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种群和群落本专题知识内容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四个部分。本章教 学上的重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群落的演替,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结构这两节内容分别是为这 两个重点打基础。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演替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认清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 的政策的意义。近年高考对本专题重点考察的内容有: (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2)群落的结构特征、 演替以及种间关系。考查的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简答题,其中图表分析、定量计算、信息应用 和综合创新等题型为主要考查形式。复习时,应通过结合实例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且要掌握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并能利用其解决实际问题。回归教材重难点一、基础再现:(一)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 。 2.种群密度就是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包括 。4.样方法调查取样的关键是做到 。5.出生率是指 。6.迁人率或迁出率是指 。7.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的假设是在 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 增长。 t 年后种群数量为: ,其中入表示 。2.“S"型曲线是 的增长曲线。3.环境容纳量是指 。(三)群落的结构特征与演替1. 群落是指 。2.区分群落的主要依据是 。3.丰富度是 。4.种间关系包括 。5.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 等方面。6.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 现象,垂直结构中不同植物适于在下生长。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7.立体农业是指 。 8.演替是指 。9. 初生演替是指。10.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 进行。二、教材重要语句1.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密度可选择 。2. 植株上蚜虫的密度、 的密度、 的密度等,可用 法调查。3. 大 熊 猫 的 栖 息 地 遭 到 破 坏 后 , 由 于 和 , 其 值 会 变 小 , 这 是 的重要原因。 4.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 中,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 甚至 。5.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属于 的物种, 关系为 。6.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 和 等。7.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 ,有时表现为方占 ,另一方处于 甚至 。8.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 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 转变为 养料,供植物利用。 9.群落的水平结构中同一地段上 也有差别,它们常呈 分布。10.许多土壤中的动物有 ,且身 ,所以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常采用 的方法,而不采用 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 的方法进 行采集、调查。11. 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 有限的群落。12.在棵岩上首先定居的是 ,它分泌的 。13. 如果是在干旱 的荒漠地 区 ,群落 的演替就很难形成 ,或许 只发展到 阶段或 阶段。14.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 。三、要点判断1.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2.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祥落的垂直结构。( )3 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4.“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5. 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6.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7.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火山岩上。( )8.群落演替中的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9.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10.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11.可以使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蛙卵的密度。( )12.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13.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14.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主要是由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调节的。( )15.不同种生物的 K 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 K 值固定不变。( )四、长句表述1.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原理是怎样的 2.在定环境条件下,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群的增长为什么会停止,有时稳定在一一定的水平 3. 为什么火灾后的草原属于次生演替 4.请判断下图捕食关系的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写出判断依据。查补易混易错易错易混【01】种群和群落的特征和调查方法混淆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 :(适用于分布 , 的种群)。(2) :(适用于分布 , 的种群)。① :(适用于 或 ,如调查 的密度、 的密度、 等)。② :适用于 ,如 、 等。③ 法: (适用于 )。2.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1)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 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 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 法进行采集、调查。(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a. :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 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 ,种群数量 有限的群落。b. :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 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 “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易错易混【02】不能正确解读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不能正确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的应用。1.种群数量变化除了 ,还有 、 、 等,在分析时也要注意各种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运用数学模型分析“J”形曲线种群“J”形增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 ,λ 代表 ,不是增长率。(1)λ>1 时,种群密度 ,如图中 AB 段(不包括 B 点)(2)λ = 1 时,种群密度 ,如图中 B 、D 点(3)λ<1 时,种群密度 ,如图中 BD 段(不包括 B 、D 点)2.变式法解读“S”形曲线注:种群增长率=ΔN/ΔT两图对比分析解读:(1)t1 之前,种群数量小于 K/2,由于 ,种群数量 ,当种群数量为 K/2 时,出生率远 死亡率,种群增长率达到 。(2)t1 -t2 时,由于 ,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 ,天敌数量 ,种群增长率 。