获得湖南省文科第四名。钟芳蓉以优异的成绩报考考古专业,引发考古圈众多褒奖和热议。同时,也有声音质疑考古专业冷门,就业困难。8月2日,钟芳蓉发微博称:“我从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受到樊锦诗先生的影响,所以报考了考古专业。”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后悔。”钟芳蓉说,“很庆幸自己能在樊先生的影响下确定自己的兴趣并坚定地选择了北大考古专业,让我的成长有了更多的力量。”
7、叙利亚第一夫人阿斯玛
由于叙利亚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妇女的社会地位不高,尽管是显赫的政界人士的妻子,也无法抛头露面。阿斯玛的丈夫巴沙尔,由于留学过英国,本人也并不保守,自然主张在叙利亚推行学习西方的改革。阿斯玛却支持丈夫的改革,率先打破阿拉伯妇女深居简出的陋习,在公众场合上抛头露面,为丈夫的事业,以及成为合格“第一夫人”努力。
这样,在2001年3月19日,当叙利亚总统巴沙尔在接受国外元首访问时候,叙利亚民众也发现总统旁边的妻子,也是他们的第一夫人是一袭长裙、不带头巾、没有戴面纱的美丽女子。当时,阿斯玛就是改变了阿拉伯妇女的保守形象,用时尚的打扮,把中东女子的魅力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8、张晓风说:“生命的厚礼,原来只赏赐给那些肯于一尝的人。”
我们时常抱怨生活的无奈与心酸,殊不知,如果我们能走出舒适圈,勇敢地向未知领域迈出第一步,那么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来这人间一趟,若不看看世界,岂不浪费了光阴?
请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