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项脊轩志》课前导学案一、课前导入——文人与书斋1、汤显祖与玉茗堂:“玉茗堂四梦”玉茗堂以玉茗花而命名。玉茗花即白山茶,又名玉仙花。玉茗堂在临川市沙井巷后,是世界文化名人、我国明代杰出的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从遂昌辞官归家以后,新建用来写作、会客、家宴和演戏的居所。2、纪晓岚与阅微草堂:《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241号,清乾隆三十七年至清嘉庆十年(1772—1805年)大学士纪晓岚在此居住62年。 纪晓岚故居坐北朝南,共二进院落。第一进有广亮大门、正房、倒座房,正房五间,七檩勾连搭加前廊一步,南立面为民国初年修缮时建的中西合璧形式装修。屋顶为镂空女儿墙,门窗为拱券形成,上雕精美图案。阅微草堂为二进院正房,五间,前接勾连搭抱厦三间,硬山合瓦屋面。内有北京最古老的紫藤萝和海棠树,传为是纪晓岚亲植。现故居平面布局已改动,但主体建筑尚存。3、梁启超与饮冰室:《饮冰室文集》饮冰室指梁启超故居书斋。书斋“饮冰室”为浅灰色两层洋楼,建于1924年。首层为其书房,二楼做卧室和会客。梁启超后期著述均于此完成。“饮冰室”系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专为其设计,造型别致典雅。建筑面积949.50平方米。4、丰子恺与缘缘堂:《缘缘堂随笔》缘缘堂,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音乐教育家丰子恺先生的故居。位于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京杭大运河在此形成一个120度的大湾折向东北,在转弯附近的一幢坐北朝南的宅院,就是缘缘堂。5、归有光与项脊轩:《项脊轩志》项脊轩是明代文学家项脊轩青年读书之所,归有光曾写作于之有关的文章《项脊轩志》,记载了几位与书斋项脊轩有关的人和事。二、归有光与“唐宋派”归有光(1507-1571),明朝中期官员、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嘉靖十九年(1540),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备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60岁的归有光得中进士。及第后历官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等职,故被称为“归太仆”。一度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1571),归有光病逝,享年66岁。归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散文流派“唐宋派”代表作家,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人。该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因为拟古主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使当时的文学作品渐渐流于仿古、抄袭。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唐宋派散文成就超过前后七子。前后七子跨越弘治、正德、嘉靖三朝,取代台阁体主持文坛风气凡百年之久,唐宋派基于自身弱点,虽也指出了复古派的毛病,却始终未能根本改变文坛局面。唯其散文创作对后世较有影响,如清代“桐城派”即继承了它的传统。三、《项脊轩志》1、创作背景:归有光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当时明朝的统治者十分昏庸,长期处于清贫生活中的他敢于正视现实,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时代矛盾,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由于归有光生平足迹不广,他的散文题材较狭窄,只能从身边琐事着笔。“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也是他家庭变故和身世遭遇的见证,那里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留下了他的喜悦和悲伤。《项脊轩志》是归有光十九岁时的作品。作者三十岁之后,又给该文补写了附记。选人教材时删去了“项脊生曰”一段议论。2、中心思想:《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所作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老妪、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几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借一轩以记三代之遗迹,睹物怀人,悼亡念存,叙事娓娓而谈,用笔清淡简洁,表达了深厚的感情。全文语言自然本色,不事雕饰,不用奇字险句,力求朴而有致,淡而有味,营造出一种清疏淡雅的感觉。3、文体——志“志”,为记事的书或文章,如地方志、墓志、《三国志》等。和“志”文体形式比较接近的还有“记”“书”等。“记”,即记载事物的书籍和文章,如《醉翁亭记》。又为古时公文的一种,如奏记、笺记等。“书”,即信函,如手书、家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等。据《史记·礼书》司马贞索引,“书”又为“五经六籍总名”。