(3)t2 时,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此时出生率 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 。3.曲线模型中 K 值的不同表示方法图中 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 K 值, 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 K/2。易错易混【03】对群落演替的理解不到位1.群落演替: 。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 因素(包括 、 等)与 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3.初生演替:是指;次生演替:。易错易混【04】不能正确理解群落的种间关系;不能准确进行种间关系的有关分析等。1 .群落的种间关系项目 概念 数量坐标图 能量坐标图 特点 举例/ /2 .辨析几种常见的种间关系(1)对比法分析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1)捕食坐标曲线的判断(如图 A)a .从最高点判断, 一般情况下, 数量多, 数量少。b .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 后达到波峰的为 ,即 变化在先, 变化在后。2)种间竞争坐标曲线的判断(如图 B)a .看最终结果: 一种生物数量(甲) ,另一种生物数量(乙) ,甚至降为 的曲线为竞争曲线。b .看影响因素: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 和 ,则为竞争关系。(2)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的区别种内 与种间 的区别:简记为“ 同斗争”“异竞争” 。“ 同斗争” :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种内斗争,如公羚羊争夺配偶。 “异竞争” :不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易错易混【01】种群和群落的特征和调查方法混淆(2022·四川省 · 月考)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 错误的是( )A. 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B.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C. 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D. 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 CO2 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易错易混【02】不能正确解读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不能正确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的应用。(2022·浙江省 · 真题)下列关于某种昆虫种群存活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 存活曲线的横坐标表示该昆虫种群的年龄B. 绘制种群存活曲线至少需要观察记录 100 个个体C. 必须从不同年龄组中选取相同比例的观察记录个体D. 当所有被选取的个体达到平均寿命后停止观察记录易错易混【03】对群落演替的理解不到位(2021·全国卷真题)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D. 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易错易混【04】不能正确理解群落的种间关系;不能准确进行种间关系的有关分析等。(2022·新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模)下图为种间关系的三个坐标曲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两种食虫蝙蝠觅食时间相互错开,其数量关系如图甲所示B .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C .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竞争关系、捕食D .图丙中起始阶段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 X 的种内斗争加剧1.(2022·全国甲卷 · 高考真题) 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 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 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 )A .甲、丙、乙 B .乙、甲、丙 C .丙、甲、乙 D .丙、乙、甲2 .(2022·全国乙卷 · 高考真题)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② 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③ 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④ 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⑤ 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⑥ 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3 .(2022·山东 · 高考真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 了 1000 条鱼售卖, 第 2 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 950 条鱼。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 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 )A .2×104 条 B .4×104 条 C .6×104 条 D .8×104 条4.(2022·全国乙卷 · 高考真题) 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 (答出 3 点即可)。(2)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 S,样方面积为 m ,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 n ,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为 。(3)与标志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 (答出 2 点即可)。5 .(2022·全国甲卷 · 高考真题)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发现,某种哺乳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发现该种群中。_____________(2)若要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若要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3)调查发现该林地的物种数目很多。 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4)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 (答出 2 点即可);动物对植物的作用有(答出 2 点即可)。6.(2022·湖南娄底 · 二模) 某农户靠养殖黑山羊发家致富,黑山羊的(K 值-种群数量) /K 值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曲线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呈负相关B .(K 值-种群数量) /K 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C .捕获黑山羊后种群剩余量最好控制在 S3 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 .S5 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接近该种群在该环境中的 K 值7 .(2022·海南海口 ·模拟预测)图 1 、2 为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野生动物保护的最佳效果是种群数量发生图 1 中③到①的变化B .图 2 中三条曲线对应环境的优越程度的大小关系是②>①>③C .渔业捕捞时要确保捕捞后该种群数量不小于图 1 中 P 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 .有害动物防治就是使其种群数量发生图 2 的②到③的变化直至为 08 .(2022·山东 · 高考真题)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 适量的饲料, 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 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亲体数量约为 1000 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B .亲体数量约为 500 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C .亲体数量大于 1000 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D .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9.