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学习目标】 学习本章后,你应该能够: 1、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10分法和16分法2、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 3、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经营管理的主要原则,熟练识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4、识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式和基本原则5、理解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措施第十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保护管理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十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第十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章前引例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古称“夷陵”,悠久的历史和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工程使宜昌闻名于世。长江三峡旖旎的自然风光,百岛湖清江土家风情,巴人遗风,诗人屈原、美人王昭君、圣人关羽等古代名人文化遗址,三国古战场历史遗风,三峡水利枢纽人文景观等构成了宜昌重要的旅游资源。自2005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申报工作启动以来,宜昌市政府着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截至2014年,宜昌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64项。其中,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下堡坪故事、兴山民歌、土家族撒叶儿嗬、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等;省级遗产资源有:下堡坪民间故事、远安花鼓戏、长阳南曲、青林寺谜语、王昭君传说、兴山民歌、宜昌丝竹、五峰土家告祖礼俗、枝江吹打乐、长江峡江号子、宜昌薅草锣鼓、长阳吹打乐、兴山围鼓、杨林堂鼓等;市级遗产文化资源有:十五溪故事、远安嫘祖庙会、夷陵版画、宜都五眼泉石雕、宜都故事、五峰打溜子、秭归建东花鼓子、枝江千层底布鞋等。宜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涵盖音乐、舞蹈、戏曲、礼俗等类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宜昌旅游增添了无限魅力。第十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概述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被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 我国政府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3. 我国学术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包括各种口头表述形式;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和文化创造形式。第十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概述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一)一类级别:16个基本类别民族语言;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二)二级类别:以一级类别“民间文学”为例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长诗、谚语、谜语和其他第十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概述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一)独特性(二)活态性(三)传承性(四)流变性(五)综合性(六)民族性(七)地域性第十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管理一、开发和经营管理的原则(一)因地制宜的原则(二)注重特色的原则(三)系统经营管理的原则具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管理过程中需做到1、明确的目标2、管理系统的整体性和层级性第十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管理二、具体开发模式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管理中应该根据多种分类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和管理。(一)民间表演艺术类(二)民间美术和记忆类(三)民俗类(四)民间文学类(五)医药知识类第十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保护管理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式1、建立保护名录制度2、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为有形的形式3、维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原生环境中的最初活力4、实现产业化的保护方式5、注重对文化传承人的保护第十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保护管理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1、坚持抢救和保护并重的原则2、坚持积极保护的原则3、坚持创造整体性社会保护的环境的原则第十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保护管理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措施(一)立法保护(二)建立科学管理机制(三)加强宣传教育(四)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五)建立系统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第十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案例分析《印象刘三姐》2004年3月,首部开世界和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先河的原创性文化精品——《印象刘三姐》在桂林阳朔漓江书童山下公演,自此印象系列风靡中国。其中,《印象刘三姐》一直保持着全国演出业中观众最多、影响力最大、年营业额最高的演出地位,堪称我国文化产业的成功范本。《印象刘三姐》由国内著名导演张艺谋、王潮歌和樊跃等携手中外67名艺术家加盟创作,演出方案修改了19次,投资近1亿元人民币,历时5年零5个月。歌剧因地制宜,以漓江水域为舞台,以12座山峰和广袤天穹为背景,创造性地将壮族歌神——刘三姐的山歌、广西少数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多种元素融入桂林山水之中,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全场演出约70分钟,演出人员约700人,整个演出如梦如诗、气势恢宏。第十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案例分析在立项之初,《印象刘三姐》就确立了整体营销思路。公司引入了日本理光公司桂林销售总监出任票务销售总管,联络各大旅行社,把文化与旅游产业捆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把票务市场做大,形成多赢。此外,整个《印象刘三姐》及其园区工程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遵循绿色艺术、环保先行的理念,特别强调保护漓江江岸和水面的原生状态,打造园区环保的品牌。在园区周边建设道路、绿化、停车场、餐饮、足浴、桑拿等配套项目,加上桂林阳朔丰富的休闲旅游方式,如骑自行车、登山、攀崖、泥浴、看演出、民俗游、逛东街、游西街等,形成了一条多环节联动的产业链,保证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印象刘三姐》开创了文化产业发展票房销售—带动旅游—地产增值—商业服务—拉动就业—品牌效应—吸引投资—股份升值的新模式。第十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案例分析在参演的人员中,《印象刘三姐》三分之二的演员是附近农村的渔民。他们白天劳作,晚上划着渔舟演出,既真实地展现了漓江儿女古朴的生产生活方式,又增加了收入。此外,作为产业后续发展,项目组还建立了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以教学—实践—就业一条龙为办学模式。学校毕业生部分考入专业艺术高校和文艺团队,部分被《印象刘三姐》的演出机构录用为演职员,既发掘了艺术人才,也保证了演出队伍人员的稳定和质量。《印象刘三姐》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当地知名度的提高,其形成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良好综合效益,反过来又让《印象刘三姐》这个文化品牌更具有知名度。分析内容:《印象刘三姐》的开发与经营对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什么作用?第十三章 旅游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学习目标】 学习本章后,你应该能够: 1、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相关概念2、理解旅游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之间的关系 3、理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4、掌握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形式第十三章 旅游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一节第二节章前引例第十三章 旅游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广东台山市是著名的侨乡,依山临海,风景秀美,拥有温泉、海岛、生态、侨乡文化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既为台山市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又为台山市打造旅游强市奠定了基础。