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基本信息学科 历史 学段 高中 年级 高一年级使用教材 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课程标准 要求 1.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单元主题 世界古代文明的产生是多中心,各有特色且相互间的早期联系课时名称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单元课时 2单元概述1.主题名称 世界古代文明的产生是多中心,各有特色且相互间的早期联系2.主题概述 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社会分工与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人类逐渐迈向文明时代。最初的文明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西亚、埃及、印度、中国和希腊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汉朝与罗马帝国建立了经济和文化联系。 【核心概念】 古代文明:文明是人类社会一切生产活动的总概括,是指一定时期某个地区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即总生产力水平。农业与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社会分工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阶级的分化,使人类走向文明成为可能。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分别产生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古代世界的帝国:原本来自古罗马的执行权,即罗马官员的行动区域,后来演化为统治区域、统治权力,特别是一个民族通过武装征服统治其他部落或者部群建立的范围比较广大的国家。如亚述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等。类似的扩张行动有时被称为“帝国主义”。3.主题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世界史的知识是有一定好奇的,且学生在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均已学习过本课大部分内容,对“古代文明的多源产生、多源发展与早期交流”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高中这一课知识繁杂,且学生基础不均衡,对于世界地理的认识相对薄弱,学生思维能力有差异。高中教材相比初中教材有如下变化: 变化1:高中教材增加了“人类文明的产生”一目,从唯物主义角度阐释人类文明产生的一般规律。 变化2:高中教材将古代亚非与欧洲文明古国合在一起讲述,强调两者的内在关联,突出文明多样性。 变化3:高中教材突出了古代文明的扩展与交流,体现了各帝国在矛盾冲突与和平交往中的互动沟通。4.单元教学目标 能够运用唯物史观理解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条件和方式;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能够运用时空观念了解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希腊的文明扩展情况,认识人类文明扩展的主要方式和作用;了解古代世界帝国的建立及巩固措施、影响,认识世界政治文明的演进;掌握古代文明交流的总趋势、表现、重要方式。5.单元内容结构课时教学设计:《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是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共2目,分别是人类文明的产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人类文明的产生一目共三段,从生产力的角度阐释了社会生产发展导致了文明的产生。第一段介绍了早期人类的生产情况——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第二段阐述了农业发展对手工业、商业和定居生活的影响,第三段讲社会分工和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了国家的形成。通过对文明产生的前提、历程和标志来说明人类社会是如何迈向文明时代的。文明在纵向发展中从低级走向高级。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一目,分别介绍了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希腊文明的发展特点。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通过对五大古代文明的时空分析、特点概述,横向进行对比,体现文明的多元性。人类文明的产生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文明的前进。人类文明丰富多彩,在不同的时空条件和历史背景下形成多元特征,辩证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课时学情分析:学生对于世界史的知识是有一定好奇的,且学生在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均已学习过本课大部分内容,对“人类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高中这一课知识繁杂,且学生基础不均衡,对于世界地理的认识相对薄弱,学生思维能力有差异。因此根据学生情况制定预习学案,通过对学生预习问题的收集把握学生的程度。课时素养目标:通过识读地图,了解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条件和过程,把握人类早期文明的特点;通过阅读史料能够认识古代典型文明的基本社会风貌。通过阅读史料和对比分析,理解各文明发展的不同特点,并能够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和历史背景。通过对文明产生过程的分析,理解生产力发展是如何推动文明演进与发展的;通过对不同时空条件对文明发展的影响,理解文明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通过多角度对比文明古国的多元特征,尊重多元文明,启迪公民意识。课时重难点:学习重点:分析、认识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与其时空条件的关系。学习难点:理解文明的产生,认识文明多元特点的形成条件。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什么是文明?以文明的含义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文明是什么。探究任务1:文明的产生1.观察《农业和畜牧业的主要起源地》一图,从中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农业起源于哪些地区?有哪些作物?为什么在这些地区?)独立起源;基本集中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因为阳光和雨水充足;出示《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从中能获取什么信息?(世界主要文明发源地有哪些?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最早的文明同农业的起源区高度重合。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美洲文明的产生时间,得出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前提。通过对两张图的对比,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引导学生得出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2.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影响?学生根据所学和书上古代西亚文明的起源这则历史纵横的材料,说明文明产生的过程,绘制文明产生过程图。设计意图: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文明产生的过程分析具体古代早期文明。】探究任务2:古代早期文明以古代西亚文明,教师与学社鞥共同分析其地理条件、发展历程以及典型成就,并形成表格。教师重点讲解《汉谟拉比法典》和《吉尔加美什史诗》。根据古代西亚的表格制作方式,学生自主完成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和古代希腊文明的表格梳理。在梳理过程中,教师重点讲解古埃及法老的地位、古希腊文明中雅典和斯巴达的政治。通过历史纵横关于洪水传说的介绍以及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大洪水》,引导学生理解早期文明之间虽独立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影响。设计意图:根据表格引导学生总结古代早期文明的特征,得出古代早期文明的多元特征。探究任务3:文明的多样性早期文明具有多元特征,通过两个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文明多样性的原因。思考点1: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特征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以古代西亚文明和古代希腊文明为例。通过具体分析两种不同文明的自然地理条件,古代希腊的中心区域是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中的部分岛屿,这里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而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可以判断出自然地理条件是影响不同文明形成多元特征的因素之一。思考点2:在相似的地理条件下,大河文明之间仍呈现多元特征,为什么?以古代西亚文明和古代埃及文明为例。结合所学,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影响尼罗河流域与两河流域文明不同特征的因素有哪些?材料一: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苏美尔诗歌向你致敬,尼罗河,你来自大地,孕育了埃及!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使得追随者歌唱!——古埃及诗歌材料二:埃及是一个长时间处于同一王朝统治下的统一的大河流域国家……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不同,可以自由自在地安排自己的命运,不受外界的干涉……而且,尼罗河就像一根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地区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尼罗河平缓的水流使北上航行极为容易,而盛行的北风、西北风又使返航毫不费力。——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地理因素:自然屏障;交通方便;河水泛滥;周期稳定;人文因素:整体环境更安定;人们乐观自信;法老地位神圣;信永恒。设计意图:使学生深刻理解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因素对古代早期文明的影响。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古代文明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板书设计:小结:通过板书梳理,理解文明产生的过程和标志,能够分析古代早期文明的特点及其典型成就。能够意识到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为学习本单元第二课打下基础。作业:20世纪,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公元前8—前3世纪称作“轴心时代”。他认为,在这一时期,中国、印度和希腊都产生了著名的哲人和思想家,他们对如何治理国家、人与人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这个时期文化和思想上的创造,深刻影响了此后各个文明的发展。探究“轴心时代”的不同文化和思想,并分析其背景因素和带来的影响。1 /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