(2022·辽宁大连 · 二模)下图反映了猎物与捕食者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 为捕食者, B 为被捕食者 B .B 的存在对于 A 也是有益的C .A 和 B 在种群数量上相互制约、互为因果 D .A 对 B 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 B 的种群密度相关10.(2022·山东淄博 ·三模)下图为捕食关系的两种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图一中的 a 点和 b 点分别对应图二中甲、乙曲线的最低点B .图一和图二的曲线变化趋势体现了因果关系的循环性C .图一中②区段的种群数量变化与图二中的 c 区段对应D .从图一可以看出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 K 值分别是 P3 和 N311 .(2022·湖北 ·模拟预测) 竞争原理认为:当 2 个或 2 个以上的物种竞争同类有限资源时,优势竞争者会 导致劣势竞争者的灭绝, 但也可能出现竞争共存。例如, 猪笼草(食肉植物) 被认为是劣势竞争者, Brewer对猪笼草与另一种植物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注:猪笼草打开盖子意味着猪笼草可很容易地摄食。改自 Brewer ,2003)A .当使用相同的资源时,劣势竞争者无法与优势竞争者共存B .消除竞争时,猪笼草根系的生长能力比存在竞争时更强C .激烈的竞争会导致竞争物种的多样化,使它们能同时共存D .当被饥饿处理时,猪笼草与优势竞争者共存时的生存能力明显提高12 .(2021·全国 · 高考真题)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 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 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 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 。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 (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 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 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 (答出 1 点即可)不同而共存。(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群和群落本专题知识内容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四个部分。本章教 学上的重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群落的演替,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结构这两节内容分别是为这 两个重点打基础。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演替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认清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 的政策的意义。近年高考对本专题重点考察的内容有: (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2)群落的结构特征、 演替以及种间关系。考查的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简答题,其中图表分析、定量计算、信息应用 和综合创新等题型为主要考查形式。复习时,应通过结合实例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且要掌握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并能利用其解决实际问题。回归教材重难点一、基础再现:(一)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 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2.种群密度就是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包括 逐个计数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黑光灯诱捕。4.样方法调查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5.出生率是指 单位时间耐心出生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6.迁人率或迁出率是指 单位时间内侵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7.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的假设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 t 年后种群数量为:Nt =N0 入 t,其中入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2.“S"型曲线是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3.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三)群落的结构特征与演替1. 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区分群落的主要依据是群落的物种组成。3.丰富度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4.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丶互利共生和寄生。5.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6.在垂直方向上, 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垂直结构中不同植物适于在分层下生长。这种垂直结 构显著提高了不同的光照强度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7.立体农业是指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8.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9.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方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10.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二、教材重要语句1.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密度可选择逐个计数。2. 植株上蚜虫的密度、 跳蝻的密度、 昆虫卵的密度等,可用样方法调查。3.大熊猫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 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 K 值会变小,这是大熊猫种群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 4.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5.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 种间关系为竞争。6.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7.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8.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含氨养料,供植物利用。9.群落的水平结构中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10.许多土壤中的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 体微小,所以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常采用取 样器取样的方法,而不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 行采集、调查。11.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12.在棵岩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它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使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13. 如果是在干旱的荒漠地区, 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树林,或许只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14.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三、要点判断1.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 )2.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祥落的垂直结构。( √ )3 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4.