4、文言知识总结古今异义室仅方丈(方丈,一丈见方)一词多义1、始室始洞然(才,连词)始为篱,已为墙(起初、先,副词)2、过日过午已昏(超过,动词)大母过余曰(探望,动词)3、置顾视无可置者(放置,动词)内外多置小门(设置,动词)4、而余扃牖而居(助词,表修饰,无义)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但,连词)5、为始为篱,已为墙(做,动词)轩东故尝为厨(作,动词)庭中通南北为一(成为,动词)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对,介词)6、以以当南日(用来,动词)以手阖门(用,介词)能以足音辨人(凭借、根据,介词)执此以朝(用如“而”,介词)7、谓且何谓阁子也(叫作,动词)妪每谓余曰(告诉,动词)8、一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名词)先妣尝一至(常来,副词)9、日以当南日(太阳,名词)不能得日(阳光,名词)10、先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以前,名词)先大母婢也(去世的,形容词)通假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当”通“挡”)而母立于兹(“而”通“尔”)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乳二世(乳,乳养)客逾庖而宴(宴,用饭)执此以朝(朝,上朝)吾家读书久不效(效,取得效果)垣墙周庭:垣墙,砌墙,雨泽下注:雨,下雨,名字活用作动词2.名词用作状语雨泽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又北向(北,朝北,行为方向)东犬西吠(西,朝西,行为方向)前辟四窗(前,在前方,行为方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自,亲自3.形容词用作名词多可喜,亦多可悲(多,许多事)4.名词使动用法垣墙周庭周,使围住特殊句式1.判断句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2)妪,先大母婢也2.省略句下列各句中的括号表示省略了的成分。如:1)(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省主语“余”)2)( )借书满架(省主语“余”)3)吾儿,( )久不见若影(省主语“吾”)4)使( )不上漏(省兼语“之”)5)明月( )半墙(省谓语“照”)6)余自束发读书( )轩中(省介词“于”)7)垣墙( )周庭(省介词“于”)3.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下列各句状语(下划线)放在动词、形容词(粗体)之后。翻译时,一般将状语前移。如:1)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在庭院里种兰桂竹木)2)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在这里居住)3)室西连于中闺(与中闺相连)4)鸡栖于厅(在厅里栖息)5)其制稍异于前(跟以前不同)5、文化常识1.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2.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没结婚的女子称“闺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文中“中闺”指内室。3.先大母: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在称谓前加“先”表示已去世。“先妣”指去世的母亲,“先考”指去世的父亲。4.束发:古代以男子15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这时应该学习各种技艺。5.象笏: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执笏,供指画和记事。笏多以象牙、玉制成。6.牖: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进了门是庭,庭后是堂,堂后是室。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室北面的窗子叫“向”。7.三五:农历每月十五日,“十五”又称“望”。8.宣德: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的年号,这是按照年号纪年法来纪年。古代纪年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多种方法。四、拓展阅读1、归有光名人轶事:贪读归有光归有光名扬海内,连恃才傲物的徐文长对归有光也肃然起敬。一日,状元出身的礼部侍郎绪大绶回乡招请徐文长聚会。从黄昏一直等到深夜,徐文长才迟迟而来。问其缘由,说“避雨一士人家,见壁门悬‘归有光今欧阳子也’,回翔雒读,不能舍去,是以迟耳”。绪大绶命仆人取那轴归有光的文章来,张灯快读,相对叹赏,至于达旦。2、《思子亭记》归有光震泽之水,蜿蜒东流,为吴淞江,二百六十里入海。嘉靖壬寅,予始携吾儿来居江上,二 百六十里之水中也。江至此欲涸,萧然旷野,无辋川之景物,阳羡之山水。独自有屋数十榲,中颇 弘邃,山池亦胜,足以避世。予性懒出,双扉昼闭,绿草满庭,最爱吾儿与诸弟游戏,穿走长廊之 间。儿来时九岁,今十六矣。诸弟少者三岁、六岁、九岁。此予生平之乐事也。十二月己酉,携家西去,予岁不过三四月居城中,儿从行绝少,至是去而不返。每念初八之日,相随出门,不意足迹随履而没。悲痛之极,以为大怪,无此事也。盖吾儿居此,七阅寒暑,山池 草木,门阶户席之间,无处不见吾儿也。葬在县之东南门。守冢人俞老,薄暮,见儿衣绿衣,在享堂中。吾儿其不死耶?因作思子之亭,徘徊四望,长天寥靡,极目于云烟杏霭之间,当必有一日见吾儿翩然来归者。于是刻石亭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