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3.2 青春有格 课件(共2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3.2 青春有格 课件(共2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授课人:XXX 授课班级:XXXX
当 | 青 | 春 | 与 | 梦 | 想 | 不 | 期 | 而 | 遇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
道德修养: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法治观念: 学会遵纪守法,维护自己权利,尊重他人权利。
健全人格: 知廉耻、懂荣辱,提高辨别“耻”的能力,提高自控能力。
责任意识: 从点滴小事做起、行己有耻、止于至善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他人负责。
自学
CONTENTS
01
1.行己有耻的含义?
02
2.怎样做到行己有耻(要求)?
03
3.止于至善的含义?
04
4.怎样做到止于至善(要求)?
05
5.榜样的作用?
什么是“行己有耻”(含义)?
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探究一 :行己有耻的含义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孟子
人不知羞耻,乃不能成人 —荀子
行已有耻
—孔子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朱熹
行己有耻含义: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P28)
你知道这些名言的含义吗?
说一说:在我们身边,有哪些可耻而不能去做的事情
· 欺负同学;
· 不尊重老师;
· 上课打闹;
· 考试作弊等等
学校生活中的可耻行为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朱熹
①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
有所为,有所不为。
探究二:
思考:卢梭的经历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卢梭在其作品《忏悔录》中反思了自己年轻时犯下的一个错误。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条漂亮的丝巾,却反过来污蔑女仆偷窃,那个无辜的女仆因此蒙受羞辱。事过多年,卢梭一想起此事,内心仍隐隐作痛。
②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在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查;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③要真诚面对自我,闻过即改,知耻而后勇。
P28阅读感悟:
道德底线——“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
法律底线——“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③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认真记录一些自己平时不关注的事。例如,日常的零花钱支出,上网或者看电视所用的时间。
1
尝试不做某些事情,纠正自己的行为。例如,不乱发脾气,不随便许诺,不说某些口头禅。
①增强“我不要”的力量
3
③加强自我监控
2
每天坚持做一些自己未能做到的事。例如,放学回家先完成作业,出门前和家人打招呼。
②增强“我想要”的力量
如何增强自控力
课堂笔记
如何做到行己有耻(怎么做)
①“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羞恶之心”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在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②我们的行为在证明并塑造着我们自己。“行己有耻”意味着我们能真诚面对自我,闻过即改,知耻而后勇。“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③行己有耻”需要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02 止于至善
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为天气炎热,
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们纷纷去
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个人不为所动。这时候有 人就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呢 ”许衡就说了: “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 ”那人 就笑他迂腐:“世道这么乱,管它是谁的梨。” 许衡说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许衡做到了什么
止 于 至 善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1
2
3
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
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3、什么是“止于至善”(内涵)
你知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故事吗?
一个卖花的小女孩手上有一支玫瑰花没有卖完,他看见旁边的乞丐,于是把这朵玫瑰花留给了旁边的一个乞丐…………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这个故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每个人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以上两个看法,你更同意哪一个?简要说明理由。
止于至善
做人就应该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就要做一些轰轰烈烈的大事。
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大事,要从小事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辩一辩
①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止于至善的要求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2)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
你有榜样吗?他对你有什么影响?
3、榜样的作用
(1)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
(2)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对个人)
(3)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美好。(对国家)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 “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羞愧而返。
(3)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不足,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
请你思考:这对我们追求止于至善有何启示?
观点一: 独善其身,方能“止于至善”。 一个人以宽广的胸襟、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
品格立身处世,始终对自己拥有信心、自我激励,无论何种境遇都不弃善从恶,即使他普普
通通,我们能说他一事无成吗
观点二:仅仅独善其身是不够的, 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 一切社会的完善,都是从
个人做起,但如果只独善其身而不能 “兼济天下”,那么,独善其身的结果未必靠得住,
独善其身的价值也未必保得稳。
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
独善其身”指修身,是“止于至善”的前提和根本;但“止于至善”是无止 境的追求过程,仅仅“独善其身”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兼济天下”的胸怀。
两者并不矛盾,都是追求至善的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④“止于至善”还要求我们以修身为本,有兼济天下的胸怀。
探究与分享:“止于至善”是先“独善其身”还是先“兼济天下”
以修身为本,兼济天下。
①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 P29)
②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 ( P30)
③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
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 ( P31)
④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 在学习中成长、 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 ( P32)
课堂笔记
2、 如何做到止于至善
课堂小结
青春有格
行己有耻
1、行己有耻的含义
2、如何做到行己有耻/要求?
(3、如何增强自控力)
止于至善
1、止于至善的含义
2、如何做到止于至善/要求?
3、榜样的作用?
和写字一样,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出格。我们的青春同样也需要“格”的规范和引导
练习
2、下列对“止于至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独善其身,方能“止于至善”
B. 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
C. 止于至善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D. 止于至善是一种追求美好的精神境界,是一种精神格调
和写字一样,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出格。我们的青春同样也需要“格”的规范和引导
练习
3、“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 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下列古语与这一思想相一致的是( )
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④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和写字一样,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出格。我们的青春同样也需要“格”的规范和引导
练习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名句告诉我们,自省能够( )
①检视自身的不足 ②打击自己的信心 
③端正自己的行为  ④避免成长中犯错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