“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 )5. 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 )6.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 )7.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火山岩上。( √ )8.群落演替中的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 )9.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 )10.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 )11.可以使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蛙卵的密度。( × )12.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 )13.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 )14.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主要是由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调节的。( √ )15.不同种生物的 K 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 K 值固定不变。( × )四、长句表述1.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原理是怎样的 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导致害虫的性别比例失调降低出生率从而降低种群密度2.在定环境条件下,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群的增长为什么会停止,有时稳定在一一定的水平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是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道具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3.为什么火灾后的草原属于次生演替 火灾后的草原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验所以是次生演替。4.请判断下图捕食关系的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写出判断依据。数量多的为被捕食者,所以 I 为被捕食者。另一方面从变化趋势来看,先到达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到达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时者变化在先捕食变化再后,所以 II 为捕食者,I 为被捕食者。查补易混易错易错易混【01】种群和群落的特征和调查方法混淆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2)估算法:(适用于分布范围较大,难以逐个计数的种群)。①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如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 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 跳蝻的密度等)。②标志重捕法:适用于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 鸟类、哺乳类等。③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法: (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2.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1)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 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a.记名计算法: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 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b. 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 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 “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易错易混【02】不能正确解读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不能正确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的应用。1.种群数量变化除了增长,还有 稳定、波动、下降等,在分析时也要注意各种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运用数学模型分析“J”形曲线种群“J”形增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Nt =N0λt ,λ 代表当年种群数量和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不是增长率。(1)λ>1 时,种群密度增大,如图中 AB 段(不包括 B 点)(2)λ = 1 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如图中 B 、D 点(3)λ<1 时,种群密度减小,如图中 BD 段(不包括 B 、D 点)2.变式法解读“S”形曲线注:种群增长率=ΔN/ΔT两图对比分析解读:(1)t1 之前,种群数量小于 K/2,由于资源和空间条件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 K/2 时, 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达到最大值。(2)t1 -t2 时,由于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 增加,种群增长率下降。(3)t2 时,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 0。3.曲线模型中 K 值的不同表示方法图中 B 、D 、E 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 K 值, A 、C 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 K/2。易错易混【03】对群落演替的理解不到位1.群落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3.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 的演替;次生演替: 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易错易混【04】不能正确理解群落的种间关系;不能准确进行种间关系的有关分析等。1 .群落的种间关系项目 概念 数量坐标图 能量坐标图 特点 举例互利 共生 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 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彼此互相有利 豆科植物与根 瘤菌种间 竞争 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 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 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彼此互相抑制 非洲狮与斑鬓 狗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的现象 种群 a 杀死或 吃掉种群 b 中 的一些个体 翠鸟与鱼寄生 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 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 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 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种群 a 寄生于 种群 b 并有害 于后者 马蛔虫与马原始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 / / 彼此互相有利 海葵与寄居蟹合作 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 自也能独立生活2 .辨析几种常见的种间关系(1)对比法分析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1)捕食坐标曲线的判断(如图 A)a .从最高点判断, 一般情况下, 被捕食者数量多, 捕食者数量少。b .从变化趋势看, 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 捕食者变化在后。2)种间竞争坐标曲线的判断(如图 B)a .看最终结果: 一种生物数量(甲) 增加,另一种生物数量(乙) 减少,甚至降为 0 的曲线为竞争曲线。b .看影响因素: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和食物,则为竞争关系。(2)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的区别种内斗争与种间竞争的区别:简记为“ 同斗争”“异竞争” 。“ 同斗争” :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种内斗争,如公羚羊争夺配偶。 “异竞争” :不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易错易混【01】种群和群落的特征和调查方法混淆(2022·四川省 · 月考)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 错误的是( )A. 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B.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C. 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D. 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 CO2 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答案】A【解析】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A 错误;B.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高,说明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B 正确;C.一些土壤小动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增加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C 正确;D.土壤小动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中,可以参与碳循环, D 正确。【诊断】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取样器取样 法也可用于诱捕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调查其种群密度;而标志重捕法适用于形体较大的动物,这一点要注意。【提醒】要分清不同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分别针对那些类型的种群。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采用合适的方法。易错易混【02】不能正确解读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不能正确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的应用。(2022·浙江省 · 真题)下列关于某种昆虫种群存活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 存活曲线的横坐标表示该昆虫种群的年龄B. 绘制种群存活曲线至少需要观察记录 100 个个体C. 必须从不同年龄组中选取相同比例的观察记录个体D. 当所有被选取的个体达到平均寿命后停止观察记录【答案】A【解析】存活曲线是表示种样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绘制存活曲线的数据可通过下列方 法收集:从至少观察 1000 个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 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 直至全部个体死 亡为止。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年龄, 自左至右年龄增加,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 自上 而下逐渐减少,不同种群的存活曲线具有不同的特点。种群存活曲线反映了各物种的死亡年龄分布状况,有助于了解种群的特性及其环境的适应关系。A.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年龄, 自左至右年龄增加,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 自上而下逐渐减少, A 正确;B.绘制种群存活曲线从至少观察 1000 个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 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 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 B 错误;C.从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而不是选取不同年龄组中选取相同比例的观察记录个体, C 错误;D.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不是达到平均寿命后即停止, D 错误。【错因】本题不直接考察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特点,而改为考种群存活曲线的绘制方法,考生不能打破惯性思维则无法正确选出答案。【诊断】存活曲线是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绘制存活曲线的数据可通过下列方 法收集:从至少观察 1000 个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 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 直至全部个体死 亡为止。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年龄,自左至右年龄増加,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自上而下逐渐减少,不同种群的存活曲线具有不同的特点。种群存活曲线反映了各物种的死亡年龄分布状况,有助于了解种群的特性及其环境的适应关系。易错易混【03】对群落演替的理解不到位(2021·全国卷真题)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D. 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答案】C【解析】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退湖还田、封山育林、改造沙漠、生态农业等相关措施都能促进群落良性发展, A 正确;B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依次经过: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弃耕农田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自然演替方向为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B 正确, C 错误;D.一般情况下,演替过程中生物生存的环境逐渐改善,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低, D 正确。【错因】对群落的演替方向和特点不理解,不能正确作答。易错易混【04】不能正确理解群落的种间关系;不能准确进行种间关系的有关分析等。(2022·新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模)下图为种间关系的三个坐标曲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两种食虫蝙蝠觅食时间相互错开,其数量关系如图甲所示B .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C .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竞争关系、捕食D .图丙中起始阶段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 X 的种内斗争加剧【答案】D【解析】甲图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乙图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 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丙图中两种生物的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数量大量减少或死亡,表 示的是“你死我活” 的竞争关系。综上分析:两种食虫蝙蝠之间属于竞争关系,不是捕食关系,二者觅食时间 相互错开,有利于降低它们之间的竞争压力,A 错误;噬菌体与细菌之间为寄生关系,二者的种群数量变 化关系不可能如图乙所示, B 错误;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C 错误;图丙中起始阶段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 X 的种内斗争加剧, D 正确。故选 D。1.(2022·全国甲卷 · 高考真题) 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 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 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 )A .甲、丙、乙 B .乙、甲、丙 C .丙、甲、乙 D .丙、乙、甲【答案】D【解析】S 型增长曲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 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 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 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 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 K 值保持相对稳定。分析题图可知,随着时间变化,甲曲线先增加后减少,乙曲线呈 S 形,丙曲线下降,在池塘中投放一批鱼 苗后,由于一段时间内鱼没有进行繁殖,而且一部分鱼苗由于不适应环境而死亡,故种群数量下降,如曲 线丙;存活的个体重量增加,如曲线乙,种群总重量先增加后由于部分个体死亡而减少,如曲线甲。