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宋的政治北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黎明的前夜——五代十国背景回顾:第一话陈桥兵变得天下·第一话 —— 陈桥兵变得天下显德七年春天,北汉勾结契丹进犯后周,朝廷命令太祖率领军队抵御敌人。大军到达陈桥驿,这天下半夜,军中将士集中在驿门前,宣布要拥护太祖做皇帝。天快亮的时候,将士们来到太祖寝居室外,说:“现在军队没有主人,我们愿意拥立太祖当皇帝。”太祖还没有来得及答话,就有人把黄袍加在太祖身上,大家围着他下拜,高喊万岁。——节选自《宋史》第一话 —— 陈桥兵变得天下960年,建立北宋,定都开封。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结束了中原和南方分裂的局面建立统一979年,基本实现统一。第二话以史为鉴治国家第二话——以史为鉴治国家“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藩镇割据权、钱、兵“收其精兵”——控制军权(中央)杯酒释兵权解除高级将领兵权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收其精兵”——控制军权(地方)“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年无兵变也。”——《宋名臣秦议》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续资治通鉴长编》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统调分离。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更戍法)“兵不识将,将不专兵”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制其钱谷”——财政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撤+设经度一路全部或部分财赋,监察各州官吏,并以官吏违法、民生疾苦情况上报朝廷。——《中国历史大辞典》“稍夺其权”——分化事权(地方)分化事权削弱宰相的权利,强化了皇权。“稍夺其权”——分化事权(地方)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通判)与守臣 (知州等地方长官) 通签书施行。——《宋史》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三年一换设置通判【宋·梅尧臣】《范殿丞通判秦州》第二话——以史为鉴治国家收其精兵 制其钱谷 稍夺其权 中央 地方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设置转运使 中央 地方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杯酒释兵权) 统调分离; 更戍法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设参知政事牵制同平章事;设枢密院、三司分军政、财政大权 派文臣担任知州;三年一换;设通判牵制知州1.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2.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1.加强了皇权 2.造成了机构臃肿 1.加强了中央集权 2.造成了机构臃肿 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第三话以文驭武固太平第三话——以文驭武固太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唐代武将宋代文臣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有什么目的?重文轻武的政策抑制武将专横第三话——以文驭武固太平内宴奉诏作北宋 曹翰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削夺武将兵权抑制武将地位第三话——以文驭武固太平狄青“狄青为将,战功纷纷。带铜面具,所向吸魂。朝野名重,面涅犹存。帝命药去,请留劝军。侬智高反,众败昆仑。青怒尽斩,突出关门。贼出不意,大败而奔。高死未确,不敢妄闻。智高一叛,青已早论。破之亦易,何假于人。贼平之后,方服其神。”【明·黄道周】《广名将传》狄青任枢密使四年,每当他出现时,士卒总会指着他互相夸奖赞叹。谏官因狄青家的狗生角,并且多次发光,便请求将他调出京师以便保全他的声誉,但宋仁宗没有答复。嘉祐元年(1056年),京师发生洪涝灾害,狄青避水将家搬到大相国寺,竟在佛殿上居住,民情对此颇有疑惑议论,朝廷便免去狄青枢密使之职,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离京出知陈州。——《宋史》武将不受重视第三话——以文驭武固太平“行军布阵图”束缚统军的指挥权力第三话——以文驭武固太平科举取士人数统计表 (数据:《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时期 科举取士总人数 平均每年取士人数唐朝(历时289年) 约2.32万人 约80人北宋(历时167年) 文举 约6.1万人 约365人武举 约888人 约5人思考:宋代的科举取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宋初太祖时,取士较严,进士人数最多也没超过31人,宋太宗即位后,开始突破100大关,有时一科竞达300多人… …宋代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的30倍,约为明代的4倍,约为清朝的3.4倍。——《宋代扩大科举取士与冗官问题》1、宋代更重视文官的选用2、宋代大力发展科举制思考:科举制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今世之取人,诵文书,习程课,未有不可为吏者也。其求之不难,而得之甚乐,是以群起而趋之。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北宋·苏辙《劝学诗》宋真宗(北宋第3位皇帝)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思考:科举制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先生文集》思考:科举制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宋朝,已呈现巅峰状态。”