然而,在台山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很多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旅游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台山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发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资源保护意识薄弱,职责不明确,措施不到位,一些优质旅游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另一方面,部分具备优质旅游资源的景区,由于规划水平低,很多资源都在规划过程中被无端糟蹋。例如:赤溪半岛铜鼓环岛公路旁乱建大排档,大煞风景,引起很多游客尤其是摄影爱好者强烈不满;三合镇嘉怡酒店规模小,以不规范渠道获取温泉资源,如放纵这种行为很容易重蹈从化温泉资源枯竭的覆辙;梅家大院的一些古老建筑随意翻新,与原建筑风貌格格不入;北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建筑布局混乱,风格也与周边自然环境很不协调;浪琴湾粗放经营,缺乏管理,脏乱差现象严重;飞沙滩、王府洲海浴场沙质化现象日渐恶化,亟待采取保护措施。这些严重影响了台山市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第十三章 旅游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一、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世界各国相继发表宣言和行动计划,掀起了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浪潮。如今,可持续发展理论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第十三章 旅游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2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1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3第十三章 旅游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1共同性原则2持续性原则3公平性原则第十三章 旅游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四、旅游与可持续发展(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第一,满足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者的双重需要。第二,旅游发展限制,即旅游与旅游业的发展要适时又适度。第三,公平合理。一是指同代人的社会平等,二是指不同代人之间的平等。(二)旅游业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必然性首先,环境保护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其次,随着旅游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旅游活动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旅游业对环境、生态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出来。最后,旅游需求的变化也促使旅游必须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第十三章 旅游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三)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2、生态旅游发展存在诸多问题3、旅游者的不文明旅游加重了旅游景点的破坏(四)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2、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式3、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第十三章 旅游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第二节 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一、旅游资源的绿色可持续利用要实现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就要对旅游资源进行绿色开发。绿色开发基本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观念上,变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为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其次,实现从追求规模到追求效益的转变。最后,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上,应坚持规划先行、保护第一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第十三章 旅游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第二节 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可持续利用(一)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二)塑造旅游资源地品牌(三)提高旅游资源的附加值增加旅游资源附加值的方法:1、增加服务价值2、增加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含量3、提高旅游资源的文化附加值第十三章 旅游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第二节 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三、旅游资源的再开发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旅游资源初次开发利用;二是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再开发,可以通过旅游资源整合,改变旅游资源地域组合、线路组合等开发利用的具体方式,增加已经开发的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实现旅游资源的再开发。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主要包括规划整合、形象整合、产品整合、线路整合。规划整合要与原来的旅游规划相符合,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符合,与环境保护、农业等其他相关规划相一致。第十三章 旅游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大运河可持续发展之路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千百年来,在运河的开挖、修治和使用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的作用,在运河区域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长廊,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致使京杭运河南北断流,1901年漕运完全废止。大运河废弃以来的百余年间,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沿河风貌和人文景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除一些重点文物得到较好的保护外,大多数遗产由于缺乏保护资金、认识管理不到位、规划不科学等,保护现状不容乐观:一些河段水质较差,杂草丛生,两岸垃圾随处可见,交通和卫生条件亟待改善;一些附属河工建筑物或因年久失修或因破坏性改造而失去传统风貌;一些目前仍发挥作用的河道也因拓宽或改建,使原有景观遭到人为破坏;部分运河古镇由于不适当开发,历史真实性及风貌完整性遭到破坏。另外,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也不容乐观。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运河区域大量的风俗信仰、戏曲曲艺、文学歌谣、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日趋消亡,大运河面临严峻挑战,若再不加强保护,大运河的历史遗存和自然生态环境将不复存在。运河文化遗产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体现了运河文化区域内所具有的特定历史信息,代表了一种具有独特创造性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成就。但作为一种线型文化遗产,大运河有着跨区域、跨管理单位、历史信息叠加程度高、流动性强、边界模糊的特点,使得运河保护问题十分复杂。因此,如何完整地发掘整理运河文化遗产,科学地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大运河,是我们必须积极面对的问题,至少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应摸清运河的文物家底和保存现状,搞好运河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第十三章 旅游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应将运河申遗与遗产保护协调起来,在申遗的大框架下有针对性地保护。第三,注意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延续性与完整性。第四,要建立健全大运河保护的长效机制,这就要求在客观上打破行政界限,在国家层面下设立一个跨区域、跨部门、跨专业的运河保护协调机构,尽快编制和实施保护规划。第五,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运河价值、特色的认识与宣传,特别要注意发挥民间团体组织在运河保护宣传中的作用。第六,非物质文化遗存保护应着眼于继承和弘扬优秀的地方文化艺术,注意发掘和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戏曲、传统工艺、传统产业、民风民俗等。第七,运河遗产可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保护开发规划,注意挖掘文化内涵,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避免只注重开发而轻视保护的做法。总之,加强运河文化研究及保护,既是大运河申遗的迫切需要,也是运河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正确处理好保护与改造的关系,既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又要注意科学利用和合理开发,而运河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必须建立在切实保护好的基础之上。分析内容:运河遗产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实例中提到的方法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