综上可知, D 正确。2 .(2022·全国乙卷 · 高考真题)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② 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③ 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④ 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⑤ 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⑥ 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答案】A【解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上分 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影响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为食物和栖息空间。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在占地面积相同情况下提供了更多空间, 提高了生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①正确;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乔木层,②错误;③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③正确;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④正确;⑤群落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等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⑤正确;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光照决定的,⑥错误。A 正确, BCD 错误。3 .(2022·山东 · 高考真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 了 1000 条鱼售卖, 第 2 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 950 条鱼。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 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 )A .2×104 条 B .4×104 条 C .6×104 条 D .8×104 条【答案】A【解析】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 x,则有 1000/x=950/(x-1000),求出 x 即为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 ,假设该种群总数为 x ,则有 1000/x=950/(x-1000),计算得出 x=2×104 ,即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为 2×104 条 ,A 正确, BCD 错误。4.(2022·全国乙卷 · 高考真题) 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 (答出 3 点即可)。(2)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 S,样方面积为 m ,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 n ,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为 。(3)与标志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 (答出 2 点即可)。【答案】(1)随机取样、样方大小一致、样方数量适宜 (2)(S×n)/m(3)对野生动物的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短,操作简便【解析】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 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 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 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 记作 N,其中标志数为 M,重捕个体数为 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 m,假定总数中标志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 N=Mn÷m。(1)为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要依据调查范围大小来确定样方大小和数量,样方大小要一致、样方数量要适宜。(2)假设区域内种群数量为 N,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 n ,已知所调查区域总面积为 S,样方面积为 m,调查区域内种群密度相等, N÷S=n÷m,则 N=(S×n)/m。(3)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与标志重捕法相比,该调 查方法周期短,不受不良天气变化的影响,对野生动物生活干扰少,操作更简便,并允许在繁殖季节收集更多的数据。5 .(2022·全国甲卷 · 高考真题)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发现,某种哺乳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发现该种群中。_____________(2)若要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若要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3)调查发现该林地的物种数目很多。 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4)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 (答出 2 点即可);动物对植物的作用有(答出 2 点即可)。【答案】(1)幼年个体数较多、中年个体数适中、老年个体数较少 (2)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3)物种丰富度 (4) 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 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具有重要作用【解析】预测种群变化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包含增长型、稳定性个衰退型。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一般用标志重捕法。(1)预测种群变化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是指不同年龄在种群内的分布情况,对种群内的出生率、死亡率有 很大影响,当幼年个体数最多、中年个体数适中、老年个体数最少时呈增长型,此时种群中出生率大于死亡率。(2)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鸟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调查其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3)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一个种群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4)植物可进行光合作用,为动物提供食物,同时可以为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动物的活动有利于植物的繁衍,如蜜蜂采蜜可帮助植物传粉,鸟类取食可帮助植物传播种子。6.(2022·湖南娄底 · 二模) 某农户靠养殖黑山羊发家致富,黑山羊的(K 值-种群数量) /K 值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曲线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呈负相关B .(K 值-种群数量) /K 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C .捕获黑山羊后种群剩余量最好控制在 S3 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 .S5 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接近该种群在该环境中的 K 值【答案】A【解析】在 S 形增长曲线中, K/2 之前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增大, K/2 之后种群增长速率随种 群数量的增加而减小,不是负相关,A 错误;(K 值-种群数量)/K 值越大,种群数量越小,影响种群增 长的环境阻力越小,B 正确;图中的 S3 点时种群数量为 K/2,捕获黑山羊后种群剩余量最好控制种群数量 在 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不影响资源的再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C 正确;K 值是环境可以容纳的种 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K 值-种群数量) /K 值=0,即与横轴的相交点, S5 点最接近横轴,对应的种群数量接近该种群在该环境中的 K 值, D 正确。