——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第三话——以文驭武固太平思考: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2、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1、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3、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三冗两积”新的问题出现第四话变法改革除积病第四话——变法改革除积病本朝鉴于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熹《朱子语类》以史为鉴治国家以文驭武固天下变法改革除积病第四话——变法改革除积病北宋官员数量冗官:官僚机构增加,官员数量大增,造成弊端。第四话——变法改革除积病宋太祖时,全国有禁军20万,真宗时增到44万,仁宗对西夏用兵,禁军激增到80万。《水浒传》中称林冲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就是这样来的。加上服杂役的厢军,总人数已达140万。“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冗兵:宋代不断扩充军队,军费开支占财政十之八九。第四话——变法改革除积病80%249804642925046929396113草80%231702233047270826943575粮102%742276872556408745535绢帛30%99401473317063036822541钱所占比例军费开支支出总额收入总额项目收入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4)每年巨额的军费开支冗费:养官、养兵,以及战争带来巨额费用。第四话——变法改革除积病北宋百余年财政收入与支出对比 年代 年财政收入(緡) 年财政支出(緡) 财政结余太宗至道末 22,245,800 —— 余大半真宗天禧末 150,850,100 126,775.200 余24074900仁宗(1049年) 126,251,964 —— 无余英宗(1065年) 116,138,405 131,864,452 -15,736,047积贫:国家财政收入不敷出,国库空虚所致。“百年之积,惟存空簿”第四话——变法改革除积病积弱: 削弱武将,指挥效率、军队战力降低所致。“兵不识将,将不专兵。”重文轻武政策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君臣畏战王安石变法第三话——变法改革除积病君臣初晤舍我其谁“治国之道,首先要效法先代,革新现有法度。”“变革天下之弊法。”——王安石宋神宗 赵顼王安石志向相合富国强兵熙宁二年,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副宰相实行变法。“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王安石第三话——变法改革除积病王安石开始时间:熙宁二年第三话——变法改革除积病富国之法 强兵之法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保甲法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促进农业发展。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徨罢,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第三话——变法改革除积病风雷激荡新旧党政新党:支持新法旧党:反对新法__________韩琦、司马光、欧阳修、苏轼吕惠卿、曾布、章惇、韩绛转折:元佑更化元祐年间(1086— 1093),神宗去世,新法废除。思考: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第三话——变法改革除积病富国之法 强兵之法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保甲法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促进农业发展。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徨罢,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第三话——变法改革除积病始,惠卿逢合安石,骤致执政,安石去位,遂极力排之,至发其私书于上。安石退处金陵,往往写“福建子”三字,盖深悔为惠卿所误也。虽章惇、曾布、蔡京当国,咸畏恶其人,不敢引入朝。以是转徙外服,讫于死云。——《宋史》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跡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钱穆《国史大纲》用人不当、执行不当第三话——变法改革除积病安民扰民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 拗相公》危害百姓利益,引起百姓的不满。第三话——变法改革除积病“党争是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余英时“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此不过设法阴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乃桑羊弘欺武帝之言,司马迁书之,以讥武帝之不明耳,岂可据以为实 ”——《宋史》司马光保守派势力的反对党争不断第三话——变法改革除积病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执行不当;出现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引起民间不满;变法后期宋神宗的妥协动摇和去世,保守派重新得势。思考: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一、为何失败?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第三话——变法改革除积病二、有何启示?思考: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2、改革是艰辛的,必然充满阻力。3、改革者要有坚定的信念。4、改革中要注意合理用人。5、改革要处理好改革派内部及改革派与守旧派的关系。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五代十国背景回顾.mp4 王安石变法.mp4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