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第十章 人文构景原理人文构景,是在旅游区中,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风光特色,通过布置一定的建筑物、景物和小品、植被等对环境进行的改造和抚育,实现人工美与自然美的有机组合。旅游开发,无论是对于自然资源为主体的旅游区,还是对于人文资源为主体的旅游区来说,都存在着一个如何来进行人文构景的问题,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构景方法,将自然景观进行加工和改造,将新的人文景观充实其中,实现人工美与自然美的有机结合,创造一个舒适、优雅的旅游环境。讨论:你所知道的美提纲人文构景的本质人文构景的原则人文构景的方法10.1人文构景的本质本质一:人文构景是对自然景观的模仿本质二:人文构景是对美的再创造本质一:人文构景是对自然景观的模仿“海上仙山”历下亭瀛台本质二:人文构景是对美的再创造人工瀑布大地艺术10.2人文构景的原则1.遵循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2.以自然景观为主体3.协调原则4.符合美学要求1.遵循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人文构景是最直接的旅游开发活动,也是旅游区开发、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因此,它必须首先以遵守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为前提,并符合旅游区空间总体布局的安排。在此前提下,才能展开景物的设计工作。2.以自然景观为主体人文构景要以旅游区所具有的自然景观资源为参照和主体,人造景物相对只是给以补充或充实、强化、衬托等作用,即人文构景主要是起到自然景观的审美提升作用,而不能成为美的主体。3.协调原则人工构筑的景物要与自然景色相协调;也要与原有景物相协调。当然,这并不排除对原有的一些不协调的景物进行改造和校正。4.符合美学要求人文构景,既是在完善美,也是对美的再创造,因而必须符合美学要求,符合人类的审美情趣。人们旅游,实际上就是要实现心灵上对美的追求,欣赏美,享受美。旅游开发就是为实现人们的这种要求而提供条件或对象。完善美、创造美应是旅游景观建设的根本出发点。10.3人文构景方法1.为什么要人文构景?2.怎样人文构景?3.中国传统人文建筑景观1.为什么要进行人文构景?完全自然状态的风景或景物,是无序的,有的比较单调,有的比较凌乱,因为美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是人类思维活动、审美活动的产物,因而,某些完全处于自然状态的景物虽然也具有一定的美感,但往往离人类的审美要求还差一些距离,这就需要经过一定的加工、整理和改造过程,将完全的自然状态注入人类的美学标准,使其符合或更接近人类的审美要求,成为旅游者喜爱和向往的景观。这一加工、整理和改造、提升的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文构景。2.怎样进行人文构景?——方法宏观构景手法提炼法借物立意法点景引人法充实法强化法微观处理手段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 、借景宏观构景手法宏观构景,是指在较大的空间范围、或整个旅游区范围内,对人文景观体系的构建、塑造,它所形成的往往是一个成体系的景观系统。宏观构景手法——提炼法提炼,是针对那些处于自然状态,显得单调、芜杂、主题不明确的景观资源,进行人工概括、选择和加工,去粗存精,从而形成一个主题突出、风景独特的旅游区。黄山秀华山险泰山壮宏观构景手法——借物立意法风景建筑物的布点和建设,不仅要符合所在区位的地形地势,也要与所在旅游区的意境或喻意相符合,或直接以某种建筑物来塑造意境。用一个(或一组)标志性景物来讲述一个故事,或象征一种含义,或彰显一种精神。宏观构景手法——点景引人法点景引人法,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或旅游区内的景观布点上,以一个较突出的点景引导游客的方法。以一个突出的远景引导游览的方向;在平淡无奇的大环境下塑造视觉中心。宏观构景手法——充实法充实,是对自然景色的补充和丰富。未经人类有意加工的自然景色往往比较单纯,缺乏灵性,须以人工美予以充实,丰富其自然美,使其既有形,也有神。对自然景观进行补充,丰富景观内容,增加景观亮点。宏观构景手法——强化法强化法是将不引人注目的自然风景,用配之以一定的风景建筑的手法来突出其景色、强化风光特点、使其成为引人注目的重要景点。对不引人注目的自然风景,以一定的景物小品与之搭配,突出景色特征。威海海滨公园微观处理手段人文构景,实际上也是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既体现在宏观的空间上,也同样体现在微观的处理手法上。在造园构景的微观处理上,能够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自然,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微观处理手段——抑景先抑后扬的一种景观布局手法。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取抑景的办法,才能使园林显得有艺术魅力。如园林入口处常迎门挡以假山,这种处理叫做“山抑”。微观处理手段——添景添景,是在较长的过渡空间中进行充实的景观布局手法。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微观处理手段——夹景夹景,是在开阔的空间中营造视廊(视觉走廊)的一种景观处理手法。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使风景点更显得有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法即为“夹景”。对景,是由相对的一组景观形成互相映衬效果、互为视点的景观处理手法。在园林中,或登上亭、台、楼、阁、榭,可观赏堂、山、桥、树木……或在堂、桥、廊等处可观赏亭、台、楼、阁、榭,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叫“对景”。微观处理手段——对景框景,是人工手法将远处景观框进特定景框、形成画幅效果的景观处理手法。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微观处理手段——框景漏景,是以在建筑立面上开窗的形式、从缝隙中漏出远景的景观处理手法。园林的围墙上,或走廊(单廊或复廊)一侧或两侧的墙上,常常设以漏窗,或雕以带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几何图形,或雕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葡萄、石榴、老梅、修竹等植物,或雕以鹿、鹤、兔等动物,透过漏窗的窗隙,可见园外或院外的美景,这叫做“漏景”。微观处理手段——漏景借景,是巧借园外之景来丰富园林内部景观效果的一种景观处理手法。大至皇家园林,小至私家园林,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横向或纵向上让游人扩展视觉和联想,才可以小见大,最重要的办法便是借景。所以中国著名园林学家计成在《园冶》中指出,“园林巧于因借”。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之分。借远方的山,叫远借;借邻近的大树叫邻借;借空中的飞鸟,叫仰借;借池塘中的鱼,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应时而借。微观处理手段——借景3.中国传统的人文建筑景观在我国传统园林构景手法中,常用的人文建筑景观一般包括塔、殿、堂、楼、阁、馆、斋、轩、亭、台、塔、廊、墙、路、桥、肪、榭等。楼、阁中国古典建筑中,二层以上为楼;其中单檐为楼,重檐为阁。蓬莱阁望海楼藤王阁白脉泉汇泉阁亭亭,在景区、园林建设中是最常见的景物,有单柱伞亭、二柱半亭、三柱角亭、四柱方亭、五柱圆亭、六柱垂檐亭等;台台,一种观景、休闲设施;可建于不同的位置。榭榭建于水边,突露出岸,驾临水上,便于观赏水景;舫“舫”的形象与舟相类似,筑于水滨,为园林中最富情趣的建筑物。廊谢谢观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