故选 A。7 .(2022·海南海口 ·模拟预测)图 1 、2 为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野生动物保护的最佳效果是种群数量发生图 1 中③到①的变化B .图 2 中三条曲线对应环境的优越程度的大小关系是②>①>③C .渔业捕捞时要确保捕捞后该种群数量不小于图 1 中 P 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 .有害动物防治就是使其种群数量发生图 2 的②到③的变化直至为 0【答案】B【解析】野生动物保护的最佳效果是提高种群数量的 K 值,即实现种群数量发生图 1 中③到②的变化, A 错误;图 2 中①曲线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环境最优越,而③曲线的数量最少,故图 2 中三条曲线对应 环境的优越程度的大小关系是①>②>③, B 错误;渔业捕捞时要确保捕捞后种群数量不小于 K/2,即图中 P 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因为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 正确;有害动物防治的最终目的是使种群 K 值降低,而不是降为 0,这样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D 错误。故选 C。8 .(2022·山东 · 高考真题)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 适量的饲料, 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 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亲体数量约为 1000 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B .亲体数量约为 500 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C .亲体数量大于 1000 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D .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答案】B【解析】亲体数量约为 1000 个时, 该种群的补充量等于亲本数量, 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是 K 值, 根据种 群的增长率变化可知, 捕捞后种群数量处于 K/2 时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 A 错误;图中曲线亲体数量约为 500个时,单位时间内补充量最多,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 B 正确;由题意分析可知 K 值是 1000,当亲体数量大于 1000 时, 一个繁殖周期过后的种群数量(补充量) 可能趋近 K 值,不一定与亲体数量相等, C 错误;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D 错误。故选 B。9.(2022·辽宁大连 · 二模)下图反映了猎物与捕食者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 为捕食者, B 为被捕食者 B .B 的存在对于 A 也是有益的C .A 和 B 在种群数量上相互制约、互为因果 D .A 对 B 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 B 的种群密度相关【答案】A【解析】根据分析可知, B 为捕食者, A 为被捕食者, A 错误;捕食者会捕食生存能力较弱的个体,在客观 上起到了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作用,B 正确;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数量的调节为负反馈调节,其数量相 互制约、互为因果,C 正确;天敌、食物等因素属于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A是 B 的食物,因此 A 对 B 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 B 的种群密度相关, D 正确。故选 A。10.(2022·山东淄博 ·三模)下图为捕食关系的两种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图一中的 a 点和 b 点分别对应图二中甲、乙曲线的最低点B .图一和图二的曲线变化趋势体现了因果关系的循环性C .图一中②区段的种群数量变化与图二中的 c 区段对应D .从图一可以看出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 K 值分别是 P3 和 N3【答案】D【解析】图一中的猎物种群数量围绕 N2 上下波动,说明其 K 值为 N2 ,捕食者种群数量围绕 P2 上下波动, 说明其 K 值为 P2 ;图二呈现“ 甲先增加先减少,乙呈现后增加后减少” 的非同步性变化,因此甲为被捕食者 (猎物),乙为捕食者。综上分析,图一中 a 点,猎物种群数量最少,对应图二中甲曲线的最低点,此时 捕食者的数量为 P2 点,图一中的 b 点,猎物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此时捕食者的数量可能为 P1 点,对应图二中乙曲线的最低点,A 正确、D 错误;据图可知,图一中的猎物种群数量围绕 N2 上下波动,捕食者种群数量围绕 r2 上下波动,图二呈现“ 甲先增加先减少,乙呈现后增加后减少” 的非同步性变化,图一和图二的 曲线变化趋势体现了因果关系的循环性, B 正确;图二中 c 区段的变化是捕食者数量上升,被捕食者数量增加,可对应图一中②区段, C 正确。故选 D。11 .(2022·湖北 ·模拟预测) 竞争原理认为:当 2 个或 2 个以上的物种竞争同类有限资源时,优势竞争者会 导致劣势竞争者的灭绝, 但也可能出现竞争共存。例如, 猪笼草(食肉植物) 被认为是劣势竞争者, Brewer对猪笼草与另一种植物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注:猪笼草打开盖子意味着猪笼草可很容易地摄食。改自 Brewer ,2003)A .当使用相同的资源时,劣势竞争者无法与优势竞争者共存B .消除竞争时,猪笼草根系的生长能力比存在竞争时更强C .激烈的竞争会导致竞争物种的多样化,使它们能同时共存D .当被饥饿处理时,猪笼草与优势竞争者共存时的生存能力明显提高【答案】D【解析】结合题意“猪笼草被认为是劣势竞争者” ,而据图可知, 在猪笼草盖子打开的处理下, 当保留猪笼草 邻近植株(存在竞争)时,猪笼草的干重比例与移除邻近植株(消除竞争)的比例相当,说明两种处理下 猪笼草根系的生长能力相近,即消除竞争时,猪笼草根系的生长能力比存在竞争时更强,故可推测使用相 同的资源时,劣势竞争者可以与优势竞争者共存, AB 错误;本实验只进行了猪笼草与另一种植物相互作用 的研究,无法体现激烈的竞争会导致竞争物种的多样化,C 错误;据图可知,当被饥饿处理后,移除邻近 的处理组根部干重比例低于保留邻近植株(与优势竞争者共存)的干重比例,故当被饥饿处理时,猪笼草与优势竞争者共存时的生存能力明显提高, D 正确。故选 D。12 .(2021·全国 · 高考真题)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 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 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 。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 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 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 (答出 1 点即可)不同而共存。(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或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 有限的 一方(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另一方(大草履虫)死亡 (2)部位、时间等(合理即可)(3)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排斥,有不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共存【解析】(1)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 遵循的原则是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或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 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因此,该实验中需要 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一方(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另一方(大草履虫)死亡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 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部位、时间等(合理即可)不同而共存。(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 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排斥,有不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共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种群和群落-2024年高考高三生物学三轮冲刺复习.docx 种群和群落-2024年高考高三生物学三轮冲刺复习(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