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学段 高中 年级 高一年级
使用教材 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课程标准 要求 1.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单元主题 世界古代文明的产生是多中心,各有特色且相互间的早期联系
课时名称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单元课时 2
单元概述
1.主题名称 世界古代文明的产生是多中心,各有特色且相互间的早期联系
2.主题概述 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社会分工与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人类逐渐迈向文明时代。最初的文明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西亚、埃及、印度、中国和希腊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汉朝与罗马帝国建立了经济和文化联系。 【核心概念】 古代文明:文明是人类社会一切生产活动的总概括,是指一定时期某个地区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即总生产力水平。农业与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社会分工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阶级的分化,使人类走向文明成为可能。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分别产生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古代世界的帝国:原本来自古罗马的执行权,即罗马官员的行动区域,后来演化为统治区域、统治权力,特别是一个民族通过武装征服统治其他部落或者部群建立的范围比较广大的国家。如亚述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等。类似的扩张行动有时被称为“帝国主义”。
3.主题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世界史的知识是有一定好奇的,且学生在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均已学习过本课大部分内容,对“古代文明的多源产生、多源发展与早期交流”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高中这一课知识繁杂,且学生基础不均衡,对于世界地理的认识相对薄弱,学生思维能力有差异。高中教材相比初中教材有如下变化: 变化1:高中教材增加了“人类文明的产生”一目,从唯物主义角度阐释人类文明产生的一般规律。 变化2:高中教材将古代亚非与欧洲文明古国合在一起讲述,强调两者的内在关联,突出文明多样性。 变化3:高中教材突出了古代文明的扩展与交流,体现了各帝国在矛盾冲突与和平交往中的互动沟通。
4.教学目标 能够运用唯物史观理解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条件和方式;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能够运用时空观念了解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希腊的文明扩展情况,认识人类文明扩展的主要方式和作用;了解古代世界帝国的建立及巩固措施、影响,认识世界政治文明的演进;掌握古代文明交流的总趋势、表现、重要方式。
5.单元教学过程
课时名称 学习课时主题 主要内容 挑战性任务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古代不同地区文明的多元特点 1.文明的产生:从低级到高级 2.文明的多元特征:多源性和多样性 任务1:文明的产生
任务2:古代早期文明
任务3:探因文明的多样性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不同地区文明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1.文明扩展的前提——农耕文明的优势 2.文明拓展的表现——帝国的产生与衰落 3.文明拓展的结果——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任务1:分析哪些因素促进古代世界农耕文明的范围和影响不断扩大
任务2:探究古代帝国兴衰的原因及帝国在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任务3:通过在地图上绘制古代农耕、冶铁、文字传播示意图,认识文明交流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课时设计
1.教材分析 第1课时的主要内容是“人类文明的产生”,侧重于各文明纵向的发展;第2课时的主要内容是“人类文明的发展”,侧重文明间横向的交流。第一子目“古代文明的扩展”主要体现了农耕基础上文明的扩展。教材主要介绍了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亚述、古代希腊等国家和地区通过战争或者殖民等方式不断向外扩张,使得自己的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第二子目“古代世界的帝国”主要体现了帝国统治下文明的扩展。古代文明各自的发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波斯、亚历山大和古罗马三帝国不但吸纳了西亚、北非等地文明,还推广了自己的文明。第三子目“文明的交流”主要体现了文明交流状态下文明的扩展。各大文明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始终存在交往,在这种频繁的互动中实现了文明由点状布局向片状布局的转换以及文明间的交融。第一子目从纵向发展的角度理解生产力的发展与文明扩展的关系,分析农耕文明的优势;第二子目从横向发展的角度认识文明的扩展促使世界性大帝国的出现,帝国的扩张推动了文明进一步的交融。第三子目从宏观上理解人类文明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趋势。三个子目之间呈现出递进关系。
2.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a:了解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知道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认识到人类文明区域的扩展与农耕文明区域的优势条件有关。 学习目标b: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史料并运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古代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文化传统等做出解释。利用地图、文字、图片等不同类型的史料对古代各帝国的发展情况进行描述,根据相关史料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范围和交流方式。 学习目标c:通过本课学习,增强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认识,形成古代世界由区域文明向整体文明演进的整体史观意识。
3.教学重、难点 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课的难点
4.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温故知新。回顾第1课学习的内容。通过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在不同时期农耕文明范围的不同,得出农耕文明区在不断扩展,相反游牧部落区在不断缩小。引出本节课古代文明扩展的原因。
任务1 通过分析材料,探究农耕文明具有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的优势,使农耕文明具备扩张的可能性。同时落实唯物史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
根据以往教学,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农耕文明为何能产生优势。教师利用图像,将抽象的农耕文明优势形象展现,有利于学生对这块内容的理解。
出示古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希腊文明扩展的地图,对比古代希腊文明的拓展与其他文明有何不同。探究文明拓展的方式,再通过亚述骑兵和学思之窗印证文明拓展的方式。根据题图,概括出文明拓展产生的影响。
出示板书和笔记,对第一部分内容进行总结。再次强调文明拓展的原因是农耕文明,无论是军事扩展还是移民,都是“殊途同归”,使得文明区相互连接,促进帝国兴起。
任务2 通过阅读教材,锻炼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找出共同点,深刻意识到文明的传承与文明的交融。
同时出示三大帝国在统治区域文化交流方面的材料,说明帝国是文明扩展碰撞的产物,同时也推动了区域文明的交流,反映了古代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及对文化交流的促进。
出示板书和笔记,对第二部分内容进行总结。通过板书,再次强调文明的拓展与古代帝国均促进文明的交流,突出文明交流的主题。
任务3 通过古代文明交流的具体表现,探讨古代文明交流的总趋势,进而描述人类历史是从原始的相对孤立的多元点状分散开始向带状的早期联系发展的趋势,以及横向发展促进的纵向发展。
通过中西交流,建立时空观念,充分了解这一时期的世界面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对古代文明发展和交流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同时对中国古代对外交流有一定理解,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涵养家国情怀。
出示板书和笔记,对第三部分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对人类文明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趋势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