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课件(共20张PPT) - 《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同步教学(中国旅游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章 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课件(共20张PPT) - 《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同步教学(中国旅游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十章 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学习目标】
  学习本章后,你应该能够:
  1、了解自然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征,识别地貌景观、水土景观、生物景观、自然地带性景观与气象气候类旅游资源
2、掌握各类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原则与可行性研究  
3、掌握自然旅游资源经营管理的目标、理念与开发模式
4、探讨自然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了解自然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措施
第十章 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自然旅游资源概述
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管理
自然旅游资源经营管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自然旅游资源保护管理
第四节
第十章 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章前引例
旅游资源大致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自然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了地貌景观旅游资源、水体景观旅游资源、生物景观旅游资源、自然地带性景观旅游资源和气象气候类旅游资源。从世界级的自然旅游资源如拥有着“童话世界” 美誉的四川省九寨沟、黄龙景区,到区域性自然旅游资源如湖北武汉东湖、云南石林,自然资源在旅游活动中充当着不可替代的客体作用。
第十章 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一节 自然旅游资源概述
一、地貌景观旅游资源
(一)地形地貌旅游资源
(二)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
(三)丹霞地貌旅游资源
(四)火山地貌旅游资源
(五)风成地貌旅游资源
(六)海岸地貌旅游资源
第十章 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一节 自然旅游资源概述
二、水体景观旅游资源
三、生物景观旅游资源
四、自然地带性景观旅游资源
五、气象气候类旅游资源
第十章 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一节 自然旅游资源概述
我国气候气象旅游资源的类别
大类 景观类型 代表性景观
观光型气象 气候旅游 资源 云、雾、雨景观 黄山、庐山、峨眉山的云海,新安江的雾,草堂烟雾,江南春雨,潇湘烟雨
冰雪、雾凇、雨凇景观 东北林海雪原,西山晴雪,太白积雪,吉林树挂,峨眉山、华山、衡山的雨凇
日出、日落、霞、佛光、蜃景 泰山日出,雷峰夕照,贵州毕节的东壁朝霞,峨眉金顶佛光,山东蓬莱蜃景
康乐型气象气候旅游资源 休养型康乐气候资源 三亚、昆明、北戴河、青岛、大连、北海、厦门、西双版纳等
活动型康乐气候资源 黑龙江滑雪场、吉林冰雪雕刻艺术、西北冰雪探险考察
第十章 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拓展学习:自然奇观——峨眉佛光
佛光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物理现象,其本质是太阳自观赏者的身后,将人影投射到观赏者面前的云彩之上,云彩中的细小冰晶与水滴形成独特的圆圈形彩虹,人影正在其中。佛光的出现无疑要阳光、地形和云海等众多自然因素的结合,只有在极少数具备了以上所有条件的地方才可欣赏到。在峨眉山金顶的摄身岩前,这种自然现象并非十分难得,据统计,平均每5天就有可能出现一次便于观赏佛光的天气条件,其时间一般在午后13:00-16:00。峨眉山地区,由于森林茂密,山下河流交错,水汽来源充足,经常有云雾弥漫在半山之中,高耸的山峰好像孤岛一般,矗立在云海上面。当光线照射到小水滴上面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折射后呈现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在人眼看来,水雾便呈现出彩色光环。这种光环的半径与小水滴的半径成反比,水滴越细,半径越大。
第十章 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二节 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管理
一、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
自然旅游资源开发是一种综合性开发,是经济技术行为。它需要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和智力资源,将存在于开发区的各种现实和潜在的资源先后有序、科学合理地进行组合利用和有效保护,使其能够被永续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第十章 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二节 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管理
二、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一)独特性原则:主要是要求在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中首先应该将挖掘当地特有的自然旅游资源作为出发点,尽可能突出旅游资源的特色
(二)市场导向原则:指自然旅游资源在开发之前一定要进行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准确掌握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规律,结合旅游资源特色,确定开发的主体、规模和层次。
(三)游客参与原则:要求在自然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创造更多的空间和机会,便于游客自由活动。
(四)开发与保护协调原则:将保护工作放在首要地位,切实加强保护措施,通过开发有力地促进旅游资源的保护。
(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第十章 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二节 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管理
三、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到一个项目的命运,是对开发项目成败的科学预测。如果一个开发项目没有进行可行性研究或者可行性研究出现失误,将会造成一系列错误,其损失不可估量。因此,认真细致地进行可行性研究是旅游开发必不可少的环节。
第十章 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三节 自然旅游资源经营管理
一、自然旅游资源经营管理的目标
(一)优质:可持续旅游在改善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保护环境质量的同时也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
(二)持续:可持续旅游要保证自然资源的持续与社区文化的持续。
(三)平衡:可持续旅游要平衡旅游业、环境与地方社区的需要,重视游客、社区与目的地的共同目标,注重三方的协作。
第十章 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三节 自然旅游资源经营管理
二、自然旅游资源经营管理的理念
自然旅游资源景区的使命是使旅游者获得愉悦的旅游体验,因此一切设施与活动、服务都要围绕为游客创造舒畅的旅游体验这一核心,培养游客的“三感” 与满足游客的“二求”是景区的使命。
第十章 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二节 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管理
三、自然旅游资源经营开发模式
目前国内自然资源旅游景区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别采取了整体租赁、股份制、上市公司、整合开发与网络复合的治理模式。应该说,目前乃至未来都不会有一个统一的旅游景区治理模式,必须根据双赢的原则,为游客提供独特畅快体验的同时实现自然资源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景区的有效治理。
第十章 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拓展学习:“碧峰峡”模式
碧峰峡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面积为20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达90%,有“天府之肺”的美誉。1998年,万贯集团紧扣时代脉搏,看准了旅游市场的巨大潜力,决定开发碧峰峡丰富的旅游资源。在碧峰峡的开发中,万贯集团大胆创新,在全国独创了“碧峰峡模式”。“碧峰峡模式” 目前已成为旅游景区开发的典范,成为政企合作的样板。2001年,万贯集团董事长陈清华获得全国“十大旅游风云人物”。“碧峰峡模式”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总体控制、有序服务的整体经营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一个时期内,由一家独立的法人企业对旅游区实施总体控制,包括统一区内规划,统一区内建设,统一区内管理标准,使区内所有从业者都能如一个企业内部各环节一样,得到有效运转,最终达到统一的质量标准。
第十章 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拓展学习:“碧峰峡”模式
二是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所构成的社区管理模式。即在碧峰峡模式整体控制下,为实现景区的有序、高效经营而采取“准城市化、准社区化” 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管理层次少、注重成本核算、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以及对内竞争、对外统一。
三是从家门到景区大门的全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游客从出家门开始,到回到家门为止,由景区提供吃、住、行、娱、购、游全方位的标准化、精细化服务。这样,可以减少游客对服务不周到、安全无保障、消费不透明等方面的担心。
四是挖掘筛选、多角度开发资源整合模式。即对旅游区内的资源加以挖掘和筛选,并以其中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资源作为主体加以开发完善,形成主次分明、层次清晰、优势明显的资源整合模式。
第十章 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四节 自然旅游资源保护管理
一、自然旅游资源保护
(一)自然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
1、保护自然旅游资源就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2、保护旅游资源就是保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
2、景观破坏
3、生态失衡
4、资源浪费
第十章 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四节 自然旅游资源保护管理
二、自然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一)自然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旅游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背后的危机也日益暴露。伴随全世界对于环境与资源问题的密切关注,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得到广泛的传播。
(二)自然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制定旅游规划注重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导向
2、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3、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监测的力度
第十章 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案例分析
九寨沟既是世界遗产地,又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既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是重点风景名胜区。九寨沟是以林为本,以水为主,湖、瀑、滩、流为一体的风景名胜,自然景观十分脆弱,保护任务异常艰巨。
最近几年,九寨沟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知名度不断提高,辐射面不断扩大,工作的难度随之加大。为了落实保护型开发,他们从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制度创新和利益调整的高度上,认真处理保景和富民的关系,克服了“加强保护”与“脱贫致富”问题上的矛盾。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的形势下,着重就如何看待区内群众的问题,提出了“三个明确”:明确区内群众是保护区的动力而不是阻力,是财富而不是包袱,是主人而不是管理对象。
管理局每年拨专款800余万元作为景区居民的生活保障费,并将居民作三项分流:有管理能力的,吸收入各级班子;有经营能力的,有组织地开展旅游经营培训;文化较低的,参加养路、环保、巡山等,做到人尽其才。全局安排了600多人从事管理、保护、经营、服务,以“政策上优惠”和“经济上倾斜”,体现当地政府关心群众,依靠群众,一切为群众利益的作风。同时又要求群众服从“保护”这个大局,坚持“保护型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第十章开发”模式,丢掉“小动作”,不打“小算盘”,彻底纠正只在办旅馆、开饭店等方面攀比速度,而使主人翁角色错位,竞争行为失控的现象。
九寨沟的保护型开发和社区居民参与制度
第十章 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案例分析
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是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基本任务。多年来,当地政府主要加强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用倡导、引导、疏导、指导的方法,使群众认识到保护九寨沟的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以及忧患意识,增强主人翁观念,自觉地取消了五花海跑马、长海骑牛、犀牛海租船等破坏性经营活动。二是用净化思想、美化形象、强化服务的要求,增强群众的奉献意识,使他们自觉拆除了污染环境的违规场所。三是用有成绩要奖、有功劳要扬、有困难要帮、有待遇要享的政策,平衡群众的心态,形成争做文明居民的良好风气。
在村民基层管理机制上,当地政府也做了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各基层组织的领导、政策、资金三个支撑体系,优化基层工作环境。二是制订各基层组织的领导管理、工作考核、表彰奖励三个办法,提高基层干部水平。三是理顺领导与指导、主管与协同、组织与协调的关系。充分调动居民及职工的独立工作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个以保护为前提和维护群众利益相一致的模式,以严肃的行政手段、开放的经济手段和严格的法律手段,激发了群众的高度自觉,显示出了强力的保护功能。
根据地域联片、便于管理的原则,以当地居民为骨干,组建完善了护林防火专职消防队、环境卫生队、保护区道路养护队,从而使保护任务落到实处。这种充分依靠区内居民参与保护的作法,与UNESCO/MAB计划提出的“必须把人看作生物圈保护区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是景观的基本组成部分”的精神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功能中的“只有把人在生物圈中的重要因素考虑进去……才有可能为解决保护环境问题找到真正的科学依据”的精神高度一致。世界自然联盟认为九寨沟处理与景区居民关系的经验解决了世界难题,是全世界处理景区与景区居民关系的典范。
分析内容:1、九寨沟在旅游开发中是如何进行旅游资源保护的?2、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如何平衡景区、政府和社区居民的利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